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靡云蒸桂墅里

风靡云蒸桂墅里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位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入迁后崛起的高昌庙镇北区,故史籍中每以“城南高昌庙桂墅里”而名之。10月30日,向朝廷及各省督抚上书,明确提出中国欲图自强,应广兴学校,特别是女学。接着,由女学会出面,11月15日在“一品香”、同月21日与12月1日在桂墅里池上草堂连续举行会议,具体落实募款订章。内外董事均为义务职。然而,政治风云的突变,使一些资助者纷纷却步。随后不久,兴办女学之潮,风靡云蒸,渐成大势。

今中山南路以北的制造局路上,曾有一块由两条东西向的弄堂组成的区域,一名桂墅里,一名桂墅南里。因位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入迁后崛起的高昌庙镇北区,故史籍中每以“城南高昌庙桂墅里”而名之。

一百年前,这可是引人瞩目的地方,一批极有影响的学校就曾设在这里,如1893年的经正书院,1896年的三等公学,1898年的经正女学,1899年的东文学社,1904年的女子蚕业学校,还有东亚同文书院等。特别是经正女学和女子蚕业学校,意义尤非一般。

维新高潮中诞生的中国女学会

经正女学的主要创办人是经元善,他是我国近代教育图强的先驱者之一。

元善,字莲珊,号居易子、居易居士,晚号剡溪聋叟,浙江上虞人,1841年生。他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经庆桂早年在沪经商,至元善出生时,已是沪上拥资数十万的一位巨商,所设仁元钱庄极有信誉。元善17岁来沪,跟父经商。八年后父亲病故,他继承父业,钱庄与商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相继被同行推举为南市钱业公会和北市钱业会馆的董事。他为人急公好义,思想开明进步。19世纪70年代晚期,华北、西北灾荒频仍。1878年,他首创“上海协赈公所”,甚至停办仁元钱庄,以全力组织领导上海、江浙商绅的义赈活动,先后11次受到朝廷嘉奖,成为江浙沪著名的社会公益活动家。1880年受李鸿章之委,任上海织布局商董会办,两年后又受委为官督商办的上海电报局总办,至1900年底,在职20年,成绩斐然。1894年中日战争清军连连败绩,他与钟天纬等人发起组织义师欲赴前线杀敌,所布《募义饷兴义兵公启》,即由他领衔。《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一面协助康有为组织上海强学会,一面开始筹创女学。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经元善即斥资创办了经正书院,传授中西各学,意在育才。1897年秋,他与谭嗣同夫人李闰、康广仁夫人黄谨娱等发起组织中国女学会。10月30日,向朝廷及各省督抚上书,明确提出中国欲图自强,应广兴学校,特别是女学。他说:“孩提成立,依恃母教”,“有淑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故必须兴办女学。他建议在上海先设一总堂,以开风气,徐图推广。接着,由女学会出面,11月15日在“一品香”、同月21日与12月1日在桂墅里池上草堂连续举行会议,具体落实募款订章。12月6日,在张园安垲第又举行了大型的女学问题讨论会。那天,有122名中外妇女到场,其中外籍妇女50余人,上海道蔡钧的夫人也参加了会议。这是张园第一次百人以上的大型集会,恐怕也是中国最早的为社会问题而举行的大型妇女集会。

经元善是康有为主张的赞同者,此举自然也得到维新派中坚的全力支持。经元善在官绅阶层募集经费,如向南北洋大臣要求从盛宣怀备赈生息项下岁拨3000两为办学津贴等;中国女学会的女董事们进行具体擘画。梁启超还为中国女学会起草了《倡设女学堂启》和《中国女学会书塾创办章程》两文,指出:兴办女学“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必“为大开民智张本,必使妇人各得其自有之权”。

经元善的上书虽未得到督抚大员们的热情支持,但他还是获得了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赞助,文廷式、张謇、严信厚、赵凤昌、郑观应、陈季同、沈敦和、周舜卿、施之英等50余人解囊资助。至1898年初,已筹得足够开办的经费,适值原经正书院刚并入南洋公学,遂于其桂墅里原址开办女学。

近代第一所国人创办的女学

1898年5月31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女学会书塾(后改名经正女学)正式开学了。

首批共收8至15岁女孩20人,按西式制度全部住宿,每四人一间,椅、橱、镜、架设施齐备,每月学杂膳宿费3.1元。校园虽不甚大,但布置整洁,塾东特辟小园,树木桥亭,假石草坪,环境颇优。学校成立内外董事制,经元善、梁启超、郑观应等为外董事,负责在外提倡、集款,延聘教习、提调,商定功课、稽察用度等,梁启超夫人李蕙仙与黄谨娱、李闰、康同薇等为内董事,负责校内管理,每天轮流到校稽察功课,协助提调照料管束。内外董事均为义务职。聘沈和卿为提调,请曾任基督教广学会督办25年的英国李提摩太的夫人莉曲特(Mfs.Richard)来校指导,聘林乐知之女林梅蕊(Miss Allen)为西文总教习,历任教习的有蒋畹芳、丁明玉、张蕴华等。

课程分中西两类。中学以《女孝经》、《女四书》、《女诫》、《幼学须知句解》、《内则衍义》和唐诗、古文为教材,还设有女红、绘画、医学等;西学有英文、数学、地理等,并设有体操课。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其教育宗旨既注重传统的女德教育,又注重中西基础文化知识,包括部分专门知识与生产技术,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谋生计和立足社会。学校目标显然是培养具有与男子平等的人格与能力的新型妇女。该校的课程设置,后来曾为各女学广泛采纳。

