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昭公第十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昭公第十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魯昭公,名裯,魯國第二十四代國君,在位三十一年。昭公为襄公侧室齊歸之子,因兄子野猝死,爲季武子所拥立。鲁國自莊公之後,公室日弱,大夫日彊。到昭公時,矛盾終於不可調和。晋欲使昭公返鲁,鲁不納,終於死於晋地乾侯。《春秋》不待貶絕而罪惡見者,不貶絕以見罪惡也[七]。[一]《解詁》:“據漆閭丘不言及,高張言及。”

何休學

【解題】魯昭公(前560—前510),名裯,魯國第二十四代國君,在位三十一年。昭公为襄公侧室齊歸之子,因兄子野猝死,爲季武子所拥立。鲁國自莊公之後,公室日弱,大夫日彊。到昭公時,矛盾終於不可調和。昭公伐季孫氏失敗,奔齊,後輾轉至晋。晋欲使昭公返鲁,鲁不納,終於死於晋地乾侯。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公子圍、齊國酌、宋向戌、衛石惡、陳公子招、蔡公孫歸生、鄭軒虎、許人、曹人於漷[一]

【傳】此陳侯之弟招也,何以不稱弟[二]?貶。曷爲貶[三]?爲殺世子偃師貶,曰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大夫相殺稱人,此其稱名氏以殺何[四]?言將自是弑君也[五]。今將爾,詞曷爲與親弑者同?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焉。然則曷爲不於其弑焉貶[六]?以親者弑,然後其罪惡甚。《春秋》不待貶絕而罪惡見者,不貶絕以見罪惡也[七]。貶絕然後罪惡見者,貶絕以見罪惡也[八]。今招之罪已重矣,曷爲復貶乎此[九]?著招之有罪也。何著乎招之有罪[一○]?言楚之託乎討招以滅陳也[一一]

[一]《解詁》:“戌、惡皆與君同名,不正之者,正之當貶,貶之嫌觸大惡,方譏二名爲諱,義當正亦可知。”按:“戌、惡皆與君同名”,昭公七年秋,“衛侯惡卒”;十年冬,“宋公戌卒”;知向戌、齊惡皆與君同名。

[二]《解詁》:“據八年稱弟。”按:即昭公八年,“春,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三]《解詁》:“據八年殺偃師猶不貶。”

[四]《解詁》:“難八年事。”

[五]《解詁》:“明其欲弑君,故令與弑君而立者同文。孔瑗(yuàn,院)弑君,本謀在招。”按:“孔瑗弑君,本謀在招”,據徐疏,昭公八年,“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執陳公子招,放之於越。殺陳孔瑗。葬陳哀公”。孔瑗見殺,明其弑君故。經不書孔瑗弑君,本爲招弑,當舉招爲重。

[六]《解詁》:“據未弑也。”

[七]《解詁》:“招殺偃師是也。”

[八]《解詁》:“招稱公子,及楚人討夏徵舒貶,皆是也。”按:即宣公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傳云“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曷爲貶?不與外討”。

[九]《解詁》:“據棄疾不豫貶。”按:即昭公十一年夏,“楚公子棄疾帥師圍蔡”;十三年夏,“楚公子棄疾弑公子比”。

[一○]《解詁》:“據棄疾不著。”

[一一]《解詁》:“起楚託討招以滅陳意也。所以起之者,八年先言滅,後言執,讬討招不明,故豫則於此,明楚先以正罪討招,乃滅陳也。”

【經】三月,取運。

【傳】運者何?內之邑也。其言取之何[一]?不聽也[二]

[一]《解詁》:“據自魯之有。”

[二]《解詁》:“不聽者,叛也。不言叛者,爲內諱,故書取以起之。不先以文德來之,而便以兵取之,當與外取邑同罪,故書取。月者,爲內喜得之。”

【經】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晉。

【傳】秦無大夫,此何以書?仕諸晉也[一]。曷爲仕諸晉[二]?有千乘之國[三],而不能容其母弟,故君子謂之出奔也[四]。

[一]《解詁》:“爲仕之於晉書。”

[二]《解詁》:“據國地足以祿之。”

[三]《解詁》:“十井爲一乘,公侯封方百里,凡千乘;伯四百九十乘;子男二百五十乘。時秦侵伐自廣大,故曰千乘。”按:“公侯封方百里,凡千乘”,語出《禮記·王制》。

[四]《解詁》:“弟賢,當任用之;不肖,當安處之。乃仕之他國,與逐之無異,故云爾。”

【經】六月,丁巳,邾婁子華卒。○晉荀吳帥師敗狄于大原。

【傳】此大鹵也,曷爲謂之大原[一]?地物從中國[二],邑人名從主人[三]。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xí,習)[四]

[一]《解詁》:“據讀言大原也。”按:大原,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晉陽縣(今山西太原市)。大,通太。

[二]《解詁》:“以中國形名言之,所以曉中國,教殊俗也。”

[三]《解詁》:“邑人名,自夷狄所名也。不若地物有形名可得正,故從夷狄辭言之。”

[四]《解詁》:“分别之者,地勢各有所生,原宜粟,隰宜麥,當教民所宜,因以制貢賦。”

【經】秋,莒去疾自齊入於莒。○莒展出奔吳[一]

[一]《解詁》:“主書去疾者,重篡也。莒無大夫,書展者,起與去疾爭篡,當國出奔。言自齊者,當坐有力也。皆不氏者,當國也。不從莒無大夫去氏者,莒殺意恢稱公子,篡重,不嫌本不當氏。”

【經】叔弓帥師疆運田。

【傳】疆運田者何?與莒爲竟也[一]。與莒爲竟,則曷爲帥師而往[二]?畏莒也[三]

[一]《解詁》:“疆,竟也。與莒是正竟界,若[1]言城中丘。”按:竟,通境。

[二]《解詁》:“據非侵伐。”

[三]《解詁》:“畏莒有賊臣亂子,而興師與之正竟,刺魯微弱失操,煩擾百姓。”

【經】葬邾婁悼公。○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卷卒。○楚公子比出奔晉[一]

[一]《解詁》:“辟內難也。”按:楚子卷,即楚郟(jiá,夾)敖(?—前541),楚康王之子,楚國第二十八代國君,在位四年。因臥病,爲叔父圍弑殺。

【經】二年,春,晉侯使韓起來聘。○夏,叔弓如晉。○秋,鄭殺其大夫公孫黑。○冬,公如晉,至河乃復。

【傳】其言至河乃復何[一]?不敢進也[二]

[一]《解詁》:“據公如晉,次於乾侯,而還言至自乾侯,不言至乾侯乃復。”按:即昭公二十八年春,“公如晉,次於乾侯”;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

[二]《解詁》:“乃,難辭也。時聞晉欲執之,不敢往,君子榮見與,恥見距,故諱使若至河,河水有難而反。”

【經】季孫宿如晉。

【經】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泉卒。○夏,叔弓如滕。○五月,葬滕成公[一]

[一]《解詁》:“月者,襄公上葬,諸侯莫肯加禮,獨滕子來會葬,故恩錄之,明公當自行,不當遣大夫,失禮尤重,以責內。”按:“襄公上葬,諸侯莫肯加禮,獨滕子來會葬”,即襄公三十一年夏,“公薨于楚宮”,“冬,十月,滕子來會葬。癸酉,葬我君襄公”。

【經】秋,小邾娄子来朝。○八月,大雩[一]

[一]《解詁》:“先是公、季孫宿比如晋。”

【經】冬,大雨雹[一]。北燕伯款出奔齊[二]

[一]《解詁》:“为季氏。”

[二]《解詁》:“名者,所見世著治大平,責小國詳錄,出奔當誅。”按:據徐疏,《春秋》之義,有三世異辭,入所見之世,小國出奔而書其名,若莊公十年,“譚子奔莒”;僖公五年,“弘子奔黃”;十年,“溫子奔衛”;成公十二年,“周公出奔晉”,皆不名。至於是文,“北燕伯款”;昭公三十年冬,“徐子章禹出奔楚”,皆書其名。

【經】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雪[一]

[一]《解詁》:“爲季氏。”

【經】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婁子、宋世子佐、淮夷會于申[一]

[一]《解詁》:“不殊淮夷者,楚子主會行義,故君子不殊其類,所以順楚而病中國。”按:胡,國名,都城在今河南郾城縣。申,地名,在今河南信陽市。

【經】楚人執徐子。○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

【傳】此伐吳也,其言執齊慶封何?爲齊誅也[一]。其爲齊誅奈何?慶封走之吳[二],吳封之於防[三]。然則曷爲不言伐防[四]?不與諸侯專封也[五]。慶封之罪何?脅齊君而亂齊國也[六]。

[一]《解詁》:“故繫之齊。”

[二]《解詁》:“以襄公二十八年奔魯,自是走之吳。不書者,以絕于齊,在魯不復爲大夫,賤,故不復錄之。”

[三]《解詁》:“不書入防者,使防繫吳,嫌犯吳也。去吳,嫌齊邑也。”

[四]《解詁》:“據防邑爲國。”

[五]《解詁》:“故奪言伐吳。”

