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圆满人生,自我完成

圆满人生,自我完成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可以忍受一时的无奈,却不能在长期的无助中自我完成。过分追求欲望的满足和不能节制,像购买名牌和滥用信用卡,结果不但得不到满足,相反会导致人的基本能力有所损失,感到痛苦,甚至丧失了自我。人本心理学不同。马斯洛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访问了许多一般市民、大学生、心理病人,以及有成就的老人,包括罗斯福总统夫人等。

成功、快乐

人生怎样算是成功和安乐的呢?

假如你年龄在20至65岁之间,关心自己、社会和世界,你也许时常会正视这一问题,用自己的努力、忙碌、成绩和感觉作为一时的回答。

在后现代(postmodern)的今天,多数人的经验和感情都被碎片化了(fragmented),失去了时间的连贯以及家庭的连续性,甚至工作都不是长期而稳定的约束。这样,一个20岁青年固然无法说自己有圆满的成功和快乐,一位60岁的人亦没有把握肯定自己“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

有人可以享受着“此刻”的成功快乐,有人可以在失落中说:“我曾经拥有。”更有人说:“不在乎,我要的是一次成功和一刻快乐,足够了。”这都是个人的自由。

然而,不论时代怎样多变,人们仍然有各种身体的、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需要,合起来构造圆满快乐的人生。人们可以忍受一时的无奈,却不能在长期的无助中自我完成。

这样,认识人的需求(human needs),以及如何促使个体去满足它们,致使生命圆满快乐,成为“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课题,同时也是每一个现代人可以而且应该知道的。

人类无时不与时间互动,所以,解答人的任何问题,都联结着时间的运作,包括客观时间的流逝和主观时间的把握。就是说,成功与快乐都是时间维系的,连贯着主体从幼年至老年的奋斗、得失和感受。

老庄概说

《庄子·齐物论》用八个字述说生命存在,说人生行程是“行尽如驰,莫之能止”,就是说,人们的活动都在有目的地前进,没有停止的余地。就连终日闲散不工作的人,也由时间带动着走向一个新的境界。

庄子又说,人们与环境互动,导致某种结果。这种“与物相刃相靡”的互动,在现实中落入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无奈”,二是“不服”。

“无奈”似乎像民间相信的“命定”。尽管个人积极做人,所得的结果亦不过是“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在今天都市化、企业化、市场化、经济化和政治化的现实里,很多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境况中。

“不服”表面上是一种“意气”反应,对于自信应该得到又得不到的现实感到不公平。其实它是一种牵涉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看法,因为不能“如愿所得”而心生埋怨,深一层说,它是“萧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的茫然感觉。

在现实中,不论一个人是成功地工作,或者失败地“挨苦”,如果静心一刻自问:“这是为了什么?”如果得不到满意的回答,就是不服,亦是无奈。

怎么办呢?老子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康庄大道。

《老子·十二章》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我认为这是老子对当今世界多数人讲的最实用的做人道理和方法。

他说,人的需要有定有限,人们的欲望则无穷(今天消费主义所造成的人为欲望更甚)。过分追求欲望的满足和不能节制,像购买名牌和滥用信用卡,结果不但得不到满足,相反会导致人的基本能力有所损失,感到痛苦,甚至丧失了自我。老子用目盲、耳聋、口爽、人心发狂及行为的损失,说明心怀过分欲望的后果,然后劝我们求取温饱安心,不求官能享受;宁取质朴宁静的充足安乐,不求奢侈浮华的一时享受。

这当然不是叫我们素衣粗食地过活,而是劝我们依照个人的情况,朴实自在地生活,从心安意足中寻求精神升华。

道家心理学

我在本书提过老子的心理学说如何影响西方哲学、文学和现代思潮,这里比较集中地介绍老子对“人本心理学宗师”马斯洛的影响以及老子思想通过他产生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科学心理学的第一思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人的行为阐释心理过程。第二思潮是精神分析心理学,通过人的自述分析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学都把人看作消极的研究对象,视行为表现和心智心情的表露为客观事物,用实验或分析寻找对心理表现的理解和控制,进行改变。它们至今仍然蓬勃发展,被广泛应用。

人本心理学不同。它把人看作自由自主的动态主体,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不是外引而是内发的,而人的自主生命能力,足以对抗外来的影响和控制,发挥创新的效用。

