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喜雨润老区

文化喜雨润老区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东巴凤大会战12大类项目中,乡镇宣传文化站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自治区一次性投资420万元,兴建三县境内的21个乡镇宣传文化站。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凤凰乡总人口1万多,其中乡府驻地3000多人,乡府七站八所及中小学校师生就达800余人。

文化喜雨润老区

杨 合

往事如烟,它穿越了历史,穿越了这片光荣的红土地。

1930年的春天,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转战东兰、凤山县时,中共红七军前委就设在东兰县武篆镇的魁星楼内。

迎着明媚的春光,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便开始以文化为武器,宣传、教育、发动这方土地上的农民群众,吹响了嘹亮的革命号角。他们研究制定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组织共耕社,使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空前高涨。当原本无田无地的苏区农民领到《土地使用证》时,便情不自禁地以山歌表达着内心的感激和喜悦之情。

跟随共产党,翻身齐有份。

不论老和少,人人有田耕。

田地都均分,吃穿也平衡。

分田又分地,没有谁争论。

这纯朴的歌谣,这发自老百姓肺腑的声音,在革命老区的上空随风飘扬,鼓舞着许多人的斗志,使革命的烽火在短短几个月里,燃遍了整个右江地区,有力地促进了右江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到13个县共100多万人口,成为当时全国比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名声响彻全国。革命文化所释放出来的火花,不仅照耀了后来的革命岁月,也温暖了我们今天的记忆。

革命需要文化,需要宣传。

拥有了文化,革命的真理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唤醒广大群众内心的激情和力量,才能让革命取得真正的成功,才能让后来人不停地传薪继火,使革命的光芒照彻天宇。

历史的长河在慢慢流逝。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中,由于受到历史、自然等条件的制约,作为昔日熊燃革命烽火的革命老区,东兰、巴马、凤山这三个闪耀着革命光华的桂西北山区小县,却在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逐渐落伍了。作为基层文化设施的乡镇宣传文化站,大多数都处于无站、无设备、无人员的“三无”状态,致使基层的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科技文化培训工作、文体活动等等都难以正常开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人类征服自然之力,本自有界限,且当文化愈低度时,则其力愈薄弱。”

很显然,一个地方,其文化的落后,必然会制约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像东巴凤这样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正所谓时不我待,迫在眉捷。

2003年的春天,南中国的热土上,正是春风拂柳、百花争妍的好时节,在绿城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开展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庄严决定:投资22亿多元在东巴凤三县兴建7畅5312万个项目,开展一场以“强县富民,告慰先烈”为主题的大会战。在东巴凤大会战12大类项目中,乡镇宣传文化站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自治区一次性投资420万元,兴建三县境内的21个乡镇宣传文化站。

从此,老区的文化之光终于得以薪火承传,老区的文化事业将续写新的篇章。

文化,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文化所彰显的意义,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领悟、所接纳,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基层文化的意义在这里也得到了最深刻的阐释。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广大农村阵地,已经成为当前文化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不仅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更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

在过去的岁月中,为了繁荣文化事业,为了用先进的知识引导贫困的双眼寻求幸福生活、创建美好的明天,东巴凤三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一代一代奋斗,一年一年追求,虽有成就,终因为经济基础的薄弱,严重延缓了文化的发展步伐。而知识的缺乏、目光的狭隘,又刺破了经济腾飞的梦想。这种恶性循环所产生的后果,让人无奈,也让人揪心。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始终坚信,革命老区的潜力是无穷的,革命老区充满着发展的希望,但这一切,奋斗才是最好的出路。有信心,不一定取得胜利,而没有信心,就绝对不会有胜利。对此,现任东兰县委办副主任的岑福山,自有一种清晰、明亮的感受。

那是1980年的夏天,高中毕业后的岑福山怀着高考落榜的遗憾回到了他的村庄。村庄名为板登村,位于东兰县长乐乡(后改为镇),距乡政府六七公里。当时,长乐乡里虽然有宣传文化站,但那只不过是一间旧屋、一些旧书、一两份报刊,平时是很少有人光顾的,只有岑福山,才会趁着赶圩或空闲的日子,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进到那间破败的老屋里,翻打着满是灰尘的书籍。不到一年时间,里面的书就被他读光了。本村以及附近几个村屯的青少年也都在岑福山的带动下,兴起了学习的热潮。岑福山本人在不断的阅读中获取了许多知识,他开始尝试着写新闻报道,《广西日报》等报刊就刊登了他采写的稿件。不少人也从书本中学到了本领,尝到了致富的甜头。看到这一切,岑福山在充满欢欣的同时,却又暗含了淡淡的忧虑,这么一来一往,不仅浪费了大家宝贵的时间,也增加了不少开支。于是,作为村团支部书记的岑福山,突然有了新的想法:何不在自己家办一个文化室?

