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生不息而孝

生生不息而孝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智慧注重生生不息,个人如是,社会亦如是。中国人与时间融合相处,因为我们从生生相息的哲理中看见一代代人的成就,堆砌起来成为数千年不断的中华历史。在传统历史长河中,孝道被中国百姓奉为近乎宗教的信仰,安顿人们对生命终结的恐惧。子女丧失父母,给以适当而庄重的埋葬。礼待父母是生生不息之道,因为,在三代的家庭,小孩子看见父母礼待祖父母,自己长大了也一样做。祭则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天伦习俗。

儒家智慧注重生生不息,个人如是,社会亦如是。生生即是世代相传,一方面维持时间的连贯,另一方面发挥人生继往开来的使命。

在中国文化里,时间即是历史,是由人的事迹充实的。西方文化的时间则是“时钟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是人的工具,但也是人的心理压力源泉。

中国人与时间融合相处,因为我们从生生相息的哲理中看见一代代人的成就,堆砌起来成为数千年不断的中华历史。这历史是“道”,是“理”,是“势”,是一种源源不绝的“超越时流”(supertime)。孔子观水,感叹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唐朝诗人张若虚唱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个人虽然渺小,却是尊贵的创造者。

古时老百姓家庭多数三代同堂。其中儿童少年成长,中年人创业,老年人过休闲生活,在一切如常顺利的情况中,一家人其乐也融融。

孟子根据这一传统发挥“孝道”的理论。他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这两句话解答了人生的始终问题——我们生从祖宗来,死往子孙里去,连绵不绝,家人互相照应。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永恒就在此生。我们不望彼岸来生,也不信有天国永生。

在传统历史长河中,孝道被中国百姓奉为近乎宗教的信仰,安顿人们对生命终结的恐惧。有了孝,家庭生活就是真情实感的生命安慰,冲淡人必死亡的无限悲伤。

论语·学而》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礼葬。追远是礼祭。子女丧失父母,给以适当而庄重的埋葬。其后,每年于春秋两节记着去扫墓,皆是厚德。而厚德之人必然幸福。

孔子向学生解释孝道,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礼待父母是生生不息之道,因为,在三代的家庭,小孩子看见父母礼待祖父母,自己长大了也一样做。祭则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天伦习俗。在所有文化之中,唯独中华文化每年设有清明和重阳两个祭祖时节。

有人说孔子“不语鬼神”,实在不准确。其实,孝心出于仁心,而拜祭祖先就是确认他们虽死犹在。

儒家修身,借着求德养气而安身立命,有立便可以齐家,有了家便造就了文化传承的条件,继而完成人生任务,无憾亦无牵挂,安心而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