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重威将军小记

刘重威将军小记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6年3月24日,由唐生智心腹何键计诱刘重威至何办公室伏兵抓捕,软禁在衡阳旧道台衙门,7月,经唐生智下令将其枪杀于衡阳金兰寺,终年36岁。1909年,刘重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陆军小学。这正是位居湖南陆军第三师第五旅旅长的邵东牛马司籍少将刘重威在衡阳南岳大庙所撰长联。

刘重威,字璧如,1890年出生于牛司马镇光荣村,1901年由族人资助入循程学堂(贺绿汀、袁国平先生母校,今邵阳市六中前身)学习,1909年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第三期,1911年入武昌陆军第三预备学校学习,同年10月参加辛亥革命,在宝庆招抚使谭心休部下任排长,1914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骑科第一连学习,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由校长保荐到湖南省长赵恒惕处任连长,1915年随老同盟会员赵恒惕部北上讨袁护法,曾率本连兵力,主战夺下烟台,此后接连立下战功,升任营长、团长,至独立混成旅少将旅长。因时任湘军第四师师长的唐生智与省长赵恒惕政见不一,将赵逐出长沙,取而代之。其后,唐担心驻防邵阳、洪江负有清剿湘西土匪任务的刘重威将军不服,便计谋诱杀。1926年3月24日,由唐生智心腹何键计诱刘重威至何办公室伏兵抓捕,软禁在衡阳旧道台衙门,7月,经唐生智下令将其枪杀于衡阳金兰寺,终年36岁。将军幼年贫寒,少年得志,青壮年叱咤风云,虽过早亡于非命,却以尚存争议的人生在世间留下趣闻。

白莲寨的信徒

宋朝周敦颐《爱莲说》有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邵水和资江如两条兄弟龙,孕育出邵阳市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众多的人文景观。邵水河流经一座叫牛马司的小镇,小镇的人世世代代爱种莲、赏莲,犹爱赏白莲,因如是,竟然在西洋江与邵水河交汇处那座稍高的山上修了一座庙,取名“白莲寨”,庙里的大小菩萨全都坐在高洁的白莲花上,潇洒飘逸而又不失庄严肃穆。若从邵东和尚桥乘船顺邵水河流而下,至牛马司镇光荣村、坡江村接壤处,上右岸,爬108步阶梯,就到了“白莲寨”。站在“白莲寨”庙东侧走廊上可以眺望日出,若在六七月份也可以观赏到片片白莲青叶。

刘重威的老家就在这山、这水、这庙、这莲之间。1890年,他一出生,族间老者就赐予他“璧如”之字。我们知道,字往往是名的补充、解释、绰号或昵称。老者在“璧如”二字中寄托了太多的希望。璧,外圆内方之玉也。“璧如”含白璧无瑕,人如璧,璧如白莲之意,同时暗合“白莲寨”俗家庙徒之诺。

母亲自他出生那年起,每年都要在菩萨生日那天带他来“白莲寨”烧香,并许愿重威有出息之时就是其成为庙堂记名弟子之时。1909年,刘重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陆军小学。出行的前一天,母亲因相信“白莲寨的菩萨——显远不显近”的传说,带刘重威来到“白莲寨”,烧香、请佛、善捐、拜师、还愿,使之成了庙里记名的俗家弟子,刘重威因此和庙堂菩萨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岳的守护者

本南天保障,望七二峰朱陵紫盖,郁郁乎壮哉,愧小子是匹马征夫,也许碧山探芝术;

正沧海横流,问三千年金简玉书,爽爽然在否,更何处访元夸使者,上邀赤帝扫搀枪。

这正是位居湖南陆军第三师第五旅旅长的邵东牛马司籍少将刘重威在衡阳南岳大庙所撰长联。联语借古喻今,以神农氏曾在朱陵洞四周寻芝采药,得以普济百姓,大禹曾在衡山获“金简玉书”,因而治水成功的两个传说。诉说作者一介武夫,既没神农寻芝采药的本领,更没有大禹收书获宝的奇遇,虽有手中的枪,却不能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忧国忧民之情。体现了刘重威对经历北上讨袁护法的社会大动乱之后,虽逐渐晋升为将军,却只能带兵临时据守南岳,守护庙堂菩萨,虽深知军阀割据对国家的隐患,却身不由己,常常要在各大军阀的夹缝里讨生活,不能任意施展自己救国救民理想抱负的历史背景下的无助心理。