岑福山为自己有这样一个想法感到兴奋。

随后,他以村团支部的名义,把自己家的两间空屋让出来,制作了几个简易书架、几张桌椅,把自己几年来收集到的书籍、报刊摆出来。他还发动其他青年捐书,并跑到县城争取团县委等有关单位以及熟人、朋友、同学的捐书。在乡文化站和社会力量的支援下,经过努力,一间拥有700多册藏书的文化室诞生了。

岑福山自己一面努力看书、采访、写新闻,一面又鼓励别人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岑福山在最初三年时间里,发表新闻作品200多件,名闻全县。岑福山办的图书室也越传越远,吸引了附近几个村屯的人都来学习。村里的法制宣传、科技宣传都深入人心,像板登村的青年韦福祥和岑福昌两人,就是靠着岑福山提供的《养鸡资料》等科技书籍,合办了一个养鸡场,在20世纪80年代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1989年,岑福山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授予的三等功勋章,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个人。1990年,已任村长的岑福山被破格提拔到乡里,担任了乡党委的秘书,开始着其人生中新的征程。

岑福山在基层文化事业的追求与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极具个性和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他利用一个村级文化室,放射出文化知识的能量,为革命老区的基层文化事业,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同样,东兰的武篆、泗孟,巴马的凤凰、甲篆,凤山的中亭、袍里等乡镇新建成的宣传文化站,也以其精神食粮的魅力,吸引了如饥似渴的父老乡亲,写就了一曲曲文明的颂歌。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凤凰乡总人口1万多,其中乡府驻地3000多人,乡府七站八所及中小学校师生就达800余人。多年来,由于该乡没有文化宣传场所,乡府的很多干部职工因无学习阵地,精神文化生活十分空虚,附近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自从2000年该乡建成宣传文化站以来,每天到文化站读书看报、观看科教片、上网学习的不下数十人,圩日到文化站来看书的群众更是络绎不绝,他们到文化站查阅农科知识、致富信息。到了双休日,文化站成了师生们最爱光顾的地方,学生们到文化站翻阅课外读物,教师们则是上网或练习电脑打字等。目前,该乡已先后有8000多人次光临文化站,努力吸收知识的养分。如今,乡府干部职工、中小学校教师,猜码酗酒的现象少了,工作的责任心强了,主动学习、强化“充电”的意识强了,当地农民群众参与“六合彩”等赌博活动的人也少了。

2000年初,时任河池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的朱发生(现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到侧岭乡检查工作时,发现这个贫困的乡里,最像样的、也是最豪华的一幢建筑物是由基督教信徒筹资兴建的基督教堂,而我们的宣传文化站却是陈朽简陋,破败不堪。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差,作为一名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他感慨万千,同时也得到诸多启示,便确定要在该乡建设一座具有现代风格、更有吸引力的宣传文化站。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该乡的文化站建起来了,崭新的书桌拉进了文化站,一本本科技、文化图书和电脑、音响、VCD机等也都走进了文化站,让群众的眼睛齐齐刷亮。文化站不仅使当地的党员干部有了学习、娱乐的好去处,附近的群众也纷纷前来,或读书看报,或玩牌下棋,沉浸在温馨的文化氛围里。

文化的魅力,在此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是啊,先进文化就是一股播撒知识的春风,给人们插上智慧的翅膀。它也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时时在润泽着人们的心田。当你遗弃它时,你会因为遭受不良思想的侵蚀而损失惨重,并付出代价;当你倍加珍惜,倍加爱护,真心培育它时,我们的眼前一定会是充满鲜花和阳光的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广大农村群众要求建设宣传文化站、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愿望与日俱增。因此,如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成为摆在东巴凤三县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大家心里都明白,建设规范标准、多功能多用途的文化站,发挥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必然带来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带来人民生活的大提高。但问题是资金紧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几年来,就整个广西来说,对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是比较大的。经过努力,也经过上级部门的倾斜,东巴凤三县争取到了13座宣传文化站建设的经费,解决了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问题。但这也意味着,余下的20多个乡镇,想要建设宣传文化站,要么耐心地等候,要么就自己动手,由县、乡镇自筹资金加以解决。两条路,走哪一条都十分艰难。

在东兰县花香乡,谈到乡镇文化站时,已从事文化站工作25年的谭能善站长流露出无比怅然的表情。花香乡是一个新成立的乡,原来的乡政府设在坡峨村,当时的宣传文化站只是一间旧房、一个管理人员、一把锁头,人称“三个一”。虽然旧房前挂有宣传文化站的牌子,里面却没有任何设备,虽然配有管理人员,却没有书籍、设备,什么活动也无法开展。除了圩日那短暂的开放日,余下的就是由一把锁头,在锁住那间旧屋的同时,也锁住了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求。

