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在生活中的儒学

活在生活中的儒学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儒学。生活很简单,生活就是日常的生存活动。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翻译儒学定义的这样一个经典。好,现在我把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生活,一个是儒学,告诉大家了。儒家的仁,孔子的仁,我认为首先它是对物质生活的关怀和追求。孔子、孟子讲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这个人,他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这是儒家“仁”所体现的这个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

李承贵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关于儒学的话题。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对在座的同学提个问,你们学校网站上的这几个字“日新自强,知行合一”,这个“日新”出自哪里的?“自强”出自哪里?“知行合一”出自哪里?

“日新”来自《中庸》,来自《大学》,“自强”来自《易传》,“知行合一”来自王阳明,明代一个哲学家,也就是说,我们学校的主题都是儒家思想。

儒学是我们的国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核心的部分。我今天能够把自己所学,把自己所思,跟这么多的朋友进行交流,那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一、概念解析:儒学、生活

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儒学。什么是生活呢?生活很简单,生活就是日常的生存活动。日常的生存活动是有很多内容的,读书啊,劳动啊,看报啊,运动啊,衣食住行用等都是。根据这样一个生活反映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致将生活作一个区分,划分为三类:一个是物质生活,一个是精神生活,一个是公共生活。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社会存在、存活,其实离不开这三大块。物质生活,人们对衣食住行生活的一个消费,我们每天都要消费物质财富、物质用品;第二,人们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精神享受,叫精神生活;第三,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什么叫儒学?刚刚有同学讲,儒学是很玄的学问,就像王菲唱一首歌叫什么爱情是一个很玄的东西,是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儒学绝对不会比爱情玄的。在座的同学,你们学社会学,你们学物理学,你们学化学,都是一门学科。大家想,一门学科,它的要素应该是什么?这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个学科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个学科它依据的经验是什么?这个学科它应该干什么?它的目标它的任务是什么?

根据这样一些要求,根据以往的儒家经典,我们来探讨儒学是什么。这里有三段话,大家看一下,第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这是一段话,大家再看,第二,“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翻译儒学定义的这样一个经典。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不够,为什么不够呢?因为从这两段,我们看不出儒学的目标、儒学的任务是什么。所以第三段,我从这个儒家的经典里面再找了一些文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看用四个字概括叫什么?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做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把国家治理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的一个哲学家说的话。我举这两例放在第三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透过这三段文献,我们完完全全可以把儒学概括如下:由孔子倡议,继承尧舜文武,以六经为经典,以仁义为核心,以教化作为任务,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建构社会理想型目标的,这就是所谓的儒学。好,现在我把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生活,一个是儒学,告诉大家了。

二、儒学是生活类型的学问

我要说,儒学是生活类型的学问,这个我们可以从儒家经典,孔子的话,孟子的话,朱熹的话等等,随随便便都可以把它讲出来。现在,我不这样讲,我们透过儒家的一个概念“仁”来分析。

“仁”是儒家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这里要告诉在座的同学们,我们透过“仁”这个范畴,或者说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通的,息息相关的,血脉联系的一个学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儒家的仁,孔子的仁,我认为首先它是对物质生活的关怀和追求。生活是什么,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公共生活。所以我要从三个方面告诉大家,儒家的仁这个概念,就让我们感觉出儒家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公共生活是追求和关心的。

首先看物质生活,为什么讲儒家仁这样一个概念表现出是一个物质生活。第一点,孔子讲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国家有粮食,国家有财富,你要分给老百姓,这叫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是物质吗,这不是关心物质生活吗?然后,“仁”这个概念到了孟子这里,变成仁政,变成一个仁政这样一个概念。大家注意了,在座的同学不要认为孟子讲的这个是形而上的,就像刚才同学讲的,儒学是很玄的,很形而上的。孟子把孔子那个仁的概念发展到自己这里,成为一个仁政?仁政的核心之一是什么?仁政的核心之一就是提高、丰富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为什么这样讲?比如说,孔子讲“制民之产”,什么叫“制民之产”呢?就是说,让老百姓能够把自己的田种好,把自己的房子盖好,把自己的衣服穿好,有饭吃,有住的地方,亲戚朋友可以来往。这不是物质生活吗?这就是孟子讲的仁政,这就是儒家的仁的概念。所以我们说,第一点从仁这个概念,你就可以看出来,儒学是关心和追求物质生活的。