我于1970年在加拿大出版《人本心理学与人师教学法》,在第59页说:“心理学过去确认人是消极和被动的,需要驱力(drive)的鼓动,或外来刺激(stimulus)的影响,方有行为。近期的许多心理实验显示,人可以自发自动地行动,无须依赖生理需求或外来刺激的驱动。这一新的对人的看法,开启了一种对人的新的认识,足以改变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

马斯洛毕生研究人生意义和积极(而非被动)的心理过程。他除了做实验和访问以外,更深入地学习老子和孔子的心理学,把直觉感知的思维方法融合在科学思维之中,系统地表述生命的各种运作和过程,呈现在大众面前,教人们了解,并且积极实践成功与安乐。

方法论(Methodology)是任何学问的前提。马斯洛在研究人本心理的过程中,把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分为两种,其一是“控制科学”,其二是“道家科学”(Taoist Science)。

简单地说,控制科学是数据分析和逻辑思维的科学,用以预测和控制事物的运作,包括人的行为。道家科学则是直觉感知的科学,包括运用数据和逻辑帮助观察和分析,对事态和行为进行了解和认识,促进解决难题(problem solving)。

直觉权能

人的直觉(intuition)是什么东西呢?

一个定义说:直觉是人的获得知识和解难方法的本能,无需运用理解或辩证。

另一个定义是:人的直接感知能力,使他无需借助学习概念了解事理,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而有效的解决办法。

再一个定义是:智慧,由丰富经验和“学习及尝试”建构而成的高权能洞察力和卓见。

老子和庄子都用了很多话及寓言故事,说明直觉的本质和运用妙处。最明显的是《老子·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在这里解释,“道”是自古至今的事物发展规律(道纪),超越时空而存在并运作,我们若能“执本知要”,都可以用不变来应付万变,在当前多变和速变的世局中解决任何难题。

怎样达成执本知要呢?不靠对形象的认识,而靠心灵直觉去体悟。

马斯洛喜欢在他的著作中运用“道家型”这一形容词来代入直觉,说明教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他在晚年的著作《人性的幽深境界》(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这样说:今天的科学家对有机体的生存意向比上世纪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我来说,这是回到道家的观点。……教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成长,学会自我实现,讲究自发自动,而减少要求测试和预测,以及外在的控制……道家型的客观性是超越性的;它超越了纯粹的自我(利益),也超越了不成熟的不完整的客观性。

需求层次

马斯洛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访问了许多一般市民、大学生、心理病人,以及有成就的老人,包括罗斯福总统夫人等。他总结人的全部自然需求,分析为由不同内容组成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用来解释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以及他的奋斗、志愿和归宿。

需求层次分为五层,用一个金字塔图呈现出来,其中最底层的是生物的基本需求,如温饱;最高层是“自我完成”,即圆满人生的达成;其他层次,顺序由低至高是:第二层安全、第三层人际友爱、第四层个人尊严。

马斯洛说:“人是不断需求的动物。人类的需求构成一个层次体系,其中任何一种需求的出现,都以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为前提。”即是说,生物和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人,如城市中的乞丐,不会想到职业安全或者谈恋爱及建立幸福家庭等。又例如,一个缺乏安全的人,连生命安全都不保,就不会要求创立一个影响千秋的科学定理了。

我在本书的其他地方比较详细地阐述过需求层次的关系和内容,这里集中说明“自我完成”的意义。

自我完成

首先必须认识的是“自我”和“自我完成”的涵义。

“自我”即个人决定的我。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命目的或志愿,由自主奋斗完成之。选择是自由而自主的,不由他人指派。具体说,甲选择做一位贤妻良母,并尽力完其各种目的,这种完成牵涉到甲的判断,同时又是她丈夫和子女的分别判断,甚至社区其他人的观察和评审等。

这样推衍,读者可以确定自己的“完成目的”了,例如做“一个好人”“一位良师益友”“一个厨师”“一位工程师”等等。同时,你亦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生活状况,突出你希望“完成”的目标和成功准则

过去,像“理想人生”“崇高价值”“革命理想”“创造性人生”一类的终极价值,全部是他定的。这些价值的达成基于一种社会信念,可以说不实际又难以达成,而且达到了也只求他人的赞赏,不一定有内心的满足和安乐。

