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挺起中华杞乡的脊梁

挺起中华杞乡的脊梁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枸杞之乡在科学发展中求生存,在世界科技中看未来,在国际市场中找希望,在人类健康文明中比贡献。父授子嗣的红枸杞,像历史的接力棒传接延续,中华杞乡所有的荣耀将永载史册。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和有机物质,逐年沉积下来,构成了深厚的黑土层。现在,许多80岁以上的老者说起这个奇迹,还是津津乐道,认为中宁枸杞的兴旺发达,得益于清水河肥水的浇灌。发源于六盘山的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成就了享誉全球的“中宁枸杞”。

枸杞 挺起中华杞乡的脊梁

·王晓晴·

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出土大量有考古价值的西夏文物,揭开了神秘遗失古丝绸之路的层层面纱。黑水城的历史被牢牢载入西夏史册,黑水城更增几分神奇。但是,对与之相连的“黑水国”,识者寥寥无几。

然则中宁县舟塔乡的老百姓并不陌生,常常不假思索地告诉世人,我就是黑水国的人。就这些“并不陌生”的黑水国人氏,大多数认为,黑水国不过是个地名而已。

“黑水”,本身就没有什么骄傲可言,除非与黑水城有什么蛛丝马迹的联系。

黑水城和黑水国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黑水城与黑水国是否同处西夏?是否也有古丝绸之路神秘王国的层层面纱?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要追溯这些陈年旧事?追溯这些陈年旧事还有什么意义?

难道中宁“黑水国”仅仅是个地名而已?

但是,对于黑水国赋予“中国枸杞之乡”一些历史性思考,中宁有着别人无法可比的、更加深沉的思想,因为这是一段无可争议的历史,是中国枸杞之乡沉重而幽深的话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历史就是历史,实事就是事实,向来泾渭分明,黑白不可颠倒。

中国枸杞在中宁,中宁枸杞甲天下。

几经拼搏奋斗,“中宁枸杞”发挥品牌优势,借势造势,强势奋起,跨越发展,已成为宁夏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红色名片。对世人我们有更为丰厚的底蕴,展示“黑水国”的历史,展示中国枸杞之乡的历史,坦然面对世人去揭示历史赋予我们的思考。

中国枸杞之乡在科学发展中求生存,在世界科技中看未来,在国际市场中找希望,在人类健康文明中比贡献。“中宁枸杞”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走出宁夏,面向世界,展望未来,世界的目光便在某一时刻聚焦在中宁——2009年4月25日中宁枸杞荣膺“中国驰名商标”。

2009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杞乡人骄傲坦荡地与世界对视,对接了世界的目光。之后,诸多荣耀接踵而至,仅2011年我们连续六次得到殊荣:中宁县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全国首批25个重点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中宁县荣获“国家枸杞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中宁枸杞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金奖”,中宁县荣获“全国农业枸杞(生猪)标准化示范县”,中宁枸杞荣获“全国十佳区域公用品牌”,中宁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3年3月中宁县荣膺“第二届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市县”。

中宁枸杞争第一也要唯一。

父授子嗣的红枸杞,像历史的接力棒传接延续,中华杞乡所有的荣耀将永载史册。我们为之骄傲自豪,为之流泪流汗,为之拼搏奋斗,为之争创辉煌,为之书写历史。内涵深厚的中宁枸杞,让我们看到中华杞乡的曙光,一缕缕耀眼夺目的光彩,必将伴着杞乡成长的峥嵘岁月,成为我们的记忆和怀念,照亮着杞乡的未来。

今天,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红枸杞,让我们挺起了中华杞乡的脊梁。

绝胜腴田 国朝岁贡 中国枸杞根在中宁

中国枸杞的根到底在哪里?提出这个疑问,似乎连我们自己都感觉幼稚可笑。对杞乡泡大的人来说,过去是个疑问,今天应该坦然作答。

无论你对中国枸杞知悉多少,这样的提问不足为奇。

学习永无止境,历史没有重复。

“黑水国”的枸杞,形成著名的“茨乡”。中宁舟塔乡西部地域黑水多。中宁黑水是一种自然现象。

中宁有名的轿子山北麓,有一片天然湿地,长年流淌着甘甜的泉水,并且形成溪流,与北面的黄河沟岔汇合。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和有机物质,逐年沉积下来,构成了深厚的黑土层。因此,地下水渐渐变黑,土地表层的水也黑了。

