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知行路难

不知行路难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锺氏系南昌郡名族之女;是位读书识礼、能诗会文的女作家,著有《柴车倦游集》。携士铨母子居南昌。是年冬季,士铨与张氏女完婚。婚后不久,他又随父归铅山,就学于永平镇北门街张氏塾中李观先生。“丈夫志四海,家室安足恋”“磊落作壮游,不知行路难”,正是他青年时代的真实写照。

蒋士铨生活在清朝“康雍乾盛世”的中后期。这时,清皇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力求恢复和发展生产,保卫祖国的独立统一,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鉴于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面对着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现实,满清贵族把血腥镇压与笼络收买结合起来,加快了汉化的步伐。在政治上提倡“满汉一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在思想上崇拜孔孟朱程的儒学,宣扬“三纲五常”;在组织上设博学鸿词科、罗致全国名士入翰林院供职,或充当中央与地方的官吏;同时,大力开展汉族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辑工作,“寓禁于编”,以求加强对思想文化的统制。雍正三年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乾隆四十七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编辑的。当然,从整理文化典籍的角度看,这项工作对文化事业仍然是有贡献的。清代康雍乾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史哲的大综合时期,在综合中创新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蒋士铨就出生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他的思想与文学创作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雍正三年,蒋士铨诞生于南昌垣东街小金台前旧宅。据他的《清容居士行年录》载,其先祖姓钱,祖籍浙江省湖州府长兴县,家居九里泷庵画溪头。明末农民大起义席卷江浙,他的祖父钱承荣才九岁,于战乱中逃难失散,被清将固山收留,过继给铅山蒋圣宠为嗣,始改姓蒋。蒋士铨父亲蒋坚是承荣的第三子,字非磷,长习法家言,佐幕山西,屡雪疑案,有奇节,性格雄烈潇洒,有古侠士遗风。有《求生集》遗世。蒋士铨的《发引告辞》与袁枚的《蒋君墓志》(蒋君指士铨)对蒋坚的生平与性格都作了记述。

蒋士铨的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锺令嘉。锺氏系南昌郡名族之女;是位读书识礼、能诗会文的女作家,著有《柴车倦游集》。她教育子女颇为得法。后来,蒋士铨回忆道:“铨四龄,每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而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鸣机夜课图》)

雍正十年底,蒋坚由蒲洲归里。携士铨母子居南昌。第三年,他又携家室北上漫游。这次离家出游时间达十年之久,由楚豫而晋,历览太行、王屋之胜,寓居山西泽州,直至第十年始南渡黄河、过淮泗、游赤壁后归家。在这十年中,蒋士铨在母亲的教诲下,读了许多的古典经籍;十五岁那年,蒋士铨受业于凤台王允升先生,阅读了王先生的大量藏书。十六岁,开始学写诗,少陵、太白、昌黎、义山与东坡等人的诗歌,是他最喜欢的。由于随父亲遍游齐鲁燕赵诸名胜,饱览了祖国的山河之美,他的眼界大大地开阔了。求学与壮游,在蒋士铨的一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与学业是在这段时间扎下基础的。

蒋士铨在十六岁至十九岁期间,写了诗歌四百余首。他自己对这些诗歌是不满意的。“检我少年诗,多怨类女子。斤斤计穷达,所见一何鄙!”(《醉言六首》)因为价值不大,都“付之一炬”。蒋士铨之所以要烧掉自己的习作,原因是因为这些诗歌“女子”气太重,不能表达自己那“丈夫志四海”的雄心。焚诗,是他真正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第一步。

乾隆九年九月,蒋坚举家南下,十一月寓居余干县瑞洪岳父家,第二年还南昌旧宅,为士铨聘南昌张氏女。是年冬季,士铨与张氏女完婚。婚后不久,他又随父归铅山,就学于永平镇北门街张氏塾中李观先生。就在这年四月,殿撰金德瑛督学江左,适来铅山,得士铨诗卷,奇之,拔补弟子员,并以士铨的二份试卷示于众,说:“喧啾百鸟群,见此孤凤凰。将来未可量也。”蒋士铨得到学政的赏识,遂拜金德瑛为师,“船窗暑斋,一灯侍侧。凡修已待人之道、诗古文词,所以及于古,孽孽诲迪、未尝少倦”(见《清容居士行年录》)。这一年,他随金德瑛历游抚州建昌、吉安、赣州、南安、瑞州、登辛弃疾作词述过的郁孤台,陟南安东山之巅。写下了不少写景抒情的诗歌。反映了青年蒋士铨的精神面貌。他以“古丈夫自砺”,怀抱着“安能老丹穴、而不思明堂”的壮志,盼望着实现“一飞仪虞廷,再飞鸣岐阳”的雄心;他迫切向往“明日买芒屩,直造飞青上”。(《抵建昌》)在求学与壮游中,他遍交海内名士,广泛地接触社会,丰富了生活经验,增加了人生阅历。“丈夫志四海,家室安足恋”“磊落作壮游,不知行路难”(《拟秋怀诗》),正是他青年时代的真实写照。

乾隆十二年二月,蒋士铨自鄱阳赴广信府应科试,名列第二,古学冠其列,六月赴省,乡试中举;十一月归铅山,约同年举人汪溶川北上赴考。他们由铅山河口镇登舟,度玉山入浙江,顺富春江下杭州,然后又由大运河至苏州、镇江、扬州达京城。沿途蒋士铨写了不少吟咏风光,凭吊古人之诗,其中《南池杜少陵祠堂》《梅花岭吊史阁部》等作,感情激切,格调悲壮,借凭吊杜甫与史可法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是他青年时代的佳作。至京城后,他参加了会试,七月榜发,名落孙山,失意南归。十二月,蒋坚病故,他为父丧奔走劳累,于第二年十二月始举父柩返回铅山。

蒋坚的去世,对钟令嘉是个很大的要击。据蒋士铨回忆:“母哭而频死者十余次,自为文祭之,凡百余言,朴婉沉痛、闻者无亲疏老幼,皆呜咽失声。”蒋士铨千方百计安慰母亲。适逢一位老画师至士铨家,士铨请老画师为母画像,借此来排遣她心中的悲愁。锺氏对儿子说:“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之愿足矣”。母亲的话,使土铨大为感动,于是,请画师作《鸣机夜课图》,他自己写《鸣机夜课图记》,追述慈母教子夜读的情景,耿耿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读之令人泪下,是一篇感情真挚,教育意义颇深的散文。

安葬父亲后,蒋士铨受南昌令顾瓒园的聘请,任南昌县志总纂,主持编纂南昌县志,历两年始成。乾隆十七年,他结束志局工作,安顿好家小,再次北上求仕。年底。他到达青州,时金德瑛在青州任官,士铨留居了一段时间,他们共叙师生之谊,游山东诸名胜,写了不少吟咏山水的诗歌。第二年冬季,蒋士铨才进京应试。这次进京一举成名,他那求宦的愿望初步实现,青年时代的求学与壮游的生活因此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