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单生活,从“吃”开始

简单生活,从“吃”开始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与中国家庭,“吃”是件大事。崇尚自由、务实的美国人,在“吃”上强调的是健康、便倢、简单化。新泽西州法律规定,未满二十一岁的青少年禁止饮酒。吃在美国是一种个人生活选择,不是主要交际手段。饭、菜分开,做菜一般是家庭主妇的手艺,须从采购“原料”开始。他是美国博士,妻是国内的学士,来美国快二十年了。丰盛的席间与餐后,谈论的多是他们在美国的生活,从如何“吃”到怎样拼命地干。

中国人与中国家庭,“吃”是件大事。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似乎再没比“天”更大的了。人们见面的口头禅往往总要问一句“吃过了吗”?

如果到美国还这样,别说对“老美”,就算对习惯了美国生活的华人,听起来都感到别扭。崇尚自由、务实的美国人,在“吃”上强调的是健康、便倢、简单化。除非特别场合。

白领上班族,他们的早餐(breakfast)多是吃快餐。果汁、麦片、烤面包加咖啡或牛奶泡麦片。也有煎饼、玉蜀黍片、香肠、火腿和各种做法的鸡蛋等,都是商场买回的成品,为了赶着上班,大多从冰箱取出稍稍加工吃完就走。很少如中国人那样又煎又煮,正规地全家聚一起吃一个早餐。

商界、政界人士有时会安排所谓“工作早餐”,那是另外一回事。为募捐、联系业务或商讨要事等,早餐在特定场合安排,当然会很丰盛。

美国人午餐(lunch)更简单。他们大多没有午睡习惯,往往抓紧时间吃完稍事休息就上班。有的人从家里带点食品,或者吃些蔬菜和三明治,汉堡包;或者意大利馅饼(Pizza),“热狗”之类,再加一杯饮料就打发了。

晚餐(supper)是比较重要的一顿,相对午餐来说一般应当有比较丰盛的食物。常吃的主菜有牛排、猪排、烤牛腩、炸鸡、炸虾、火腿及烤羊排等;随主菜吃的有蔬菜、面包、黄油、米饭、面条等。一般人回到家里吃晚餐主要取决于家里谁来做,做晚餐的人自己喜爱吃些什么。

周末或假日,有的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一般比较丰富,视作正餐;有宗教活动的星期日会去教会集体吃“圣餐”。有的家庭周末不做饭,全家出去餐馆吃便餐;季节与天气合适的周末或节假日,许多家庭常和朋友一道举行野餐和户外烧烤(barbecue)。野餐是将做好的熟食带到野外去吃;烧烤则是在自家庭院或郊外点起炭火(或液化气),把生食烤熟再吃;多数公园都有专门为游人提供烤肉用的烧烤灶具、炊具。碳块多是从商店买的袋装成品。

想上餐馆很容易。美国市场里各类餐馆非常多,大体可分为三类:自助餐馆、正式餐馆和快餐馆。与国内不同的是:正式餐馆就餐要给小费,数额约为就餐费的15%;多数餐馆没有“包厢”,在大、小不同的厅堂摆设餐桌,用餐的人都很文明,不会大声喧闹影响邻席;许多餐馆没有售酒权,也不允许自带酒类。新泽西州法律规定,未满二十一岁的青少年禁止饮酒。对这点,人家执行得比较到位。

在美国餐厅宾馆,豪饮酗酒的人极其少见。由于许多场合都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加上美国人多爱饮红酒、“鸡尾酒”等低度酒类,可以肯定,较之我们中国,他们对酒类消费的热度要低得多。

美国许多城市有酒吧,营业时间各地不统一。三明治和便餐酒吧称为“鸡尾酒廊”。酒吧中可播放唱片或有乐队伴奏,可以跳舞;在大城市及大学城里的单身男女常常光顾酒吧,美国酒吧是正常的社交场所。也有高雅粗俗之分,去前最好先打听清楚。

美国餐馆上午开业时间都比较晚,一般要到九点之后。有的实行昼夜服务,也有些在夜间和星期天不营业。

在吃的问题上,美国人多趋于简单。讲营养比重多,讲口味比重少;买成品多,买原料自做的少。许多美式熟食加工有统一的工艺流程,成型的烹饪加工设备。从配料到加工,所有工序都是设定好了的,操作者按章办事。所以全世界的比萨饼、麦当劳、汉堡包、油炸薯条等都是一个口味。

美国是一个“移民大融炉”。全世界各类族裔、各色人种都有。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特色之一,遍布全国的各类地方、民族特色的餐馆小吃很多。就中餐而言,美东地区华人较多,餐馆还分有上海、四川、湖南等不同省份口味馆。

美国社会对于吃,多侧重实效而不太重视排场。在美国讲究所谓“饮食文化”、“餐桌社交”没中国那样盛行。吃在美国是一种个人生活选择,不是主要交际手段。

既使住在了美国,也不能说对那样大的一个国家各类族裔的饮食习惯都了解透彻。与印度、韩国、犹太人一样,多数来美国的华人,饮食还是保留着华人习惯,“做饭”是华人家庭一项主要家务。饭、菜分开,做菜一般是家庭主妇的手艺,须从采购“原料”开始。所以华人聚居的社区会有华人超市,与国内超级市场没太大区别,除新鲜瓜菜,许多调料都是从大陆或港台进口的。蔬菜肉食买回来要经拣选洗涤、蒸、炒、煮、焖加工。不同于老美经营的那类大型超市,就连生菜,买回的清洁蔬菜浇上沙拉就能生吃。

华人做一餐饭菜颇费工夫。凡有条件的华人家庭,来到美国依然如国内那样要在厨房周折。探亲老人到了美国,往往是家庭做饭食的主手,因为老人本身就不习惯吃美国那类成品食物。除非偶尔尝尝。

节日期间,有条件的华人朋友常常相互聚餐。我们常受邀到Mr.Hu家。他是美国博士,妻是国内的学士,来美国快二十年了。丰盛的席间与餐后,谈论的多是他们在美国的生活,从如何“吃”到怎样拼命地干。

美国超市的食品一般是加工好的,烹饪设备多种多样、“技术含量”较高。除了熟食,即使生食原料例如卖出的鱼,要么是鲜鱼片、鱼肉、鱼丸等加工品,不再带有鱼刺;新鲜蔬菜经过清洗消毒、配菜包装;数不清的各类酱汁添加料五颜六色,厨房设备,从切片、榨汁、烤煮、搅拌等等小巧餐、橱用具非常精致。美国人家庭既使自己做一顿饭菜,也不会如中国那样从拣菜、洗菜到又蒸又炒。许多加工都是电器化或近乎自动化,不再像中国家庭在“做吃”上需费很多“体力劳动”。

不能不承认,文化观念和科技进步逐渐向饮食文化渗透,饮食也随社会进步而“与时俱进”,不论哪个民族都一样。带着本国饮食习俗来到美国后的各族裔人群,不知不觉会“入乡随俗”。虽不能完全趋同,但逐渐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你走进那些大型“自助餐厅”,就会感到各种风格口味的食品都有,很难辨别雅俗、中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