马斯洛的论点与过去的不同。它把“他定的可能达成的理想价值”放在人们的身外,确定人有自然需求,亦有满足需求的具体步骤,按层而上。

如是,“自我完成”再不是远距离的目的了,而是解决或满足层层需求的起点和终点。即如一个人有了爱情以后,想到把私爱扩大为公爱,有条件和支持做些有利公益的事情。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亦是必然能够做到(完成)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自我完成者不一定是在生长发展的过程中,一早就立志完成自我的,而多数是自然地,循着需求层次,逐级而上,每于一层得到满足之后,便自然地需要做满足更高一层需求的事。而且,什么层次和满足,都不是像建筑蓝图那样,一早便设计周全的。

马斯洛研究人类动机,设定个人是一个有组织而统一的整体,他的行动、情感和理想,都是整体而有机的表现。在这前提之下,他指出,人的动机的出现、运作和效应,有16项特点,相当复杂,不是一般读者有兴趣深入知道的。我于此只略加说明。

例如,父母为什么爱自己的孩子呢?他们为何愿意为孩子做出种种牺牲呢?为什么有人认为父母爱孩子的行为是牺牲,而父母却觉得是最快乐而充满满足感的回报呢?

又例如,人们为什么会在社会上伸张正义和平等呢?为什么为了实现一个意愿而愿意长期奋斗呢?人们追求理想究竟是盲目冲动,还是内驱力的激发呢?对于这些和许多有关问题,马斯洛的论著都有详尽的回答以及行动指示,深染老子智慧。

马斯洛发现,自我完成者都献身于一项或多项身外的事业,他们珍视和喜欢担当的事业,都是对别人有利的。他们与这些事业打成一片,使之成为自己的特征,一种内在价值的化身,一种生命存在的价值。而终极来看,事业成为主体的快乐泉源和生命归宿。

读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人中寻找例子,得出例证。就是说,确实有人做到自我完成的大部分。譬如,有人在事业上卓有成就,而且持续地追寻自己兴趣所在的成功,精神上很有安慰和满足。但是,他的婚姻则并不美满,夫妻只是共同生活,没有多少可以分享的快乐。这样的人生有多少成的自我完成呢?假如一定要给评定一个分数的话,应该由主体自己去做。

认知和审美

马斯洛经过数十年的持续研究,经常给他的“需求层次”添加内容和解释,使它更为丰富而具体。他又在原来的五个层次之外,加入两个贯穿全部需求的需求,即:认知需求(cognitive needs)和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

他说,即使是在受着饥饿痛苦的人,也存在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些需求,可能被强烈而迫切的饥饿需求暂时盖过了,以致不见有所表现。但它们是存在的,而且在低调地活动。譬如,一个饥饿者会想尽办法找到可吃的食物,同时希望寻到美味的食物。

所谓认知需求,包括好奇心和对于神秘的、未知的甚至不可测知的事情,表现出心驰神往。在行动上,认知者积极寻求了解、理解、分析、组织、联系,建立系统和秩序,建立意义,以及创立价值体系等活动。

审美需求是人人具有的自然需求。简单地说,人们普遍嫌弃丑和乱,喜欢美和整齐。在高层次上,我们就进入解答“什么是美”的冗长辩论中了。这里暂且不谈。

我们返回自我完成的主题。再重申一次,它是由主体去做去感受的,不由他人所指派或恩赐。而且,它是“非物”的。成就不与“物”的有无或者多寡相关,只由主体的满足感而定。

在马斯洛的晚年,他特别欣赏道家智慧的精神超越。他同时注意到,在消费主义时代到来以后,他的研究对象中有人向他提出:一个人能够满足由第一至第四层的需求时,人生已经美满了,无需强求去为自我完成而操心。从世俗眼光看,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金钱、地位、家庭、社会地位、自信自尊皆备,没有理由再有所求。

这话不假。关键在于主动或被动,自由或随众。例如,说话的人可能每天都穿着名牌衣服鞋袜,配上名贵手表和金饰,外出坐著名贵汽车,家里的装修和摆设都是著名室内装饰师的精心之作。这一切让他感到高贵,让别人赞赏他,然而,他自己并未自主在其中,只是享受着他人派生的美和丰厚享受。

自我创造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者是自我创造者。他重视人格而不是成就,因为后者只是人格的副设品。人格品质包括奋斗、果敢、自由、自信、自我认可、澄明、整合和忘我。”

他又说:“自我完成者乐意开拓和运用自己的天赋、才能和潜力,锐意实现自己的志愿。他一定完成自己选择的任务,而且要求完美完成。他积极行动,而不做被动的事,或跟随潮流。他喜爱满足而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他疏远熙攘以求清静。他不强求与他人竞赛争取第一,而满足于自我超越。他接受并尊重批评,同时又尊重自己的价值。”