在东巴凤三县的各个乡镇中,除位于县城的东兰、巴马、凤城三个镇不用建设宣传文化站外,其余21个乡镇,都是有人无站房,即使有站房,其设施也是十分简陋,一些乡镇的文化站只是个“空壳”,徒有其名,并无其实。有些文化站虽然有电视机、乒乓球桌和象棋之类的设施,但书籍、报刊却很少;有些文化站虽然象征性地摆放了几本书,但都已经被人翻烂了,再也没有人会有兴趣去翻动一下。2002年,在凤山县的乔音乡宣传文化站里,摆在那里供人们阅览的,居然还是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报刊,报纸早已发黄变脆,除此之外,再没有更新的报刊了。像巴马瑶族自治县局桑等几个乡镇的文化站还是租用乡政府的办公室,文化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达到宣传文化站所规定的建筑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设有图书阅览、电视放像、娱乐等功能室,配有VCD机、电脑等设备的要求,距离还十分遥远。

建设乡镇宣传文化站,夯实基层文化基础,任重而道远啊。

时光,像水一样流走了,而知识的海洋距离这块红色土地,依然遥远,依然漫长。

老区人民在艰难中奋斗着,也期盼着。

春天的东巴凤革命老区,百花齐放,山水含笑。

2004年4月23日,大会战的号令犹如春燕,从南宁飞入东巴凤这片红土地。东巴凤70万老区人民,奔走相告,欢声如潮。

为了东巴凤革命老区人民,为了告慰无数革命先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与自治区其他有关部门一道,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号召,及时调整原有的计划,把资金朝着这片红土地倾斜,把真情和关爱奉献给东巴凤老区人民。

一次性为东巴凤三县建设21个乡镇宣传文化站,这意味着东巴凤三县的基层文化事业,走进了加快发展的春天。

这次大会战项目中,需要建设的乡镇宣传文化站有:东兰县的三弄、长江、兰木、巴畴、切学、花香、大同、长乐等8个站,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燕洞、那桃、局桑、东山、西山、平洞、那社等7个站,凤山县的乔音、金牙、更沙、砦牙、平乐、江洲等6个站。总个数为21个,总建筑面积达8400平方米,总投资420万元。考虑到东巴凤三县的实际困难,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还为每个站配套5万元的相关设备、图书和音像资料等。

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的东巴凤大会战实施意见中,明确乡镇宣传文化站项目将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扶持资金,由河池市委宣传部、河池市文化局负责督促、指导,由东巴凤三县宣传部、文体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东巴凤三县负责宣传文化站建设的人马,正整装待发。

接到任务后的三县宣传部和县文体局领导,在十分欣慰的同时,又感觉到任务的艰巨、担子的沉重。

是啊,老区人民盼望已久的喜事终于来临了,谁不为之振奋呢?但要在自治区规定的一年内建设好所有的文化站并交付使用,任务的确有点艰辛,而这一切,对比起那么多年的苦熬、苦撑、苦苦徘徊,这点艰辛又算得了什么呢?

各条战线的会战枪声纷纷打响后,负责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的东巴凤三县县委宣传部与县文体局,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快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同时,三县县委宣传部依法依规,切实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工程进行招标,精选出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投入施工。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称之为大会战,就是要求在项目建设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以大会战精神,全力投入项目建设。

虽然,乡镇宣传文化站项目与交通、生态等项目相比较,无论是建设规模、投资量方面,还是建设任务、建设难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里同样有热火朝天的场面,有来回奔波的身影,有感人至深的情节,有不同寻常的付出。

2004年7月2日至3日,中国共产党83华诞的欢庆声还在老区余音绕梁,从仫佬山乡走出去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现任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潘琦同志,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东巴凤。这位在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任上辛勤了八年的“老宣传”,在全国宣传文化界享有“作家部长”之誉。在多年的宣传文化工作中,他对全区、对东巴凤老区的文化站建设,倾注过大量心血。在他所作的《美丽神奇的地方》歌词里就为河池、为东巴凤寄予了无穷的希望:

“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红水河在那天上流淌……铜鼓声荡起远古情长……大山是脊梁,大河是翅膀,托起壮乡瑶寨,繁荣富强。”