“黑水国”就是黑水储聚之地。现在轿子山北麓仍多为芦苇沼泽地,东西两处各有一个大湖泊龙坑和跌坂沟。早在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设在中宁境内的眴卷县,就已修渠引黄,开发成了旱涝保收的引黄灌区,发展灌溉农业,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北魏时期,灌溉农业已相当发达,灌溉技术形成制度,“水凡四溉,谷得成实”。

北魏薄骨律镇刁雍将军,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冬天,为向沃野运粮50万斛,赶制了二百条船,船坞就设在黑水国。从此,黑水国成为河套航线的西南端,这一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当时,薄骨律是一个军镇,河套航运开通以后,朝廷允许设城。于是在黑水国出现了一个县级单位,称为黑城。53年后成书的《水经注》上记载,黄河过了泉眼山后是东西走向,“迳于黑城北”。黑城这个名字当然与轿子山北麓的黑水国有关。国者城也,黑水国即黑水城,黑水城的简称便是“黑城”。

北魏后期,在黑城东面五十里处的黄河南岸设置了鸣沙县,后来的北周鸣沙县置会州治所,黑城被列为州县所辖的关津。唐朝在河套设置舟师专管水运,黑城码头东移,黄河南北修筑城堡。北岸驻一个军,称为丰安军城。南岸置丰宁城,归丰安军管辖。作为刁公造船地点的黑城逐渐由丰宁城取代。

唐末,丰宁城居民为了纪念刁公开创河套航运业,在码头寺庙南侧修建了一座高塔,称为“宁舟宝塔”,今中宁县舟塔乡因此而得名,这也是黑城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黑水国”的蛛丝马迹,还不足以反映整个中宁航运码头的全貌,但是,黑水国的存在却给了人们许多美丽的启迪,蕴藏着深厚的文化韵味。

据史书记载:民国22年8月,清水河从舟塔乡的芦草沟决口,舟塔乡被淹。这次大洪灾,成片的农作物被淤平了,许多农舍被毁,全乡只有枸杞园安然无恙,郁郁葱葱,秋果收成尚佳。第二年,被洪水淹没的枸杞不用上肥都喜获丰收。从此,中宁枸杞产区的中心逐渐转移到舟塔一带,形成著名的“茨乡”和“西乡枸杞”。现在,许多80岁以上的老者说起这个奇迹,还是津津乐道,认为中宁枸杞的兴旺发达,得益于清水河肥水的浇灌。有这么几个数字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清水河经宁夏南部山区320公里,在中宁汇入黄河。清水河洪水不仅带来了南部山区的牛羊粪,而且带来了中宁枸杞特别需要的三十多种微量元素,在中宁黄灌区哺育了国朝贡品。发源于六盘山的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成就了享誉全球的“中宁枸杞”。

“聂家湾”的“宁安枸杞”是贡果的原产地。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收入的305篇作品中,有两首诗歌以相同的两句提到采食枸杞。这就是“小雅”《杕杜》与《北山》中的“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这两句诗,这距今已近三千年。春秋时代在民间流行的这两句诗,对于我国枸杞产业发展历史来说,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古代野生枸杞资源十分丰富,二是我国早在公元前800年已经形成了采食枸杞的习俗,我国是最早利用枸杞这种植物资源的国家。

