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上荧屏说史公

十上荧屏说史公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想到,过了花甲年还能在荧屏上继续话说着我国报界泰斗、“龙华烈士”史量才辉煌人生和悲壮往事。作为撰稿人,我在《上海电视》发表了《我写史量才》。2000年,是史公诞辰120周年,新闻单位、史量才二地故乡组织纪念活动,江、浙、沪媒体给予全方位报道。2003年,“上视”拍摄《故事新编·小记申报》,让我讲述史量才如何办《申报》。

因为耗去无数时间心力写就的连续剧《报魂》,始终处于欲拍又止的循环状态,脑海中常常自编自导自选演员场景,自播着一集集一幕幕精彩镜头,却从未有过自己上荧屏的奢望。没想到,过了花甲年还能在荧屏上继续话说着我国报界泰斗、“龙华烈士”史量才辉煌人生和悲壮往事。

尽管22年来,采集的口手相传的资料无以数计,但是,一个非学术界中人,一个于新闻史无关无涉的厂校教师、忙于家务的“马大嫂”,凭着无知者无畏的勇气,闯进“报街”,见识了一大群孜孜以求的报人和叱咤风云的一代报王,在我国报业初创期筚路蓝缕、惨淡经营的艰辛历程,一往情深地追逐他们的足迹,至今欲罢不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我拥有的仅仅是沧海一勺,所诉说的也是一孔之见。然而,媒体屡屡来访,不嫌弃我这“门外汉”,实在是沾了史量才的大光!

将一位被时间尘埃沉沉淹埋了半个世纪英杰的音容笑貌、豪气胆识、人格魅力展现在后人面前,把他为社会作出的卓越功绩、慈善义举展览到当今的“历史画廊”里,唤起今人对他的崇敬怀念和精神追寻,是对史量才的最好纪念,同时也成了我这个“追星”者的道义与责任

1994年,值史量才遇难60周年,心想该有个好的形式纪念他,新闻界前辈王维老得知我有拍专题片建议,便与“上视”摄影记者祁鸣商谈,放在“特别节目”栏,由王小龙任编导。也许是第一部《史量才》专题片,又有媒体多位领导讲话,片子获得“上视”1995年上半年度二等百花奖,可谓旗开得胜。作为撰稿人,我在《上海电视》发表了《我写史量才》。

1997年的一天,我坐在申报馆底楼办公室,忽见《解放日报·连载小说》退休主任阿章从门口过,连忙追出去,请他小坐。尾随他身后的几位提有摄像仪器。原来,他们是浙江《天南地北衢州人》摄制组,来沪拍摄阿章老师。我边热情引导他们参观改装修后的申报馆大楼,边讲说着1990年,阿章老师刊登我的《爱国报人史量才》只选题材,不问作者来历与亲疏。编导立刻叫我重说一遍,不经意间,我第一次上了荧屏。1998年7月、11月“东视”、“上视”为拍摄《望平街·申报·史量才》、《城市漫步·百年上海滩·把历史留在画布上》分别来采访。也许是史量才像的画家陈予刚在创作手记中过谦,对我的褒奖过多,理应采访画家的,却让我强占了镜头。2000年,是史公诞辰120周年,新闻单位、史量才二地故乡组织纪念活动,江、浙、沪媒体给予全方位报道。同年,央视一台的《记忆·史量才·1932年》采访我,之后,还在片尾打上“鸣谢《史量才》作者庞荣棣”字样,令我受宠若惊。同年,“东视”为解放后第一个记者节拍摄《中国记者》,作为泰斗,史量才镜头占有时间较长些,我被采访时说,报界奇才邵飘萍对《申报》有贡献,编导李瑛遂带我同行,共赴邵飘萍故乡。2003年,“上视”拍摄《故事新编·小记申报》,让我讲述史量才如何办《申报》。2004年,上海市档案馆与“永乐”合拍《记录中国·追忆·寂寞存在申报馆》,2006年4月“上视”播放《百年商海·史量才与申报》、10月将播放《民国遗案·谋杀史量才》,也都有我的镜头。

退休十年,上了十次荧幕,“幸甚至哉”,文以记之。

(《联合时报》,2006年8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