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高原掀起红色风暴

在高原掀起红色风暴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12月23日,西藏区党委在贡嘎县召开了全区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现场会,组织部门与县委书记参加了会议。一个省级报纸依靠新华社稿件的这种程度,在新华社范围内也是少有的。随着全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甲日乡召开和宣传高潮的形成,甲日道路、甲日经验、甲日样本也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甲日乡的经验,在雪域高原卷起一场红色风暴,成为共产党治藏的一道亮丽风景。从12月到次年2月,整个高原都在说甲日,议甲日。

三、在高原掀起红色风暴

1996年12月23日,西藏区党委在贡嘎县召开了全区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现场会,组织部门与县委书记参加了会议

那是个格外寒冷又令人心旌荡漾的清晨。会议一开始,郭金龙书记就介绍了新华社的报道,并当场让我站起来,举着刊登通讯的《西藏日报》,说道:“这个大调查是新华社李锦社长写的,新华社为西藏稳定立了一大功。”会议上,郭金龙书记还指出,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政权建设是西藏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要通过宣传推广甲日乡经验把基层党组织整顿好、建设好,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山南地委所在地泽当的晚宴上,当郭金龙书记看到我坐在另外一桌上时,马上把我叫到主桌,坐在他旁边的主宾位置上。各地区、各县的书记们和厅局长们来向郭金龙敬酒,郭书记说,“你们想不想抓党建工作?抓好了就有人来总结。要总结,你们就要敬李社长,李社长是个高人”。一场“敬酒风暴”顿时在席间掀起,县委书记们排成队,一杯接一杯地转向我。尽管喝得浑身发烫,心情大好的我总是来者不拒,一饮而尽。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西藏日报》特别开辟了“学甲日经验,抓基层党建”专栏,刊登了16个头版头条,前6个头版头条都是我自己动笔写的。每天下午4点开始写,5点半交给报社,报社总编李而亮把版面留着,我的稿子一到便拼版。一个省级报纸依靠新华社稿件的这种程度,在新华社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随着全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甲日乡召开和宣传高潮的形成,甲日道路、甲日经验、甲日样本也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甲日乡的经验,在雪域高原卷起一场红色风暴,成为共产党治藏的一道亮丽风景。从12月到次年2月,整个高原都在说甲日,议甲日。

1997年2月19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这一年,悲伤的云雾笼罩国人,久久不散。我的悲恸难以言表。15年前,邓小平“你有发言权”的褒奖被我视为不断前行的动力,邓小平一手掀起的改革大潮使我有了纵横驰骋才能的机会。邓小平逝世后,大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在全国多次播放,作为受到邓小平接见的记者出现在片中,我是整部纪录片中唯一的一位记者,也是当时西藏地区唯一出现在片中的人物,《光明日报》、《西藏日报》与西藏电视台相继对此进行了报道。

甲日乡典型的树立以及电视纪录片《邓小平》的播放,时间挨得这么近,让我在西藏名声大噪,也因此引起了达赖集团的密切关注。由于“甲日经验”与达赖培养的“克西精神”仅一山之隔,美国之音便开始疯狂地攻击“甲日经验”,并对我这个“神秘人物”进行猜测。就在与郭金龙一起参加现场会的当晚,我们从现场回宾馆的路上,听到美国之音的藏语广播,攻击甲日经验,并提及“从北京来的神秘的人”。懂藏语的汉族干部说:“李社长,你在那边出名了。”当时在西藏,中央广播电台与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只在拉萨周围能听到,在远离拉萨的地方听的多是美国之音和欧洲一些藏语台。

当时,还有人从西藏大学回来后告诉我,那边盯上你了,你已经上了他们的暗杀名单。我听了有种不安全的感觉。每天晚上睡觉前,便把枕头下组织配备的手枪拿出来检查一遍。分社后面隔墙是自治区医院,我特地准备了一条长绳子,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可越墙而出,与自治区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白天待在办公室,天快黑时,才戴上大大的墨镜,穿上风衣,把礼帽压得低低的,带着索朗罗布到街上转一转。索朗说,老李你太像地下党的书记了。

甲日乡典型的推出,是我在西藏主持的第一场战役。与以往典型调研不同的是,在这一次“甲日道路”的发现与培养过程中,我又多了一个新的角色——组织者:不仅是典型的发现者、推广者、思想研究者和培养者,而且也是组织年轻记者进行调研的“导师”。我从以往的单枪匹马作战转换为一个运筹帷幄而又亲临战场的指挥者,转换为传道授业、扶掖后进的师长。这种角色上的转变,对于我来说,更多了一份责任

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是一个分社的立社之本,也是发展之本。为了帮助年轻记者提高调研水平,我把记者们的稿件装订起来,每个记者一本,研究他们的写作,发现每一点优点便在评报栏里贴出来,以教育大家。我所看重的,是薪火的相传,是经验的延续。在新华社《新闻业务》发表的《发展之本——我们是怎样抓调查研究的》一文中,我记下了培养年轻记者的一些心得:

过去,西藏分社记者多数缺乏调查研究的经验,我们既要提出具体的目标,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使他们逐步尝到甜头,自觉明确走到这条路上来。这就要求分社领导“靠”上去抓,付出相当大的精力与时间来做这件事。我们比较重视抓好“三前”,即出发前分社开会研究调研的主题,提出调研的目标;调查后,开会研究调查来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发稿前,分社领导提出修改意见并帮助修改,力求调研获得理想的效果。这样一来,调研成果多了,记者也成长起来了。

后来,与我同时在西藏分社的一些年轻记者如多吉占堆、伍皓、罗布次仁、多穷、尕玛多吉、赵承、赵新兵、沈路涛、索朗罗布、白冰、马书平、刘喜梅等人,多数成了新华社有影响的调研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