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莫说滩头口岸小,四十八滩钱米流

莫说滩头口岸小,四十八滩钱米流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滩头镇是隆回县东南部的一个古镇,位于新邵、邵阳之间,其地因丘陵山地高低走向,资江及其支流三水汇合,积沙形成浅滩而得名滩头。据史籍记载,滩头先民集市成镇约始于隋代,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香粉纸、色纸、滩头年画,称为“滩头三绝”,享誉中外。高腊梅作坊制作的滩头年画,代表滩头年画的最高水平。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的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的钟海仙,已于年前去世。

引起对滩头古镇的神往,是四十年前中学读书时读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在文中描述了他收藏的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视为珍品加以收藏。

2008年5月开始撰写“湖湘文库”中的《湖南古村镇》一书,有机会参访湘南隆回县,只拜谒了近代思想家魏源的故居金堂湾村和中国舆地学发源地邹汉勋故居官树下村,行色匆匆间,竟与神往已久的“楚南滩头”失之交臂。直到2009年9 月,隆回县文物局再次相邀,我们才有幸踏上滩头古老的土地。

滩头镇是隆回县东南部的一个古镇,位于新邵、邵阳之间,其地因丘陵山地高低走向,资江及其支流三水汇合,积沙形成浅滩而得名滩头。据史籍记载,滩头先民集市成镇约始于隋代,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明末清初之时,逐渐形成两条石板街,百十户人家,已具集镇雏形,但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因此地有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出产世界独一无二的矿产天应石,以天应石为原料的香粉纸,受到慈禧的喜爱,天应石被定为御泥;色纸也早在乾隆年间就定为贡品;而漫山遍野的楠竹,清彻见底的溶洞溪水,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也孕育了湖南唯一的木板手工年画。香粉纸、色纸、滩头年画,称为“滩头三绝”,享誉中外。

隆回县志载:300多年前,即明末清初,滩头就开始印制年画了。到清代乾隆年间,印制年画的规模已十分可观。时有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产品销往云贵川陕鄂豫赣及两广等数省,还销往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销量达700万份之多。

由此可见,300年来,以造纸、纸加工和年画制作为龙头的古镇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穷滩头变成了金滩头。故镇上有民谣:莫说滩头口岸小,四十八滩钱米流。

带领我们参访的是县文化局的刘副局长。去年去金堂湾村和官树下村,也是这位刘副局长领队。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活跃人物,除了做行政工作,还写“滩头美”一类的歌词。还一再表示,等有时间了,要写些文艺作品。他在滩头镇工作过三年,情况很了解,带我们去滩头,他说是责无旁贷。

真是个轻车熟路。刘副局长首先带我们到镇边桃花村,参观李家的古法造纸坊。

桃花村在青山凹里,田畴边沿,竹林树丛之中,屋宇错落,鸡鸣狗吠。李师傅见刘局长带几个人来,知道是来参观的,站在屋前大声埋怨:“老领导哇,昨天怎不打电话来,我好先在池子里放浆呀,临时急火池里没有纸浆,看不到抄纸呀。”

刘副局长与村民是老熟人,笑道:“我们也是临时决定来的,就看看生产流程吧。”

李师傅是个50岁出头的精壮汉子,一双手臂显得壮硕有力,这是长年累月从事抄纸劳作的结果。他带我们来到山坡下的沤料池边:“我们是完全按蔡伦的方法造纸。”

切竹淹竹可算古法造纸72道工序的第一道工序。就地取材,将楠竹水竹斩成2米长短,劈成指头粗的小条,扎成捆,一层压一层,码进放了石灰的沤料池中,浸泡三四个月。一破两开的大楠竹做成的枧槽,一段一段相连,将山泉水引下,汩汩不断流向池中。浸泡好了的竹料捞出来,用清水再泡一个月,洗去石灰杂质,再以水碓或其他方法,将沤料捣刷成纸绒。

天工开物》记述的造纸法,除了上述过程,还有一个火煮的过程。李师傅的作坊,既无水碓,也无煮池,只在浆池边设个斜坡形的踩板。踩板是由一条一条扎实竹条镶嵌而成。刘副局长站在踩板上,双脚不停踩踏,“就这样踩,沤料就成了竹绒。”