[六]《解詁》:“道爲齊誅意也。稱侯而執者,伯討也。月者,善義兵。”

【經】遂滅厲[一]

[一]《解詁》:“莊王滅蕭日,此不日者,靈王非賢,責之略。”按:“莊王滅蕭日”,即宣公十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滅蕭”,何注云“日者,屬上有王言,今反滅人,故深責之”。

【經】九月,取鄫。

【傳】其言取之何[一]?滅之也。滅之則其言取之何?內大惡,諱也[二]

[一]《解詁》:“據國言滅。”

[二]《解詁》:“因鄫上有滅文,故使若取內邑。”按:“因鄫上有滅文”,即襄公六年秋,“莒人滅鄫”。

【經】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孫豹卒。

【經】五年,春,王正月,舍中軍。

【傳】舍中軍者何?復古也[一]。然則曷爲不言三卿[二]?五亦有中,三亦有中[三]

[一]《解詁》:“善復古也。”

[二]《解詁》:“據上言作三軍,等問不言軍云卿者,上師解言三卿,因以爲難。”按:“據上言作三軍”,在襄公十一年。

[三]《解詁》:“此乃解上作三軍時意,作時益中軍,不可言中軍者,五亦有中,三亦有中,不知何中也。今此據上作三軍,不言中,則益三之中,舍三之中,皆可知也。弟子本據上言作三,難下中不言三也。如師解言本益中,故下言舍中,爲其將復據下中難上不言中,故解上以解下,如此,則下不言三亦可知也。不言卿者,欲同上下文以相起。傳不足以解之者,以上解下,文當同亦可知。月者,善錄之。”

【經】楚殺其大夫屈申。○公如晉。○夏,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

【傳】莒牟夷者何?莒大夫也。莒無大夫,此何以書?重地也。其言及防茲來奔何[一]?不以私邑累公邑也[二]

[一]《解詁》:“據漆閭丘不言及,高張言及。”按:防茲,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城陽平昌縣(今山東諸城市)。“漆閭丘不言及”,即襄公二十一年春,“邾婁庶其以漆閭丘來奔”。“高張言及”,即哀公六年,“夏,齊國夏及高張來奔”。

[二]《解詁》:“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累,次也。義不可使臣邑與君邑相次序,故言及以絕之。”

【經】秋,七月,公至自晉。○戊辰,叔弓帥師敗莒師於濆(pēn,噴)泉。

【傳】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一]

[一]《解詁》:“蓋戰而涌爲異也。不傳異者,外異不書。此象公在晉,臣下專受莒叛臣地以興兵戰鬥,百姓悲怨歎息,氣逆之所致,故因以著戰處,欲明天之與人相報應之義。”按:濆泉,地名,《左傳》作蚡泉,據杜預《左傳集解》云,魯地。

【經】秦伯卒。

【傳】何以不名[一]。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二]。其名何[三]?嫡得之也[四]

[一]《解詁》:“據諸侯名。”按:秦伯,指秦景公(?—前537),名石,秦桓公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三十九年。

[二]《解詁》:“嫡子生,不以名令於四竟,擇勇猛者而立之。”

[三]《解詁》:“據秦伯罃、稻名。”按:即文公十八年春,“秦伯罃卒”;宣公四年春,“秦伯稻卒”。

[四]《解詁》:“獨嬰、稻以嫡得立之。”

【經】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吳[一]

[一]《解詁》:“吳未服慶封之罪故也。越稱人者,俱助義兵,意進於淮夷,故加人以進之。義兵不月者,進越爲義兵明,故省文。按:越,一名於越,國名,都城在今浙江紹興市。”

【經】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一]

[一]《解詁》:“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上城杞已貶,復卒略之者,入所見世,責小國詳,始錄內行也。諸侯內行小失,不可勝書,故於終略責之,見其義。”按:“上城杞已貶”,即襄公二十九年,“夏,仲孫羯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以下城杞”,“杞子來盟”,何注云“貶稱子者,微弱不能自城,危社稷宗廟當坐”。

【經】葬秦景公。○夏,季孫宿如晉。○葬杞文公。○宋華合比出奔衛。○秋,九月,大雩[一]

[一]《解詁》:“先是季孫宿如晉,是後叔弓與公比如楚,有豫賦之煩也。”按:“先是季孫宿如晉”,即昭公二年,“夏,季孫宿如晉”。“是後叔弓與公比如楚”,即是年,“冬,叔弓如楚”;七年“三月,公如楚”。

【經】楚薳頗帥師伐吳。○冬,叔弓如楚。○齊侯伐北燕。

【經】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一]

[一]《解詁》:“書者,善錄內也。不出主名者,君相與平,國中皆安,故以舉國體言之。月者,刺內暨暨也。時魯方結婚于吳,外慕彊楚,故不汲汲于齊。”按:“時魯方結婚于吳”,即昭公十年冬,何注云“去冬者,蓋昭公娶吳孟子之年,故貶之”。

【經】三月,公如楚。○叔孫舍如齊蒞盟。○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一]

[一]《解詁》:“是後楚滅陳,楚弑君虔於乾谿。”按:叔孫舍,即叔孫昭子(?—前517),名舍,一作婼(ruò,若),叔孫豹子,叔孫氏第六代宗主。“是後楚滅陳蔡”,即昭公八年,“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楚弑其君於乾谿”,即十三年,“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晉歸於楚,弑其君於乾谿”。

【經】秋,八月,戊辰,衛侯惡卒。○九月,公至自楚。○冬,十有一月,癸未,季孫宿卒。○十有二月,癸亥,葬衛襄公[一]。

[一]《解詁》:“當時而日者,世子輒有惡疾,不早廢之,臨死乃命臣下廢之。自下廢上,鮮不爲亂,故危錄之。”按:衛襄公(?—前535),衛獻公子,衛國第二十七代國君,在位十二年。“世子輒有惡疾”,即昭公二十年,“秋,盜殺衛侯之兄輒”,傳云“母兄稱兄。兄何以不立?有惡疾也”。

【經】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一]

[一]《解詁》:“说在元年。变其言陈者,起招致楚灭陈自此始,故重举国。”

【經】夏,四月,辛丑,陳侯溺卒。○叔弓如晉。○楚人執陳行人干[2]徵師殺之。○陳公子留出奔鄭。○秋,蒐於紅。

【傳】蒐者何?簡車徒也[一]。何以書?蓋以罕書也[二]

[一]《解詁》:“徒,眾。”按:陳侯溺,即陳哀公(?—前534),名弱,春秋時期陳國國君,陳成公子,在位三十五年。紅,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魯地,在沛國蕭縣(今安徽蕭縣)西。

[二]《解詁》:“說在桓六年。”

【經】陳人殺其大夫公子過。○大雩[一]

[一]《解詁》:“先是公如楚,半年乃歸,費多賦重所致。”按:即昭公八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楚”。

【經】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執陳公子招,放之於越。殺陳孔瑗。○葬陳哀公[一]

[一]《解詁》:“日者,疾詐諼滅人也。不舉滅爲重,復書三事言執者,疾諼託義,故列見之。託義不先書者,本懷滅心。重舉陳者,上已言滅,不復重舉無以明。”

【經】九年,春,叔弓會楚子于陳[一]

[一]《解詁》:“陳已滅,復見者,從地名錄,猶宋郜以邑錄。不舉小地者,顧後當存。”按:“猶宋郜以邑錄”,據徐疏,郜,春秋前宋人滅之,隱公十年夏,“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管。辛未,取郜。辛已,取防”。

【經】許遷於夷。○夏,四月,陳火。

【傳】陳已滅矣,其言陳火何[一]?存陳也[二]。曰存陳,悕矣[三]。曷爲存陳[四]?滅人之國,執人之罪人[五],殺人之賊[六],葬人之君,若是則陳存悕矣[七]

[一]《解詁》:“據災異爲有國者戒。”

[二]《解詁》:“陳已滅,復火者,死灰復燃之象也。此天意欲存之,故從有國記災。”

[三]《解詁》:“書火存陳者,若曰陳爲天所存,悲之。”

[四]《解詁》:“據災非一,天意曷爲悲陳而存之?”

