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谓“菩提心”

何谓“菩提心”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菩提心,具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誓愿。《大智度论》中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悲众生、求最胜果四缘修观而发菩提心。”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发起求佛道、度众生的誓愿为修行大乘道的因。菩提心,具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誓愿。

《大智度论》中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悲众生、求最胜果四缘修观而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说完向妙庄王鞠了一躬,两袖一挥,大步下殿而去。看他健步如飞,哪像是老人在走路呀!

妙庄王到这时才知道他不是凡人,错过了未免可惜!便吩咐值殿侍卫:“快点去把老人给我请回来,说我还有事情要向他请教,一定要请他回来,但是要好言好语,不可莽撞得罪了他。”

侍卫领命去追,一直追到朝门都没看见老人的踪影。于是大家骑着快马,分东南西北四路追寻,可是找遍了城中每个角落都没有老人的影子。众人没有办法,只好先回宫复命。

妙庄王说:“我亲眼看到他走的,就一会儿的工夫,下令去追,怎么会找不到呢?难道他长翅膀飞走了吗?”

群臣个个惊异,大臣婆优门对妙庄王说:“臣想今天举国欢庆,城中应该是非常热闹的,那老者又健步如飞,他闯出朝门,混在人群之中,自然不容易发现,要是侍卫挨家挨户地搜,一定可以找到那老者。”

千手观音菩萨鎏金铜像

雕像 宋代 西藏自治区

本像面相丰腴,形态端庄祥和,装饰繁丽,制作相当精细。整像以四十二手替代千手,各手均持有各式法器,因为其中任何一手都是为了救济二十五有界的众生,所以就简化了千手的繁复,此类形象入宋后颇多出现。宋代的菩萨雕像虽在数量和规模上逊于唐代,但其饱满瑰丽的作风和洗练圆熟的手法则有过之无不及,尤以菩萨的形象塑造成就最高,手法多以唐代造像理想化、现实化为基础,进行了个性化、具体化的大量写实加工,技法细腻认真、结构严谨,并基本以平常人为创作原型。

他话还没说完,左丞相阿那罗抢着说:“使不得!百姓都在庆祝盛典,要是挨家挨户地搜寻老者,岂不是打断了他们的兴致,扰乱了大典吗?照老臣看来,那位老者,决不是等闲之辈。听他刚才说话,就可以知道。既然他不肯留下,找也是没有用的,不如就让他去吧!我看这位老者,一定是佛祖现身指点我们呢!”

妙庄王听了阿那罗的话,又将刚才发生的事仔细回忆了一下,不觉有些将信将疑,他说:“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难得佛祖降临,那是我们的幸运,只可惜我们肉眼凡胎,不认得佛祖,真是可惜呀!看来都是我道浅福薄,现在也没什么说的了!”

当下阿那罗丞相又将妙庄王安慰了一番,君臣畅饮了一场,才都高兴地散去。

不过佛祖现身点化的事情从此就传遍了民间,被大家当成一件奇事宣扬,人们都在谈论着这件事情。本来兴林国的百姓大部分都是佛教信徒。另外一小部分,虽然不信佛,但脑海里还是有佛祖的印象的。所以听说这事后都更诚心了,好像释迦牟尼佛祖就在兴林国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