第二点,透过这个仁这个概念也可以看出,儒家是追求提升精神生活的。大家熟悉的一句话叫“杀身成仁”。我想请问一下同学,“杀身成仁”我们经常在嘴巴上说,孟子讲,“舍生取义”。那我问你,为什么儒家说“杀身成仁”,或者说,为什么孔子可以讲“杀身成仁”,为什么孟子可以讲“舍生取义”?为什么?他难道随随便便地讲,你这个人要去“杀身成仁”,你这个人要“舍生取义”?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要讲杀身成仁,道理何在呢?孔子、孟子讲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这个人,他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如果一个人,你如果面对的事情,那个事情如果是说会有损你的人格,会侮辱你的人格,在孔子孟子看来应该选择成全你的人格,成全你的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不要紧,这叫“杀身成仁”的基本概念。这不是一种精神吗?这不是一种境界吗?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仁人志士啊,为了正义,为了理想,他把自己的个体的生命抛弃掉。

这是儒家“仁”所体现的这个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我现在要告诉大家的是,仁这个概念还有另外一个部分,就是我刚才跟在座的朋友说的,为什么要说“杀身成仁”呢,我们进一步追问了。你不能说,你要追求你的理想追求你的正义,我就把好不容易来到世界上的这个生命报销掉。不行的,所以,我们再进一步追求这个儒家“仁”这个概念背后的精神境界。这个话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就是说儒家讲,“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另外一句话叫“麻木不仁”。大家想想“麻木不仁”是什么意思啊,反过来讲不麻木就是仁吗?不麻木是什么啊,是我们整个人,整个血性是通畅的,人与社会是通畅的,那就叫仁嘛!也就是说儒家这个“仁”的概念还有一个更大的超越,什么超越呢?就是说个体与万物是一体。在儒家看来,如果你这个人,做到了个体的生命与万物为一体,那么你可以杀身成仁,可以舍生取义!所以大家注意啊,儒家讲这个“仁”的概念不是我们平时那样简简单单的仁者爱人这样一个简单的范畴,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关于儒家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精神生活的提升。我再举一点例子,比如说“孔颜乐处”。“孔颜乐处”是说颜回他专门喜欢读书,躲在这个巷子里头,没有饭吃,没有水喝,颜回还在那里很高兴的样子。“孔颜乐处”告诉我们啊,儒家它追求的是什么啊,是一个读书的生活,读书的生活是什么啊,是一个精神生活,这是附带的两点。儒家对于精神生活的表现还有,比如说大家讲孝,在座的同学我相信都很孝,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但是大家注意了,孔子孟子所“非敬无以立孝”。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孝敬你的长辈,孝敬你的大人,如果没有敬,敬爱的敬,那还不叫孝。孔子讲如果仅仅是给你爸爸妈妈吃的,给你爸爸妈妈喝的,给你爸爸妈妈住的,孔子说不行,还要什么,还有敬,还有精神上的位置!我们说由此说儒家对情感的精神生活也是关注的。

第三,儒家透过“仁”这个概念,对公共生活也是关注也是追求的。在《论语》里讲“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孔子看来,为“仁”有一个内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座的同学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周围的同学,周围的朋友,他会遇到这样的麻烦,这样的挫折,那样的困难,其他同学可能会提供帮助,提供救济。比如说去年发生了大地震,前年发生了大雪灾,社会上有很多很多的救济活动,那个都叫什么啊,都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那个都是公共领域,公共生活。反过来说,如果说你己欲立而不立人,有些人他自己立了,他损人,他损害别人,我们说这种做法就违背仁的概念,就损害了公共生活,所以我们说,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儒家“仁”这个概念对公共生活是关注的。还有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概念的一个内涵。在座的朋友有电脑,有手机,经常上网,对不对,那么上网的时候你可能会打开你的信箱,有很多什么啊,垃圾信件,这叫己所不欲,而施于人吧,影响公共生活。然后我们的手机上经常会收到一些什么啊,我没钱了,打给我钱;然后就是说,你这个要发票吧,我这里提供发票;然后有些房子的短信。这都是我们自己不想要的,对不对,但是人家就发给我们,这个就叫什么啊,己所不欲,而施于人。而施于人的话它就违背了儒家的仁的概念,也就是说,破坏了仁爱的公共生活。