[五]《解詁》:“罪人,招也。”

[六]《解詁》:“孔瑗,弑君賊也。”

[七]《解詁》:“楚爲無道,托討賊行義,陳臣子辟門虛心待之,而滅其國。若是,則天存之者,悲之也。不書孔瑗弑君者,本爲招弑,當舉招爲重,方不與楚討賊,故沒招正賊文,以將與上貶起之。月者,閔之。”

【經】秋,仲孫貜如齊。○冬築郎囿。

【經】十年,春,王正月。○夏,晉欒施來奔。○秋,七月,季孫隱如、叔弓、仲孫貜帥師伐莒。○戊子,晉侯彪卒。○九月,叔孫舍如晉。○葬晉平公。○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戍卒[一]

[一]《解詁》:“去冬者,蓋昭公取吳孟子之年,故貶之。”按:仲孫貜,即孟僖子(?—前524),名貜,孟孝伯子,孟孫氏宗主。季孫隱如,即季平子(?—前505),季孫氏宗主,後任魯國執政,昭公曾發兵試圖從季孫氏手中奪回政權,爲季平子所逐,客死晉國。晉平公(?—前532),名彪,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在位二十五年。宋公戍,即宋平公(?—前532),名戍,宋共公子,宋國第二十五代國君,在位四十三年。

【經】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叔弓如宋。○葬宋平公。○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

【傳】楚子虔何以名[一]?絕。曷爲絕之[二]?爲其誘封也[三]。此討賊也[四],雖誘之,則曷爲絕之[五]?懷惡而討不義,君子不予也[六]

[一]《解詁》:“據誘戎曼子不名。”按:楚子虔,即楚靈王(?—前529),初名圍,即位後改名虔。楚共王之子,殺侄兒楚郟敖自立。後其弟棄疾起兵反叛,自殺。蔡侯般,即蔡靈侯(?—前531),名般,春秋時期蔡國國君,弑殺其父景侯自立,在位十二年。“據誘戎曼子不名”,即昭公十六年春,“楚子誘戎曼子殺之”。

[二]《解詁》:“據俱誘之。”

[三]《解詁》:“使不自知而死,故加誘。”

[四]《解詁》:“蔡侯般弑父而立。”按:即襄公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

[五]《解詁》:“據與莊王外討,晉文譎尊。”按:據徐疏,“莊王外討”,即宣公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傳云“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曷爲貶?不與外討也”,“曷爲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文曷爲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討也。諸侯之義不得專討,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爲無道者,臣弑君,子殺父,力能討之,則討之可也”。“晉文譎尊”,即僖公二十八年,“五月,癸丑,公會晉侯以下盟於踐土”,“公朝于王所”,傳云“曷爲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曷爲不言天子在是?不與致天子也”,何注云“時晉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諸侯不可卒致,原王居踐土;下謂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迫使正君臣,明王法,雖非正,起時可與,故書朝,因正其義”,“所以見文公之功”。

[六]《解詁》:“內懷利國之心,而外託討賊,故不與其討賊,而責其誘詐也。地者,起以好會誘之。”

【經】楚公子棄疾帥師圍蔡。○五月,甲申,夫人歸氏薨。○大蒐于比蒲。

【傳】大蒐者何?簡車徒也。何以書?蓋以罕書也[一]

[一]《解詁》:“說在桓六年。”按:楚公子棄疾,即楚平王(?—前516),名棄疾。楚靈王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在位十二年。先與公子比起兵反對楚靈王,靈王兵敗自殺後,又誘使公子比自盡而自立爲王。

【經】仲孫貜會邾婁子盟於侵羊[一]

[一]《解詁》:“不日者,蓋諱喪盟,使若議結善事。”按:侵羊,地名,《左傳》作傾祥,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失考。

【經】秋,季孫隱如會晉韓起、齊國酌、宋華亥、衛北宮佗、鄭軒虎、曹人、杞人于屈銀。○九月,已亥,葬我小君齊歸。

【傳】齊歸者何?昭公之母也[一]

[一]《解詁》:“歸氏,胡女,襄公嫡夫人。”按:屈銀,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失考。

【經】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執蔡世子有以歸,用之。

【傳】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稱世子何[一]?不君靈公,不成其子也[二]。不君靈公,則曷爲不成其子[三]?誅君之子不立[四]。非怒也,無繼也[五]。惡乎用之?用之防也。其用之防奈何?蓋以築防也[六]

[一]《解詁》:“據陳子也。”按:“據陳子也”,即僖公二十八年,“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以下于溫”。

[二]《解詁》:“靈公,即般也。不君,不與靈公,坐弑父誅,不得爲君也。不成其子,不成有得稱子繼父也。上不與楚誘討,嫌有不當絕,故正之云耳。”

[三]《解詁》:“據惡惡止其身。”

[四]《解詁》:“雖不與楚誘討,其惡坐弑父誅,當以誅君論之,故云爾。言執者,時楚託義滅之。”

[五]《解詁》:“父誅,子當絕。”

[六]《解詁》:“持其足,以頭築防,惡不以道。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日者,疾諼滅人。”按:“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語出《論語·泰伯》。

【經】十有二年,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

【傳】伯于陽者何[一]?公子陽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二]。”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何[三]?《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則齊桓、晉文[四];其會,則主會者爲之也[五];其詞,則丘有罪焉耳[六]。”

[一]《解詁》:“即納上伯款,非犯父命,不當言于陽。又微國,出入不兩書,伯不當再出,故斷三字問之。”

[二]《解詁》:“子謂孔子。乃,乃是歲也。時孔子年二十三,具知其事,後作《春秋》,案史記,知‘公’誤爲‘伯’,‘子’誤爲‘于’,‘陽’在,‘生’刊滅闕。”

[三]《解詁》:“如,猶奈也。猶曰奈女所不知何?寧可彊更之乎?此夫子欲爲後人法,不欲令人妄億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按:女,通汝。“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語出《論語·子罕》。

[四]《解詁》:“唯齊桓晉文會能以德優劣國大小相次序。”

[五]《解詁》:“非齊桓、晉文,則如主會者爲之,雖優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

[六]《解詁》:“丘,孔子名。其貶絕譏刺之辭。有所失者,是丘之罪。聖人德盛尚謙,故自名爾。主書者,惡納篡也。不書所篡出奔者,微國雖未逾年君猶不錄。不足陽下言于北燕者,史文也。北燕本在上,從史文也。”

【經】三月,壬申,鄭伯嘉卒。○夏,宋公使華定來聘。○公如晉,至河乃復。○五月,葬鄭簡公。○楚殺其大夫成然。○秋,七月。○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齊。○楚子伐徐。○晉伐鮮虞[一]

[一]《解詁》:“謂之晉者,中國以無義,故爲夷狄所彊。令楚行詐滅陳、蔡,諸夏懼然去而與晉會于屈銀,不因以大綏諸侯,先之以博愛,而先伐同姓,從親親起,欲以立威行霸,故狄之。”按:鄭簡公(?—前530),名嘉,鄭國第十七代國君,在位三十六年。鮮虞,白狄國名,姬姓,在今河北境內。“令楚行詐滅陳、蔡”,即昭公八年滅陳,十一年滅蔡。“諸夏懼然去而與晉會于屈銀”,即昭公十一年,“秋,季孫隱如會晉韓起以下于屈銀”。

【經】十有三年,春,叔弓帥師圍費。○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晉歸於楚,弑其君虔於乾谿。

【傳】此弑其君,其言歸何[一]?歸無惡於弑立也。歸無惡於弑立者何?靈王爲無道,作乾谿之臺,三年不成,楚公子棄疾脅比而立之。然後令於乾谿之役曰:“比已立矣,後歸者不得復其田里。”眾罷而去之,靈王經而死[二]

[一]《解詁》:“據齊陽生入惡不言歸。”按:即哀公六年秋七月,“齊陽生入于齊”。

[二]《解詁》:“時棄疾詐告比得晉力可以歸,至而脅立之。比之義,宜效死不立而立;君因自經,故加弑也。言歸者,明其本無弑君而立之意,加弑,責之爾。不日者,惡靈王無道。封內地者,起禍所由,因以爲戒。”

【經】楚公子棄疾弑公子比。

【傳】比已立矣,其稱公子何[一]?其意不當也[二]。其意不當,則曷爲加弑焉爾[三]?比之義宜乎效死不立。大夫相殺稱人,此其稱名氏以弑何[四]?言將自是爲君也[五]

[一]《解詁》:“據齊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按:“據齊公子商人弑其君舍”,在文公十四年九月。

[二]《解詁》:“據上傳知其脅。”按:即上傳云“楚公子棄疾脅比而立之”。

[三]《解詁》:“據王子朝不貶。”按:即昭公二十三年秋,“尹氏立王子朝”,何注云“貶言尹氏者,著世卿之權。尹氏貶,於朝不貶者,年未滿十歲,未知欲富貴,不當坐,明罪在尹氏”。

[四]《解詁》:“據經言弑公子比也。”

[五]《解詁》:“故使與弑君而立者同文也。不言其者,比實已立,嫌觸實公子,棄疾則楚子居也。”

【經】秋,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一]

[一]《解詁》:“不舉重者,起諸侯欲討棄疾,故詳錄之。不言劉子及諸侯者,閒無異事可知矣。”按:平丘,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陳留長垣縣(今河南長垣縣)西南。

【經】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隱如以歸。公至自會。

【傳】公不與盟者何?公不見與盟也[一]。公不見與盟,大夫執,何以致會[二]?不恥也。曷爲不恥[三]?諸侯遂亂,反陳、蔡,君子恥不與焉[四]

[一]《解詁》:“時晉主會,疑公如楚,不肯與公盟,故諱使若公自不肯與盟。”

[二]《解詁》:“據得意乃致會。”

[三]《解詁》:“據扈之會公失序恥之。”按:即文公七年,“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傳云“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諸侯不可使與公盟,眣晉大夫使與公盟也”,何注云“爲諸侯所薄賤不見序,故深諱爲不可知之辭”。