为使该校成为全国之样板,以徐图推广,以内董事为骨干的中国女学会,又于7月28日正式发行旬刊《女学报》,大力宣传和推介兴办女学,康同薇、李蕙仙、薛绍徽、张蕴华、裘毓芳等人任撰述。这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康、李等人即为我国最早的女报人。为向外籍人士宣传,还办了一份英文的月刊,名为《The Chinese Girls Progress》(《中国女孩的进步》)。

学校创办后,社会反响极大。不料,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梁出逃,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遇难。女学虽因经元善与上海道蔡钧关系颇好未受过多牵连,但10月9日慈禧下令查封《女学报》,女学会被迫解散,康同薇、李蕙仙等南下澳门避难,李闰因谭嗣同被杀而殉情,学校还是受到很大冲击。经元善力挽狂澜,更校名为“经正女学”大约就是在此时。10月,又在城内淘沙场设立分校,招收走读学生20余人。至次年初,两校学生已达70余人。然而,政治风云的突变,使一些资助者纷纷却步。经元善欲从上海电报局拨款维持,因盛宣怀反对而未果。经费日趋拮据,1899年8月总校先告停办。至1900年1月24日慈禧己亥立储,准备废黜光绪帝,经元善因领衔联名蔡元培、黄炎培等沪地绅商1231人通电反对而遭通缉,分校亦被迫停办。

经正女学尽管只存在了短短的两年多,但作为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其开创之功实不可没。随后不久,兴办女学之潮,风靡云蒸,渐成大势。

“吾国女子蚕业教育之嚆矢”

人称“中国报业泰斗”的史量才,他的人生起步却是在教坛。

1903年,23岁的史量才从杭州蚕学馆毕业,第一次来到了上海。杭州两年的读书生活,让他开了眼界,而家乡泗泾小镇难以施展其抱负,于是,他决心到上海滩试试深浅。幸运的是,他被南市大东门王氏育材学堂的校长王培孙看中,聘为教习兼教务。他出色的教学工作使前来观摩的众校长大为称赏,于是又相继被兵工学堂、务本女塾聘为兼课教习。有位金山首富、明强小学校长黄公续很想挖他去振兴自己的学校,便热情馈赠两千元庄票。这笔款子可帮了史量才的大忙,使他在短短的40天内办成了一件大事。

在务本女塾任教时,史量才便萌生了利用自己在杭州蚕学馆学到的知识、在上海办一所女子职业学堂的念头。收到黄公续的馈赠后,适逢高昌庙桂墅里有所旧校舍要出让,他问明了价钱,毅然买下。1904年春,他将两位老父订下的“儿女亲”——家乡的表妹庞明德迎娶来沪,协助自己创办“女子蚕业学校”,由做过乡下私塾先生的“天足妻”担任校务。

这所专科学校起初只开一个班级,20名女生,招生规定必须年龄在15岁以上。因为考虑到在实验期间有艰苦的劳动,要将沉重的蚕匾在上下格之间搬动,而在蚕蛾交配时还要保持恒温,有时要生炉子,需要轮流值夜班守护,故不宜招收年龄过小的女生。那些女生也非出自名门,而是思想较开明的小户人家。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学一门手艺,自食其力,将来到婆家不受气。

创业初期经费拮据,史量才的一块挂表几进几出当铺,逢到年关还要向人借钱,他的妻子则省俭到只吃乳腐就饭。那时,时报馆编辑大多被女子学校请去做兼职教习。史量才也不例外地请他们去上课,但他只付给教习一半津贴,另一半则代他们编写《时报》稿子作交换。陈景韩、包天笑等都在那里上过课。当时已年近三十的包天笑,看上去仍很“后生”,女生们跟他讲话很随便。见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女生们就嚷道:“先生,你指甲太长了,写粉笔不大便当!”有时又说:“先生,你的衣服不入时,袖子太长了!”包不但不生气,反而会在下堂课上伸出手和袖子说:“我是从善如流,听你们的劝告,把指甲剪平了,衣服也换了。”当女生们要求他讲故事时,他说:“我可以给你们讲故事,但你们要用笔记下来,这也是练习作叙事文的法子呢!”包天笑后来回忆说,在他所教的几家女校中,“数女子蚕业学校最齐整”。

史量才后来因盘进《申报事务繁忙而无暇顾及蚕校,于1912年将校址迁至苏州浒墅关,改名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1918年邀请杭州蚕学馆同学郑辟疆担任校长。黄炎培对史量才创办蚕校评价甚高:“创女子蚕桑学堂于上海桂墅里,实为吾国女子蚕业教育之嚆矢。三十年来环太湖诸郡蚕桑业之兴,先生与有力焉。”

桂墅里究竟在哪里

文章将尽,似有必要谈一谈在中国近代女学史上占有显著位置的桂墅里。

因1913年“二次革命”,高昌庙北区曾被破坏后另建;1937年“八一三”日军的狂炸,更将整个高昌庙地区夷为废墟。之后,形成了大片棚户区。建国后,这儿延辟了瞿真人路(今瞿溪路)等道路,营建了工厂、学校和多层住宅。至20世纪80年代修纂地方志时,桂墅里已无半点踪迹可寻。查1913年商务印书馆版《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只有桂墅南里,位置在沪杭铁路和望塔港之北,斜桥南路之东;桂墅南里之下标有东亚同文书院,平排于斜桥南路西侧标有蚕桑学校。再查1910年初版、1913年四版《上海地名表》:“桂墅里,二,城外,斜桥南路东(制造局北)。”

斜桥南路,即今制造局路;望塔港与沪杭铁路,约在今中山南路之北侧。据此可确认,桂墅里与桂墅南里两条弄堂当位于今中山南路以北、制造局路以东的黄浦区所属地片中。

(《上海滩》,2007年第5期,与许洪新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