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托起老区明天的太阳

托起老区明天的太阳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走进东巴凤,感觉到最漂亮的地方,是校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校园。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东巴凤中小学校舍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壮乡人民用汗水编织的美丽壮锦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激情难抑。坐落于层峦叠嶂的桂西北大山深处的凤山县,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过几十年脱贫奋斗,如今贫困仍然如影随形。2002年秋季,年届47岁,从1979年就开始当老师的唐思国被调到了这所没有厕所的学校当校长。

托起老区明天的太阳

韦成规 韦志东

如今走进东巴凤,感觉到最漂亮的地方,是校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校园。昔日以茅草房和破寺旧宅烂仓库改成的山乡中小学,如今被一幢幢高大的钢混结构教学楼所取代。一座座设计新颖、坚实耐用、美观大方的教学宿舍楼点缀在青山翠绿之中,为山坳增色添彩;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山颠高高飘扬,与山花争艳;一群群山里的孩子在新教室里读书,琅琅书声在山峦回荡,与林海共鸣。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东巴凤中小学校舍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壮乡人民用汗水编织的美丽壮锦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激情难抑。

远山的呼唤

风光绮丽、十分神秘的盘阳河七弯八拐地在凤山县的坡心水源洞露出一段尊容后,就缓缓流入兴仁伏流段,进入巴马县境内,汇入东兰库区的红水河流域,一切都那么恬静、自然,仿佛在回顾东巴凤壮乡瑶寨的历史,仿佛在述说东巴凤壮乡瑶寨的今天,又仿佛在思索东巴凤壮乡瑶寨的未来。

坐落于层峦叠嶂的桂西北大山深处的凤山县,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过几十年脱贫奋斗,如今贫困仍然如影随形。尽管困苦重重,凤山县广大教师仍在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而默默奉献着。

该县凤城镇拉仁小学是一所寄宿制教育发展得不错的学校,但教学设施的落后状况却令人心酸。拉仁小学虽然已建校30多年,可在大会战开展前还没有一间厕所——无法想像在这样的环境中,该校12位清一色的男教师是如何带领250多名学生坚持学习,且教学质量从没有下降过。

2002年秋季,年届47岁,从1979年就开始当老师的唐思国被调到了这所没有厕所的学校当校长。踏进校门那刻,唐思国心酸不已——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要不是学校铁门上方写着“凤城镇拉仁小学”的红色字样,还真看不出这是一所已经开办了30多年基础教育的学校。学校里面的两排师生宿舍和食堂是石木结构的瓦顶平房,还是1970年建校时造的,经过30多年的风侵雨蚀,墙体多处开裂变形,蛀虫把主梁咬出筛状小孔,木粉散落地面随处可见。若遇上刮大风,这样的房屋随时都会倒塌。那排砖瓦结构的有8间教室的教学用房,天面四处漏水,教室阴暗潮湿,墙面沙石早已掉落露出砖头——站在D级危房下的学生用茫然的目光看着新来的校长,不知道这样的环境何时才能得以改善。

燃眉之急是要保证学生去方便时不要发生意外。因为,校门口就是国道,那些内急的学生下课后会冲过马路到对面的农田里去方便,被往来的汽车撞倒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多年来,老师们常为此捏一把汗,只好到附近的农家协商,让学生轮流到农家的茅厕去方便。上课铃声响后,老师站在门口点名,唯恐落下了谁。

如厕是一大难事,寄宿生洗澡也是一大难事。多年来,因为没有洗澡间,师生洗澡均是在夜幕下进行,以黑暗来解决男女有别的界限。尽管这样,校长唐思国与他的11位教师依然尽心尽责地守护着他们的学生,并对改变学校的教学与寄宿环境抱以期望。

凤山县平乐乡谋爱小学。

孩子们每天下课后自己做饭。在一间低矮的瓦房里,几十个孩子有的在自己用几块石头垒成的火灶边单独做饭,有的两三个合伙一起煮。因烧火用的柴火不够干,整个房屋烟熏火燎,孩子们的脸蛋上都留有泪水和烟熏过后的痕迹。待到烟消火熄,孩子们每人一碗玉米粥,一碗加了点盐巴的粗糙的玉米粥,没有菜……

凤山县江洲瑶族乡陇善小学的白天好像比别的地方要短,下午四点多钟,阳光便淡淡的了。因为学校没有寄宿条件,210多名学生一概走读。每天下午四点钟一到,校园外便响起了铃铛声——那是学生的家长骑瘦马接孩子来了。

这种情景,尤其是当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扶上马背,然后牵着缰绳,在夕阳西下的山路上留下一串串细碎铃声的时候,令好多城里人陶醉,认为那是怎样的一种田园诗般的美妙啊,可山里人体会到的却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苦涩。

这一天下午下着细雨,矮马的铃声来也急去也急,眨巴眼工夫,校园便空空荡荡的了。但是,伙房里却滞留了一个矮矮瘦瘦的学生,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用一块烧红的铁片烤补一双补丁累累的塑料凉鞋,然后披上一块已老化的雨布,走进了雨幕……

巴马瑶族自治县弄安小学。

弄安,据当地瑶胞的说法,在这山弄里很安全,不怕别人欺负,真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在山弄一隅,有一座泥巴和石头垒砌而成的古庙,这就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一个叫弄安的学校。

那破烂不堪的屋顶,那虫蛀斑斑的课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一种无奈的苦涩。透过霉湿的空气,一缕阳光斜斜地从墙面上投射到坑坑洼洼的地面,给教室抹上了点仅有的光亮色彩,而一旦刮风下雨,雨水会从用茅草和断瓦制成的屋顶往下渗,往下滴,孩子们必须腾出一只手拿着雨具挡雨。

“这是我们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一个不大的平时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破落腐朽的木板墙面诉说它久远的历史。那被烟熏黑的柱子下面,是一方用石头搭成的灶台。

坐在破烂不堪的古庙里,靠在摇摇欲坠的桌子前,21世纪的孩子们书声琅琅,一脸灿烂……

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民安村石弯小学。

学生长期就在屯里一个解放初期修建的仓库里上课。由于年久失修,该仓库被有关部门测定为D级危房。2003年10月初,该校70多名学生被迫全体搬出仓库露天上课。在这里,人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太阳天,课堂上学生个个戴着草帽;细雨天,大家撑着雨伞上课。该校的蒙景山老师说,由于是露天课堂,课时安排还要看天气,如果是大太阳天,怕孩子们中暑,中午只能提前放学;大雨天,课也上不成。所以,为赶课时,只能趁天气好的时候多上几节课。

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中学。

“车棚宿舍”成了该校的特色。全校1260多名学生,其中内宿生624人,由于宿舍严重不足,学校就把原来的单车棚改建成宿舍。人们看到,宿舍的屋顶用石棉瓦搭成,墙壁用清一色的木条钉成。在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宿舍里,摆有9张双层床,床与床之间距离30厘米左右,仅能容一人通过,而在此,却住着30多名男生,每一个床位至少睡2人。放学的时候,由于空间狭小,学生们只能排队一个一个进入宿舍。

东兰县长乐镇中心小学。

长乐中心小学全校有150多名内宿生,在仅有80平方米的食堂用餐,且厨房和餐厅混在一起,开饭时,学生们挤满一堂。由于无就餐之地,学生取了饭后只能拿到宿舍或操场上吃。

大同中学在东兰县乡级中学中是校园面积最小的学校,学生人均使用面积仅为0畅98平方米。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是砖瓦简易结构房,宿舍和食堂用几块木板隔开。在地上钉几根木头,上面再用木板连成一排,就成了学生的床铺。一个床铺或睡三四个或睡五六个学生,挤满为止。这还不够住,学校还在运动场上搭设简易棚给学生住;还是不够,单身教职工和有家属随住的教师腾出30间住房给学生住宿,仅校长一家就挤进了8个学生,这才勉强满足700多个内宿生的住宿。有个学生在两个月内就先后搬了5次宿舍,因为个子小,每次搬东西扛箱子很吃力,因而牢骚满腹:“如果再搬,这个书我就不读了!”