所以,我们透过儒家的一个“仁”的概念,就可以看出来,儒学对我们的生活是关心的、是追求的、是提升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学是生活类型的学问。

三、儒学生活智慧

既然儒学它是生活类型的学问,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儒学有没有一些智慧,有没有一些可以提供我们参照的比较宝贵的观念呢?我们说有的。同学们在图书馆,在书店里,你随便找找,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书,说儒家的智慧。也就是说呢,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从儒学里头发掘为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生活的智慧,那样的东西太多了。儒学,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的确确是非常非常实用的一种智慧。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从三个方面跟大家稍微讲一下,因为儒学的智慧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这里只能讲一点点。

首先是谋取成功的智慧。在座的同学包括我自己,比如说我们要活一百岁,或者说你要活80岁,我们这个人生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很多很多的问题,很多很多的困难。在过去的历史上,在座的同学你可以看到,有些人他克服了困难,有些人他从来不说失败的事情;但是有些人呢,他不行,遇到挫折遇到困难他就退缩了。这里我们就发现,体现出一种什么啊——自强不息的智慧。我相信有很多同学会把“自强不息”四个字写为自己的座右铭。现在我要问大家,“自强不息”是什么意思呢?自强是什么意思啊?《易传》里面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进一步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智慧是怎么来的呢?什么叫“天行健”呢?天体运行,大宇宙运行,它是不停的,世上春夏秋冬四季它是不断地旋转的,运行不停,不断地旋转,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所以君子应该学习大宇宙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就是说,把大宇宙的那种天行健的精神转化为我们人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是这样来的。自强不息精神它自生自信自立自强,就是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你不要老是看到困难,老是看到这个挫折,老是萎靡不振。我这里有很多例子,我这里讲一个这样的例子,穷和尚与富和尚,比较简单的。就是说在四川,一个很偏远的山区,有两个和尚,一个是很富有的,另外一个是比较贫穷的。有一次,这个贫穷的和尚就找到那个富有的和尚说:“我过几天准备到南海去朝圣。”南海很远,非常的遥远。这个富和尚就告诉他:“你千万不要去。”他说南海很远,你凭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要一个衣钵就行了,我要一个破钵子,一个水钵就行了。这个富和尚说绝对不行,我求了那么多款子,百坛都去不了,你怎么能去呢。结果许多天之后,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他说,我已经朝圣回来了。这个富和尚吓了一跳:那你是怎么成功的?他说我就是这样,坚持不断地持续地走过去的。这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小道理,大智慧,自强不息就是要我们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向上,不断地进取!但是,你要把这种智慧把这种精神落实到我们行为之中是非常的困难的,这不是所有人做得到的,司马迁哪,林肯哪,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再往下看这个选择,就是说一个人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那样一个环境很重要。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同事朋友说:哎哟,我为什么待在这样的地方?我为什么进到这样一个学校?我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工作单位?经常有人这样埋怨,这个埋怨也是合理的,就是说他所待的那样一个地方,可能不适合自己的发展,不适合自己的生存。这个儒家孔子告诉我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你自己,适合你本人的才能,你的个性生存和发展的地方,这就是一种智慧!在我们生活中太多了,有些人他们非常地善于选择自己的这样一个环境,有些人在这方面就比较差,这就是一种智慧了。我们这里举的例子,简单的就是孟母三迁,这个例子太简单了。在座的朋友,在座的同学,以后你走向社会了,这个方面一定要认真考虑,就是说,我应该干什么,我未来还要干什么,还有就是遇到女朋友或找者男朋友,我应该找怎样的人,这个很讲究的,这个智慧,专心不二,儒家告诉我们要谋取成功,要专心不二。