现场没有看到李师傅踩竹绒。我想,坚硬的竹条,虽经过几个月的泡制,纤维还是相当硬扎,靠一双脚将其踩成细绒,这是何等艰难的劳动。

踩好了的纸绒溶进浆池里,拌搅均匀,就可以抄纸了。

抄纸是土法造纸中关键的一着,抄纸者既要劳力好又要技术高。纸张的质量和厚薄,全在于抄纸人的手头功夫。

见大家好奇,李师傅站到浆池边,“我还是抄给你们看看,池里应该还剩了些纸绒。”他抄起一根木棒在水池中搅了搅,端起抄纸帘。这抄纸帘用细蔑精制,长60公分,宽40公分。只见他持帘对池水横抄、直荡。李师傅边做边说,“不能多不能少,就这两下,横抄一下,纸绒已铺满抄帘,直荡一下,补充纸绒均匀。纸张的厚薄均匀,就在这两下。”他将抄帘往池边的坯台上一覆,纸膜就叠在先抄起的纸坯上了。正式生产时,千张膜相叠,整齐如一方豆腐,再用巨木制的榨机压掉水份。

下面的工序便是揭纸和焙干。我感到奇怪,这薄如蝉翼的湿膜,怎么不黏连在一起而能一张张揭分得开。李师傅的堂客连忙跑到屋后摘来一根带青叶的树枝,“就是这种构树叶起了作用。纸浆中参了构树叶汁,就不会黏连,加上一定的手法,纸膜就能顺利揭开。”

纸膜焙干也是重要的工序。焙炉建在房间里,长长的两面炉壁成人字形竖立,人字脚下是炉堂,烟囱在另一端。纸膜一张张贴在炉壁上,堂内的火候一定要恰到好处。

揭下烘干的纸膜,截边,打包,卖给纸商,销往各地。

像这样的李氏古法造纸坊,全依古法,独守旧制,在中国大地上已是稀少的孑存。湖南安化洞市有如此生产的造纸人家;贵州省贵阳市北布依族乡的香纸沟,其实是“湘纸沟”,是湖南彭氏三兄弟将造纸术引过去的:广东四会县也有少量生产,但那里生产的是粗糙的冥纸。

古法造纸,因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用大麻苎麻造的麻纸,用树皮特别是桑树皮造的皮纸,以青藤造的藤纸,用稻杆麦秸造的草纸,用竹类造的竹纸。还有用混合材料造的纸,如将青檀树皮与竹或稻草按一定比例混合,造出有各种性能的书画宣纸,为世界所艳羡。

滩头镇是全国著名的土纸之乡,竹纸年产量达4000吨。以纸业为龙头,派生出滩头色纸、滩头香粉纸和滩头年画。色纸是滩头历史悠久的手工产品,清乾隆年间就列为贡品;香粉纸是以只产于滩头的应天石为原料独家传统产品,具有去油腻、除汗臭、洁皮肤的功效,远销欧美各国。滩头“三绝”,享誉世界。

看完古法造纸全过程,离开桃花村的时候,李师傅说,用这样原始方法造纸,劳动强度大,又脏又累,老婆和老父亲帮忙,三人一年忙下来,产值不过2万元。两个儿子都不愿接班,出去打工去了。李师傅知道,上报受保护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隆回县是上报得最多的县份之一。他希望古法造纸这一项目,也能得到政府保护和扶持。刘副局长连连点头。

老街中的一个铺面,大门上高悬着“高腊梅年画作坊”大匾,铺房墙上挂有高腊梅与老伴钟海仙的合照相片。墙上有冯骥才题写的“高腊梅年画作坊”宣纸镜片。

高腊梅作坊制作的滩头年画,代表滩头年画的最高水平。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的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的钟海仙,已于年前去世。现在有客人来访,总由高腊梅本人和一个儿子接待。老人身体矮小,话语不多,表现出终生手艺人的纤弱气质。有时应来访者要求,和善地与大家合影。