穿过校园内的一条屯级公路,经过女生宿舍的屋檐下,晚上一些不明身份的人爬上屋檐骚扰女生是常有的事。

东兰县武篆镇拔群中学由于校舍陈旧,学生宿舍都是危房,原录取到该校就读的学生大都外流到其他中学,教学质量一直下滑,校长没人愿当,教师厌教,并纷纷要求往外调。

东兰县长江乡周乐小学原建在山坡底下,有两排泥瓦房,一排是教室,一排是宿舍,还有一个操场,学生可以自由活动。修建岩滩水电站后,因学校属库区,在1985年岩滩电站封闸时,学校往半山腰搬,建在一个很陡的斜坡上。1995年5月,在一次雷雨中,学校靠背的那座山坡山体塌方,教室的几条横梁被压断,幸好是晚上,学生都已回家,只有几个老师住在学校,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同年6月的一个夜晚,又一次狂风暴雨,山体再次塌方。老师们害怕了,全部搬到村中的农家借宿。这样,已经破烂不堪的简易砖瓦房和山上的危石时刻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学生纷纷转学或辍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86%;教师也因危房不得不走教,教学质量常年不达标。

东兰县金谷小学因校舍紧缺,师生思想波动很大。内宿生三人一铺。学生食堂经风雨侵蚀,已是墙体斑驳,到处透风,屋瓦断裂,梁柱朽烂,如果来一场大风,这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厨房内,几个硕大的残缺不全的油桶是学生蒸饭的用具。653名学生在40多平方米的瓦房里轮流吃饭。

在东兰县百豪小学,学生们白天在教室里上课,晚上用几张课桌围起来就成了床铺。

……

据凤山县教育局统计,该县现有校舍危房3畅3万平方米,占全县校舍面积的19畅4%,凤山县只有一所高完中,人均校舍面积不足5平方米,仅能容纳850名学生。由于校舍紧张,该县初中生升高中的比例只有18%。全县每年考上大学(大中专)的学生仅50名左右。教育设施的落后,制约了该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东兰县目前有5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房需要改造,高中校舍面积仅为2畅5万平方米,缺口3畅3万平方米,该县中小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是5畅2平方米和3畅86平方米,急需改建和扩建乡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寄宿制完小校舍面积分别为5畅4万平方米和17畅5万平方米,校舍严重不足,每班学生人数均达70多人,住宿也成问题,都是两三个学生挤在同一张床。全县14所初中,没有一所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巴马瑶族自治县现有校舍中的32978平方米是危房,全县90%以上的村级完小是没有教学楼的“光棍楼”。由于校舍不足,初中只能招收70%的小学毕业生,初中生升高中的比例只有45%。

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结硕果

面对东巴凤三县的教育现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们忧心如焚、寝食不安,感到肩上的担子如泰山般沉重。因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作出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决定时,就把教育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项目计划投资8230畅8万元。

区党委、区人民政府的决策,如一声号令,使东巴凤人民为之振奋,为之鼓舞,一场大打基础设施建设的大会战,迅速在这片红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

凤山要建立一所独立的高中,需要征地择迁校址,新建校园;巴马要进行旧城改造,40米大道横穿巴马镇一小,巴马镇一小要整体搬迁;东兰民族中学要整体并入东兰高中统一规划……东巴凤137所中小学掀起了大规模的校舍“变脸”行动。

东边征地,西边拆迁,到处都忙碌着建设者们的身影。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盖得越多,涉及的事情就越多。这时候,征地、拆迁成了令各级领导干部们十分头疼的事。就拿巴马镇一小征地来说,当初的征地就阻力重重。

发展教育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会给脱贫致富奔小康带来希望,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对此深信不疑,因此拨来巨资改善老区的办学条件。而生长于斯的老百姓,对此当然也是举双手赞成。但当涉及他们眼前的切身利益的时候,思想就转不过弯来了。

“为什么要搞旧城改造,学校原来在的地方好好的,为什么要搬迁?”

“我们的田、我们的地不能动。”

“我们的果树、我们的房屋不能动,千万不能动!”

东方古国良民的传统观念可以理解,他们对自己居住的房屋、耕作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有着难以割舍的复杂感情。当然,也有些人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不愿拆迁,不同意征地。县领导认为,只要把道理讲通了,巴马的父老乡亲会通情达理的。

走东家,串西家。征地组的同志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择迁校址、新建校园的好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乡亲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说出一句话:我们同意县里的决定。

东巴凤大会战打响后,东巴凤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士气高昂,群情振奋。东巴凤三县的教育局要负责大大小小137所中小学几百个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监管等,并非易事。为了抓住机遇,尽快打造一个全新的校园面貌,为父老乡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教育战线的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地干,两年来主动放弃双休日、公休假,日日夜夜不计报酬地操劳,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

巴马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王建国,为了使巴马一中的综合楼设计方案做得更完美,他在一周内先后3次到自治区教育厅设计室修改设计方案。在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他亲自带领项目办全体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每天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项目工程的招投标文件、资格预审、开标等手续,为加快开工进度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王建国积极与有关部门搞好协调工作,为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疏通了关节;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分双休日和工作日经常深入项目学校,为学校和施工队排忧解难。巴马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李华北同志,顶严寒,冒酷暑,带病奔波于各乡镇项目学校之间,为项目的规划、征地协调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巴马瑶族自治县教育局项目办副主任黄全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和战斗员,最忙时他一天要到5个点去放线。大会战开始以来,很少看见他安稳地坐在办公室里,全县12个乡镇的大会战工地上都留下他无私奉献的汗水和足迹。

东兰县教育局局长牙廷超、副局长廖克华和他们的班子成员一道,跑上级部门,跑项目工地,到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2004年4月初,牙廷超的母亲重病卧床不起,他都因为忙而未能前往照料,以至兄弟们责怪他不通人情,说他一天到晚只知道工作,心里哪里还装有亲情。牙局长的母亲也多么希望做长子的他能抽空来到身边一下,哪怕能够看一眼也好啊!其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牙局长多想和家人多待一会,说说家常,叙叙亲情。可是,局里的工作实在太忙,他脱不开身啊。他心中只想,等到大会战结束后,抽点时间,好好地去照顾一下母亲。但是,病重的母亲未能等到大会战结束,于2004年4月下旬就与世长辞了,留给他的只有深深的内疚与遗憾。副局长廖克华,为了东兰民族中学的60多亩征地,他和民族中学的50多位教师一起,自己掏钱买酒买肉,走东家,进西家,为的是和乡亲们唠唠家常,掏心里话,沟通感情。多少个白天,项目工地上,到处都见到廖克华匆忙的身影。实地督查,他认真负责;排忧解难,他无处不到。多少个夜晚,当万家灯火渐渐暗淡,人们进入梦乡之时,他仍加班加点。2003年12月4日,当夜幕降临,廖克华副局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从工地上回到家时,传来的是父亲逝世的噩耗。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金谷老家见到父亲的遗体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5点多了……

在凤山县教育局,只是一个多月时间,龙泉局长身上又少了几斤肉,身材本来“苗条”的他这回又显得羸弱多了。一连40多天,龙局长和副局长牙祖天,要么穿梭于凤山和南宁之间,与自治区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共商改善凤山办学条件的大计;要么率领教育局联系点的同志,跑遍了全县11个乡镇37所中小学63个项目工地,悉心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协调各方面力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牙祖天率项目办和质检站的技术人员坚持“七到场”,即规划设计到场,选址定点到场,开工放线到场,验槽验筋到场,隐蔽工程到场,工程处理问题到场,组织验收到场,确保了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有了领导们以身作则的忘我工作,有了干部职工们的加班加点拼命干,东巴凤壮乡瑶寨的父老乡亲们更加无怨无悔。

一时间,东巴凤100多所中小学的几百个校舍建筑项目一个接一个开工,一场改善校舍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东巴凤革命老区热火朝天地铺开。

2003年9月25日至28日,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车芳仁在河池市教育局副局长谢家才的陪同下来到东巴凤三县检查大会战教育项目实施情况。在检查中车芳仁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要抓质量、抢进度、保安全,保证大会战任务如期按质按量完成。还没开工的项目要争取早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争取工作的主动性。要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把工程监理贯穿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绝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教育项目要争取产生一批精品工程。

凤山县中学原来是一所高完中,初中、高中同在一个校园内,这给管理上带来极大的不便。高中部原有校舍面积仅7000多平方米,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师生生活用房严重不足,且非常简陋。每年招收学生不足300人,许多家长纷纷将子女送到外地学校就读,尖子生更是留不住,每年高考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只是两三个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意见很大。创办独立高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是凤山县各族人民多年来的夙愿。

基础教育设施与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协调的问题,日益明显地摆到了决策者的面前,刚上任不久的河池市教育局局长蒙权对此深有感触。2003年11月30日,蒙权局长在凤山高中项目开工仪式上,就凤山县的基础教育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有一些是可以从缓的,而有一些则缓不得。事情总得分个轻重缓急吧。教育缓不得,特别是基础教育。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人的一生中,小学、中学这一阶段,打基础十分重要。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真的暂时低一点,将来也还有补救和提高的机会,而小学阶段乃至初中高中时期基本质量如果不能保证,那么,这样的孩子以后的路就不好走了。这恐怕也是教育的一种规律吧。所以,这次我们要抓住大会战的机遇,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到凤山高中的建设中。要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校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办学效益,把凤山高中办成一流的高水平的示范性学校。

凤山县没有一所独立的高中,近十年来有上千凤山籍高中生寄读于金城江区高中、宜州市一中、宜州市高中和都安高中等,有几百名尖子生流到外地就读。作为县长的何焕全有一次听说凤山一名高中生寄读于都安高级中学,由于路程远,又没有车费坐车回凤山,到半路便下车步行,因劳累中暑而昏倒在归乡的一个山坳口时,这位父母官流泪了。他在全县一次大型会议上宣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管财政有多大困难,我们也要勒紧裤腰带,把我们的高中建起来,让我们的孩子有机会、有学校读书!