我们细读这些阐述,再看《老子》前半部的说法,可以见到不少相同的观点。主要说人是自由和可以创造自己人生的,他的最大满足就是完成自己认定并开创出来的人生,按照自然规律,最终回归自然的大美之中。试看一些简短的语录: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第二十七章)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圆满人生

也许人在朴素的生活中容易做到十足的自我完成。当我在自己接触过的人群中,寻找自然自在的自我完成者,脑中第一个出现的是我的姑婆——我母亲的姑妈。这里简单地叙述她的情况,也许可以让读者立体地见识老子的智慧和马斯洛的研究所得,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路向。

1941年尾,日军攻占香港的第四天,姑婆令她的儿子(唐叔)到我家。我那时7岁,不明白人间的多数事情。次日早晨,母亲叫我跟从第一次见面的唐叔回乡下,因为香港危险,她与我哥哥日后会一齐回来与我团聚的。母亲说,姑婆很爱她,亦会爱我,嘱我不要害怕。

战争是现实而残酷的,连小孩也知道不容抗拒。我静静地离开母亲,唐叔背着我由九龙青山道北行,经过高山和平地,途中看见文字不足以叙述的难民潮的惨状。两天后我们抵达了姑婆的身边。在接着的15个月里,我受到一生中最温馨的爱护,又学足了我一生中最有用的待人接物的知识。

那个年代的南中国农村,虽然去往海外的人不少,该地离香港和广州也近,但仍然是相当原始的,尤其是物资缺乏,人们过着耕作自足的贫苦生活。例如,没有火柴,人们用镰铁和火石互击生火,乡村人家每天都在灶头里用灰留着火种。此外,教育和医药服务,都远在城镇,农民不能获得。

姑婆出生于惠阳县的一个小村,名为“大山下”。顾名思义,背靠高山,比较偏僻,元朝时客家人为逃避蒙古人统治而到这里落脚。姑婆于17岁嫁到青塘村——一个只有30户人家的小村落,离镇隆墟约两公里。

在抗战期间,镇隆墟是南粤通往北粤的必经之地。往来这儿的国军、游击队、难民、水客络绎不绝。从镇隆往北走,就是历来的驻兵之地,靠着山蛮险地,连日本鬼子也不敢前来扫荡的。

在青塘村,有三家比较宽裕,姑婆家是其中之一,这完全依靠她一生的刻苦经营。她32岁守寡,带大两个儿子,现在一家六口,包括她、凌叔、唐叔及他们的妻子,我尊称“舅娘”的,和我的表哥——凌叔的儿子。我到埗的时候,凌叔和儿子在镇隆经营唯一的茶楼,生意很是兴旺。

13岁的表哥名家和,为人精乖。他写得一手秀丽的毛笔字,打算盘十分熟练,主管“掌柜”的要职,连招呼客人都很有分寸。凌叔则与我另一位姨表哥共同主理厨房。在村里,我两位舅娘主理耕田,共三亩半地,还有六坑斜地,即山边开拓出来的沙泥田。她们手种的瓜菜是全村人看了都十分羡慕的,又壮又多。唐叔则经常在外地往来,买卖小商品。

早晨,冬天的太阳热力不大,但仍然给人们提供了温暖。姑婆叫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织麻”,即是用菠萝叶的纤维抽丝搓成线。不一阵,村中的三五小孩也前来趁热闹,好奇地看我这位香港人与他们有何不同。在后来的日子,我发觉这些小孩都十分亲近她。他们都是姑婆接生出世的。其实,方圆八个村30岁以下的人,都是姑婆接生的,就好像她是各人母亲以外最重要的人。

到埗的第三天,我们如常在门边晒太阳,突然从邻村走来一男一女,男的一条手臂脱了臼,而且流着血,很是痛苦,女的扶着他,是他的妻子。她叫着向姑婆求救。

姑婆嘱他们坐定,命身边一位小孩飞快去田里叫我舅娘回来。她一面按着男子的动脉止血,一面吩咐赶回来的两位舅娘,一人去采青草药,一人帮自己把男子的关节扭正。然后,草药给摏成浆,姑婆又命舅娘捉了一只鸡公仔,杀了肚取出内脏。接着,她熟练地用药包住伤口,用鸡公仔胸膛包住手臂,最后撕破了一件旧衫,用布条扎紧了用带毛的鸡身包住的手肘。整个过程在十余分钟完成了。她嘱咐该男子不要移动伤手,两天后再回来拆扎,又告诉他们不须担忧,“一定会完好如旧的”。

