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节俭、艰苦、朴素,从不奢侈浪费,反对豪华套俗,是毛泽东生活信条中的突出特点。他虽为人民领袖、国家元首,但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从不让自己超出“寻常百姓家”一步。粗米野菜引以为乐,吃个猪蹄汤也要问问连队战士的生活。1960年,我国经济困难时期,毛主席决定不再吃猪肉,与人民共渡难关,并且说:“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菊香书屋院内的住地一直保持着那种俭朴。一件毛衣毛裤补了又补,在一条毛巾被上,层层叠叠,缀满了60多块补丁。他始终保持着劳苦大众的革命本色,始终和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
马克思说:“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人民求解放而自己却在衣、食、住、行诸方面,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高尚风格的伟人。
毛泽东拒绝享乐。他的俭朴、他的清正、他的安贫、他的随意,为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美好的道德形象。
已经是腊月二十四了,毛泽东到沈阳视察。辽宁省的领导同志想为主席举行一次欢迎宴会。毛泽东知道后,说:“这种事不办为好。”
按照他的惯例和嘱咐,宾馆炊事员做了米饭和素炒白菜、豆腐,当然,还有一小盘辣椒。
房间里有席梦思弹簧床,床上铺了崭新的被褥。毛泽东对当地负责人说:
“这样的床铺我睡不惯,还是硬板床好。”服务人员尊重毛泽东的意见,只好把弹簧床翻过来睡硬木板,搬走了新的被褥。
无论走到哪里,毛泽东总是带着一个草绿色的帆布大口袋,里面装着他的全部卧具,一条薄毯,一条毛巾被、一个荞麦皮枕头,褥子是一条已经褪色了的旧军被。
牙刷、毛巾也是自带的。他用牙粉,便宜。牙刷也快秃了。他用清水洗脸,从不用香皂。洗衣服时,他说:“袖口、领口多擦些肥皂,这些地方容易脏,其他地方揉揉搓搓,一捋就行了,这样可以节省肥皂。”
床头边的台灯矮了一些,毛泽东睡觉前和醒来后要看书批文件。工作人员要给他换一个高一些的,毛泽东制止了:“垫一垫就行了。”于是,找来两块砖头,用纸一包,把台灯垫起来了。“这就很好嘛。”他说。
这一夜,窗外瑞雪纷飞。毛泽东在这盏用两块砖头垫起来的台灯下,辛勤工作了一夜!他批示和阅读了许多文件。早晨四点多,负责保卫工作的辽宁省公安厅副厅长张铁军再次走进毛泽东的卧室:“主席,您睡一会儿吧,白天还要视察呢!”
“我不累,天快亮了,你安排今天的活动吧。”毛泽东喝了一口水说。
天亮了,毛泽东戴一顶灰色的夹帽,身穿银灰色的半旧夹大衣走进车间、走进田野。有人发现,他脚上那双棕色的皮鞋,鞋头已经磨白。
衣食住行,毛泽东喜旧厌新。穿在里面的内衣,不少都是打了补丁的。不经他同意,破衣服是不能扔掉的。新中国成立时做的几套制服,他送给了李银桥、叶子龙、高智、罗光禄和孙勇。从1953年到1962年,毛泽东没添过一件新衣服。一套常穿的灰色制服,袖子磨破两次,都是织补后继续穿。
他喜欢穿长筒线袜,破了再补,补了再穿。毛泽东不喜欢穿新鞋,新鞋子都是卫士孙勇先穿十天半月后再给毛泽东穿,毛泽东的脚和孙勇的脚大小差不多。
毛泽东喜欢棉布衣服,他也有丝绸衬衣,可他不穿。有一次到重庆,房间里准备的是新的绸缎被子,毛泽东不要,他一辈子没有盖过丝绸被面。广州会议后到武汉,湖北省委在东湖宾馆安排了当时最好的弹簧床。毛泽东不声不吭。第二天早上,服务员推门一看,吓了一大跳,毛泽东睡在地上。
本来他可以提出换床,他怕麻烦别人。
毛泽东的卧床极其简朴:一张木板床的左边堆满了书报、文件,床头的小藤桌上铺了一块白布,上面也放满了文件和书。床下是两双鞋,一双半旧皮拖鞋,一双半新圆口黑布鞋。衣架上挂着一件旧睡衣,驼色方格,有不少补丁。床上的毛巾被和褥子也是补丁摞补丁。
毛泽东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饮食方面从不讲究,饱一顿,饥一顿。“想起来就吃,这是规律。”他说。主食是糙米,他不喜欢细粮。他吃辣椒不用油炒,整根地干烤一下就咬着吃。菠菜不切段,也是连根带茎进锅烧。
那时,毛泽东每月200多元钱,是包干制。他把钱全交给卫士长李银桥,一切由他安排。
看过明细计划表,毛泽东有意见了:
“一天三元高了吧?”
“不高,一家大小,还要招待客人。”李银桥答。
毛泽东挥笔批示:“照办。”
到1953年,毛泽东对保健医生王鹤滨说:“伙食费用能不能压下来些?”
左算右算,伙食费仍然压不下来,王鹤滨表示为难。“这么难啊!看样子你要狠下心往下压,才不会超支了。”毛泽东用双手向下使劲压了两下。
他缓缓地吸了一口烟,回忆起了往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里当代理部长,我和爱人杨开慧同志,还有一个孩子,又请了一个帮忙的,一共四口。那时候,官没有现在大,薪水也没有现在多,但生活是不错的哟,每个月还有节余。”停了一下,他继续说,“现在呢,周围工作的同志都是国家管的,汽车是国家派的,再花费那么多,就不应该了。”
毛泽东当时的生活水平按平均人口计算,只属一般水平。男女老少,八口之家啊!毛泽东提倡节约。工作人员讨论了又讨论,决定先从孩子吃水果入手,实行定时定量。
在外地出差,毛泽东也严格掌握标准。到庐山的第四天,他找来秘书:“高智,你与李师傅合计一下,看我的伙食费超支了没有!超过了不能补贴。”
精瘦的湖南厨师李师傅认认真真地一笔一笔算了一遍:“没有超过。”
秘书向毛泽东如实汇报了。毛泽东又问了一句:“煤钱算了吗?”
“算了。”高智说。
毛泽东又叮咛了一句:“超过了不能叫当地补贴。”
毛泽东也有奢侈的地方。一是他嗜烟如命,看书读报,他一手总点着烟卷,而且一根接着一根,仿佛从缭绕的烟雾中,他能发现伟大的思想。另一嗜好就是他吃不厌的红烧肉了。
(参见刘仲文、于凯夫主编:《毛泽东的情感世界》,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雷云峰、肖东波编著:《修身处事风范》国际炎黄出版社200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