民心所向,乃我所求。择迁校址,新建校园,这是凤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决策者们的信念。他们顺民心,想民事,解民难,遂民意,决心尽快改变凤山没有一所高级中学的历史。在一次常委会上,县委书记韦善国掷地有声地下达指令:我们要征用土地,建设一所高级中学。县长何焕全神采飞扬:凤山高中建成后,头三年,学校办学规模将由原来的18个班增加到24个班,稳定在校生1200人左右;按长远规划,到2010年增加到48个班2400个在校生,届时全县初中升高中比例将达50%,逐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有开拓精神作支柱,我们能够建设好自己美丽的校园。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凤山县财政入不敷出,能保吃饭就已经阿弥陀佛,去哪里要钱建新校。一些领导干部心里还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党委、政府的决策,在民间议论纷纷。

“新上任的领导头脑发热,好高骛远,办不了实事。”

“尽吹牛,如果在原来的基础上修补扩建一些还可以,想择址新建,没有钱,领导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没有用。”

“我看是花架子的多,到头来又会是半拉子工程。领导一拍屁股走人,受苦的还不是咱们老百姓。”

“唉,又要扣我们的工资啦。”

……

说者振振有词,听者拭目以待。

老百姓的忧虑不无道理,全县财政紧缺,样样改造都要钱。针对种种现状,县里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四家班子会和有关部门会议,集思广益,共谋大计。其中,争论得最多的还是钱的问题。看到大家脸上的愁云,县长何焕全用手指着自己的脑袋激动地说:“同志们,钱在哪里呢?在我们的脑袋里。只要大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多动脑筋,就不愁没钱。要建一所新的高级中学,如果都依赖我们的财政,也许永远都办不了。我们一定要抓住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有利机遇,创新工作机制,克服一切困难。哪怕是借鸡生蛋,也要把凤山高中办起来!”

高瞻远瞩的决策,深深赢得了班子的信任和支持,扫清了人们头脑中那些陈旧、落后的观念,也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

经县委、县人民政府、县教育局、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领导、技术人员的多次勘察、研究,决定新建的凤山高中坐落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的巴旁河畔,整个校园占地面积86亩。

在城区征地86亩,在凤山县城这弹丸之地,谈何容易!所征的86亩土地,位置于城区开发地带,属于凤山县城区的又一个黄金地段,涉及两个村委一个社区五个生产小组104个农户,一些群众不是漫天叫价就是坚决不给征地。在全县财政年收入不足2000万元的情况下,拿出400万元来能不能征下这片土地也是个未知数啊,这可是考验我们领导干部的能力了。这不,原凤山县政协主席、县委调研员覃树康同志已近退休年龄,身体瘦弱,本该“歇歇啦”,但他就是坐不住,主动向指挥部请缨,要求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凤山县教育局局长龙泉、副局长牙祖天,凤城镇镇长罗盛敏,凤山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也坐不住了,他们白天顶着烈日,冒着大雨到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晚上召集群众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做个别钉子户的思想工作,三更半夜回到家是常有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两个多月的征地工作终于圆满地完成了。

新校址落实了,大会战投资944畅9万元,建筑面积14420平方米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热火朝天地搞了起来……

一年多之后,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总共建筑面积13346平方米的楼群终于在美丽的巴旁河畔拔地而起;新颖的校门,坚固的围墙也同时建起。清新的校园书声朗朗,歌声阵阵。面对沸腾的校园,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校长笑了,老师们笑了,家长们也笑了……

东兰中学项目工程是双头戏,把东兰民族中学整个校园划入东兰中学统一规划。由于两校间有323国道穿过,两边路树高大,树根腐烂,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影响学校的整体规划,必须把该路段的路树全部清理。但由于该路段车辆、人群流动频繁,为确保施工的安全,2003年5月24日,东兰县县长杨斌率交通、教育、公安等部门领导和干部职工,冒雨到东兰中学参加路树清理劳动,率先拉开了干群同心协力投身大会战的序幕。

2003年3月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吴恒到东兰大同中学考察时,看到该校占地面积仅11畅8亩,可使用面积为8畅3亩的校园内竟有700多名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时,心情极为沉重。他询问该校领导:“如果现在拨款给你建校,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校长叶永祥直言不讳:关键在于征用土地。征地,在库区群众本来耕地很少的情况下,的确难上加难!为此,东兰县教育局,大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们以及大同中学的全体教职工一起加入到征地的工作中,他们分头下到征地涉及的38家农户中,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与库区移民促膝谈心。对一些钉子户,则再三登门,耐心开导,讲征用土地扩大办学的好处。经过努力,老农思想通了,群众对征地没有意见了。和龙村新圩队村民韦伟林,全家6口人只有1畅78亩责任田,当听到大同中学需要征用他家的1畅6亩责任田时,他二话没说就毫不犹豫地献出。在他的感召下,大同中学如愿地征得了5畅54亩土地,使大同中学建校项目顺利动工。如今,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和一栋学生食堂在新征的土地上高高耸立,与优雅叠翠的大山相映成趣;崭新的教学楼里书声朗朗,整洁的办公室里老师们在静心备课,篮球场上龙腾虎跃……

2004年的阳光非常嚣张,都到8月22日了,太阳还明晃到了发白,天气还热得离谱。正当此时,自治区主席陆兵和自治区教育厅厅长余益中在河池市委书记梁胜利、市长杨才寿和市教育局局长蒙权的陪同下,顶着烈日,风尘仆仆地来到大会战项目学校东兰中学。一下车,他们还来不及擦汗就奔施工工地去了。在工地上,陆兵主席一面察看工地的施工进度情况,一面和陪同的市、县领导交谈,了解整个教育项目的实施情况。当陆兵主席了解到由于建材价格上涨和部分项目基础超深造成资金缺口,资金到位跟不上项目进度,影响工程进展时,立即指示随行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要尽快解决资金的缺口问题,决不能因资金的问题而影响工程的进度。同时他还特别交代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一定要抓紧时间赶进度,把扫尾工作做好,保证9月份开学时竣工交付使用。在施工工地上,陆主席又了解到因资金不及时到位而影响施工队的积极性时,他就耐心地和施工人员交心,讲政府一时的困难,但决不赖账。陆主席平易近人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大大鼓舞了施工人员的士气,个个表示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按时按量按质把教育各个项目搞好。

利用大会战契机,撤并教学点、创建寄宿制小学,虽说是大势所趋,是利国利民、利于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大好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呼百应、一帆风顺。这是河池市教育局副局长谢家才在东巴凤三县开展农村教育调研活动时,经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之后所感受到的。撤销教学点,首先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不能让群众有政府不再重视教育的误解,要打消群众的忧虑。其次,撤并教学点,学生集中在学校住宿后,必然在伙食和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给学生家长带来新的负担,这些负担对于部分特别贫困的家庭来说,一时难以承受。

为了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谢家才副局长亲自率领东巴凤三县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员,深入100多个自然屯的40多个教学点,走访了近200名适龄儿童家庭。印发《给小学生家长一封信》给学生家长,宣传创建寄宿制小学的重大意义,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该项工作。

有一天傍晚,谢家才副局长和凤山县教育局的有关领导到一个叫卡里的教学点去检查指导工作,在途中穿过茂密的树丛时,一条胳膊般大小的银环蛇突然从谢副局长的脚下爬过,大家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当晚住宿卡里教学点,谢副局长正在煤油灯下看材料,猛一抬头,又发现一条蛇从头顶挡灰尘的薄膜棚伸出一尺多长的身子,蛇信子差点舔到谢副局长的头上……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谢家才副局长和东巴凤三县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员通过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当地干部群众消除了顾虑,提高了认识,出现了社会积极参与建校的热潮。

东兰县长江乡兰阳村周乐小学,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项目岩滩水电站库区受淹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搬迁用地尚未落实,学校临时搭建在半山腰的石崖下,遭到几次狂风暴雨、山体塌方袭击后全部变成D级危房的校舍和山上的危石时刻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该校被列为大会战教育项目学校后,村委主任韦启超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大会战精神和重建校园的重要意义,最后达成共识,决定搬迁校址。在人均不到两分地的情况下,库区群众毅然无偿捐出3亩良田作为学校建设用地。新征建校基地,需要平整场地,乡亲们在村委主任韦启超的带领下,男女老少齐上阵,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建校劳动,先后出动400多人次无偿为学校平整地基。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吴恒等领导来到周乐小学督查项目进展情况,看到库区人民以如此高涨的热情支持大会战、投入大会战时,非常钦佩,对老区人民为了教育事业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表示极大的赞赏。如今,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学生宿舍、食堂综合楼在群众无偿献出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师生们在美好的环境里学习、工作和生活。