这是词作者的心声。

也是东巴凤红土地上老区群众的心愿,热切而强烈。

红水河流经东巴凤,滋润着东巴凤,她是壮乡的母亲河;古老的铜鼓声在老区回响,它是壮乡瑶寨的骄傲。

因为东巴凤大会战,红水河奔腾不息。

因为东巴凤大会战,古老铜鼓发出欢歌。

如今,在自治区的领导和扶持下,东巴凤三县人民在各个领域里奋斗不息,为壮乡瑶寨文化发展而辛勤,为壮乡瑶寨明天的繁荣富强而奋进。骄阳似火的两天时间里,潘琦在区党委副秘书长王福琨和市委书记梁胜利、市长杨才寿、市政协主席覃绍明陪同下,冒着酷暑,深入东巴凤三县检查大会战项目,检查了他长期关注、亲身操作的乡镇宣传文化站。之后,他抚摸着一幢幢新落成的、曾经为之奔忙过的文化站,深有感触地说:河池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整个精神状态已从过去那种贫穷、落后、背着包袱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且,河池的文化氛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得非常出色,经济和文化结合得很紧密,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这是对大会战文化站建设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

2003年9月4日至7日,在东巴凤大会战项目建设得如火如荼时,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带着自治区党委的关怀,带着项目主管部门的真情,也带着作为老领导的希望,走进他再也熟悉不过的革命老区,对东巴凤大会战乡镇宣传文化站项目建设进行检查、指导。

沈北海在河池任地委书记五年多时间,他熟悉河池的山山水水,他深深知道东巴凤老区人民对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路跋涉,一路感叹,一路期望。沈部长每到一处文化站建设工地,他都仔细询问项目建设、器材配备、文化站管理使用以及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等情况。他还一再对当地的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强调,要用好大会战项目资金,继承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弘扬老区的拼搏精神和敬业精神,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坚定信心,把文化站设施配备齐全,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把基层宣传文化站建成传播优秀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阵地。熟悉的身影,亲切的话语,给予一线的建设者极大的鼓舞,也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带来了动力。

作为东巴凤大会战乡镇宣传文化站的主管部门,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化厅,为了老区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了大会战的顺利进行,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调整原来的建设计划,筹集项目资金,争取各种配套设施经费,想方设法解决了会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作为分管领导,区党委宣传部陈梧生副部长在大会战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期间,先后六次踏上这片红土地,走遍21个乡镇,亲临宣传文化站施工现场,对选址、建设、使用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仔细审查,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容小宁,在每年的文化工作中,对东巴凤老区的文化事业尤其是文化站建设情况,了若指掌,也为之付出过许多热情和心血。大会战还未正式打响前,他就急忙托付文化厅的计财处、文物处和区博物馆,于2003年2月28日,来到东兰县召开大会战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汇报会,为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2月17日,文化厅副厅长于瑮,来到大会战宣传文化站建设现场,为文化站建设继续加油鼓励。

作为负责督促指导大会战乡镇宣传文化站项目建设的河池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把大会战文化站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全市宣传文化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紧抓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了精干的力量,深入三县协调解决相关问题。2003年3月至4月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市委副书记)蒋明红,在大会战还未正式开展之前的近两个月里,先后四次深入三县的有关乡镇,为大会战乡镇宣传文化站的前期工作奔忙不止。2004年初,从国家计生委来到河池市任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冯国平深深认识到,一份物质财富只能使人获得暂时的享受,而一份充沛的文化力量,却能使人获得持续进步的源源动力。于是,上任伊始,他就连忙奔赴大会战建设现场,督促指导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好文化站,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以此推动其他领域的不断发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覃炳岸、邱有海和市文化局领导蒋学鹏、桂太平、饶永恒等,都为宣传文化站建设尽心尽力,付出了很多艰辛和汗水。

对于东巴凤三县县委宣传部和文体局来说,他们既是组织者,也是实施者。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三县都采取“人盯站”的办法,做到“人人有项目,项目有人管”,成立了以县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以及县委宣传部、计划、建设、财政、审计、纪检、文体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为项目的扎实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大会战号令一下,三县县委宣传部与县文体局立即根据项目投资计划,组织建设局技术人员深入到各项目点进行实地勘察、选址、测算,完成了各种报建文件的审批,做好“三通一平”的各项工作,组织项目的招投标报名、资格审查,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确定项目经理,落实工程监理单位及施工合同等,确保整个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在市、县的指导下,做到手续齐全,依法依规。

过去,由于缺乏超前意识,一些刚建成不久的文化站面积狭小、布局不合理,无法适应发展需要而逐渐被淘汰,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确保乡镇宣传文化站充分发挥活跃乡镇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中央宣传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都对新建的宣传文化站站址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必须在乡镇府所在地;交通方便、人口集中;尽可能单门独院,背靠乡政府大院的,大门一定要面向群众,方便群众出入;最好与乡镇原有的文化设施如球场、影剧院、宣传长廊等连在一起;占地面积不能少于100平方米;最好留有户外活动场地。

