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菩提圆满,归无所得

菩提圆满,归无所得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时学会放下,学会释然面对人生中的虚华,或许会更接近圆满的境地。人生如若戒除贪欲、摒弃攀比之心,让万物归一,让自我超脱,便能将凡夫俗子之肉体置之度外,让心在无欲无求中冲出自我的束缚;慈悲之心常在,便能原谅尘世间的不完美,更能容忍自身的平凡与安逸。学会放下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才能迎来生命中的柳暗花明。妄想心不在,生命才能回归本真。清净、悠然、安心、无忧,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八字俗语揭示了人生的整个过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就应学习诗仙李白的洒脱,生命苦短,何必为了无谓的浮华苦苦挣扎、搏命争夺呢?有时学会放下,学会释然面对人生中的虚华,或许会更接近圆满的境地。

曾经在一座残破的寺庙中,住着一个老僧人和一个小沙弥。

这座寺庙外表看上去荒废已久,无法修葺;它的周围也没有什么人烟,一片荒芜。小沙弥在寺庙中成长、学佛,却总是觉得很空虚、很无聊,觉得这样的生活与他理想的学佛生活相差太远,也无法让自己学有所成。于是自懂事后一心向佛时开始,他就向往外面的世界,一直非常想要离开寺院。他觉得一旦去那样的寺院,一定会遇到许多良师益友,也会有许多让自己受用不尽的修学资源,自己一定要去那样的地方才能如鱼得水,习得佛法精进。

一日,小沙弥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告诉了老和尚:“师父,我自小在寺院中长大,没有去看过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够走出去看看,最好能到一些大寺院去看看。”

老和尚似乎并不惊奇,他淡然地问小沙弥:“你能告诉我你出家是为了什么吗?”

小沙弥不假思索地答道:“希望能够修身养性,早日参透禅理。”

老和尚笑了笑,宽怀地说:“既然如此,在何处参禅、在何处修行又有什么不同呢?要知道,树木长在山下也是树、长在山顶也是树,只有出身位置不同罢了,本质都是树啊!”

小沙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缓缓地答道:“徒弟愚昧,一直以来都嫌弃寺院太过破旧,希望能够到外面更加大的寺院去修行。却不知这小小寺院也是我修行的一部分。”

自此,小沙弥便打消了离开寺院的念头。每天在寺内陪师傅潜心礼佛,平静而快乐地生活在这深山之中。

英雄不问出处。只有心中有佛,处处皆可修行;只要心空如镜,人生都是净土。生命这场归零的旅程里,唯有抛开尘世之物,以空灵之心对待,才能扫净世间尘埃,达到安乐境地。

尘世本无忧,凡人自扰之。人生如若戒除贪欲、摒弃攀比之心,让万物归一,让自我超脱,便能将凡夫俗子之肉体置之度外,让心在无欲无求中冲出自我的束缚;慈悲之心常在,便能原谅尘世间的不完美,更能容忍自身的平凡与安逸。

争抢之心多劳心,贪慕之情总费神。学会放下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才能迎来生命中的柳暗花明。妄想心不在,生命才能回归本真。而本真之境地既是人生之极乐境地。清净、悠然、安心、无忧,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若能看透人生终归于零的宿命,便能云淡风轻地度过一生,在平常心中得以圆满。

无论我们如何用力紧握,生命总是在流逝,那些终其一生去追寻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随着生命消失的那一刻四散飘去。

空门之中,尘世之外,从来都不是什么难达之地。只有想与不想,愿与不愿。这短暂的人世之行,若能心空如也,豁达以对,生命自然辽阔无比。

身无外物,方可成佛。莫让尘埃迷了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