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坡晚小学一栋学生宿舍、食堂综合楼被批准动工了,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有建设任务的学校必须做到“三通”,即通水、通电、通路及平整好地基。根据这一要求,该校还存在着道路不通的问题。因该校坐落在一个独立的种满沙梨果树的丘陵坡上,四周都是壕沟和农田,只有一条田间小路通往校内,无法调运建校物资。路不通,怎么办?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于是,学校领导会同村委干部,组织发动全村群众,同心协力,出谋划策,协调各方关系,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修好了通往校内的道路,为学校的综合楼施工铺平了道路。

巴马县甲篆中学扩建校舍预计征地3畅5亩,需从这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畅6亩的村庄中的5户农家中挤出,村民们深明大义,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命根作为一笔特别投入,他们企盼着明天的收获更多一些。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人们不会忘记,大伙为那桃中学那几道共180多米长、8米多高的三层挡土墙,你抡锤,我拿钎,他拿铲,搬石头,挑泥沙,砌石头的生动场景。全村200多名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无偿地干了两个多月,为校园的安全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人们不会忘记,62岁的瑶族老人蒙玉芳为了兴仁小学有一块好的地基,她无偿出让自己的老祖屋宅基地给甲篆兴仁小学建教学楼。

人们更不会忘记,72岁的蓝妈菁,这位心地善良的老奶奶,为了所略乡百久小学有一块完整的地基,将自己种有果树的土地无怨无悔无偿地献出。蓝奶奶递给村干部一把斧头,指了指果树说:“我砍不动了,你帮我砍!”

奋斗的足迹在壮乡瑶寨闪光,感人的故事在老区传扬。在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这样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东巴凤三县群众为教育项目投工投劳达5畅46万个工日,折款近100万元;因群众自动降低甚至放弃征地补偿,项目学校节约征地开支120多万元。

目前仍不富裕的东巴凤人,甘为学校而慷慨付出,尽力而为,为什么?

凤山县袍里乡58岁的老农李汉洁挥了挥长满老茧的手告诉我们:

“为了明天的希望!”

“只有拥有知识,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好。”

东兰县长江乡兰阳村的村委主任韦启超闪烁着深邃的目光对我们说,他把办教育看作是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重视教育的程度作为衡量一个村委主任是否合格的标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即使被征用再多的田地,农业收成减少了,也要盖楼办学!”村主任也挥了挥长满老茧的大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一句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印记着的标语。

在东兰县大同乡政府的一份教育工作报告中,人们清楚地看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培养人才靠教育,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办好教育指明了方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山区的教育要稳步发展,必须建立一支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师队伍。

在这块贫瘠而美丽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生长并植根于斯的勇敢与执著,看到了流淌在民族血脉中不朽的信念!

在大会战期间,东巴凤三县新建、改建及扩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专用及公共教学用房、学生食堂等工程,共涉及137所中小学、235个单体工程,建筑面积达189711平方米,投资9282万元,受益学生达110380人。

一行行闪光的数据,便是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和老区广大干部群众永不磨灭的足迹,任何一个伴随老区人民走过几十年风雨历程的人,都能感受到“人心齐,泰山移”那种战天斗地的勇气,以及震撼山谷的吆喝之声所带来的日益增强的力量。

几则小故事

两年的大会战,涌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串在一起,就是一束束绚丽而清香的鲜花——

蒙权:闲不住的人

在河池教育界,有一位人人都称赞的“闲不住的人”,他便是河池市教育局局长蒙权。如今,在东巴凤,当广大师生和当地群众看着设计新颖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花红柳绿的校园时,不时地念叨着他的名字。逢年过节,好多校长、老师总忘不了给蒙权这位居住在金城江的朋友挂个电话,致一声问候,而在电话另一端的蒙局长却经常是奔忙在他乡。

——“最大的心愿是办好教育。”

在大会战期间,蒙权局长没有双休日的概念,经常跋涉在陡峭泥泞的山道上,走遍了东巴凤教育项目的每个村落,就连离乡政府最远的村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常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教育。”你看,在去东兰县板兰村小学的路上,大雨淋湿了他的衣服,翻山的小路一个泥坑连着一个泥坑,烂泥漫过脚背;在去巴马县岩廷村小学的那天,也是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山路泥泞,淤泥没膝;去凤山县朗里村小学和巴烈村小学,须翻过一山又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蒙局长一行从早上8点出发,到巴烈村时已是暮色苍茫的傍晚。

为了保证教育项目工程质量,节省投资,蒙权局长在下乡检查、督促工作时,随身携带图纸和钢尺,随时勘察,监督质量。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东巴凤的每个学校。

蒙权局长一直很忙,不光忙着检查、督促项目工程,还忙着为一些学校找钱办学。

2003年的一天,蒙权局长和谢家才副局长在检查东兰县切学乡那塘村小学的时候,人们看到笑容在两位领导的脸上突然凝固。当时正是寒冬腊月,那塘小学的教室因年久失修,门窗玻璃烂得不成样子,寒风肆虐时,窗子沙沙作响,孩子们只能用塑料薄膜挡风遮雨,暂避风寒,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家境贫寒、衣着单薄的学生更是冻得直打抖,哪有心听课啊!

在回来的路上,两位领导就如何改善那塘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作了研究。

经多方联系,很快筹到了8万元资金,帮助那塘小学建了一栋教学楼,改善了该校的办学条件。师生们无不感激地说:“要是没有市教育局领导深入基层,体察学校情况,关心师生安全,这么快就建成这样标准的教学楼,我们真的是连想都不敢想。”

——“为教师掏出一颗心。”

蒙权常说:“面对全市5万多名教师和30多万学生,我掏不出多少钱,但可以为他们掏出一颗心。”他把为教师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心掏给教师。蒙局长走到哪所学校都要到学生宿舍、食堂仔细察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会战期间,蒙权来到凤山县弄京小学检查工作,看到师生饮水非常困难时就非常着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师生饮水问题。他与学校教师爬上山,在距离学校3公里的半山腰,找到一股泉水。蒙权提议,在山上建一个封闭式水塔,用管子引水到学校。一算账,要几万元。蒙局长一回到市里,就马不停蹄地到有关单位争取资金,终于筹措了几万元资金,解决了弄京小学的师生饮水问题。

——“一人做官,全家从严。”

在东巴凤大会战学校危房改造和调整中小学布局中,全市学校有几千万元的基建工程。蒙权有个亲属是搞建筑的,想在河池教育系统承包建校工程,蒙权态度坚决:“只要我在教育局一天,教育系统的基建工程你就不能沾边。”蒙权作为管理全市5万多名教师的教育局局长,教师为调动、评职找他的不少,也有人送钱送物。蒙权不仅自己拒绝,还经常告诫家里人:任何人不管是送钱还是送礼,一概不能收。

苏农:赊来一栋学生宿舍楼

那是个太阳能把活人烤成腊肉的中午,苏农戴着一顶草帽,汗流浃背地正和一群施工人员在一起比比画画地商量着足球场的最后建设。望着素雅整洁、有一种乡村特有的恬静的巴马高中校园,苏农校长满脸兴奋地说:“巴马高中现在用的新校舍基本上都是大会战的项目,像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楼、综合实验楼等,但有一栋475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是我赊来的!”话语中不无骄傲自豪的成分。

苏校长回忆说:“巴马高中原来的学生宿舍楼建于5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当年砖木结构的宿舍已破烂不堪,都是严重危房,有着‘三摇’之称。墙壁动摇:土砖风化,墙破漏缝,手一推即摇动;门窗动摇:白蚁侵蚀门框、窗框,刮风时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筒直要塌下来;床板动摇:50年代的床架,睡过三四代人,怎么不咯吱咯吱摇摇晃晃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学生没有一点安全感。当地政府也很重视巴马高中的校舍建设,但是财政困难,一时难以解决呀!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学生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生活学习吧?后来我请示了县里的有关领导,得到了一些政策,我就和巴马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项目经理罗小克商量,由他先出资350万元,建一栋475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解决12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学校以12年为还款合同期……”

现在,巴马高中的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公寓、餐厅一样都不少。虽不像大城市里的学校那样珠光宝气,但也体体面面像个“小家碧玉”了。然而就是这位“小家碧玉”,在大会战这两年中所取得的成绩,让不少“大家闺秀”不得不汗颜。

2003年9月,巴马高中通过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学校评估。

2003年高考,巴马高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首次有考生突破总分800分大关,其中陈正辉同学以824分的优异成绩列入全市高考文科总分前三名,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2004年高考,巴马高中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考上重点、本科人数达162人,又首次突破100人大关。

2003~2004年,巴马高中参加全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4人,二等奖8人(次);在省、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0篇,获市级以上论文奖3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共获各项奖180多人次。

看着如今自己的新校园,看着自己的学生,苏校长特别的知足。他说:“不怕别人笑话,看着自己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成才,我这个校长就有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在巴马高中这片土地上,我所做的事对得起我的一生。”

梁汉清:生命的绝唱

满园苗株伤化雨,一门桃李哭春风。2004年元月19日,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一小虽然已经放了假,但学校里还是站满了师生和当地的群众,1000多名师生和当地群众似乎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天色也显得很灰暗,那一轮刚喷薄而出的太阳也被淡淡的云罩得灰蒙蒙的。学校操场边的几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相对默默无语,那几排墨绿色的松柏也低首含泪。整个巴马镇一小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因为,学校里的一位好老师、好校长梁汉清,就在昨天,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画上了一个遗憾的句号。你说,悲痛和哀思怎么不笼罩巴马镇一小?学生和家长谁不来送别,谁不柔肠寸断、肝胆欲裂?