这些硬性规定,给文化站的征地、平整场地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征地方面,要么很难在乡镇中心找到一块像样的地段,要么就是征地费用太昂贵,而每个宣传文化站的建设经费已经控制在20万元以内了,不可能把太多的财力投入到征地方面。这就使许多乡镇宣传文化站的征地问题成了一道难关。面对困难,三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莫少敏、覃孟春、熊朝福迎难而上,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选择文化站站址和协调征地等工作中。

巴马的燕洞、那桃两个乡因为要进行山区建设综合开发,土地的使用实行统一规划,文化站的征地工作遇到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作为一位女部长,覃孟春可谓用心良苦、竭尽全力。为了保证文化站的尽快施工,从2003年的5月初开始,覃孟春在一个月里,先后十数次下到两个乡,组织乡领导、农户进行面对面的协调,就相关法规对群众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她以女性的坚忍和耐心,说服他们从大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转让中心位置给宣传文化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当地群众对文化站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以最大的优惠让出黄金宝地,解决了宣传文化站的征地难问题。

在大会战项目建设过程中,乡镇宣传文化站项目看似一项单一的工程,但其建设难度并不低,尤其是在各项工程同时开工的情况下,对于边远的乡镇,受到了乡乡通油路等诸多工程的影响,行路难、用水难、物价上涨等一系列因素都制约了工程的进度。

作为具体抓项目实施工作的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城全、李仕庭、邓纯福、韦义勇、牙运扬、韦海波等,忙前忙后,往返于城乡之间,审核一道道工序,解决一道道难题,奔波不止,辛劳不止。

凤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邓纯福,还兼任县文明办主任一职,任职7年来,他一直分管乡镇宣传文化站工作。大会战号令一下,凤山县六个宣传文化站的任务理所当然地就落在了他的肩头。接到任务后的邓纯福,很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项“强县富民,告慰先烈”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按质按量完成。而且,项目建设资金有限,一分钱都不能浪费。在这样的情形下,要是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更不可能达到既定的效果。

压力在肩,责任在心。怀着满腔热情的邓纯福,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宣传文化站项目建设上,从项目选点、放线、验基槽、基脚地梁检验、立柱钢筋检查、一到三层的楼板检验、每层的主体验收、整体工程验收、竣工验收等等,他都要亲自到场,与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签字后,才放心地开始下一道工序的工作。一来一回,他就那么不停的奔波着。为了保证施工质量,邓纯福还要对工程质量进行不定期的督查,如砖路、钢筋使用、布筋情况等,都要一项一项亲自检查通过。若是碰到个别站出现基础超深或是什么别的难题,还得经常到现场解决。一年多时间里,他在县城与乡镇之间来回奔波150多次,一年的大半时间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那段时间里,正在实施乡乡通油路工程,去各乡镇的路况非常差。由于都是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来回奔波,邓纯福的腰痛病复发,疼痛难忍,到医院一检查,说是肾结石,需要住院治疗。那时,刚好是2003年的国庆长假,邓纯福就住进医院医治。没想到,刚住了三天院,有人反映说乔音、砦牙两个乡的文化站出现基础超深现象。二话不说,邓纯福立即拔掉针头,连忙联系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赶到现场,进行实地测量。果然,两个站的基础分别超深4畅8和3畅6米。最后由几个部门签字盖章同意,施工队着手重新施工后,邓纯福才又回到医院继续治疗,大家都说:“老邓真是拼命三郎”。经过一年多的艰辛付出,凤山县的6个站在规定时间里顺利完成了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邓纯福感受最深的是:做好大会战项目建设,必须拿出大会战的精神。

在建设工地上,项目的施工单位和许多施工人员,也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为革命老区作贡献的歌谣。

巴马瑶族自治区县的东山乡,位于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47公里。这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大石山区,位置的偏远,交通条件的艰苦,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劣,信息的闭塞,似乎都集中在这个乡里面了。

通过招标,由本县建筑老板王光勇来负责具体承建东山乡文化站。从小就在大石山区长大的王光勇,到实地看见文化站址时,心头一下子就凉了半截,经验丰富的他一眼就看出,这一次生意要赔老本了。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到过东山乡府所在地的人都知道,这个辖8村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畅1050万人的山区乡,乡府驻地人口不到1000人。乡政府就处于两座大石山间,所在地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而且这里的石头出奇的厚实,出奇的坚硬。该文化站站址虽然位于乡府住地的所谓“大街上”,但除了街边不足10平方米的平地,其余则是从大山延伸而下的石板。要想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劈出100多平方米的平地,需要多少人力和财力?面对此境,王光勇不得不摇了摇头,叹了叹气。既然选择了,就不能退却。也许是大石山区所赋予的王光勇的这种精神吧,明知道是一件苦事、一件亏本事,可他还是咬咬牙,立即找施工队上马开工。

