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明踏青寄情思

清明踏青寄情思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从容祭扫和悠然踏青的佳节。扫墓不见得非要在清明这一天进行,清明节习俗也不只是扫墓,还有踏青春游。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上巳,那是清明节后传统的“三月三”,又称上巳节、踏青节。清明时节应该是祭扫与踏青的好时节。

张 科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自雨传知……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犹存长者风。

每年清明节,城区四周墓地一带经常会出现扫墓大军拥塞于道的景象。其实,清明节大可不必如此拥挤和劳顿。传统的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从容祭扫和悠然踏青的佳节。扫墓不见得非要在清明这一天进行,清明节习俗也不只是扫墓,还有踏青春游。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踏青盛况。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古人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的气息。在郊外荡千秋、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赏花、蹴鞠(用足去踢球),心情非常欢畅,快乐也渐渐溢满心胸。

清明节应该是有花有酒、有故事的春天的节日。每到清明节,我常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那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颠沛流离,有时甚至饥寒交迫,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亲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都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之前做好的或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这样,清明节便取代了寒食节。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上巳,那是清明节后传统的“三月三”,又称上巳节、踏青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时间上非常接近,所以王维诗题中作“寒食”,诗句中又写到“清明兼上巳”,三个节日并在一起,互作参合,说人们在这一时节四处踏青游春,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清明,于是就有了双重主题:祭扫与踏青,关注人生的两端“风景”,那就是“追思先人,勿忘生者”。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据《晋书》记载:每年清明前后的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旧唐书》也有记载:“圣历二年(699)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清明时节应该是祭扫与踏青的好时节。

这是一个生命苏醒和跳跃的时节。在这个时节,一种闲适与愉悦的气息,一种激情和放飞的心情便会在郊野、在田园、在青翠的春溪、在红花绿树的江畔不可遏止地弥漫开来,许多美好的事物总是在这个季节如期到来。

踏青去,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尘世的纷扰,选一个晴朗的周末,约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带上简单的行囊,到山边,到溪畔,去茶山,去竹林,尽情地饱览大自然的风景。

踏青去,走进大自然,你可以什么也不想,你可以放开喉咙,高歌一曲;你也可以对着群山大吼一声,然后静静地倾听山谷那边的回声,去收获一份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的空灵与尊崇。

踏青是富有诗意的。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写清明踏青的诗句比比皆是,如孟浩然的“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欧阳修的“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诗句中,我最喜爱的还是那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儿时念小学放学时,同学们就像唱歌似地背诵着这首诗回家的,特别是清明前后。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首朴质无华的古诗内涵及意境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它是那么生动鲜活,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却没有一个典故,不假任何雕琢。诗句就像放飞在心灵的风筝,不时唤起我对清明节的忆念与感悟。

去年清明节,我在宁波镇海九龙湖。九龙湖景色秀丽幽深,湖四周青山环抱,清丽别致,就像一幅沁人心脾的江南水乡图。在湖的东北面,有座达蓬山。山势峥嵘,崖岩危突,登顶可眺望东海,相传是徐福东渡去日本的启航地。湖北侧,九龙山伟岸挺拔,九个山头和九条山脊并列一起,犹如九条卧龙伏地,绵亘数里,九龙山和九龙湖之名,皆藉此而来。“九龙盘青山,松竹映碧波”的诗句,正是描述了九龙山和九龙湖的景致。

九龙湖旅游区内有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我看到一队队穿着校服、胸前佩着小白花的中学生前来祭扫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为革命烈士默哀,排队向先烈献上鲜花。然后来到纪念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看着那些英烈的资料和泛黄的照片,寻找着历史的足迹与沧桑。

这使我想起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那天各地来九龙湖大同公墓扫墓的人还真不少,有的手捧鲜花,有的带着祭品。山坡的桃花争先恐后地开放,湖畔的柳条在春风中飘拂,似乎都在为逝者祈祷。

依山傍水的九龙湖秀丽非凡,群山怀抱,层峦叠嶂,水势浩淼,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相互辉映。山水之间,时而轻烟缭绕,山色空蒙,时而烟消雾散,碧空如洗。我望着盈盈湖水,漫步在湖边的青草地里思绪万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孔子则认为水中有道:“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水是生命之源,古代的哲人热烈地礼赞水,崇尚水。

承扬古代哲人的思想,他们认为祭与水的融合,才是至高的情怀,才能有至上的境界。

我蓦然发现,原来九龙湖乃是祭灵与踏青两者交融的所在。

今年清明节前两天,我和几位友人去了安吉竹种园。安吉是名副其实的竹乡,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全是翠竹。西苕溪缓缓而来,从竹种园边潺潺流过。沿着石径步入静谧的竹林,各种各样的竹子令人目不暇接:江南丝竹、花孝顺竹、大明竹、水竹、方竹、甜竹、苦竹……那竹节大如人面的叫人面竹,那紫黑发亮、可制箫与笛的叫紫竹,还有那形若龟壳的龟甲竹,挺拔坚韧的石竹,给人以一种清雅、高洁、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崇高感。漫步在通幽曲径中,修篁掩映,一股夹杂着竹叶、野花、泥土气息的芳香沁人心脾,偶尔有一两只鸟儿从竹枝间“啾啾”穿出,真有一种远离市尘的清净和舒畅,仿佛就在春的怀抱中。

在占地40万平方米、规模为世界之最的竹类大观园踏青,除了观赏各类奇竹,还可以参观园内的竹子博物馆,浏览五千年的竹子文明史。我国古代的文人最爱竹子,正如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国园林大家陈从周也说竹可“入宅、入园、入画、入文、入诗,真是雅极了”。竹种园四周群山环抱,园内有水有石。“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竹桌、竹几、竹椅、竹屏风,竹楼粉墙,竹影婆娑,在此安坐静观,真能悟出点“竹之高雅,无处不宜”“生命之重,敬之仰之”的情思来。

去竹乡踏青当然是赏心乐事,其实在杭州也有踏青问竹的去处。云栖竹径,修篁夹道,环境清幽,有“天然氧吧”之称。云栖的竹林深翠而素雅,充盈着清新的春天气息,给人以恬淡、清爽、舒洁的感觉。去云栖踏青访竹,心境同样是澄明而安逸的。

如今,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这些特色乡村风光独特,清幽别致,都是我们踏青的好地方。

当然,踏青也不一定去很远的地方,只要和大自然亲切相拥,在春风春色中春游,与同伴一路上说说笑笑,呼吸新鲜的空气,寄托对先人的情思,放飞自己的心情,真的好开心呀!

游静寂空山,赏撩人春色,吟古人佳句,抽一缕情思,织一帘幽梦,这又是何等快乐的光景!踏青之美不在目的而在乎历程,一路春光尽收眼底,这就像人生之美不在目的是否达到,而在为实现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奋发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