梁汉清生前系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第一小学校长。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为巴马的教育事业辛勤操劳。在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期间,梁校长为巴马镇一小整体搬迁的拆迁工作更是呕心沥血,有病不及时检查治疗,终于积劳成疾,导致鼻咽癌恶化,2004年元月18日,在医院的病床上,还来不及和同事们交代完工作就与世长辞。

梁校长是一个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叹,更让人钦佩。在学校里,梁汉清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每天三四节课,还有大量的作业、试卷要批改,工作任务复杂繁重,可他从来没有半点怨言。在大会战期间,梁汉清校长更是忙里忙外。因为巴马镇一小要整体搬迁,所以梁校长要和各级政府各部门的领导们为几十亩征地奔忙。白天由于忙教学忙教务,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组织有关人员,挨家挨户地去动员村民。村民住得分散,路又黑又难走,他们便打着手电筒,走田埂踏泥泞,去了一户又一户。刚开始,梁校长他们去动员,村民们非常抵触,多难听的话都有人说,态度也很强硬:“要征地,先拿绳子把我们的脖子勒起来再说!”梁校长他们无论多辛苦多受气都忍了,道理一点一点地讲,讲得嘴皮磨破。磨了一个多月,村民们被他们的真诚和执著打动了,终于同意学校按手续办理征地,而此时此刻的梁校长也因鼻子出血、胃出血住进了医院,一检查,已是鼻咽癌晚期。在医院里,梁校长病情稍有好转,头脑稍微清醒,他就召来学校领导班子,商量学校下一步的打算、规划。看到梁校长这样虚弱的身子还这样关心学校的工作,学校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和老师们都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纷纷表示一定要把学校的搬迁工作搞好。2004年元月18日,感觉稍好的梁校长,为了学校搬迁后的建设设想又一次召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正在讨论工作,他就休克过去,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死神还是夺走了梁校长年仅46岁的生命。

梁校长一生为人淳朴,他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坦荡的胸襟赢得了全校师生和当地群众的拥戴。梁校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带着夙愿未了的遗憾,他离开了执著追求的事业,离开了心爱的三尺讲台。

李冬灵,穿过“非典”千里迢迢送款来

今年37岁的李冬灵是一位物理教师,是大会战期间东莞驻东兰支教队队长,挂职东兰民族中学副校长。

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东兰民族中学初三学生韦汉礼学习开始退步。他原本成绩很好,初一、初二时学习成绩都排在年级前三名,可因为欠了学校1000多元的各种费用,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李冬灵决定前去他家访问。坐了2个多小时的车,走了4个多小时的山路,李冬灵到了三弄乡,站在一间破烂的茅草房前,韦汉礼告诉老师,这就是他的家……

在返回的路上,李冬灵加快了脚步,差点摔到山下。他想以最快的速度写信把学生急需帮助的情况反馈给亲朋好友,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

2003年4月下旬,李冬灵回东莞找同学、朋友捐款,很快得到了3000元捐款。刚要启程回东兰,就被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困住了,广东全线戒严。

不愿丈夫这么快就回东兰的妻子暗自高兴,心想我和儿子留不住你,“非典”总能留住你了吧?李冬灵在家里心急如焚。就在这时,韦汉礼的班主任打来了电话,说是汉礼模拟考考得一塌糊涂,还有另外几位欠费生也一样。李冬灵闻讯,再也待不住了,执意要回东兰。

深明大义的妻子最后同意了丈夫的要求。她为丈夫准备了多种抗“非典”药,还另外拿出3000元给贫困学生的捐款,含泪送丈夫出门。

李冬灵带着亲人的祝福出门了,内心也惧怕在路上被传染,一路咬牙顶着。从东莞到东兰,李冬灵不知被测了多少次体温。

李冬灵把6000元捐款带到东兰后,就马上被学校隔离了。等他安然无恙被“释放”,迎接他的是韦汉礼等欠费生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的消息。

李冬灵说:面对扶贫,才知道依靠个人的力量简直是杯水车薪,只有让后援单位认识到支援革命老区教育的重要性,唤起发达地区人们的同情,才能大大增强对革命老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为此,两年来,李冬灵反复向后援单位和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发动,获得社会各界募集资金22畅08万元,解决了148位特困生的入学费用,改善了学校的教学设施。

彭洁,慈爱之心盈溢奔波劳碌中

35岁的彭洁是此次支教队里唯一的女性。在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期间,她离开年幼的儿子,到东兰县东院小学教语文。

2003年深秋,彭洁在东兰县一张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封读者来信:我父亲得了白血病死了,欠下了10万元债。我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没有钱交学费,请好心的人们救救我!

彭洁了解到,写信的是隘洞镇香河小学11岁的学生覃林海,她决定到他家走一趟。彭洁与几位老师从早上6点出发,下午4点30分才到覃林海的家——准确地说,那不能算是一个家——几根木架支起来的低矮茅草房,一面石崖便因势做了墙壁。整个茅草屋有三分之一开了“天窗”,顶上盖的是塑料薄膜。早上明媚的阳光,透过篱笆墙,花花点点,如同经过筛子,洒进一地的金光,然而也照出一屋的破烂:两口锅里,一锅是已吃了一大半的冷饭,一锅是刚煮好的玉米粥;墙脚下有半罐子油,菜锅里的菜汤有油星浮着;床头木梁上挂着200多斤的玉米棒子;一只瓦罐便是水缸,水面上有几只蛾在蠕动;虽然建了个水柜,据说由于严重缺水,常常干旱。覃林海一家五口人,除了已经过世的父亲外,还有母亲、奶奶和两个弟妹。三张用木板搭成的床上,都挂着黑糊糊的蚊帐,在没有修整的楼板下养有一头小猪和一只小羊,典型的人畜一室,臭味扑鼻……

告别覃林海,晚上8点30分后,他们才回到山脚。那是个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如果不是修路的民工用应急电话帮助,恐怕彭洁与同伴就要露宿山头了。凌晨三时,她回到了驻地,劳累让她想起了自己温馨的家,可她顾不上休息,连夜把覃林海的材料准备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了东莞的媒体。媒体宣传后,覃林海和他的弟妹很快得到了几位好心人的帮助。这些好心人将一直资助他们读完中学。

在支教的两年中,彭洁老师发现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她首先向后援学校发出倡议,号召东莞市南城区的少先队员捐款,共获得33600元,使东兰县东院小学的22名特困生失而复学。接着她又回到东莞市,与《东莞日报》、《南方都市报》、东莞电视台取得联系,通过报纸、电视专题的媒体传播,取得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资助东兰镇78名贫困生完成小学至初中的学业。

张美浩,让笑容绽放在贫困生脸上

大会战刚开始,东莞市青年教师张美浩离开珠江三角洲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东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挂职副校长。在教学中,张美浩了解到15岁的韦小娟是一名特困生,但这名特困生很令张美浩钦佩,这名没有钱交学费的女生学习成绩居然很好。2003年11月的一天,张美浩顶着阴冷的山风起程,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与同伴来到居住在半山腰的韦小娟的家。韦小娟不在,只有颤巍巍的老奶奶在家,老奶奶告诉他韦小娟上山打柴未回,还告诉他,韦小娟很可怜,爸死了,妈改嫁走了,只剩下她与奶奶相依为命。

等了好久仍不见韦小娟回来。夜雾从山上漫进了山村,带来一阵凉飕飕的气息。张美浩他们放心不下,带上手电筒,由村里的一名14岁的小孩领着上山寻找。山里白蒙蒙一片,他们从这座山找到那座山,从这条沟找到那个坳,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终于看到了夜雾里爆出几缕淡淡的火光,几经周折到了那里,只见韦小娟蜷缩在一堆将熄将灭的篝火旁睡得正香,身边搁着两把捆好的柴火,她太累了……

张美浩被这位大山里的女生的意志感动了,他把韦小娟的情况材料寄回了东莞,让后援单位的人了解老区。东莞一位副校长决定支助韦小娟所有的学习费用,一直到大学。

为了让后援单位真切了解东兰当地学生的特困情况,张美浩自费购买了先进的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等器材,深入到1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和30多位特困生的家庭调查访问,拍摄了600多分钟的录像带和20多筒胶卷的相片,然后将这些资料寄回后援单位和新闻部门,获得后援单位捐赠的办公用电脑、打印机、VCD一批及专门扶助贫困生的资金2万多元,扶持了165名特困生。