2003年8月28日,王光勇从本县盘阳找来的施工队经过旅途的层层颠簸,终于进到了东山乡。因为施工难度远远高出预计,且该地缺水缺电十分严重,只坚持一个星期,该施工队竟然连工钱也不要,就打了退堂鼓,撒手不干了。随后,王光勇又到本县的交乐村找到了施工队,这第二支施工队进到现场一看,马上扭头就走,临走时丢了一句话:这个工程根本就没有办法做。第三支施工队是王光勇从东兰县的武篆镇找来的,这支施工队答应做了,也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建好第一层。仅做一层楼就花掉了50天的时间。要按照平常工程,这仅仅用15天就可以解决问题。没有办法,施工队伍又撤走了。接下来,王光勇又跑到大化瑶族自治县找来了一支施工队,这支施工队刚做了两天,难以忍受这里的艰辛,再次打道回府。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保证工程竣工,王光勇不得不以超出正常施工费近两倍的价钱,引来了第五支施工队。这支施工队是从本县的甲篆乡找来的,队里有两位名叫周卜宽和杨胜廷的50多岁的施工人员,全靠他们两人在坚持一个多月不洗澡的情况下,把这项本来并不复杂、并不庞大的工程给建设完了。

一个小小的仅仅20万元的建筑工程,前后换了五个施工队,为什么吓退了那么多人?

因为这里缺水、缺电太严重了,电话也不通,而且交通也十分不方便。大会战号令一下,各项工程都陆续开工。从东山乡到县城的路段不仅有一截通乡柏油路在建设,还有一截二级公路也同时上工。从乡府到县城,原来只需1个小时的路程,但在各项工程动工后,时间已扩涨到3个多小时,碰上堵车时,一天的时光也会被耗掉。可以想像,运送水泥、钢筋等物资,那是多么的艰辛。没有电,机械无法施工,王光勇只好使用电动机,按正常施工,建设一个400平方米的房屋工程耗电费用不过300元,用电动机耗掉的电球费用则达1500多元。没有水,王光勇就跟当地群众买了40立方米的水柜里的水,水用尽了,工程还未到半,王光勇只好请车到距东山8公里远的板兰乡运送红水河里的水。最后整个工程仅水费就花掉3000多元,要按平常工程计算,花200元就可以建好这项工程了。

经过5支施工队“接力赛”,经过9个月的“拉锯战”,东山乡的宣传文化站终于竣工了。一栋4层高、装饰耀眼的楼房,在原本坚硬的石头上耸立起来,为这个大石山区增添了一道生动的色彩。

看着自己艰辛描绘出来的景观,王光勇内心有股说不出的滋味。他十分慨叹,在他从事10多年的工程建设中,这是他遇到的最为困难的一项工程,要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工程无论如何也不能按期竣工。

东巴凤大会战,哪一项工程又是轻而易举的呢?

距凤山县城62公里的更沙乡,是凤山县最偏远的一个小乡,乡政府就建设在山头上,由于缺水、缺电、交通不方便,宣传文化站建设也是换了4个施工队,才把工程建设好。

距离县城60公里的东兰县切学乡宣传文化站、距离县城65公里的凤山县江洲乡宣传文化站、距离县城58公里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局桑乡宣传文化站建设,在通乡柏油路紧张施工的过程中,都吃尽了苦头,历经了艰辛。

大会战建设资金来之不易,特别是宣传文化站的建设资金,更是弥足珍贵。为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专款专用,确保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三县县委宣传部不折不扣地按《广西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管理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在县农行申请设立了项目资金拨付专户,工程资金的支付全部通过转账形式进行。同时,各项资金报账严格按各县制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资金报账实施细则”办理,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但是事情总有曲折的一面。

由于受到基础超深、物价上涨等人为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21个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都出现了资金缺口现象。缺口资金不过30多万元,并不是大数目,但对于贫困的东巴凤三县来说,这个数字就显得有些庞大了。眉头紧锁的三县宣传部长,无奈之际,只好硬着头皮,如实将困难情况向自治区宣传部作了反映。