[四]《解詁》:“時諸侯將征棄疾,棄疾乃封陳、蔡之君,使說諸侯,諸侯從陳、蔡之君言還反,不復討楚,楚亂遂成,故云爾。公不與盟,不書成楚亂者,時不受賂[3]也。諸侯實不與公盟,而言公不與盟者,遂亂,雖見與,公猶不宜與也,故因爲公張義。”

【經】蔡侯廬歸於蔡。○陳侯吳歸於陳。[一]

【傳】此皆滅國也,其言歸何[二]?不與諸侯專封也[三]

[一]按:蔡侯廬,即蔡平侯(?—前522),名廬,春秋諸時期蔡國國君,景侯之子,靈侯之弟,在位九年。陳侯吳,即陳惠公(?—前506),名吳,春秋時期陳國國君,陳哀公之孫,在位二十八年。

[二]《解詁》:“據歸者有國辭。”

[三]《解詁》:“故使若有國自歸者也。名者,專受其封,當誅。書者,因以起楚封之。所以能起之者,上有存陳文,陳見滅,無君所責。又蔡本以篡見殺,但不成其子,不絕其國,即諸侯存之,當有文實也。”

【經】冬,十月,葬蔡靈公[一]

[一]《解詁》:“書葬者,經不與楚討,嫌本可責復讎,故書葬,明當從誅君論之,不得責臣子。”

【經】公如晉,至河乃復。○吳滅州來[一]

[一]《解詁》:“不日者,略兩夷。”按:州來,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楚邑。

【經】十有四年,春,隱如至自晉。○三月,曹伯滕卒。○夏,四月。秋,葬曹武公。○八月,莒子去疾卒[一]

[一]《解詁》:“入昭公卒不日。不書葬者,本篡,故因不序。”按:曹武公(?—前528),名滕,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成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

【經】冬,莒殺其公子意恢[一]

[一]《解詁》:“莒無大夫,書殺公子者,未逾年而殺其君之子,不孝尤甚,故重而錄之。稱氏者,明君之子。”

【經】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吳子夷昧卒。○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宮。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

【傳】其言去樂卒事何[一]?禮也[二]。君有事于廟,聞大夫之喪,去樂[三],卒事[四]。大夫聞君之喪,攝主而往[五]。大夫聞大夫之喪,尸事畢而往[六]

[一]《解詁》:“據入者言萬,去籥言名,不言卒事。”按:“據入者言萬,去籥言名,不言卒事”,即宣公八年夏六月,“辛巳,有事於大廟。仲遂卒於垂”,“壬午,猶釋,萬入去籥”。

[二]《解詁》:“以加錄卒事,即非禮,但當言去樂而已,若去籥矣,總言樂者,明悉去也。”

[三]《解詁》:“恩痛不忍舉。”

[四]《解詁》:“畢竟祭事。”

[五]《解詁》:“主,謂己主祭者。臣聞君之喪,義不可以不即行,故使兄弟若宗人,攝行主事而往。不廢祭者,古禮也。古有分土無分民,大夫不世,己父未必爲今君臣也。《孝經》曰:‘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六]《解詁》:“賓尸事畢而往也。日者,爲卒日。”

【經】夏,蔡昭吳奔鄭[一]

[一]《解詁》:“不言出者,始封名言歸,嫌與天子歸有罪同,故奪其有國之辭,明專封。”

【經】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一]

[一]《解詁》:“並十七年食,蓋與孛於大辰同占。”按:據徐疏,即此文“日有食之”,並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皆與十七年“有星孛於大辰”同占。其占,則“孛大辰”之下,何注云“是後周分爲二,天下兩主,宋南里以亡”。

【經】秋,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冬,公如晉。

【經】十有六年,春,齊侯伐徐。○楚子誘戎曼子,殺之。【傳】楚子何以不名[一]?夷狄相誘,君子不疾也。曷爲不疾[二]?若不疾,乃疾之也[三]

[一]《解詁》:“據誘蔡侯名。”按:即昭公十一年夏,“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

[二]《解詁》:“據俱誘也。”

[三]《解詁》:“以爲固當常然者,乃所以爲惡也,顧以無知薄責之。戎曼稱子者,入昭公,見王道大平,百蠻貢職,夷狄皆進至其爵。不日者,本不卒。不地者,略也。”

【經】夏,公至自晉。○秋,八月,已亥,晉侯夷卒。○九月,大雩[一]

[一]《解詁》:“先是公數如晉。”按:晉侯夷,即晉昭公(?—前526),名夷,係晉平公子,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在位六年。

【經】季孫隱如如晉。○冬,十月,葬晉昭公。

【經】十有七年,春,小邾婁子來朝。○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來朝。○八月,晉荀吳帥師滅賁渾戎。○冬,有星孛於大辰。

【傳】孛者何?彗星也[一]。其言于大辰何[二]?在大辰也。大辰者何?大火也[三]。大火爲大辰,伐爲大辰[四],北辰亦爲大辰[五]。何以書?記異也[六]

[一]《解詁》:“三孛[4]皆發問者,或言入,或言於,或言方,嫌爲孛異,猶問錄之。”按:“三孛皆發問者”,據徐疏,即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傳云“孛者何?彗星也。其言入于北斗何?北斗有中也。何以書?記異也”;哀公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於東方”,傳云“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東方何?見於旦也。何以書?記異也”及是文。

[二]《解詁》:“據北斗言‘入于’,大辰非常名。”

[三]《解詁》:“大火謂心。”按:大火,恒星名,在二十八宿心宿之中,即心宿二。

[四]《解詁》:“伐,謂參伐也。大火與伐,天所以示民時早晚,天下所取正,故謂之大辰。辰,時也。”

[五]《解詁》:“北辰,北極,天之中也。常居其所,迷惑不知東西者,須視北辰以别心伐所在,故加亦。亦者,兩相須之意。”

[六]《解詁》:“心者,天子明堂布政之宮,亦爲孛。彗者,邪亂之氣,掃故置新之象,是後周分爲二,天下兩主,宋南里以亡。”

【經】楚人及吳戰於長岸。

【傳】詐戰不言戰,此其言戰何[一]?敵也[二]

[一]《解詁》:“據於越敗吳于醉李。”按:長岸,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楚地。“據於越敗吳于醉李”,在定公十四年夏。

[二]《解詁》:“俱無勝負,不可言敗,故言戰也。不月者,略兩夷。”

【經】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須卒。○夏,五月,壬午,宋、衛、陳、鄭災。

【傳】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異其同日而俱災也。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爲天下記異也[一]

[一]《解詁》:“《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四國,天下象也。是後王室亂,諸侯莫肯救,故天應以同日俱災,若曰無天下云爾。”按:曹伯須,即曹平公(?—前524),曹武公子,春秋時期曹國國君,在位四年。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語出《詩經·曹風·鳲鳩》。

【經】六月,邾婁人入鄅(yǔ,雨)。○秋,葬曹平公。○冬,許遷于白羽。

【經】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婁。○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弑其君買[一]

[一]《解詁》:“蔡世子般弑父不忍日,此日者,加弑爾,非實弑也。”按:鄅,國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都城在琅琊開陽縣(今山東臨沂市)。白羽,地名,失考。世子般弑父不忍日,即襄公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何注云“不日者,深爲中國隱痛,有子弑父之禍,故不忍言其日”。

【經】已卯,地震[一]

[一]《解詁》:“季氏稍盛,宋南里以叛,王室大亂,諸侯莫肯救,晉人圍郊,吳勝雞父,尹氏立王子之朝應。”按:“宋南里以叛”,在昭公二十一年夏。“晉人圍郊”,在二十三年。“吳勝雞父”,即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尹氏立王子朝”,即二十三年秋,“尹氏立王子朝”。

【經】秋,齊高發帥師伐莒。○秋,葬許悼公。

【傳】賊未討,何以書葬?不成於弑也。曷爲不成於弑[一]?止進藥而藥殺也[二]。止進藥而藥殺,則曷爲加弑焉爾[三]?譏子道之不盡也。其譏子道之不盡奈何?曰“樂正子春之視疾也[四],復加一飯,則脫然愈;復損一飯,則脫然愈;復加一衣,則脫然愈;復損一衣,則脫然愈[五]。”止進藥而藥殺,是以君子加弑焉爾[六]。曰許世子止弑其君買,是君子之聽止也[七];葬許悼公,是君子之赦止也[八];赦止者,免止之罪辭也[九]

[一]《解詁》:“據將而殺之。”

[二]《解詁》:“時悼公病,止進藥,悼公飲藥而死。”

[三]《解詁》:“據意善也。”

[四]《解詁》:“樂正子春,曾子弟子,以孝名聞。”

[五]《解詁》:“脫然,疾除貌也。言消息得其節。”

[六]《解詁》:“失其消息多少之宜。”

[七]《解詁》:“聽,治止罪。”

[八]《解詁》:“原止進藥,本欲愈父之病,無害父之意,故赦之。”

[九]《解詁》:“明止但得免罪,不得繼父後,許男斯代立無惡文是也。”按:“許男斯代立無惡文是也”,據徐疏,正以自此以後,不見許男卒葬之文,唯有定公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游遫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言無惡文,正以不見立、入之文。