黄忠高:个体老板的风采

谁都知道,搞建筑工程,离不开水、电、路,如果没有水电,捞浆搅拌倒板无法施工;如果路不通,建材物资运不进。如果工程施工到半,遇到停水停电路不通,大部分会停止施工,拖延施工进度,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事。搞工程哪个老板不想最大限度地赚钱,谁也不会傻到高价买水买电、雇人肩挑背驮马拉建筑物资来搞工程赶进度这地步。可是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建筑老板当中,就有这么一个“傻瓜”。在工程施工过半时,遇到停水停电路不通,为了赶进度,保证教学用房按期竣工交付使用,他就高价买水、自购发电机组,高价出运费绕道运输建筑物资,工程终于提前两个多月全部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为此他也多投资了5万多元钱。他就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黄忠高经理。

这次大会战安排给巴马县东山乡初级中学及小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等5个工程,建筑面积达1970平方米。黄忠高经理经过公开公平投标竞争中标,2003年8月23日东山初级中学综合楼正式开始放线施工。

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碰上了工程施工中的三大忌讳,即“三不通”(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是暂停施工呢还是继续施工,如果是暂停施工,那将延迟工期,综合楼不能按时交付使用,学生也就无法按时进教室上课;如果继续施工,工程倒能按时完成,但要高价买水买电,还有高额的运费等等,自己无形中就要多付几万块钱,所承包的工程可就一点赚头也没有了。经过思想斗争,黄忠高还是选择了继续施工。

水,是工程施工的命脉。要施工,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经多方打听,黄忠高得知当地附近一姓兰的农户有一池废水,约600多升。虽然是废水,不能吃用,但对方看准了工程急需用水的状况,就漫天叫价,后经讨价还价,最后以1000元成交。1000元买来的一池废水很快用完了,工程完成不到一半,黄忠高横下心来,掏钱请车到20公里外的大化县板兰乡红水河边拉水,每车运费120元。这样,前后拉了一百多车水,才能维持到工程的最后用水。

黄忠高在巴马东山乡承建的教育项目,在施工中正值凤凰至东山的乡级油路全线施工阶段,由于油路施工,导致通往东山乡的电线时有故障而造成停电,工程施工不能正常进行。为了工程进度,黄忠高又买来柴油发电机组,白天为工程施工发电,晚上免费为学校师生供电学习。粗略统计,用柴油发电两个多月,累计耗去柴油、机油3000多升,价值一万多元。

油路全线施工,进出东山的车辆很难通行,而在建的工程又急需运进钢筋、水泥等建材物资,运输受阻,怎么办?黄忠高只好出钱雇用货车司机绕道从东兰泗合方向进东山,然后再出钱请人肩挑背驮拉建材物资到工地。仅此项黄忠高又多付出了一万多元。在工程即将结束时,为清理工程废方,黄忠高又不惜血本,以每车25元的运费,搬走300多车废方,又多支付了8000多元。

黄忠高为人坦诚,时时处处为工人兄弟们着想,在交通、生产、生活极不便利的环境下,工人们都能与他同舟共济,坚持以工地为家。在施工中,黄忠高特别重视安全生产,尤其是脚手架的捆扎或搭台,他都常常亲自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检查是否牢固,是否符合施工规范,全面合格,才允许上架。在工程质量方面,黄忠高更是不会掉以轻心,做到早发现、早改正。有一次,在安装一条大梁底时,因天气太热,汗珠渗进一位工人的眼睛,看不清尺寸,误差了1畅5厘米。黄忠高发现后,当场改正。就这样,工程从开工到竣工,从没有发生过工伤事故,也没有因质量问题而返工的现象。

2004年6月27日,历时11个月零两天时间的东山乡教育项目全部竣工,并经质检部门验收全部合格,交付使用。

为了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能够健康地成长而尽心尽力,这就是新时代个体老板崇高的风格。

……

蓝天下涌起一片爱潮

大会战刚开始,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市率先响应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号召,选择教育和人才培训产业为东巴凤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2003年6月5日至8日,南宁市组织代表团赴东巴凤和河池市考察,捐资480万元用于这些地方的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并确定两地开展交流和合作。

凤山县凤城镇拉仁小学校园设施简陋问题引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的高度关注,经多次考察,在大会战期间的2003年,拨出100万元专款,用于修建拉仁小学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公厕、校门和围墙,此后的拉仁小学更名为拉仁建英小学,彻底改变了原来学校的面貌。

2003年,南丹县捐赠30万元给凤山县林兰小学,新建一栋教学楼,改建一栋学生宿舍楼。

2003年8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广西区委会在河池市召开八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8日上午,出席会议的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广西区委会主委俞曙霞等代表,向革命老区东巴凤捐赠10万册、价值25万元的图书和音像资料,以促进东巴凤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3年8月26日,正值中小学开学之际,自治区气象局给凤山县长洲乡那拉小学送来了课桌椅265套、办公桌10套和书包一批,价值2万多元。

2003年9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广西分公司职工踊跃捐资12万元,援建凤山县海亭小学。

2003年11月1日,广西航运学校党委副书记苏权一行到巴马县复兴小学开展调研活动,并向复兴小学捐款2畅15万元,改善该校的办学条件;在此之前,航运学校已先后向复兴小学捐了两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三台彩电、课桌椅10套、铁床架40套和篮球架一副等教学设备。2004年4月8日,广西航运学校常务副校长王立刚一行8人又满载着航运学校师生的深情厚谊,将铁床架30套、课桌椅20套、办公桌5张、联想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落地电扇一台、钢质旗杆一套等价值15000元的物资送给巴马县龙洪小学,解决了龙洪小学长期以来学生睡地铺,课桌、办公桌短缺等困难。

2003年12月,广西区民委捐款20万元给东兰县三石中学修建饮水工程。

2004年3月8日,民建广西区委会、北海银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行21人,怀揣着30万元巨资,捐给巴马县板么、那坝两所村级小学搞校舍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巴马县基层办学条件,对提高老区教育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4月15日,广西综合设计院一行8人到巴马县燕洞乡龙威村那仁小学进行考察,并捐款16万元为该校兴建一栋教学楼。

2004年5月18日,广西师范学院人事处处长张巧平一行5人不顾山高路远,将快速一体机一台、扫描仪一台、铁床架30套、讲台3张等价值7万元的援助物资送抵巴马县西山中学。这些物资的到来,进一步改善了西山中学的办学和办公条件,体现了广西师院师生对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一片真情和友谊。

2004年5月24日,广西柳州市规划局党办朱主任等几人到东兰县兰木乡中心小学考察并捐赠3000元人民币,作为校园的绿化费用。同日,柳州市雀儿山路二小校长带领4位教师,将一台电脑、一台收录机、20套少先队仪仗服、10套男女运动服、书籍600本赠送给东兰县兰木中心小学。

2004年5月26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李乒坚副校长一行风尘仆仆赶到凤山县长洲初级中学,又把机电工程学校全体师生的6000元捐款和一大批衣物交到长洲初级中学学校领导手中。据悉,在此之前,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已先后给长洲乡初级中学无偿捐款8万多元用于该校的校园建设,大大改善了该校的办学条件。

2004年5月28日,广西警官学校和广西银行学校率队到东兰县三石小学开展捐助活动。在捐赠仪式上,广西警官学校捐资6625元及铁床架20套,广西银行学校捐资1227元及“六一”节日慰问品一批。同日,广西河池学院学生办为东兰县三石中学捐赠了2000元人民币和价值近4000元的新服装120套。

2004年6月8日,柳州市景行小学和外事办一行7人在张小玲校长和李贤芳书记的带领下,给凤山县松仁小学带来了3000元的支教款及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图书、文具、幻灯机及健康食品等一批物资。

2004年6月15日,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在于开金局长的带领下,一行7人冒着倾盆大雨给巴马县那桃中学送来了一台电脑、一台激光打印机和一批图书,为巴马真情支教再添了一份力量。

2004年6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经委纪检组长、党组成员蒋维玕,办公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邱镇林和培训处副处长杜周春三人到东兰县大同中学进行调研时,了解到大同中学目前急需购买300套学生铁床架和修建一个篮球场但又没有资金时,当场就把一张5万元的支票交给大同中学,解决了大同中学的燃眉之急。

2004年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捐款3畅6万元给东兰县兰木小学兴建学生厕所。

2004年8月6日,广西区民委、国家教育部机关工委、广西区教育厅机关工委、区人事厅和区新闻出版局共同捐赠8台电脑、1台打印机共价值近4万元的物资给东兰县泗孟中学,建立泗孟中学微机室。