此联亦因有感而发、构思奇特、对仗工整、用典恰当、寓意深刻、联系自然、切中时弊、忧国忧民而传为佳话,并为众多的现代文人骚客引用或收入精典的楹联集锦。

邵阳的主政者

刘重威任独立旅长后不久,受命率部驻防宝庆、洪江一带清剿湘西土匪,主政邵阳。新老军阀年代,那就是这个地方的一把手了。这样,他在南岳大庙所撰长联的救国救民理想抱负至少在自己的治下可以大展宏图了。

将军首先抛出了“为家乡办十大好事”的“施政纲领”,并一步步加以实现。

一是自1923年起,干好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清剿湘西土匪任务,保一方平安。

二是自1924年起,倡建宝庆光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刘集巨股,公司当年建成,1926年投产,发电量200千瓦,成为当时宝庆破天荒的大事,是邵阳地区照明用电之始,为境内第一家官商合办的工业企业,标志着邵阳现代工业的萌芽。此后,邵阳地区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宝光玻璃厂、惠罗面粉公司、水泥厂、硫酸厂、自来水厂、肥料厂、机械厂、汽车修理部等10余家小型企业,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三是1925年,捐银元1万块,成立“隐园先生励学储金会”,激励学生奋发上进。并收集公堂余款,凡品学兼优家贫之人,均可申请,年资助数十上百元不等。

四是筹公款7000光洋资助母校循程小学,重修被大水冲垮的校舍。

五是新建家乡牛马司的运煤轻便铁路。以当时最经济最便捷的铁路运输方式替代古老河运,将“邵阳煤都”牛马司的优质煤销售出境,发展经济。

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刘重威这么懂教育,懂经济,竭尽全力为邵阳地方办好事,在军中和邵阳地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可为我们现代官员的楷模。可惜将军1926年过早亡于非命,否则待他完成“为家乡办十大好事”的心愿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发展经济、惠及邵阳的惊人举措啊!

收费站的发明者

现在邵阳市内的资江与邵水河,七桥飞架。资江上有三桥:资江一桥,资江二桥和西湖桥,人们高兴地说西湖桥是美少女,资江一桥是贵妇人,资江二桥是摩登女郎。邵水河上有四桥:沿江桥,青龙桥,邵水桥,佘湖桥。人们又将沿江桥比为王昭君,佘湖桥比为杨玉环,邵水桥比为貂蝉,青龙桥比为西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有资料显示,古老的青龙桥(又名东风桥、东关桥、东瓜桥)横跨邵水两岸,始建于唐朝,木桥且小;宋理宗年间正式改建成石墩桥,铸了两只镇邪铁犀于石墩上;因有元代鞠志元诗云:“百尺青龙跨碧湍,铁犀光映玉栏杆”之句,“龙桥铁犀”也就成了古宝庆人们心中最为熟悉的一道风景;道光年间发大水,铁犀自身不保,双双沉于河底。青龙桥虽为邵阳两岸人们唯一的必经之地,然在刘重威主政邵阳期间,因年久失修,已不堪重负,岌岌可危。因将军到邵阳后做了不少大好事,影响很大,人们将此希望寄托于将军,众望所归之中,将军年轻气盛,一诺千金,带头捐资扩修青龙桥。

将军一向雷厉风行,先拆老桥,然后扩修,对扩建经费没有充分预算,结果建至中途,经费已空,但桥是必须接通的,千方百计筹集无望,情急之下遂挪用军资,艰难勉强完工。事后,担心影响军心,完不成清剿湘西土匪、保一方平安稳定的首要任务。只好采纳幕僚“高见”——民间筹资。在桥头设一“收费站”,命过桥者每次缴一个铜板作为扩建费,因此人多生怨。此一创举,使邵阳路桥“收费站”的历史足足提前70年。恰逢其母亡后,父娶新妇,激动而死,好事者挽曰“老太爷快活死矣,小百姓呜呼哀哉”!此后该挽联广为流传,其知名度直追将军在衡阳南岳大庙所撰那副忧国忧民的长联,亦为众多的现代文人骚客引用或收入精典挽联集锦。端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建筑艺术的践行者