【經】二十年,春,王正月。○夏,曹公孫會自鄸(méng,蒙)出奔宋。

【傳】奔未有言自者,此其言自何[一]?畔也[二]。畔則曷爲不言其畔[三]?爲公子喜時之後諱也。《春秋》爲賢者諱[四],何賢乎公子喜時[五]?讓國也。其讓國奈何?曹伯廬卒于師[六],則未知公子喜時從與[七]?公子負芻從與[八]?或爲主于國,或爲主于師[九]。公子喜時見公子負芻之當主也,逡巡而退。賢公子喜時,則曷爲爲會諱?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一○],善善及子孫。賢者子孫,故君子爲之諱也[一一]

[一]《解詁》:“據始出奔未有言此者,與宋華亥入宋南里復出奔異。”按:鄸,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曹地。“與宋華亥入宋南里復出奔異”,即是年,“冬,十月,宋華亥、向甯、華定出奔陳”;二十一年夏,“宋華亥、向甯、華定自陳入于宋南里以叛”;二十二年春,“宋華亥、向甯、華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二]《解詁》:“時會盜鄸以奔宋。”按:畔,通判。

[三]《解詁》:“言叛者,當言以鄸,如邾婁庶期。”按:“如邾婁庶期”,即襄公二十一年,“邾婁庶期以漆閭丘來奔”。

[四]《解詁》:“諱使若從鄸出奔者,故與自南里同文。”

[五]《解詁》:“據喜時不書。”

[六]《解詁》:“在成十三年。”

[七]《解詁》:“喜時,曹伯廬弟。”

[八]《解詁》:“負芻,喜時庶兄。”

[九]《解詁》:“古者諸侯師出,世子率與守國。次宜爲君者,持棺絮從,所以備不虞,或時疾病相代行,本史文不具,故傳疑之。”

[一○]《解詁》:“不遷怒也。”

[一一]《解詁》:“君子不使行善者有後患,故以喜時之讓,除會之叛。不通鄸爲國,如通濫者,喜時本正當立,有明王興,當還國,明叔術功惡相除,裁足通濫爾。”按:“如通濫者”,即昭三公十一年,“冬,黑弓以濫來奔”,傳云“文何以無邾婁”,何注云“據讀言邾婁”,“通濫也”。

【經】秋,盜殺衛侯之兄輒。

【傳】母兄稱兄,兄何以不立[一]?有疾也。何疾爾?惡疾也[二]

[一]《解詁》:“據立嫡以長。”

[二]《解詁》:“惡疾,謂瘖(yīn,因)、聾、盲、癘(lài,賴)、禿、跛、傴(yǔ,雨),不逮人倫之屬也。書者,惡衛侯兄有疾,不憐傷厚遇,營衛不固,至令見殺,失親親也。公子不言之,兄弟言之者,敵體辭,嫌於尊卑不明,故加之以絕之,所以正名也。”按:瘖,啞。癩,癬疥等皮膚病。傴,駝背。

【經】冬,十月,宋華亥、向甯、華定出奔陳[一]

[一]《解詁》:“月者,危三大夫同時出奔,將爲國家患,明當防之。”

【經】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廬卒。

【經】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夏,晉侯使士鞅來聘。宋華亥、向甯、華定自陳入于宋南里以畔。

【傳】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一]

[一]《解詁》:“因諸者,齊放刑人之地。公羊子,齊人,故以齊喻也。宋樂世心[5]自曹入于蕭,不言宋。言宋[6]南里者,略。叛臣從刑人,于國家尤危,故重舉國。”按:南里,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宋城內里名。“宋樂世心自曹入于蕭”,即定公十一年,“秋,宋樂世心自曹入于蕭”,何注云“不言叛者,從叛臣,叛可知”。

【經】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一]

[一]《解詁》:“是后周有篡祸。”按:在下年。

【經】八月,乙亥,叔痤卒。○冬,蔡侯朱出奔楚[一]

[一]《解詁》:“出奔者,爲東國所篡也。大國奔例月,此時者,惡背中國而與楚,故略之。”

【經】公如晉,至河乃復。

【經】二十有二年,春,齊侯伐莒。○宋華亥、向甯、華定自宋南里出奔楚[一]

[一]《解詁》:“前出奔已絕賤,復錄者,以故大夫專勢入南里,犯君而出,當誅也。言自者,别從國去。”

【經】大蒐於昌姦。○夏,四月,乙丑,天王崩。○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王室亂[一]

【傳】何言乎王室亂[二]?言不及外也[三]。劉子、單子以王猛居於皇。其稱王猛何[四]?當國也[五]

[一]《解詁》:“謂王猛之事。”按:景王,即周景王(?—前520),名貴,周靈王第二子,東周君主,在位二十五年。

[二]《解詁》:“據天子之居稱京師,天王入于成周,天王出居於鄭,不言亂。”按:“據天子之居稱京師”,即桓公九年,“紀季姜歸於京師”,“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天王入于成周”,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天王出居於鄭”,即僖公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於鄭”。

[三]《解詁》:“宮謂之室。刺周家[7]之微,邪庶並篡,無一諸侯之助,匹夫之救,如一家之亂也,故變京師言王室。不言成周,言王室者,正王以責諸侯也。傳不事事悉解者,言不及外,外當責之,故正王可知也。不爲天子諱者,方責天下不救之。”

[四]《解詁》:“據未逾年已葬當稱子。”

[五]《解詁》:“時欲當王者位,故稱王猛見當國也。錄居者,事所見也。不舉猛爲重者,時猛尚幼,以二子爲計勢,故加以。以者,行二子意辭也。二子不舉重者,尊同權等。”

【經】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傳】王城者何?西周也[一]。其言入何[二]?篡辭也[三]

[一]《解詁》:“時居王城邑,自號西周王[8]。”

[二]《解詁》:“據非成周。”

[三]《解詁》:“時雖不入成周,已得京師地半,稱王置官,自號西周,故從篡辭言入,起其事也。不言西周者,正之無二京師也。不月者,本無此國,無可與别輕重也。”

【經】冬,十月,王子猛卒。

【傳】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稱王子猛卒何[一]?不與當也。不與當者,不與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二]

[一]《解詁》:“據子卒不言名,外未逾年君不當卒。”按:“據子卒不言名”,即文公十八年,“冬,十月,子卒”。

[二]《解詁》:“《春秋》篡成者,皆與使當君之父死子繼、兄死弟及者,篡所緣得位成爲君辭也。猛未悉得京師,未得成王,又外未逾年君,二者皆不當卒。卒又名者,非與使當成爲君也。嫌上入無成周文,非篡辭,故從得位卒,明其爲篡也。月者,方以得位明事,故從外未逾年君例。”

【經】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一]

[一]《解詁》:“是後晉人圍郊,犯天子邑。”

【經】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叔孫舍如晉。○癸丑,叔鞅卒。○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晉人圍郊。

【傳】郊者何?天子之邑也[一]。曷爲不繫于周?不與伐天子也[二]

[一]《解詁》:“天子閒田,有大夫主之。”按:郊,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周邑。

[二]《解詁》:“與侵柳同義。”按:即宣公元年,“冬,晉趙穿帥師侵柳”。

【經】夏,六月,蔡侯東國卒于楚[一]

[一]《解詁》:“不日者,惡背中國而與楚,故略之。月者,比肸附父仇,責之淺也。不書葬者,篡也。篡不書者,以惡朱在三年之內,不共悲哀,舉錯無度,失眾見篡。”按:蔡侯東國,即蔡悼侯(?—前519),名東國,春秋時期蔡國國君,靈侯孫,平侯侄孫,在位三年。

【經】秋,七月,莒子庚輿來奔。○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胡子髡、沈子楹滅,獲陳夏齧(niè,聶)。

【傳】此偏戰也,曷爲以詐戰之辭言之[一]?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二]。然則曷爲不使中國主之[三]?中國亦新夷狄也[四]。其言滅獲何[五]?别君臣也。君死於位曰滅,生得曰獲,大夫生死皆曰獲[六]。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則其言獲陳夏齧何[七]?吳少進也[八]

[一]《解詁》:“據甲戌齊國書及吳戰于艾陵,俱與夷狄言戰,今此從詐戰辭言敗。”按:雞父,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楚地,在安豐縣(今河南固始縣)南。“據甲戌齊國書及吳戰于艾陵”,即哀公十一年夏,“五月,公會吳伐齊。甲戌,齊國書帥師,及吳戰于艾陵,齊師敗績,獲齊國書”。

[二]《解詁》:“序上言戰,别客主人直不直也。今吳序上而言戰,則主中國辭也。”

[三]《解詁》:“據齊國書主吳。”

[四]《解詁》:“中國所以異于夷狄者,以其能尊尊也。王室亂莫肯救,君臣上下壞敗,亦新有夷狄之行,故不使主之。不稱國出師者,賤略之。言之師者,辟許獨稱師,上五國稱國之嫌。”

[五]《解詁》:“據蔡公孫歸生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國言滅,君言殺。又獲晉侯言獲,此陳夏齧亦言獲,君大夫無别。”按:“據蔡公孫歸生滅沈”,即定公十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孫歸生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晉侯言獲”,即僖公十五年冬十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