在大会战期间,广东东莞市各级党政部门非常关心、支持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为老区的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帮助老区受援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2003年4月,东莞市企石镇党委、镇政府带领热爱教育事业的名人企业家一行12人到东兰县长乐镇中心小学考察,为长乐中心校捐赠7畅2万元扶贫资金。

2003年9月,东莞市莞城二中潘绍缅校长一行到东兰县民族中学慰问支教老师,并捐献6畅48万元和一批教学用具,极大地解决了学校的困难。

2003年9月24日,广东东莞东城区职业中学校长邓伍涛一行3人来到东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支教,并向该校捐款3万元,用于改善该校的办学条件。

2003年11月7日,广东东莞市清溪镇党委书记王润成、镇长黄华清等率领的民营企业家到巴马县考察,并为巴马镇巴马村小学捐款26万元建教学楼。此外还向巴马县的甲篆小学、百林小学各捐款2万元,用于改善两所学校的办学条件。

2003年11月26日,广东东莞市联通公司经理吕绕军代表公司职工,向巴马县巴马镇盘阳中学捐款30万元,用于修建该校学生宿舍楼。

2004年元旦,东莞市石碣镇人民政府捐赠3万元给对口支援的东兰县武篆小学添置教学设备。

2004年3月,广东东海酒店委托支教教师卢俊杰给凤山县民族小学送来5万元捐款,用于改善该校的球场、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至2004年,东莞市政府资助东兰县25万元、资助巴马县35万元、资助凤山县35万元,共计95万元,帮助东巴凤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

爱,是人类情感中最高级的一种情感;爱他人,被他人爱,爱被视为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尺度。

有人形容这是一个检测站,时时在检测一个民族的素质。

有人形容这是一架感情的天平,爱在这里获得了最重的砝码。

乘势而上,老区教育谱新篇

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给东巴凤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希望;两年的艰苦创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圣火,映红了革命老区东巴凤的山山弄弄。

——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了“普九”进程。大会战教育项目完成后,东巴凤三县137所项目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三县的校舍面积及人均校舍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危房面积及危房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项目学校的校舍面积基本达到“十五”期末“普九”要求,三县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明显提高。其中东兰高中建成后,校舍面积由原来的12650平方米增加到23489平方米,人均完好面积由6畅02平方米增加到9畅2平方米,增长了52畅82%,在校学生数由2002年的2100人增加到2552人,增长率为21畅52%。巴马高中校舍面积由原来的16603平方米增加到22494平方米,增长了35畅5%,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原来的5畅08平方米增加到9畅09平方米,增长了79%,D级危房面积由原来的6570平方米减少到2038平方米,减少了69%。新建的凤山高中是凤山县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建设独立的凤山高中是凤山县19万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的迫切愿望,它的建成对凤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凤山高中建设完成后,高中校舍面积由原来的7396平方米增加到13346平方米,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原来的7畅5平方米增加到11畅12平方米;头三年的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为1200人,到2010年将增加到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为2400人,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比例由现在的20%提高到50%,逐步满足全县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凤山高中建设完成后,一方面带动了全县初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稳定高中入学率,改变凤山落后的教育面貌,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干部职工人心,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新的凤山高中位于县城西北那号开发区,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必将带动那里附近的开发,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形成西北城商贸服务中心区域。

东巴凤三县乡镇初中项目建成后,补足现有的校舍缺额,学校校内现有的D级危房逐步减少,确保所有的适龄少年都能进入初中就读,基本达到“普九”目标。东兰县乡镇初中项目建成后,项目受益学校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大会战前的4畅05平方米增加到6畅38平方米,增长了57畅5%;D级危房面积由大会战前的9932平方米减少到7843平方米,减少了21%,校舍面积由原来的39623平方米增加到67743平方米,增长率为71%,在校学生由2002年的9780人增加到现在的10625人,增长率为8畅64%,初中入学率由2002年的90%提高到现在的95%,初中辍学率由原来的9畅6%下降到3%。巴马县乡镇初中的校舍面积由大会战前的47941平方米增加到57475平方米,增长了20%,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大会战前的4畅47平方米增加到6畅88平方米,增长了54%,D级危房面积由大会战前的6391平方米下降到2259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减少了65%。凤山县的乡镇初中项目建成后,可基本消除各项目学校校内现有的D级危房,保障9000多名师生的生命安全;可解决5000多名初中生在校食宿问题,全县初中标准食堂由原来的0个增加到11个,学校食宿的安全卫生有了保障;初中校舍面积由43765平方米增加到61588平方米,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原来的5畅8平方米增加到6畅7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基本满足学生的食宿条件,小学毕业升初中的比例大为提高,初中入学率将由2002年的79%提高到95%左右,辍学率将由2002年的7畅4%下降到2畅8%。

东兰县在这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乡镇中心校和村级完小项目共消除危房8168平方米,学校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大会战前的2畅81平方米增加到4畅4平方米,增长了56畅2%,小学入学率由原来的95畅9%提高到99畅5%,辍学率由原来的3畅9%下降到2%,小学女童入学率由原来的93畅7%提高到95%,女童辍学率由原来的5畅4%下降到2%,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提高到99%。由于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学质量也跟着稳步提高。如长江乡周乐小学校舍由于遭受山体塌方的袭击已成危房,加上山上危石时刻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学生纷纷转学和辍学,大会战前该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6%,辍学率为12%,教学质量常年不达标。大会战后,该校修建了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学生宿舍食堂综合楼,改善了办学条件。如今该校服务范围内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辍学率降至1%,教学质量也居全乡前列。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实施大会战教育项目过程中,全县乡镇中心校的面积由大会战前的27518平方米增加到31573平方米,增长了15%,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原来的3畅23平方米增加到4畅22平方米,增长了30畅65%,D级危房面积由大会战前的6880平方米下降到2320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减少了66%。村完小的校舍面积由原来的19187平方米增加到24529平方米,增长了28%,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原来的2畅4平方米增加到3畅47平方米,增长了45%,D级危房面积由大会战前的5640平方米下降到2902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减少了49%。全县乡镇中心校和村完小校的入学率由原来的98%增加到99%,增长了1%,巩固率由原来的98%增加到98畅2%,增长了0畅2%。凤山县乡镇中心校和村完小的项目实施完成后,全县11所中心校的危房全部消除,乡镇中心校的面积由原来的17612平方米增加到23196平方米,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原来的4畅4平方米增加到4畅9平方米,小学入学率将由原来的94畅6%提高到98畅5%,辍学率由原来的4%下降到1畅2%。村完小校舍面积由大会战前的88079平方米增加到93609平方米,人均完好校舍面积由原来的3畅68平方米增加到4畅7平方米,学生的住宿和就餐有了保障。

——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东巴凤属大石山区,人口分散在山沟里,一个村屯仅有十多户甚至几户的非常普遍,因而学生分布也很分散。东巴凤三县数百个教学点大都分布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大沟里,相当一部分学校长期以来在校学生都在10人左右,有的学校只有三四个学生。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学龄儿童数量逐步减少,一些学校的规模不断缩小,班额明显不足,两三个学生一个年级,总人数仅十来个的教学点不在少数。教育资源浪费大,教育投入效益低的现象十分突出。经过审时度势,东巴凤三县都明确提出“九五”期末和“十五”期间教育工作的战略要点:以调整农村小学布局为主线,撤并一些教学点,创建寄宿制小学,以加快教育改革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着重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大会战实施两年来,东巴凤三县围绕既定的工作重点,遵循适度就近入学,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工作进展顺利,预定目标全部实现。到目前为止,巴马瑶族自治县共撤并了18个教学点,教学点数由原来的293所减少到275所,撤并后的学校学生在校数均在251人以上。东兰县撤44个教学点,全县学校由163所减少到119所。凤山县撤并26个教学点,教学点数由原来的238所减少到212所。不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基本撤销,极大改变了农村小学点多面广、布局散乱、规模过小、生源不足的状况。

调整学校布局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不但校舍维修费用、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大幅度减少及师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效地降低辍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东兰县小学入学率由原来的95%提高到98%,辍学率由原来的3畅9%降到2%,小学女童入学率由原来的93畅7%提高到98畅6%,女童辍学率由原来的5畅4%降到2%,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提高到99%。巴马县小学入学率由原来的98%提高到98畅2%;初中入学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82%,巩固率由原来的93%增加到94畅2%。凤山县小学入学率由原来的94畅6%提高到99%,辍学率由原来的4%降到1畅2%;初中入学率由2002年的79%提高到95%,辍学率将由2002年的7畅4%降到2畅8%。

东巴凤三县大范围调整学校布局之前的2001年,小学毕业会考语、数双科合格率为近年的最低水平,只是64畅3%,初中的辍学率为近年来最高,达9畅2%。当三县2004年小学毕业会考语、数双科合格率平均提高到88畅4%时,三县的初中辍学率即下降到3畅6%。凤山县袍里乡2001年尚未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小学毕业考语、数双科合格率仅为57畅68%;2002年该乡撤消了布局不合理、教学质量低劣的若干所学校,全乡小学教学质量立即上升,2002年至2004年,小学毕业考语、数双科合格率分别为68畅2%、73畅8%、89畅3%,而在此期间袍里中学的辍学率,则依次下降为11畅3%、7畅2%、3畅6%。这一组组令人兴奋的数字,浸润着老区干部群众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大刀阔斧调整学校布局的战略举措,对老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既深且远。