第二,经营人生的智慧。我们每个人有体力、有精力、有财力,但任何一个人的精力、体力、财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有限的前提下,我们要提出一个怎么样经营人生的问题。经营人生的第一点是“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面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跟这个是对应的。儒家的智慧是来自中国的古代的贤哲的一个体悟,一个升华。“厚德载物”同样是一种智慧,就是说我们人应该像大地一样有博大的胸怀,要积累德性,你才能载物。承载万物放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百行无忧。也就是说,这个人道德水平如果好的话,他就百行无忧,就是说你做任何事都能左右逢源。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绝对是一种智慧。我们在报纸上在媒体上经常看到,你看这个人犯罪了,或者那个大学生怎么怎么了,或者抢劫银行了,这个大家注意,天生的他不是罪恶,天生的他不是坏人,就是那一下忘记了。所以王阳明说,你要静时念念“存天理灭人欲”,要动时念念“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就是要求大家保持一个德行。可是贪官不行,你看到那报纸上讲的贪官都是晚节不保,到了五十多岁被逮住了,都是什么啊,都是不能做到厚德载物。

我这里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明朝时期,王阳明有个弟子,在浙江的一个地方做县令,他赴任的时候就听当地的老百姓告诉他,你千万不要去这个县,境内经常有偷有抢,经常有偷盗的。这个县令是王阳明的弟子,儒家的信念很强的:“我就不管,我偏偏就要去那个地方。”他就去了,刚刚上任,就有人报告了,他说我们这里今天晚上有个小偷,偷了人家几条裤子。这个县令叫手下人把他逮过来,逮到衙门,然后就问他:“你这个人为什么要偷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怎么是你的东西呢,你的良心何在啊?”你知道那个小偷怎么说吧?那个小偷说:“县令大人啊,我没有良心的,我良心在哪个地方我找不到啊”。他没有良心,就是说他不认为有这个良心有这个德。这个县令叫手下人把这个小偷关起来。关了15天,把他放出来,这个县令就问他:“现在知道你的良心何在吗?有没有良心?”他抖抖上衣抖抖下衣,还是不知道良心在哪里。“还是不知道?”这个县令叫手下的人把这个小偷带到大街上去。大街上人多,熙熙攘攘,男的女的高的矮的瘦的胖的都有。那个县令叫手下人让他站在那个街中央,给他脱衣服,一件一件地脱,脱到最后剩下那个内裤了。这个小偷就跪到地下去:“大人,这样不好吧?”这个县令说:“你看看,你还是有良心的吧,良心出来了。”就是说,这种德,它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说他能够知道自己已经不会做坏事的,这个品德养成了,厚德载物。

第二点讲经营人生的“以节为乐”。刚才我跟大家说了,我们的体力,我们的智力,我们的财力都是有限的,就要节俭,这个很重要的。我这里跟大家通俗地讲一个例子,因为这个智慧在《易传》,在孔子,在荀子,就是在先秦儒家的文献,儒学大家里面都有这样一个智慧,就是提倡节俭,提倡节用,提倡修养。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是苏轼“房梁挂钱”。苏轼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一个很偏僻地方,他发配到惠州那么偏远的地方,没有吃没有穿,怎么办呢?他有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在很远的地方,不在苏轼被发配的地方,他找到当地的一个人。他说我有一个朋友苏轼,大文豪,(当然那个时候可能还不叫大文豪),他说发配到你那个地方,能不能帮个他的忙?于是苏轼的朋友的朋友就给苏轼搞了一块地,我们那个时候叫自留地啊,一小块地,那就代表可以活下去啊,可以种粮食种菜啊。苏轼这个人了不得啊,他就自己种起来了,种起来了就有收成啊,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把每年的收成,比如说收到了一百斤粮食,他就把它分成12份,因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12份里头每份又分成30小份,把那个30小份就挂在他住房的房梁上,他一天用一份,把这个艰难的日子度过去了。如果说他是一个很挥霍的人,如果他不注意,他那个难关是度过不过去的。所以我们说这个“以俭为乐”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讲大一点,就是人类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像过去南昌,现在这个时候哪里这么冷?怎么冷得这么快?就是没有注意生态,没有注意节俭,这是第二点。

第三,我们的人生要有比较长远的规划。在这个儒家,在孔子、孟子、荀子这里都有很多这样的思想,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样社会上,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长远的考虑、长远的规划,这是一种智慧。在座的同学还非常的年轻,其实这些东西你都可以好好去想一想,就是说我能不能做到一个很长远的考虑,很长远的规划。

