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远方来的不速之客

远方来的不速之客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在古代,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生活在祖国的北方,这里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水资源的这种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尤其在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非常严重。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曾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当地人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第一章 远方来的不速之客

九月的漳河,波澜不惊,一如往日的平静。也许人们还不知道,一场好戏即将上演了……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南部雨水充沛,北方少雨干旱。这是由于我国所处的大陆地理环境和季风气候造成的。这样的雨水分布不均,造成了南方水的过剩和北方水的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古代,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生活在祖国的北方,这里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水资源的这种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北方经常遭遇大旱天气,甚至十年九旱。尤其在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非常严重。据《北史》记载,北魏景明三年(502)“春二月戊寅,以旱故,诏州郡掩骸骨”;四年(503)“戊戌,为旱故,命鞫冤狱。己亥,减膳彻悬”;“正始元年(504)六月,以旱故,彻乐减膳。……甲午,帝以旱故,亲荐享于太庙。……庚子,以旱故,公卿以下,引咎责躬”;正始三年(506)“五月丙寅,诏以时泽未降,春稼已旱,或有孤老馁疾无人赡救,因以致死,暴露沟堑者,令洛阳部尉,依法棺埋”;永平元年(508)“夏五月辛卯,帝以旱故,减膳彻悬”;永平二年(509)“五月辛丑,帝以旱故,减膳彻悬,禁断屠杀”;永平三年(510)“五月丁亥,冀、定二州旱俭,诏开仓振恤”;延昌元年(512)“春正月乙巳,以频年水旱,百姓饥弊,分遣使者,开仓振恤。……夏四月,诏以旱故,断食粟之畜。……戊辰,以旱故,诏尚书与群司鞫理狱讼。……辛未,诏饥人就谷六镇。……丁丑,帝以旱故,减膳彻悬”……

可见,当时旱灾的出现是多么频繁!旱灾往往会造成农业歉收甚至绝收,导致大面积的饥荒,饿死的百姓动辄以千万计。每逢遇到这种大旱无雨的天气,统治阶级无能为力,只会向上天祈雨。据《北史·齐本纪》记载,北齐天保九年(559)四月,因大旱无雨,北齐皇帝高洋前往西门豹祠祈雨,结果滴雨未降。高洋恼羞成怒,竟命人毁掉西门豹祠,掘了西门豹的坟。

当然,高洋的这种表现只能说明他的愚蠢和无能。在我国历史上,也曾有一些开明的君主和臣僚,力图通过开挖干渠,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将丰沛地区的水加以引导,以缓解缺水地区的压力。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代,这种大胆的尝试就已经开始了。如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在陕西关中地区修建了大型灌溉工程——郑国渠。该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再如四川的都江堰。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曾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流经四川盆地西侧的岷江,源出岷山山脉,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整个成都平原的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千米,而落差竟达273米。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当地人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到战国时期,逐渐强大的秦国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于是,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都江堰成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在中国历史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曾对各地的水资源加以改造、利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