——推动了学校规范化建设,建成了一批示范学校,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大会战教育项目的实施,项目学校的硬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项目学校的软件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校舍充足,满足教学需要,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从中学到小学、从城镇到乡村普遍开展。凤山县几年来先后实施了世行贷款项目工程、第一、第二期“义教工程”项目、基层公共基础设施教育项目、广东对口帮扶项目,加上这次大会战项目,全县教育基建总投入超过了5000万元,新增校舍近一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学生增加了3个平方米,基本实现村村有教学楼,校校无D级危房的目标,学校的规范化与优质化基本形成。2003年,凤山中学顺利通过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学校评估;2003年高考,凤山中学234名考生,有8名考生被重点大学录取,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巴马瑶族自治县下大力气发展民族教育,为解决边远山区贫困瑶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先后出台了《巴马瑶族自治县教育发展规划》、《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族寄宿班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从2003年秋季开始,先后在县民族中学、县职业中学和东山、所略等乡开设了25个中小学寄宿制民族班,每年从县财政拨出25畅2万元作为学生生活补贴费,补助标准为小学每人每月50元,初、高中学生每人每月60元。为了激励瑶族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该县决定从2003年起,每年对小考、中考、高考成绩排在全县前五名的瑶族学生分别给予500元、1000元、1500元奖励,每年奖励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有了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职工更是全力以赴,全县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西山小学等9所学校被评为河池市“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巴马镇一小等31所学校被评为河池市“常规管理良好学校”,龙田小学等39所学校被评为河池市“常规管理合格学校”。甲略小学、百林实验学校等校园建设规范,都建有文化长廊、花圃等,教育教学质量几年来都稳步提高,文化考试及格率都在95%以上,优秀率在70%以上,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性学校,为当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东兰县通过大会战项目的实施,建成了一批寄宿制学校,全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育质量也大踏步前进。2003年高考,根据广西考试院发布的白皮书,东兰中学有一考生总分排在广西的前十名。东兰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同时也为全县农村成人技术学校的开班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县形成了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潮,中老年人积极参加扫盲学习班或提高班。经统计,全县存盲率可望降低到3%,农民技术培训办班面达90%,为农村脱贫致富培养了一批能人,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和不断完善实施义务教育责任制。几年来,东巴凤各级党政机关和教育系统借助大会战的成果,加强了对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对于“两基”达标的乡镇,为了巩固提高其成果,三县的党委、政府每年制定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办法时,都将适龄儿童入学率、完成率、辍学率等“普九”的重要指标列为乡镇工作的重要内容,年终进行考评,达标的或超标的予以奖励,不达标的予以经济处罚。对于“两基”还没有达标、“普九”还没有通过验收的乡镇,他们集全县之财力,集广大民众之智慧,积极筹措资金,对贫困生实行减免政策,分级承担资助贫困生入学,让贫困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完成学业。在东巴凤三县的教育工作计划中,我们看到,三县各级政府的“一把手”都亲自挂帅,负总责,承担“两基”攻坚的责任;政府各部门层层建立责任制,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广泛动员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两基”攻坚战。

东兰县教育优先的策略,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得实实在在。做到领导重视,政策优惠。东兰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市有关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县为主,管好教育。“为官一任,兴教一方”,始终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对教育工作优先部署,对教育议案优先办理,对教育建设优先安排,对教育经费优先保障。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主要领导,每年都要专题研究和安排布置教育发展问题,并建立“县级领导与部门包乡联校”制度,保证县、乡、村三级教育管理网络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机制的运行。加大了经费的投入。县里根据财政收入的实际,确保新增财力的20%用于教育,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也同步增长。“四个不动摇”是凤山县重视教育的特色经验与做法。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二是坚持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不动摇,三是坚持工作及经费优先安排的举措不动摇,四是坚持县级领导与部门联校包校责任制不动摇。如果说“四个不动摇”是纲,那么,更为细致具体的“五个优先”则是目,其内容,除已表述的对教育工作及其经费优先安排优先投入外,还有两点也非常重要:优先提拔尊师重教政绩突出的干部,优先表彰奖励为教育和教师办实事的部门和单位。

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具体,为东巴凤三县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出一幅生动活泼的画卷。并在每一步的实施中,都做到一丝不苟,力道十足。

——教育教学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东巴凤三县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领导,始终认准一个“理”儿,就是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才华和体魄强健、热爱劳动、善于创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这就必须借助于教育教学的严格管理。大会战以来,东巴凤三县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的德育之花常开常红。有了整洁、宽敞、明净的校舍,师生有了安稳美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少年,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从小培养爱祖国等“五爱”情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会战以来,东巴凤三县有83%以上的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年的“六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各级教育部门都能精心组织中小学生举行文艺汇演比赛等纪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升国旗、重要活动奏国歌已在中小学形成制度。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特别是东兰烈士陵园作为德育教育基地,每年请部队官兵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队列行为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通过专题知识讲座、课堂渗透、系列主题班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把爱国主义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各中小学从校情、学生特点出发,坚持做到德育“五化”,即德育工作一体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活动经常化、德育形式多样化、德育评估制度化。由于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两年来,巴马高中、东兰中学、凤山中学、凤山一小、凤山二小、东兰劳动小学、东院小学等19所中小学被评为河池市德育先进单位,东巴凤每年各县均有20%以上的中小学校被评为县级文明学校,有一批中小学生分别被评为自治区、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员。

东巴凤三县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2003年和2004年组织开展的全市中小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评估活动中,东巴凤三县有132所学校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占26%,233所学校达到“良好”等级,占45%,102所学校为“合格学校”,占19%。2004年6月,自治区教育厅厅长余益中到东巴凤检查大会战情况时,随机察看了东兰县的长乐小学,所见所闻,余厅长称赞这所地处山区的小学为“常规管理的模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新的校舍建成后,东巴凤三县中小学校告别了低矮、阴暗、潮湿的危房,全体师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学校的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师生抵御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有效遏制了流行性疾病在校园的流行和传播,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党政部门及社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科教兴国在东巴凤的实施。巴马瑶族自治县充分利用大会战契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大会战期间,为了扩大巴马镇中和巴马镇一小的办学规模,巴马县人民政府为两所学校分别投入110万元和271万元。凤山县人民政府为凤山高中的建设投入400万元。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后,提高了东巴凤的知名度,扩大了东巴凤对外的影响。数以百计的老校友重新拾回对母校的悠悠情结,为母校慷慨解囊,更有社会各界关注教育人士对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巴马那桃中学校友捐了4万多元帮助母校修建球场、厕所,还设立了那桃中学校友星光助学基金会,现已有400多个校友参与,每个校友每年捐资100元给基金会,资助那些贫困学生。目前已有67个贫困生得到基金会的资助,重返校园课堂。巴马高中也设立了助学基金会,每个教职工每月捐资10元,专门帮助那些贫困生渡过难关。大会战以来,巴马高中先后有60多个贫困生因得到资助而重返校园。

大会战期间,南宁市教育局与东巴凤三县教育局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南宁市教育局将用3年的时间,尽自己所能,大力支持东巴凤三县的教育事业。一是南宁市教育局每年接收东巴凤三县各5名中小学校长到南宁进行为期半年的跟班学习、1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南宁跟班培训,学习培训人员的食宿和往返路费由南宁市教育局负责;二是南宁市教育局派一个讲学团到东巴凤三县进行讲学,东巴凤派一个教师团到南宁市交流教学经验;三是南宁市教育局每年资助东巴凤三县部分优秀初中贫困生免费到南宁市沛鸿民族高中和外国语学校就读。

2003年和2004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广西财政厅、教育厅免费为东巴凤提供366畅46万元的中小学教科书。

香港同胞黄国山先生通过媒体了解到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后,为革命老区教育基础设施的落后而常常辗转反侧,又为革命老区干部群众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2003年7月,黄国山先生千里迢迢从香港来到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探亲,并为该乡的料乡小学捐赠了30万元资金,兴建了料乡小学教学楼。

两年的大会战就像一本书,书中俊杰云集,英才辈出。广西各级党政部门和人民群众用智慧和心血打造出了老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辉煌。老区人民呼吸着光荣传统历史的气息,励精图治,用汗水和泪水去建就教育的空间,用凯歌开创了一个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新的境界。几十年的期盼,几代人的向往,如今终于实现了!大会战两年成就的是历史,而永不褪色的是鼓舞人的老区精神: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我们用鲜花与掌声祝贺大会战两年老区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更希望老区来年用更丰硕的成果展现新世纪老区人的风采,在河池市的基础教育工作中打造旗舰,勇创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