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人自我兴奋的文案

一个人自我兴奋的文案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伟大的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就说过:“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专业技术远不如热忱更重要。”亚伯顿爵士的意思并非是说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也就是一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完全甚至超常发挥出来。对有些人来说,兴奋也可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

你是独一无二的

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均有他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

——卡耐基

我对园艺一直非常感兴趣,并在家里亲手设计建造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玫瑰园,它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一日,当我陶醉在盛开的玫瑰丛中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粗看起来都十分相像的玫瑰,其实差异很大,只要仔细看,便会发现它们朵朵不同,甚至连属于同种类别的开出来的花都彼此不太一样——如生长的速度、花瓣曲卷的程度、颜色的均匀与否等等,只要仔细分辨,便可以发现它们身上的细微差别和独特风姿。”

自然界如此,人类的情形更是如此。对古代生活及民俗极有研究的亚瑟·吉始博士曾经说过:“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均有他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不错,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绝无雷同之处。

走向成熟的首要条件,就是我们须要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也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我们必须认可他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犹如我们自身一样,否则,要想与他们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是不可能的。

这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例如,我们常认为自己并无阶级歧视思想,但却不知不觉地常把别人定位在某个阶层——普通百姓、中上阶级、中下阶级、大众市场、低收入人群、街头流浪者、白领阶级、蓝领阶级、上层社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不愿或不能把别人视为独立个体,而只能把大家看成是几大群体中的一员。

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别人归类的对象。许多社会研究或调查人员,几乎对我们无所不知:每天喝多少咖啡、有几辆车子、什么品牌、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擅长什么运动等等。

社会学的这种归类通常强调“定位”、“无藩篱”、“社会流动性”等,以顺应我们评定某族群的需要,而完全忽视个人的独特性。这就使得个性主义在我们这个国度已经濒临灭绝,也是我们对自已的独特性愈来愈没有概念,甚至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更不敢标新立异的症结所在。

现代人非常渴求能够得到如何使自己变得“独特有个性”这方面的知识。姑且不论社会对我们的评定归类、对我们顺应群体的要求带来什么压力,在内心深处,我们却希望自己能与他人区别开来。为了表达这种渴求,解除这种束缚,越来越多的人被送进了心理医生的诊所或精神专科医院,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使自己完全堕落。

到底用什么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呢?要如何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要如何才能变得成熟呢?这里有3点建议:

第一,安排一定时间独处,对自己进行反思。

紧张高效的现代社会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来深思自己。我们应该想办法抽出时间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对此,每个人的独处方法各不相同。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通常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一面散步,一面冥思。“这种方法,可以使我达到忘我的境界,所想出的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独特。”

我喜欢到附近的教堂去,那里可以安定我的神经,恢复精神,并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澈起来。

此外,我还喜欢接触大自然。虽然并没有充裕时间可以散步或从事什么户外活动,但我可以独自到花园里走走,甚至只坐在窗旁偶尔眺望窗外的蓝天或树木,这些都可以让心灵得到极好的休息。每到交季时节,面对变化的景致或是大地,我都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甚至想象自己也融入其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然而,更多的人却喜欢静室独处,或用其他自我隔离的方式。总之,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不受干扰地自我反思,能够对你自己的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进行深刻探索。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或思想家都有独处静修的习惯,如耶稣、笛卡尔、蒙田、拜扬等。

第二,勇于挣脱习惯的藩篱。

我们都生活在习惯的蕃篱或习以为常的无聊事件里而不自知,非用火药或极大毅力难以将之破除。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生命因此而变得迟钝、单调和毫无创新

在成人训练班里,有一位家住俄克拉荷马州的年轻妇女,把自己如何突破习性束缚的经过告诉我们:

“我和丈夫都爱看电视,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然后一面吃速食餐,一面看节目,直到就寝时为止。我们很少与亲友们联络,或阅读书报,或参加社区及其他活动。因为做那些事会错过一些电视节目,就是有人来拜访我们,我们也常常心不在焉,只盼望赶快回到电视机面前。一天,我和几个老朋友一道吃午餐,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其中,因为他们所谈的话题我都不清楚。我很少外出,也很少阅读什么报纸杂志,我几乎很少做其他事——我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

“我把自己遇到的尴尬告诉了丈夫,并对他说,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个习惯改掉。他表示同意,我们便开始计划要如何去做。我们先报名参加某些成人夜校,也开始偶尔去打打羽毛球或跑步;我们到亲友家拜访,或到图书馆借书来看,并大声念出来给大家听。我很庆幸自已摆脱了坏习惯,我感到从电视中走出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充实,尤其是与他人的关系也变得密切起来。”

这两个深陷在习惯的漩涡里的人,经过共同努力,终于自己拯救了自己。

第三,发现生活中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

请看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森在1878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我认为,检验一个人品格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发掘出他的精神状态来,尤其是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在这种重要时刻,他的心思会豁然开朗:‘这是真正的我啊!’……”

也就是说,兴奋时刻的我们是最真实的我们自己。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令人兴奋的事!

或许,这种兴奋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关,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习性、厌烦和压抑,然后把我们整个的形态自然、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

兴奋的品质是决定人类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前进的力量。伟大的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就说过:“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专业技术远不如热忱更重要。”

亚伯顿爵士的意思并非是说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也就是一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完全甚至超常发挥出来。

我从事演讲教育已经44年了,期间我发现,人们在演讲的时候,其效果当视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热心的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氢弹、岳母大人或是非洲的热带丛林,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完全是由他对演讲题目是否感兴趣所决定的。

人的个性是天生的,但可以借由某些行为呈现出来。要想发觉真正的自我——也就是可取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则必须先去除掉许多人性的束缚,诸如恐惧、畏缩、自我疑虑、迷惑及僵化人性中的种种积习,等等。这时,兴奋便有如一把利斧,能把捆绑住自我面貌的层层枷锁斩断,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来。

兴奋的表现形式有多种,爱便是其中之一。有部电影名叫《玛蒂》,讲述的就是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灵,从而迈向一个崭新世界的故事。

对有些人来说,兴奋也可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曾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兴奋又快乐的人生经历。

有些危急、惊险时刻也能激发人的兴奋感觉,并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现出来。例如在发生战争、洪水或地震时,就会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为人在这种极具刺激或挑战性的时刻,才会把真正的自我和潜藏能力激发出来。还有一些退休后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虽然平常看起来好象没什么用处,但若家庭发生危机或遭受意外打击,他们能发挥出的力量和效率,往往就变得有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弥高了。

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才能促使我们逐渐成熟。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img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