有人说:漂亮的经典建筑是凝固的诗,当小说和诗歌都沉默的时候,建筑还在唱歌。

刘重威于乱世为官多年,其兄又在厘金局长期任职,两人同为官商,家里积蓄了一大笔钱。青少年时期,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乡亲们的期待,四处求学从军,戎马半个中国,欣赏到了不少邵阳地方没有的经典建筑。1923年,他决定在家乡牛马司光荣村选址建房。

他要把即将兴建的这组建筑群取名“光复堂”。因为,1911年他入武昌陆军第三预备学校学习时,接触了不少以“推翻满清政权、光复旧物、平均人权”为目的同盟会员,他们的口号就是:“山叫中华山,水叫兴汉水,堂叫光复堂,香叫报国香。”其中题为《光复堂》的诗是:“堂上家家气象新,敬宗养老勉为人。维新守旧原无二,要把恩仇认得真。”这是他的理想,他就是1915年随老同盟会员赵恒惕部北上讨袁护法后起家立业的,所以“光复堂”是当然而且唯一的选择。

他要把即将兴建的这组建筑群雕砌成当地最漂亮的经典建筑。因为,他认为乱世出英雄,在军阀割据的年代自己有信心成为大英雄,这样,建筑群不漂亮、不大方、不经典、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大气。

他要把即将兴建的这组建筑群设计成一个坚固的巨大的军事仓库,以备战争之需。

依将军愿望设计的“光复堂”一建就是5年,将军死后才完工。

它占地20余亩,修建在一面靠山、两面具水、远离大路的隐蔽处,离邵水河100米,航运十分方便,可是如果乘船却看不到这组坐东朝西的大型建筑。四面由10米厚的高墙围绕,墙面设有不少枪眼,四角设有小岗楼。从远处看就是一个巨大的坚实漂亮的碉堡,两层楼的建筑居然只能看到屋顶。三进两横双层,四合院落,主房54间,仓库杂屋54间,内有2个深水井。系西式砖木结构,屋面筑封火墙,墙面有石灰粉壁,有罗马彩绘。正堂装修最为精致,木方、圆柱及横梁均统一大小,做工规矩齐整。大门也相当漂亮,石坎、石墩、石柱础及四周各处的条石、方石、角石、圆石均有精细动物花草浮雕。一色齐整的木门玻璃窗和平整光滑的水泥地面。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大方、现代。如果身临其境还以为是当今公园建筑。从堂屋门口往外望,依次是池塘、田野、邵水河堤的河柳、远处的丘陵青山

小屋54间竟也十分宽大、坚固、实用,完全可以用作军事仓库。最令人叹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房子,所有楼顶面都有以备安装电灯的西式圆型装修,并配有安放电线的小圆孔。一叶知秋啊!足见将军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的追求意境和超凡的现代化思维。

民间传闻,抗战期间,一小队日本鬼子闯入“光复堂”,望见正堂高悬着将军身着戎装、器宇轩昂的画像和军校的集体照,竟奇迹般地集体敬礼,口称“太君!太君!大大的太君”!丝毫无犯,恭恭敬敬退出“光复堂”。

人杰地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距“光复堂”400米之遥的邵水河对岸,小他35岁的牛马司镇老乡刘中心(前邵东县委书记)以地委书记的身份主政邵阳。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物是人非。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光复堂”被政府征用为牛马司区粮食仓库,90年代空置后作价卖给当地村民,因长年无钱维修,被村民拆散后修路、修水利,还盖了许多民房,现残存一段高墙,12间大屋。近年省文物管理部门曾经试图恢复修整,现场考察之后选择了放弃。

人去楼空,可这断垣残壁依然在为将军朗诵着凝固的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