[六]《解詁》:“大夫不世,故不别死位。”

[七]《解詁》:“據荊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不言獲。”按:在莊公十年秋九月。

[八]《解詁》:“能結日偏戰,行少進,故從中國辭治之。髡、楹下云滅者,死戰當加禮,使若自卒相順也。經先舉敗文,嫌敗走及殺之,故以自滅爲文,明本死位,乃敗之爾。名者,從赴辭也。”

【經】天王居於狄泉。

【傳】此未三年,其稱天王何[一]?著有天子也[二]

[一]《解詁》:“據毛伯來求金,不稱天王。”按:狄泉,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洛陽。“據毛伯來求金”,即文公九年,“毛伯來求金”。

[二]《解詁》:“時庶孽並篡,天王失位徙居,微弱甚,故急著正其號,明天下當救其難而事之。”

【經】尹氏立王子朝[一]

[一]《解詁》:“貶言尹氏者,著世卿之權。尹氏貶,王子朝不貶者,年未滿十歲,未知欲富貴,不當坐,明罪在尹氏。”

【經】八月,乙未,地震[一]

[一]《解詁》:“是時猛、朝更起,與王爭入,遂至數年。晉陵周竟,吳敗六國,季氏逐昭公,吳光弑僚滅徐,故日至三食,地爲再動。”按:“季氏逐昭公”,即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孫于齊”。“吳光殺僚滅徐”,即二十七年,“夏,四月,吳弑其君僚”;三十年冬十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禹奔楚”。

【經】冬,公如晉。至河,公有疾,乃復。

【傳】何言乎公有疾乃復[一]?殺恥也[二]

[一]《解詁》:“據上比乃復,不言公,不言有疾。”按:“據上比乃復,不言公,不言有疾”,即昭公十三年冬,“公如晉,至河乃復”;二十一年冬,“公如晉,至河乃復”。

[二]《解詁》:“因有疾以殺畏晉之恥。舉公者,重疾也。‘子之所慎:齋、戰、疾’。”按:“子之所慎:齋、戰、疾”,語出《論語·述而》。

【經】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孫貜卒。○叔孫舍至自晉。○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一]

[一]《解詁》:“是後季氏逐昭公,吳滅巢,弑其君僚,又滅徐。”

【經】秋,八月,大雩[一]

[一]《解詁》:“先是公如晉,仲孫貜卒,民被其役,明[9]年叔倪出會,故秋七月復大雩。”

【經】丁酉,杞伯郁釐卒。○冬,吳滅巢。○葬杞平公。

【經】二十有五年,春,叔孫舍如宋。○夏,叔倪會晉趙鞅、宋樂世心、衛北宮喜、鄭游吉、曹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于黃父。○有鸛鵒(guànyù,冠玉)來巢。

【傳】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禽也,宜穴又巢也[一]。

[一]《解詁》:“非中國之禽而來居此國,國將危亡之象。鸛鵒,猶權欲。宜穴又巢,此權臣欲國,自下居上之徵也,其後卒爲季氏所逐。”

【經】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傳】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眾以逐季氏也[一]

[一]《解詁》:“一月不當再舉雩。言又雩者,起非雩也。昭公依託上雩,生事聚眾,欲以逐季氏。不書逐季氏者,諱不能逐,反起下孫,及爲所敗,故因雩起其事也。但舉日,不舉辰者,辰不同,不可相爲上下。又日爲君,辰爲臣,去辰,則逐季氏意明矣。上不當日,言上辛者,爲下辛張本。不言下辛,言季辛者,起季氏不執下而逐君。”

【經】九月,己亥,公孫于齊,次於楊州[一]

[一]《解詁》:地者,臣子痛君失位,詳錄所舍止。按:楊州,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齊魯境上邑。

【經】齊侯唁(yàn,豔)公于野井。

【傳】唁公者何?昭公將弑季氏[一],告子家駒曰:“季氏爲無道,僣於公室久矣[二]。吾欲弑之,何如[三]?”子家駒曰:“諸侯僣於天子,大夫僣於諸侯久矣。”昭公曰:“吾何僣矣哉[四]?”子家駒曰:“設兩觀(guàn,貫)[五],乘大路[六],朱干[七],玉戚[八],以舞《大夏》[九],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且夫牛馬維婁[一○],委己者也[一一],而柔焉[一二]。季氏得民眾久矣[一三],君無多辱焉[一四]。”昭公不從其言,終弑而敗焉[一五]。走之齊。齊侯唁公于野井[一六],曰:“奈何君去魯國之社稷?”昭公曰:“喪人[一七]不佞[一八],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一九]。”再拜顙(sǎng,嗓)[二○]。慶子家駒[二一],曰:“慶子免君於大難矣。”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難,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賜之以死[二二]。”再拜顙[二三]。高子執簞(dān,單)食[二四],與四脡(tǐng,挺)脯[二五];國子執壺漿[二六],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餕饔(yōng,雍)未就[二七],敢致糗(qiǔ,秋上聲)於從者[二八]。”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喪人,錫之以大禮。”再拜稽首,以衽(rèn,任)受[二九]。高子曰:“有夫不祥[三○],君無所辱大禮[三一]。”昭公蓋祭而不嘗[三二]。景公曰:“寡人有不腆(tiǎn,舔)先君之服,未之敢服[三三];有不腆先君之器[三四],未之敢用,敢以請[三五]。”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敢辱大禮,敢辭[三六]。”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請。”昭公曰:“以吾宗廟之在魯也[三七],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敢固辭[三八]。”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請以饗乎從者[三九]。”昭公曰:“喪人其何稱[四○]?”景公曰:“孰君而無稱[四一]?”昭公於是噭(jiào,叫)然而哭[四二],諸大夫皆哭[四三]。既哭,以人爲菑[四四],以幦(mì,密)爲席[四五],以鞍爲几,以遇禮相見[四六]。孔子曰:“其禮與其辭足觀矣[四七]。”

[一]《解詁》:“傳言弑者,從昭公之辭。”按:齊侯,是處指齊景公(?—前490),名杵臼,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靈公之子,莊公之弟,在位四十四年。井野,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濟南祝阿縣(今山東齊河縣)東。

[二]《解詁》:“諸侯稱公室。”

[三]《解詁》:“昭公素畏季氏,意者以爲如人君,故言弑。”

[四]《解詁》:“失禮成俗,不自知也。”

[五]《解詁》:“禮,天子諸侯臺門,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內闕一觀。”

[六]《解詁》:“禮,天子大路,諸侯路車,大夫大車,士飾車。”

[七]《解詁》:“干,楯也。以朱飾楯。”

[八]《解詁》:“戚,斧也。以玉飾斧。”

[九]《解詁》:“《大夏》,夏樂也。周所以舞夏樂者,王者始起,未製作之時,取先王之樂與己同者,假以風化天下。天下大同,乃自作樂。取夏樂者,與周俱文也。王者,舞六樂於宗廟之中。舞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舞己之樂,明有制也;舞四夷之樂,大德廣及之也。東夷之樂曰株離,南夷之樂曰任,西夷之樂曰禁,北夷之樂曰昧。”按:“東夷之樂曰株離”至“北夷之樂曰昧”,據徐疏,語出《樂說》。

[一○]《解詁》:“繫馬曰維,繫牛曰婁。”

[一一]《解詁》:“委食己者。”

[一二]《解詁》:“柔,順。”

[一三]《解詁》:“季氏專賞罰,得民眾之心久矣,民順從之,猶牛馬之於委食己者。”

[一四]《解詁》:“恐民必不從君命,而爲季氏用,反逐君,故云爾。子家駒上說正法,下引時事以諫者,欲使昭公先自正,乃正季氏。”

[一五]《解詁》:“果反爲季氏所逐。”

[一六]《解詁》:“吊亡國曰唁,吊死國曰吊,弔喪主曰傷,吊所執紼曰絻(wèn,問)。”

[一七]《解詁》:“自謂亡人。”

[一八]《解詁》:“不善。”

[一九]《解詁》:“謙自比齊下執事,言以羞及君。”

[二○]《解詁》:“顙者,猶今叩頭矣。謝見唁也。”

[二一]《解詁》:“慶,賀。”

[二二]《解詁》:“鈇鑕,要斬之罪,即所錫之以死。”按:要,通腰。

[二三]《解詁》:“謝爲齊侯所慶。”

[二四]《解詁》:“簞,葦器也。圓曰簞,方曰笥(sì,四)。食,即下所致糗也。”按:糗,乾糧。

[二五]《解詁》:“屈曰朐,申曰脡。”按:脡脯,條狀的肉乾。

[二六]《解詁》:“壺,禮器。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有爵飾。”

[二七]《解詁》:“餕,熟食。饔,熟肉。未就,未成也。解所以致糗意。”

[二八]《解詁》:“糗,糒(bèi,被)也。謙不敢斥魯侯,故言從者。”按:糒,乾糧。

[二九]《解詁》:“衽,衣下裳當前者。乏器,謙不敢求索。”

[三○]《解詁》:“猶曰人皆有夫不善。”