第三种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我也讲三点,第一种叫做擦拭你的眼,就是说看人家的眼色说话。在座的同学肯定会想,我们其实最讨厌那种看人家眼色说话的人!我们平时这样讲,你看那个人,那个人很讨人嫌的,一天到晚看人家、看领导的眼色说话,所以大家好像对这种人是不屑一顾的。实际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智慧。孔子讲为君子有三愆,这个愆就是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知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如果说没有人让你讲话,你马上说,这就是急躁;如果说轮到你说话你不说,这叫隐瞒;如果你不看人家的眼色来说话,就是傻瓜。

我们现在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傻瓜的例子。清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很不容易啊,考了很多年了,考了一个县令,高兴得不得了,马上他要去上任了。上任那天要见地方大人的,要报到的。他说:“大人,您姓什么?”很鲁莽吧,因为他是上司嘛,这个大人回答:“我姓某,某个人的某。”“你姓某啊,这个某在百家姓里面好像没有啊”等等乱说话,其实说话应该是非常讲究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是一个瞎说的例子。有一个公司的老板打电话给他的两个秘书,一个是小李,一个是小王。你们都是女孩子,他说:“小李小王,我们下个周末要把我们的顾客,把我们公司的顾客接过来,搞一个新年的迎新会。”小李小王说:可以呀。老板说:“其中有一个姓张的老板,你们不要去请,其他人都要你们去通知,那个姓张的老板是我们最大的客户,你们不要去请。”小李小王就不去请。结果呢,到了这个周末晚会开始时。张老板没有来,老板就去找小王,问:“小王,张老板为什么没有来啊?我不是叫你通知他了吗?”小王是个急性子:“哎哟,老总啊,你没有叫我吧,那是你自己请的啊!”当着公司人的面,这样反驳老板,结果老板很尴尬,他是个老总,小王这样说让他面子上过不去。这时,小李站起来,说:“老总,真对不起,你确实通知了我们,但是我们忘记了。”老板心里就舒服了许多。小李很聪明,在这样一种场合为领导化解了尴尬。这种例子说明,我们要看场合说话,怎么说话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儒学思想里有这样一种智慧,这是第二。

第三是敬人有道。敬人有道是个非常重要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办法,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子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认为,一个人二十岁之前,也就是少子时,一定要戒色,到四十岁或是五十岁,戒之在斗,那五十岁之后呢,我们应该讲六十岁,现在,那你戒之在得。也就是说,我们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你要注意什么啊,要戒色,要戒斗,要戒得。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我举一个戒斗的例子。我有一个同学,非常喜欢打架,从自己本班打到学校,可以用一个词叫见人就打,见人就揍。这个同学还是比较聪明的,本科毕业之后考到人民大学读研究生去了。但是他那个好斗的习惯没改,在人民大学接着打,结果有一次,跟一个北方的大汉打,被人家打得趴下来了。好斗,以后再也不打了,被人家打怕了,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人,一定要注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敬人有道”就是说你尊敬人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不同的人就要有不同的尊敬方法。这个思想这个智慧来自荀子。荀子说:“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就是说,对那种贤能的人你要敬,对那种不肖的人,也要敬。荀子认为啊,敬是一个道理都要敬,但是敬的方法,敬的策略不同,不一样。在生活周围,有老虎、有豺狼,也有羔羊、有兔子,也就是说各种人都有,好相处不好相处的人都有。荀子告诉我们要敬人有道。要敬贤能的人是比较好办的,因为和贤能的人的关系比较好处理。现在讲的是恶人、无赖。在我们周围,肯定有人比较难相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起荀子讲的敬人有道。荀子告诉我们要贵而敬之,畏而敬之,不要一天到晚靠近他,但是要敬畏他,见到他时要打招呼,但不要和他有过多的交流,因为他是恶人,他背后可能说你坏话。所以敬人有道也是一种智慧。

四、结语

这是我和在座的同学讲的儒家的智慧,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儒学给予人生的智慧;第二是对为人处世的智慧。我们所说的这些儒学的智慧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在我们生活中找出来的,在前面我通过儒家的一个核心概念——仁,向大家展开,通过人表现出来的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公共生活的关怀,告诉我们儒学是公共生活的学问,所以儒学是我们的国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思想,它就在在座的同学们的生活之中。换句话说,在座的各位同学,包括我自己,应该认认真真地履行,来落实和实践儒学的精神,儒学的智慧,因为只有透过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我们的国学、儒学才能发扬光大,才能传承下去。

(2009年12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