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瑞云寺小记

瑞云寺小记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家营乡曹家房村西北山中有座瑞云寺,二十多年前读于敏中等人编写的《日下旧闻考》时,知道此寺创建“自隋、唐间,岁月既久,兴废屡经,迄今而为名刹也。”前些日子,有人建议重修瑞云寺,因为没有水源,才放弃了这个计划。检索我拍摄的瑞云寺照片,想起这个寺原有两件传世文物。如果时光能够逆转,我一定要在瑞云寺前焚香叩拜,在烟云袅袅中,请这些古人讲述他们心中的百花山,讲讲他们与瑞云寺的故事。

瑞云寺小记

史家营乡曹家房村西北山中有座瑞云寺,二十多年前读于敏中等人编写的《日下旧闻考》时,知道此寺创建“自隋、唐间,岁月既久,兴废屡经,迄今而为名刹也。”名刹是什么样子,我一直想象不出来。2007年6月18日,为编写《中国民俗志·房山卷》,我们决定赶往史家营乡搜集资料。从良乡驱车过河北、佛子庄两个乡镇,一小时二十分,就到了史家营乡政府所在地北涧。下午一点半,从北涧开车奔西南,过史家营村,沿曹家房村大路径直开上去,只用十多分钟,远远地就看见了几棵高大的松树,这是瑞云寺的标志。因为,明朝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里说:“行泉声二里,一松标瑞云寺。寺即五代时李克用建亭故处,俗今曰‘百家寺’也。”未等车停稳,我便跳下车。这里已经没有了山泉水声,更没有了僧人诵经之声,荒山古寺,还未见面便令人生出几丝悲凉。

房院坐北朝南,站在小路上,可见山门之顶。我和司机老张沿着公路旁发亮的碎石小道缓缓走到寺前,只想仔细端详一下它的面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里还是学校。望着4棵一人合抱的松树,我取出1929年周肇祥一行所拍照片,照片中有5棵松树,而现在只有4棵,其中有1棵已经死了。周肇祥拍摄的角度,在松前二十多米处,而现在那个地方已被圈成了一个院子,贴近寺边的石子路,也已成了田地。老张说,我记得就有4棵树,第3棵树在他20多年前在这儿上学时还没有死,这个地方他也多年没来了。望着千年古松风剥雨蚀,我们都觉得可惜。站在山寺门前,我端详起这座单间无梁殿山门。从有关资料得知,它面阔5.2米,进深2.9米,石券门,歇山顶上装饰着绿琉璃吻兽,门匾先后换过几次。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寺院,是清代重修的。据老百姓说,“瑞云观”的观名,是莲花山的蔡老道将这座禅院收买后改成道观的,他还请军阀曹锟题写了观名。文化大革命时,字体被人用白灰抹上了。现在白灰有被清除的痕迹,但字也模糊不清了。山门里边,顶门杠的两个墙窝还完整地保存着,我对着拱形山门的花纹,连续拍了不同角度的特写照片。

进了山门,迎面又是一个门楼,上写“小西天”三个楷体字,老张说:“你刚才问瑞云寺在哪儿,我不怎么知道这个名字。你要是问我小西天在哪儿,那就不用说了。”进院后感觉院子并不太大,前殿面阔三间,9.8米,进深三间,前出一步廊,大式硬山,调大脊,顶上也是灰瓦,廊柱间有苏式彩绘,明间四扇隔扇门,两侧配殿各有三间,左边配殿的铁丝上,挂着几件破旧的衣服,不用说,那是挖煤人的“窑衣”。

前些日子,有人建议重修瑞云寺,因为没有水源,才放弃了这个计划。老张指着一间房的后面说,那个地方有一个水泉,当时足够学校师生饮用。他带着我从前配殿左边的通道来到院外,指着一间又黑又脏的小房说:“这就是原来的水房。”我们走过去,只见里边有一个两米长,一米宽的池子,里边有少量积水,他蹲在地上观察了一会儿说:“看,还有水在往外流,只可惜太少了。”

