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蓝蓝的海,蓝蓝的梦

蓝蓝的海,蓝蓝的梦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忍不住一声长叹,旧日中国,“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衰落在海里;今天这种被肆意文学化、诗意化的时髦符号与海洋观念,又直接误导了多少人对海洋文化的认知。但中国主流从来都不是海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予海洋得益不多。中国从未背弃过海洋,郑和七次远航,却从未用心亲近、关注过海洋,近代真正的灾难也恰来自海洋文明。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沿海地区潮奔浪涌,跑得最快。

喜欢海,沉迷、执着而不可自拔。

我更喜欢与人谈海。可提起海,许多人印象中径直跳出蓝天碧浪,阳光沙滩,游艇白帆,美味海鲜,身穿各色泳衣的男女老幼,休闲惬意,慵懒浪漫。忍不住一声长叹,旧日中国,“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衰落在海里;今天这种被肆意文学化、诗意化的时髦符号与海洋观念,又直接误导了多少人对海洋文化的认知。

人缘于海,来自海。海洋文化,系于海洋而生的文化,人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产物。也即人们对海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固有海洋而创造的精神、行为、社会与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既囊括航海的工具,又与民族的航海实践、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海底资源是陆地的百倍;中国自古“负陆面海”,版图含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和所辖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四大海域,以及沿海各岛屿、礁石在内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岸线总长3.2万多千米,居世界首列,可谓天然的海陆大国。但中国主流从来都不是海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予海洋得益不多。中国从未背弃过海洋,郑和七次远航,却从未用心亲近、关注过海洋,近代真正的灾难也恰来自海洋文明。

放眼世界,西方强国的兴起,无一不是通过海洋。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沿海地区潮奔浪涌,跑得最快。温州人、广东人、福建人,遍迹世界,冲刷全球,卷起千堆雪。当中,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靠海为生的民族与群体,海洋赋予了他们独特的性格与精神理念。

我称之“鲨性”,姑且归类为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是开放流动性,海洋浩瀚壮观、无边无际、无国无界,海天一体。鱼在哪人在哪,人如海鲨,见血跟踪。没有局限束缚、崇尚自由,不断吸取外来物质,又不断向外拓展,有力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二是冒险进取性,海洋变幻多端、奥秘无穷,充满着神秘与希望。人一入海,即意味着挑战,生命听之海、任之风浪、重在淡水,崇拜力量。敢为天下先的征服欲望,培养和激发了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三是多元包容性,沿海一带,人口少,全靠捕捞糊口度日。海上孤独,结伴聚集,互相关照,容忍他人共存竞争。为了取得优势,就必须设法发展,以发展求生存。无形中促发了多样性,多样性推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保持了个性与独创性。因而,海洋让这群追“海”、不怕“海”的人,走得更远,率先拥抱着更广阔的天地。不管你在东方,还是西方。

梁启超说,“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彼航海者,其所求固自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于一掷也。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虽同一种族而能忽成独立之国民也”。我不知道,在这个地球再也没有了无阻力扩张的基本空间后,当中国最后一撮黄土被刨干后,中国人会不会集体反思曾经因漠视海而丢掉的财富与遭受的苦难,寻回那文化中缺失的“海基因”?

一切皆如戴旭先生所呼喊,“开天辟海,再造一个蓝中国”!

蓝蓝的海,蓝蓝的梦。

载《明报》2011年9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