沈北海部长接到三县的困难情况汇报之后,给予高度重视,并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最初提出的不给三县增加负担、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的指示精神,在派人对三县反映的情况进行核查后,为21个宣传文化站追补缺口资金,解决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东巴凤三县21个乡镇宣传文化站如雨后春笋,拔节于大石山间,以优美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每个文化站400平方米的建筑,内设电视录像放映室、棋艺室、培训室、阅览室、藏书室、管理房、美术书法摄影室等功能室,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为了对东巴凤大会战宣传文化站建设进行有力支持,促进这片红土地上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内外有关单位、团体和人士,纷纷伸出热情的双手,让文化春风吹拂着这方水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国平,从人民教育出版社联系到了1畅4万多册价值近30万元的图书,捐送给新建的文化站;自治区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教师黄雅僖,把自己潜心研究、精心撰写的1500册价值1畅8万元幼儿教育专著,捐赠给东巴凤三县新建的文化站;湖南、广东、浙江等地16家出版、发行单位向大会战捐赠价值50万元的图书,图书类别包括国防、科技、人文地理、文化艺术等十多种;从2004年12月开始,市文化局和市“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市直和驻河池区直、中直单位中开展了以“倾情东巴凤革命老区”为主题的知识工程捐赠活动,得到了117个单位及7954名干部职工的支持,共收到图书5031册、捐款7畅79万元,对东巴凤三县21个新建宣传文化站给予有力支持……

这些关爱,这些鼓励,对东巴凤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对革命老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革命老区的文化事业,期待着一次辉煌,也期待着一次腾飞。

有时候,人们的心灵就像干渴的大地,需要来自文化的浇灌和滋润。东巴凤大会战,为老区的文化注入了春风,这场文化春风、这场文化喜雨,给老区人民带来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给心灵中那块土地培育出了希望的果实。东巴凤大会战,一场激情高昂的春夜喜雨,为东巴凤三县基层的文化设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革命老区厚实了孕育精神文化的沃土。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2004年3月的阳光正温暖地照耀着这片土地,一幢秀美玲珑的四层楼房很鲜艳地矗立在阳光下,外墙淡黄色的涂料格外清新,铝合金窗、琉璃瓦大方而独特,楼顶端“那桃乡宣传文化站”镏金楷字熠熠生辉。这就是新落成的宣传文化站。新建的宣传文化站与新建成的乡农贸市场相毗邻,前面有一个小广场,视野开阔,热闹非凡。这是东巴凤大会战乡镇宣传文化站工程中规范标准的乡镇文化站之一。

东兰县花香乡的谭能善站长,站在新落成的宣传文化站前,看着这一栋在全乡可以说是最“豪华”的楼房,舒心的笑了。眼前的文化站不再是一间房、一把锁了。漂亮的楼房里,不仅各个功能室齐全,还配置了电脑、彩色电视机、VCD等设备,增添了数十套课桌椅、阅览桌椅和5000册图书。从内至外,彻底换了新颜。从事25年基层文化工作的他,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从此,文化站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成为人心所向的精神家园。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他就可以施展抱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群众的精神需求,散发光和热了。

巴马瑶族自治县局桑乡宣传文化站站长黄家平,看着新落成的宣传文化站,好像看到自己有那么一幢崭新豪华的楼房一样,激动不已。局桑乡是1984年成立的一个仅有8000多人口的小乡,处于巴马、凤山、百色、田阳、凌云五县六乡的交界处,商贸往来繁荣、文化交流频繁,但同时,赌博、迷信活动也屡禁不止,十分需要一个良好的宣传文化阵地。1985年4月,退伍回乡的黄家平来到该乡文化站工作。那时的乡文化站没有房子,只在邮电所租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摆了一些图书和报刊。于是黄家平天天都在盼望着有一个属于宣传文化站自己的场地,好好地组织群众开展文娱活动、科技培训。近20年了,他把整个青春都放在盼望中了,现在终于盼望到了这么一天,他能不激动吗?

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有了翅膀;因为有了翅膀,所以有了飞翔。东巴凤三县文化站的建设,为三县的基层文化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至此之后,革命老区东巴凤三县,宣传文化站可以大显身手了。