[三一]《解詁》:“禮,臣受君錫,答拜,謂之拜命謂之辱。高子見昭公拜辱大卑,故曰君無所辱大禮。”

[三二]《解詁》:“食必祭者,謙不敢便嘗,示有所先。不嘗者,待禮讓也。”

[三三]《解詁》:“腆,厚也。服,謂齊侯所著衣服也。言未敢服者,見魯侯乃敢服之,謙辭也。禮,天子朝皮弁,夕玄端,朝服以聽朝,玄端以燕,皮弁以征不義,取禽獸,行射;諸侯朝朝服,夕深衣,玄端以燕,裨冕以朝。天子以祭其祖禰,卿大夫冕服而助君祭,朝服祭其祖禰;士爵弁黻衣裳以助公祭,玄端以祭其祖禰。”

[三四]《解詁》:“器謂上所執簞壺。”

[三五]《解詁》:“請行禮。”

[三六]《解詁》:“不敢當大禮,故敢辭。”

[三七]《解詁》:“以我守宗廟在魯時。”

[三八]《解詁》:“已有時未能以事人,今已無有,義不可以受人之禮。”

[三九]《解詁》:“欲今受之,故益謙言從者。”

[四○]《解詁》:“行禮,賓主當各有所稱。時齊侯以諸侯遇禮接昭公,昭公自謙失國,不敢以故稱自稱,故執謙問之。”

[四一]《解詁》:“猶曰誰爲君者而言無所稱乎?昭公非君乎?”

[四二]《解詁》:“噭然,哭聲貌。感景公言而自傷。”

[四三]《解詁》:“魯諸大夫從昭公者。”

[四四]《解詁》:“菑,周埒(liè,淚)垣也。所以分别內外,衛威儀,今大學辟雍作‘側’字。”按:埒垣,矮牆。

[四五]《解詁》:“幦,車覆笭(líng,陵)。”按:幦,古代車前橫木上的覆蓋物。

[四六]《解詁》:“以諸侯出相遇之禮相見。”

[四七]《解詁》:“言昭公素能若此,禍不至是。主書者,喜爲大國所唁。地者,痛錄公,明臣子當憂納公也。”

【經】冬,十月,戊辰,叔孫舍卒。○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

【傳】棘者何?宋之邑也。諸侯卒其封內不地,此何以地?憂內也[一]

[一]《解詁》:“時宋公聞昭公見逐,欲憂納之,至曲棘而卒,故恩錄之。”按:曲棘,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陳留外黃縣(今河南杞縣)。宋公佐,即宋元公(?—前517),宋平公子,宋國第二十六代國君,在位十五年。

【經】十有二月,齊侯取運。

【傳】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爲公取之也[一]

[一]《解詁》:“爲公取運以居公,善其憂內,故書。不舉伐者,以言語從季氏取之。月者,善錄齊侯。”

【經】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三月,公至自齊,居於運[一]

[一]《解詁》:“月者,閔公失國居運。致者,明臣子當憂納公,不當使居運。後不復月者,始錄可知。”

【經】夏,公圍成[一]

[一]《解詁》:“書者,惡公失國,幸而得運,不脩文德以來之,復擾其民圍成。不從叛書者,本與國俱叛,故不得復以叛爲重。不從定公,又以親圍下邑爲譏者,昭無臣子,入[10]即如定公當致也。”按:“不從定公,又以親圍下邑爲譏者”,據徐疏,即定公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圍成”,何注云“天子不親征下土,諸侯不親征叛邑,不能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爲家,甚危,若從他國來,故危錄之”。

【經】秋,公會齊侯、莒子、邾婁子、杞伯盟于剸陵[一]

[一]《解詁》:“不月者,時諸侯相與約,欲納公,故內喜爲大信辭。”按:剸陵,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失考。

【經】公至自會,居于運[一]

[一]《解詁》:“致會者,責臣子,明公已得意于諸侯,不憂助納之,而使居于運。”

【經】九月,庚申,楚子居卒。○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傳】成周者何?東周也[一]。其言入何[二]?不嫌也[三]

[一]《解詁》:“是時王猛自號爲西周,天下因謂成周爲東周。按:是時王猛自號爲西周,在昭公二十二年。”

[二]《解詁》:“據入者篡辭。”

[三]《解詁》:“上言天王,著有天子已明,不嫌爲篡,主言入者,起其難也。不言京師者,起正居在成周,實外之。月者,爲天下喜錄王者反正位。”

【經】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一]

[一]《解詁》:“立王子朝獨舉尹氏,出奔并舉召伯、毛伯者,明本在尹氏,當先誅渠帥,後治其黨,猶楚嬰齊。”按:“立王子朝獨舉尹氏”,即昭公二十三年秋,“尹氏立王子朝”。渠帥,漢人語,首領。“猶楚嬰齊”,即成公二年冬,“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丙申,公及楚人以下盟于蜀”,何注云“上會不序諸侯大夫者,嬰齊,楚專政驕蹇臣也,數道其君率諸侯侵中國,故獨先舉於上,乃貶之。明本在嬰齊,當先誅其本,乃及其末”。

【經】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齊。公至自齊,居於運。○夏,四月,吳弑其君僚[一]

[一]《解詁》:“不書闔盧弑其君者,爲季子諱,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殺,讓國闔廬,欲其享之,故爲沒其罪也。不舉專諸弑者,起闔廬當國,賤者不得貶,無所明,又方見爲季子諱,本不出賊,以除闔廬罪,雖可貶,猶不舉。月者,非失眾見弑,故不略之。”按:“不書闔盧弑其君者,爲季子諱”,在襄公二十九年。

【經】楚殺其大夫郤宛。○秋,晉士鞅、宋樂祁犁、衛北宮喜、曹人、邾婁人、媵人會于扈。○冬,十月,曹伯午卒。○邾婁快來奔。[一]

【傳】邾婁快者何?邾婁之大夫也。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二]

[一]按:曹伯午,即曹悼公(?—前515),名午,春秋時期曹國國君,在位九年。

[二]《解詁》:“說與鼻我同義。”按:“說與鼻我同義”,即襄公二十三年,“夏,邾婁鼻我來奔”,傳云“邾婁鼻我者何?邾婁大夫也。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

【經】公如齊。公至自齊,居於運。

【經】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一]

[一]《解詁》:“月者,爲下出也。”

【經】公如晉,次於乾侯[一]

[一]《解詁》:“乾侯,晉地名。月者,閔公內爲彊臣所逐,外如晉不見答,次於乾侯。不諱者,憂危不暇殺恥。後不月者,錄始可知。”按:乾侯,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魏郡斥丘縣(今河北成安縣)。

【經】夏,四月,丙戌,鄭伯甯卒。○六月,葬鄭定公。○秋,七月,癸巳,滕子甯卒。○冬,葬滕悼公。

【經】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於運[一]

[一]《解詁》:“不致以晉者,不見容于晉,未至晉。”按:鄭定公(?—514),名甯,鄭簡公子,春秋時期鄭國國君,在位十六年。

【經】齊侯使髙張來唁公[一]

[一]《解詁》:“言來者,運從國內辭。書者,如晉不見答,喜見唁也。不月者,例時也。”

【經】公如晉,次於乾侯。○夏,四月,庚子,叔倪卒。○秋,七月。冬,十月,運潰。

【傳】邑不言潰,此其言潰何[一]?郛之也[二]。曷爲郛之[三]?君存焉爾[四]

[一]《解詁》:“據國曰潰,邑曰叛。”

[二]《解詁》:“郛,郭。”

[三]《解詁》:“據成三年棘叛不言潰也。”

[四]《解詁》:“昭公居之,故從國言潰,明罪在公也。不言國之,言郛之者,公失國也。不諱者,責臣子當憂而納之,殺恥不如救危也。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其本乃由於圍成,失大得小而不能節用。”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語出《論語·子路》。

【經】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一]

[一]《解詁》:“月者,閔公運潰,無尺土之居,遠在乾侯,故以存君書,明臣子當憂納之。”

【經】夏,六月,庚辰,晉侯去疾卒。○秋,八月,葬晉頃公。○冬,十有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禹奔楚[一]

[一]《解詁》:“至此乃月者,所見世始錄夷狄滅小國也。不從上州來、巢見義者,因[11]有出奔可責。”按:晉頃公(?—前512),名姬棄疾,晉昭公子,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在位十四年。“不從上州來、巢見義者”,吳滅州來,在昭公十三年冬;吳滅巢,在二十四年冬。

【經】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季孫隱如會晉荀櫟於適歴[一]

[一]《解詁》:“時晉侯使荀櫟責季氏不納昭公,爲此會也。季氏負捶謝過,欲納昭公,昭公創惡季氏不敢入。公出奔在外,無君命,所以書會,以殊外言來者,從王魯錄。諱亟取邑,卒大夫者,盈孫文。”按:適歴,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晉地。

【經】夏,四月,丁巳,薛伯穀卒[一]

