首页 理论教育 挂账挂到何时了

挂账挂到何时了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在国有粮食系统现有政策性财务挂账中,约有90%属于地方政府应补未补的财政补贴。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事实上,巨额的财务挂账,已达到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的地步。因此,制止和消化粮食财务历史挂账,杜绝新的挂账,不仅是个粮食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重大的经济问题。

政策性亏,经营上赔,硕鼠挖,于是造成2000多亿元的窟窿全部压在了国有粮食系统。如果分摊到400多万职工身上,每人要负担5万元,如果分解到各个粮食企业,大部分企业将资不抵债……

显然,这么沉重的包袱,由国有粮食系统独家承担是承担不了的,况且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政策性亏损,是不应该由粮食系统承担的。但财政没有钱补,企业没有能力贴,在此情况下,粮食系统也只能踢皮球,将这包袱挂到银行的身上。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对粮食系统的政策性亏损有补贴,怎么还会有政策性的亏损挂账呢?

这正是国有粮食系统感到冤屈的地方。过去,我国对粮食政策性亏损全部由中央财政补贴,一般亏多少补多少,在这一段时间,亏补基本平衡,因而很少有挂账的现象。后来,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粮食企业亏损和提价补贴等部分补贴划归地方财政负担,由于一些政策不配套,加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不一,以至许多应该由地方财政补贴的政策性亏损却未有及时补贴,从而造成挂账现象。而银行也实行了拨改贷的改革,于是本金未还,利息又来,狮子滚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导致今天这个尴尬局面。

在这方面,地方政府也有地方政府的难处。在财政体制上,中央对地方基本实行的是大包干体制,地方上交中央基数一定几年不变,粮油提价不能调减包干基数。而近几年粮食收购价多次上调,运价也大幅度提高,贷款利率则一涨再涨,给地方财政带来很大压力。地方普遍反映,中央只管出政策,不管拿票子,负担甩给地方财政不合理,因此许多地方政府没有按中央要求进行财政补贴。据统计,在国有粮食系统现有政策性财务挂账中,约有90%属于地方政府应补未补的财政补贴。这部分资金不仅挤占了国有粮食系统的资金,而且还要由国有粮食系统支付利息和罚息,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国有粮食系统确实也难以体现自己的经营活力。

除了地方财政补贴不到位,现行“大锅饭”性质的粮食流通体制也造成国有粮食经营部门管理混乱、经营不善,甚至违背起码的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政策性与商业性经营活动。逆向操作便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现象。按照现行政策,国有企业从农民手中买粮所需资金均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卖粮食的时候,售价是收购价加上最低利润和合理费用,也即“顺价销售”;最后粮食企业归还贷款,所赚微利用于自己开支,利息则由财政补贴。如按此操作,则粮食系统不仅不会出现大的亏损,反而会略有盈利,能支付一部分开支。可事实上许多企业没有这样做,相反却搞“逆向操作”。比如,他们按国家规定以每斤粮食0.6元收购进来,常规作法是按国家政策,以每斤0.7元卖出,归还收购贷款后还有0.1元支付各项费用。但他们偏不这样做,却以每斤粮食0.5元卖掉,收回来的钱先补自己的亏损和费用,剩下两毛钱还银行,有的甚至这两毛钱也不还,挂在那里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从1995年到1997年粮食连续3年丰收,市场上价格降了,中央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出台政策要国有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保护价要高于市场价。如果此政策能够完全执行,粮源就会集中在国有粮食企业手里,以后顺价销售就不成问题。偏偏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不听话,没有严格执行政策,农民就跑到集贸市场上低价出售,一些私商低进低出,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卖不出去,一急,也跟着降价,亏本销售,形成恶性循环,窟窿越来越大,反正亏了本由银行拿钱,吃大锅饭的体制加上银行失于监管,造成了“大黑洞”。另外,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包袱重,经营环节多,导致粮食经营成本较高,在市场上难以与个体私营粮贩竞争,从而出此下策。这样一来,亏损越来越大,挂账也越来越多。而目前政企不分的大锅饭体制纵容了粮食系统的挂账行为,以至该挂的挂,不该挂的也挂,反正是债多不压身,“不亏白不亏,不挂白不挂”。

长期而巨额的亏损挂账,无论是对财政还是对国有粮食系统,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表现在:(1)当年已发生的亏损,不能完整地体现在财政决算上,财政支出不真实,形成隐性财政赤字。(2)财政欠企业的,企业欠银行的,贷款超计划,到期不能归还,银行对企业采取加息、罚息、限制贷款等措施,不仅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多角债难清理,而且因债上加息,使企业负担越背越重。旧的挂账未解决又出现新挂账,形成恶性循环。(3)地方财政为缓解挂账矛盾,对企业实行盈利亏损捆起来包干的作法,并把盈利全部或大部分用于抵亏,企业看到无论创造多少利润都难以弥补平价亏空,索性甩手不干,造成政策性亏损吞了经营利润。(4)挂账成了一些企业不合理开支的掩蔽所,把经营性亏损与政策性亏损一起挂在账上,以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

财务挂账,是一种典型的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作法,说穿了,其实质是一种隐性财政赤字。它不仅掩盖了财政状况的真实性,使大量信贷资金沉淀,影响银行业务的开展,又使地方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任其发展下去,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把粮食、财政、银行都拖垮,直到影响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转。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事实上,巨额的财务挂账,已达到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的地步。因此,制止和消化粮食财务历史挂账,杜绝新的挂账,不仅是个粮食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重大的经济问题。

1995年开始,中央对粮食系统实行“两线运行”改革,其中有一个内容,便是消化财务挂账。当时采取的措施,一是要求地方财政给足正常的政策性补贴,国务院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对粮食企业的补贴一定要落实,拨补要及时,保证不拖不欠,足额到位。企业不承担政策性亏损”,二是对实行“两线运行”后的粮食企业实行挂账停息,要求5年内消化全部的挂账。

1998年的粮改则更加突出地把消化历史挂账和杜绝新出现的挂账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在“四分开一完善”的粮改政策中,规定以1992年3月底为新老挂账分开的界限,全面解决粮食挂账。为此,国务院要求各地粮食企业在5至10年内消化1992年至今的所有亏损,国家财政拿出600亿元资金,承担在此期间内的亏损挂账的利息,挤占挪用的贷款也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同时,国务院规定,自1998年6月份以后,国有粮食企业不允许再发生新的亏损挂账,如再有新的挂账,甚至要拿省长是问。

态度坚定,不容商量,这就是我们推行粮改政策的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