果然,那两人按时回来让姑婆拆弃了包扎,男子的手臂可以转动了,再也不痛。姑婆给他一小瓶“铁打酒”,嘱他擦两天即可。我见他们给姑婆带来十枚鸡蛋。姑婆收了一半,嘱他们“不必关心报答”。在我住在姑婆家15个月的日子里,我亲见她为许多人做了好事,都不言报酬,对人们拿来给她的东西,多有不收的,最多亦只收一半。

做些什么好事呢?姑婆是邻近村庄居民“红白大事”的必然咨询者或主持人,又用自己可观的知识和技术医治大家的各种病痛。我最有兴趣看她替人“捉痧”,尤其是对发高热的病人“捉标蛇”。她在病人肩上敷点酒,用曲着的手指用力一划,皮肤上即时跳出一条蛇状的痧标,然后她用两指挟着它抽起三五次,即浮现黑紫色的痧痕了。病人经她在身上几个地方捉完痧以后,即时会感到松弛起来,半天后便可退烧。

我最怕看她为痛人“艾灸”,即用烧着火的艾草贴在病人头部或身上的穴位,让艾草的热气透入穴位,留下轻微的焦点。姑婆告诉我,艾灸主治“头风”,但亦可以治好“胃寒”“心气痛”和“肺胀”等病痛。

“不怕烧痛吗?”我问。

“不怕的,只要穴位对准了,而且艾火也恰好到处。”姑婆说。

“你怎样会学到这样多东西的?”

“唔,都是听老人家教的,而且自己去做,用心学,不要怕。妹子(客家人对小孩的亲热称呼),你好学,只要多看多听,慢慢会学识许多东西的。还要去做,不要怕做。”

我多年以后向我母亲了解姑婆的情况,知道她一生都虚心学习,而且十分勤奋。她嫁到青塘村时,夫家只有半亩田和一间泥砖屋,但是她勤力干活,“来回田地和家里,肩头没有空过”。况且,她热心帮助他人,久而久之,便成为青塘地方人们信任的“尊敬大娘”。

诚然,我在姑婆身边待了一年多的时间,亲见每三五天便有人前来请她帮忙做一点什么,或者向她请教,而她也一定有求必应,尽心去做的。不但如此,姑婆和两位舅娘都是烹饪能手。我每天吃到的虽然是瓜菜腌菜和白饭番薯等朴素食物,却是十分精美好味的。遇到年节,那就十分丰富了,不但杀鸡杀鹅,而且精制糕饭,美不胜收,使我终生怀念。贫穷落后的农村只能依靠有限的人力资源,姑婆就是那资源最现实的表现和发挥。在那过程中,她也完成了自己,毕生圆满快乐。

人本教育

为了说明成功经验,马斯洛创造了一个特有名词“巅峰经验”,形容人类创造力的绵绵不绝。因为,每当一个自我完成者到达成功境地,他多数会继续努力,企求到达一个更高的巅峰经验。

今天世界信息流通迅疾,很多事情都透明可见。我们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和硬件建设都有可观的进展,唯独教育事业落后和脱离自己的文化智慧。诚然,许多学校规模扩大了,墙上闪耀着最美丽的大理石光华。然而人心呢?人格呢?生命的始终归位如何处置呢?从老师、家长到行政领导,似乎都避而少谈。

我们在这里介绍了老子智慧如何帮现代心理学掀起“第三思潮”,又借用马斯洛的学说明示人心的提拔层次,尽在老庄智慧所指的生命圆满和人心安顿的有效方法之中,成就中西合璧的新智慧。

在第一章中,我们曾介绍过加德纳和波兹曼两位美国资深教育家的主张及其对当前“先进”的美国教育的批评,这提示我们去了解中国当前教育建设的重点,希望大家不要舍近就远,立稳脚跟在中国大地之上,帮助我们的孩子认识自己和世界,爱护自己的文化,勇于继承和应用。

老子之所以在今天世界各国引起各学科的学者趋鹜,是因为他直言生命和心知,教人们用心直照生命,不迷失在“物品和欲望”之中。人们可以学识观照的方法,用心知的“无”来反衬生命的“有”,最终获得成功和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