[一]《解詁》:“始卒便名日書葬者,薛比滕最小,迫後定、寅皆當略。”按:“迫後定、寅皆當略”,據徐疏,即定公十二年,“春,薛伯定卒”;哀公十年夏,“薛伯寅卒”。

【經】晉侯使荀櫟唁公于乾侯。○秋,葬薛獻公。○冬,黑弓以濫來奔。

【傳】文何以無邾婁[一]?通濫也[二]。曷爲通濫[三]?賢者子孫,宜有地也。賢者孰謂,謂叔術也[四]。何賢乎叔術[五]?讓國也。其讓國奈何?當邾婁顏之時[六],邾婁女有爲魯夫人者,則未知其爲武公與?懿公與?孝公幼[七],顏淫九公子于宮中[八],因以納賊,則未知其爲魯公子與?邾婁公子與?臧氏之母,養公者也。君幼則宜有養者,大夫之妾,士之妻[九],則未知臧氏之母者,曷爲者也?養公者必以其子入養[一○]。臧氏之母聞有賊,以其子易公,抱公以逃[一一]。賊至,湊公寢而弑之[一二]。臣有鮑廣父與梁買子者,聞有賊,趨而至。臧氏之母曰:“公不死也,在是。吾以吾子易公矣。”於是負孝公之周訴天子,天子爲之誅顏而立叔術,反孝公于魯。顏夫人者,嫗盈女也,國色也,其言曰:“有能爲我殺殺顏者,吾爲其妻[一三]。”叔術爲之殺殺顏者,而以爲妻[一四]。有子焉,謂之盱(xū,需)。夏父者,其所爲有於顏者也[一五]。盱幼而皆愛之[一六],食必坐二子於其側而食之。有珍怪之食[一七],盱必先取足焉。夏父曰:“以來[一八],人未足[一九],而盱有餘[二○]。”叔術覺焉[二一],曰:“嘻!此誠爾國也夫!”起而致國于夏父,夏父受而中分之。叔術曰:“不可。”三分之,叔術曰:“不可。”四分之,叔術曰:“不可。”五分之,然後受之[二二]。公扈子者,邾婁之父兄也[二三],習乎邾婁之故[二四],其言曰:“惡有言人之國賢若此者乎[二五]?”誅顏之時天子死,叔術起而致國于夏父[二六]。當此之時,邾婁人常被兵于周,曰:“何故死吾天子[二七]?”通濫,則文何以無邾婁[二八]?天下未有濫也[二九]。天下未有濫,則其言以濫來奔何[三○]?叔術者,賢大夫也。絕之則爲叔術不欲絕,不絕則世大夫也[三一]。大夫之義不得世,故於是推而通之也[三二]

[一]《解詁》:“據讀言邾婁。”按:濫,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東海昌邑縣(今山東巨野縣)。“據讀言邾婁”,據徐疏,謂當時公羊子口讀邾婁黑弓。

[二]《解詁》:“通濫爲國,故使無所繫。”

[三]《解詁》:“據庶其不通也。”按:即襄公二十一年春,“邾婁庶其以漆閭丘來奔”。

[四]《解詁》:“叔術者,邾婁顏公之弟也,或曰群公子。”

[五]《解詁》:“據叔術不書。”

[六]《解詁》:“顏公時也。”

[七]《解詁》:“不知孝公者,邾婁外孫邪?將妾子邪?”按:武公,即魯武公(?—前816),名敖,真公弟,西周人,魯國第九代國君,在位九年。懿公,即魯懿公(?—前807),名戲,武公子,西周人,魯國第十代國君。因懿公非長子,後武公長子括之子伯禦與國人攻殺懿公,並自立爲君。孝公,即魯孝公(?—前769),名稱,西周人,魯國第十二代國君,懿公子。伯禦自立,是爲廢公。周宣王率軍伐魯,殺伯禦,立孝公。孝公在位二十七年。

[八]《解詁》:“所與淫公子凡九人。”

[九]《解詁》:“禮也。”

[一○]《解詁》:“不離人母子,因以娛公也。”

[一一]《解詁》:“以身死公,則可以其子易公,非事夫之義,然而於王法當賞,以活公爲重也。”

[一二]《解詁》:“弑臧氏子也。不知欲弑孝公者,納篡邪,將利其國也。”

[一三]《解詁》:“殺顏者,鮑廣父、梁買子也。婦人以貞一爲行,云爾非也。”

[一四]《解詁》:“利其色也。”

[一五]《解詁》:“爲顏公夫人時所爲顔公生也。”

[一六]《解詁》:“叔術、嫗盈女皆愛盱。”

[一七]《解詁》:“珍怪,猶奇異也。”

[一八]《解詁》:“猶曰以彼物來置我前。”

[一九]《解詁》:“人,夏父自謂也。”

[二○]《解詁》:“言盱所得常多。”

[二一]《解詁》:“覺,悟也。知小爭食,長必爭國。《易》曰‘君子見幾而作’,‘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者,事之先見’。”按:“《易》曰”文,皆出《周易·繫辭下》。

[二二]《解詁》:“五分受其一。”

[二三]《解詁》:“當夫子作《春秋》時,於邾婁君爲父兄之行。公扈者,氏也。”

[二四]《解詁》:“故,事也。道所以言也。”

[二五]《解詁》:“惡有,猶何有、寧有此之類也。言賢者,寧有反妻嫂,殺殺顏者之行乎?”

[二六]《解詁》:“言叔術本欲讓,迫有誅顏天子在爾,故天子死則讓,無妻嫂感兒爭食之事。”

[二七]《解詁》:“猶曰何故死畜吾天子,違生時命而立夏父乎?此天子死則讓之效也。夫子本所以如上傅,賢者惡少功大也。猶律一人有數罪,以重者論之,《春秋》滅不言入是也。案叔術妻嫂,雖有過惡,當絕身無死刑,當以殺殺顏者爲重。宋繆公以反國與與夷,除馮弑君之罪,死乃反國,不如生讓之大也。馮殺與夷,亦不輕于殺殺顏者,比其罪不足而功有餘,故得爲賢。傳復記公扈子言者,欲明夫子本以上傳通之,故公扈子有是言。”按:“宋繆公以反國與夷”,在隱公三年。“除馮弑君之罪”,即桓公二年,“宋督弑其君”,何注云“督不氏者,起馮當國。不舉馮弑爲重者,繆公廢子而反國,得正,故爲之諱”。

[二八]《解詁》:“據國未有口繫於人。”

[二九]《解詁》:“欲見天下實未有濫國,《春秋》新通之爾,故口繫于邾婁。”按:糒,乾糧。

[三○]《解詁》:“據上說天下實未有濫者,言《春秋》新通之也。《春秋》新通之,君文成矣,不言濫黑弓來奔,而反與大夫竊邑來奔同文。”

[三一]《解詁》:“此解不言濫黑弓意。叔術者,賢大夫也。如不口繫邾婁,文言濫黑弓來奔,則爲叔術賢心,不欲自絕于國,又觸天下實有濫,無以起新通之,文不可設也;如口不絕邾婁,文言濫黑弓來奔,則嫌氏邑,起本邾婁世大夫,《春秋》口繫通之,文亦不可施。”

[三二]《解詁》:“推猶因也,因就大夫竊邑奔文通之,則大夫不世,叔術賢心不欲自絕,兩明矣。主書者,在《春秋》前,見王者起,當追有功,顯有德,興滅國,繼絕世。”

【經】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一]

[一]《解詁》:“是後昭公死外,晉大夫專執,楚犯中國圍蔡也。”按:“是後昭公死外”,即昭公三十二年冬,“公薨于乾侯”。“晉大夫專執”,即定公元年,“三月,晉人執宋仲機于京師”,傳云“其稱人何?貶。曷爲貶?不與大夫專執也”。“楚犯中國圍蔡也”,即公定四年秋,“楚人圍蔡”。

【經】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取闞。

【傳】闞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爲不繫乎邾婁?諱亟也[一]

[一]《解詁》:“與取濫爲亟。”

【經】夏,吳伐越。○秋,七月。○冬,仲孫何忌會晉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衛世叔申、鄭國參、曹人、莒人、邾婁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城成周[一]

[一]《解詁》:“書者,起時善其脩廢職,有尊尊之意也。孔子曰:‘謹權量,審法度,脩廢官,四方之改行焉。’言成周者,起正居實外之。”按:“謹權量”至“四方之政行焉”,語出《論語·堯曰》。仲孫何忌,即孟懿子(前518—前481),名何忌,魯國孟孫氏第九代宗主。

【經】十有二月,已未,公薨于乾侯。

【注释】

[1]若,余仁仲本並同,阮刻《注疏》本作“莒”。城中丘爲魯國所爲,當以作“若”爲是。

[2]干,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作“于”。《左傳》作“干”,陸德明音義云“干,古丹反”,當以“干”爲是。

[3]賂,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作“盟”。

[4]孛,本作“字”,據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改。

[5]樂世心,本作“樂大心”,余仁仲本同,據阮刻《注疏》本改。定公十一年經文作“宋樂世心自曹入于蕭”,知當以“樂世心”爲是。

[6]宋,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無此字。

[7]家,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作“室”。

[8]王,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作“主”。

[9]明,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作“時”。“叔倪出會”在下年夏,當以作“明”爲是。

[10]入,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作“又”。

[11]因,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作“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