在后殿前,有十多棵小松树,看样子都是后栽的。后殿的殿基高有2米,垂带踏跺十一级,面阔三间9.58米,进深三间,前出一步廊。大式硬山,调大脊,顶的上半部铺绿琉璃瓦,下半部为石板,廊柱间的苏式彩画已经脱落,但还有模糊的图案。推开门,里边空荡荡的,看着做工细致的菱花门窗,我真庆幸人们没有重新修复它,才使我们还能看到百年前的古建筑。大殿的两边各有耳房三间,两侧配殿各五间。

为了寻找元代“故大行禅师通圆懿公功德碑”,我们按民工指引的方向,奔向寺东。在一田地旁,看见了一块被折断的“瑞云禅寺”石碑,上面泥土太多,字迹也不可辨识。在一个垃圾堆旁,还有一块曹家房中学为“赵松柏”老师立的碑。据说,有一回学校组织学生劳动,石头滑落下来,赵老师为了保护同学,以身体挡住巨石牺牲了。看到上面“学习榜样”四个字,我的心里酸酸的。踏上一块田地,没有看到那块“大行禅师碑”。听人说,这块碑在院后200多米处,看看天色阴沉,我打算找到碑文拓片,从那上面了解这位令人崇敬的得道高僧的事迹。

晚上,我打开电脑,搜寻到了“大行禅师碑”拓片,知道碑高2.72米,宽1.46米。这位元代大师姓刘,名行懿,七岁出家,为人性善志刚。有一年闹兵乱,有“寇劫人食之,生致二男五女,将赴鼎镬时,公示以至诚劝之,贼感公之言,遽释之家。”大师真是一个“政策攻心”的高手,本来“二男五女”就要被贼煮着吃了,听了大师的劝诫,居然把他们放回家了。你说,这能不是一个奇迹吗?

检索我拍摄的瑞云寺照片,想起这个寺原有两件传世文物。第一件是:“摩诃祖师法身像,用像法装之若新。”这座法身像,说不定就供在二进殿的配殿,只不过几经劫难,法像已不知毁于何时了。第二件是:“摩诃煮石铛,非石非铁,莹如漆光,宣宗曾取视,赐以龙袱归寺。”这就是说,传说中的莲花山小和尚摩诃煮石成米的锅,竟然被寺里保存起来。明朝的宣宗皇帝下旨取到宫里观看后,又用绣着龙图的布包送还寺院。这非石非铁的黑色之锅,有可能是用木化石一类的石头雕刻而成。唉,可惜我辈出生也晚,只可在文献中想象这饭锅的材质了。

前边说过,在瑞云寺这地方,曾有一座五代时李克用建的亭子,这说明,李克用在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攻克幽州时,曾率军奔走于百花山,他一定是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吸引,才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以资纪念。我忽有所感,寺前的古松,可能就是当年李克用所栽,因为“百花亭”就建在松下那个地方。只可惜,这个位置处于两山之间,每临雨季,水势汹涌,所以才被大水冲毁了。后来,其子李存勖又在此处重建此亭,可惜也被毁了。

耳边响起张建国《珠帘寨》的录音,西皮快板韵味十足,令人想起了狂傲一时的李克用:“昔日有个三大贤……”如果时光能够逆转,我一定要在瑞云寺前焚香叩拜,在烟云袅袅中,请这些古人讲述他们心中的百花山,讲讲他们与瑞云寺的故事。当然,我也要告诉他们,今天,这里已经“换了人间”,我们可以给他们导游,讲述今天的百花山,还要请他们记住史家营这个名字,因为这里已经与他们结缘。

瑞云寺,这个我在书本上认识二十多年的名字,终于实实在在地全方位地在我的眼前树立起来了。

噢,承载着传奇色彩的瑞云寺,何时见你复庄严。

(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