铺房墙上陈列的作品有十多种,门神“秦叔宝”、 “尉迟恭”、“和气致祥”、“老鼠娶亲”等都表现的是驱邪避灾、祈求吉祥的旨意。构图夸张,设色饱满艳丽,显示了民间艺术的特质。

鲁迅喜爱并珍藏的“老鼠娶亲”,全称是“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图”。

图上娶亲队伍分两行行进。第一行送礼的两鼠抱鸭提鱼,司乐的两鼠高吹喇叭;第二行一鼠敲铜锣开道,谓之鸣金,鼠新郎高坐马上,正回头顾看花桥中的鼠新娘,紧挨马屁股后是—对灯笼,灯笼上书“状元及第”、“上将衔”,四抬大花轿中的“新娘”头戴凤冠,高执彩仪的鼠子压尾……是童话、寓言,也是世俗百态的描摩。令人发噱的是,一只大肥猫坐蹲于娶亲队伍的前头,静观鼠儿们热闹欢庆。滩头镇的人们解释说,猫鼠和谐相处,寓意世界大同。画面上红、绿、黄、黑四色,艳丽抢眼,造型夸张饱满,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现存40多个品种的滩头年画,分驱邪避凶的门神类、寓意吉祥祝福的故事类、英雄戏文故事类,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其原汁原味的艺术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的佳品。

关于滩头年画的起源,本地民间流传多种说法。明末清初,长沙秀才绰号王猴子的王东元,为避兵灾,夫妻逃到滩头投亲,因见此地巫风炽盛,民情纯朴,造纸业发达,便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以十几种古典戏曲故事为题材,绘制“五色纸”,年节时民间贴于门上,增加喜庆气氛,受到百姓欢迎。又由贩运土纸、色纸的商贩推销到巫风更盛的贵州等地。到清道光年间,滩头镇和顺昌年画坊,又增加十几种戏文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加上高福昌作坊,在线版雕刻方面以“陡刀立线”技法大加改进,滩头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流行全国。

离开滩头镇之前,我们又去拜访了李咸陆老人的“金玉美年画作坊”。当门摆一张大裁纸桌,由一根大树破开而成,桌面暗黑油亮,古色古香。

老人将十多种年画成品摆到桌上,任大家参观拍照。冯骥才为老人的题词是“点纸成金”。李咸陆老人是被文化部确定的另一位滩头年画代表性传人。

中国四大著名年画,即山东潍县年画、苏画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湖南滩头年画。滩头木版手绘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纸(刷上白粉),刻版(刻梨木版), 7次套色印刷,7次手绘(开脸、勾线点睛等),共20多道工序都在一地流水作业完成,在全国年画制作中独一无二。

滩头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色彩,成为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历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清末民初,年产曾达到7000万张。1958年尚有20万张。文革浩劫中,完全作为“四旧”停止生产,许多珍贵的雕板毁灭失传。1979年应贵州省商业部门要求恢复生产,1982年年产已达140万张。但近十年,社会崇尚奢糜审美情趣渐趋世俗,民间工艺、草根文化受到鄙薄。大机器生产印刷豪华、满版红男绿女的年画挂历大行其道,传统年画生产逐年萎缩。现全镇仅剩两家作坊勉强维持,年产不过5万张。

临走时,李咸陆老人抱出一块长方形木雕版,雕板大约刻制在民国年间,在“湖南”二字下刻天官赐福人物图,下部是金玉美的广告语:本坊向在湖南邵阳滩头开设作坊,历有多年,并为提倡国货起见,拣选上料,用心监督,可究改良。久荷各界赞许,中外驰名……

李老将沾满红印泥的雕版捧在胸前,让我们给他照个相。老人对雕板的拳拳深情,令人动容。

“北有杨柳青,南有滩头镇。”这句话,滩头人常骄傲地挂在嘴边。滩头人要留住祖宗创造的艺术瑰宝,隆回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冯骥才在长沙讲学时,对隆回保护传统文化的决心和措施,大加赞扬。

我们坚信,“莫说滩头口岸小,四十八滩钱米流”的繁华,必将再现。

湖南古村镇

中南大学出版2009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