在东巴凤红土地上,春风轻拂,芳香四溢。

21个新落成的乡镇宣传文化站,犹如一朵朵奇葩,灿烂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不仅沁人心脾,还使乡镇的宣传文化工作焕发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如今,昔日沉寂的乡镇,在大会战的感召之下,群众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了,基层的文化活动活跃起来了。东兰县的兰木乡,在该乡文化站建成后,乡里就于2005年的春节期间开展了拔河、板鞋竞技、山歌擂台等竞赛和游园活动,在阅览室观看影视、下棋打扑克的农民群众,愉快地沉浸在娱乐活动中,使节日的乡村,沐浴在文明祥和的氛围里,沐浴在祖国和谐的阳光之下。此外,文化站还对业余文艺创作团体和业余文艺演出团队组建和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凤山县林峒乡农民自发成立了“妈妈文艺队”,过去,由于没有文化站的组织指导,没有培训阵地,演出水平一直得不到长进和提高,当该乡宣传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后,为她们提供了训练场所,文化站文艺专业人员对她们进行业务指导,使她们的演出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在当地,她们利用山歌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计生、法律、科技等宣传,这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山村变得更为生动,更为鲜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支撑。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东巴凤,科技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乡镇宣传文化站的建设,就为各乡镇大力开展以科技培训为主的一系列培训,为农村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各乡镇的宣传文化站场地狭窄、设施简陋,根本无力开展各种培训工作,大会战前,三县各乡镇每年培训各类人员仅为800人左右,新建的乡镇宣传文化站投入使用后,每个文化站每年可以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以上,每站每年可培训500人,三县每年就可以培训各类人员1万多人。林峒乡同乐村村民罗荣飞,承包本村荒山300多亩用来种植象草、八角、核桃,由于技术不到位,开始时幼苗死亡率高。看着辛勤的汗水付诸东流,罗荣飞十分伤心,一度想放弃自己刚刚置办起来的这份家业。林峒乡宣传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及时举办相关培训班。罗荣飞也参加了新栽培技术培训班。结果,他在文化工站工作人员及林业部门技术员的帮助下,终于走出困境,获得了成功。

信息,是让老区链接外面世界的一条金色大道,文化站就是这条大道的承载处,也是信息来源的中转站,它担负着庄严、神圣而又富有时代意义的使命,为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使山乡不再偏远,使天涯近在咫尺。大会战开始前,东巴凤三县乡镇文化站藏书严重不足,仅为2畅5万册左右,大会战项目建成后,在区、市、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藏书量增加到30多万册。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燕洞乡、那桃乡,是全县秋冬菜的开发基地和香猪重点养殖基地,两乡的宣传文化站建成后,进一步面向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种养业的科技含量,使秋冬菜的种植和香猪养殖都形成规模,做强做大,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夯实基础。巴马的局桑乡,文化站的藏书由大会战前的1000册增加到现在的2万册。这不仅是数量的增加、种类的增加,而是一次精神的飞跃,它为全乡的信息扩散、知识扩散提供充足的引力。因此,文化站还为自治区、市、县的各级各部门常年开展“三下乡”、“三进村”等活动,提供了一个阵地,提供了一个依托,也为农民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卫生知识提供平台。从而,文化站就间接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乡镇宣传文化站的建成使用,使各乡镇在管理本乡镇范围内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业务时,多了一份灵活,也多了一份保障。多年来,许多乡镇由于无站无人管理,乡镇的文化市场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大会战乡镇宣传文化站的投入使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规范管理乡镇的文化市场,使之健康有序发展。东巴凤三县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文艺遗产,特别是山歌艺术,乡镇就可以依托宣传文化站,对大众科普资料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与保护。凤山县乔音宣传文化站建成后,就在文化业务上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他们采取的“三定”措施就十分符合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定时开放,即根据农民的作息特点,早上定时7时开放,实行全天候服务,规定每天开放时间保证在15小时以上;定时上门,即定时送书上门,为农民特别是个体户、种养大户、专业户提供有关种养殖科技书刊或信息资料;定时活动,即在元旦、国庆、五一等重大节假日期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除此之外,乡镇宣传文化站还担负着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活动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板报、墙报、标语宣传、街头广播宣传、图片展览宣传等。而且,乡镇宣传文化站还成为村屯宣传文化室联接的示范窗口,成为文明村屯宣传文化室发展的榜样,帮助村屯文化室开展工作,达到乡、村、屯文化互动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也为东巴凤三县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每逢圩日,四面八方的农民群众在赶圩的同时,还要到文化站来看看,这里有他们需要的科技种养资料,也有他们喜欢看的一些报纸杂志。乡镇宣传文化站将逐渐成为农村的文化活动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成为农民劳动之后的好去处。当地群众说,建一所宣传文化站,可以少建一栋牢房,少建一个戒毒所。对于打击犯罪活动和改造罪犯来说,牢房和戒毒所只是治标不治本,可谓亡羊而补牢效果并不明显。宣传文化站则可以利用其有利的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社会主义道德宣传。通过开展文娱活动,让广大农村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把他们犯罪的潜意识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对社会的稳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1个乡镇综合性宣传文化站,有40多万干部群众受益,其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前进的动力。文化可以传承革命的薪火,可以让后来人高擎着火炬使光荣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在新世纪继续发扬光大。

此时此刻,让我们再一次温习梁启超先生的话语:政治的治乱,不过是一时的冲动,全部文化才是人类活动的成绩。人类活动就好像一条很长的路,全部文化就好像一座很高的山。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责任,须得常常设法走上九百级的高山,为人类的文化添一把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