宁夏栽培枸杞至少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明弘治年间即被列为贡果。宁安灌区开发十五年后的明朝宁夏当局,在成书的《弘治宁夏新志》一书中,记载了宁夏中宁“宁安枸杞岁岁纳贡”,清水河下游延伸到鸣沙洲的事实。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宁夏《银川小志》的作者汪绎辰在药材类中以唯一的评注歌颂了宁安枸杞,文曰:“枸杞,宁安堡产者极佳,红大肉厚,家家种植。”清代中卫知县黄恩锡在“竹枝词”中写道:“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中宁枸杞的繁荣景象。

民国时期,中宁销往上海等地的上等枸杞是用特制的木匣包装。在木匣的装潢上有一行字写着“自聂湾拣选上等贡果”。当时中宁枸杞分为贡果、魁元、改王、顶王、枣王、大剪六个等级。“聂湾枸杞”即被列为贡果。聂湾俗名聂家湾,在今中宁县新堡乡刘营村的一二三队。新堡是新宁安堡的简称,聂家湾就是中宁枸杞早期的种植中心,是中宁枸杞作为贡果的著名原产地。“宁安枸杞”以原产地在中宁县城宁安堡而得名。

1949年前,中宁枸杞栽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安堡、聂湾(现新堡镇)、东乡(宁安堡以东的恩和、东华等地)、西乡(宁安堡以西的舟塔、康滩一带),其他地方零星栽植,面积在3000亩至4000亩,产量每亩单产最高100公斤,一般60公斤至70公斤,主要由商户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中宁枸杞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政策、价格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面积从1949年的2808亩发展到1958年的7678亩。1961年中宁县设立中宁枸杞生产管理站,主管技术推广,且有专门的管理小组,每个人民公社都有自己枸杞生产的“土专家”。“聂湾枸杞”“宁安枸杞”在枸杞的树形培养上出现了“三层楼”“一把伞”“自然半圆形”“圆锥形”等种植管理模式。且“聂湾枸杞”是家种名优农产品,是继承我国长期利用野生枸杞的传统经验,在宁安堡一带特殊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宁枸杞诞生与“聂湾枸杞”密不可分,名列宁夏“五宝”之首,“宁夏红宝”载誉神州大地,四海五洲。

国朝岁贡的“中宁枸杞”使其扬名天下。宁安灌区开发十五年后的明朝宁夏当局,在弘治十四年成书的《弘治宁夏新志》记载了中宁枸杞列为国朝岁贡的实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七子朱栴,被封到宁夏做了庆王。朱栴的艺术造诣非常深厚,善写诗,编志,琴棋书法,游历考察。在其编撰的《宣德宁夏志》物产部分,已将枸杞列入其中。经过长期地培育、食用,朱栴所在的庆王府,开始从护卫部队的农产品中,精选优质枸杞,送给当朝皇帝和族亲。这种礼尚往来的配送,使得既是滋补药材,又是果品食用的枸杞,在皇室中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就像古代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迷恋丹药,采阴补阳,追求极致一样。而罗马人对中国丝绸的渴望,一旦成为其宫廷和上层人物的时尚,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让丝绸之路的烟火生生不息。贪婪的欲望,一旦被冠冕堂皇的理由嫁接,民间便会遭殃。

明朝初期,由于清水河上游长期犁种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壅进黄河,把南汊河道淤浅,洪水经常暴发成灾,下游的七星渠泥沙淤塞严重。明朝当局为了增加贡果的产量,趁黄河南汊淤浅的时候,关闭了岔河口,让宁安堡滩归靠南岸,使宁安堡以东的黄河南汊,变成清水河洪泛区。清水河下游河道,由此延长了二三十里。扩大清水河洪泛区,也许可以多收一些野生优质枸杞,在野生资源不足,产量不多且不稳定的条件下,抚育枸杞成了新的生计,但要满足朝廷京官的大量需求,也是枉然。洪泛区军民,由于引黄灌区的破坏,流离失所,饥民遍地,成为年年困扰庆王府和宁夏当局的重大问题,农民上京告状的事情时有发生。正德年间,朝廷宦官刘瑾专权,镇压异己,在各地增设的“皇庄”有三百多处,因夺田增赋,引发了庆王府的一起叛乱,朱栴的侄子参与了这起针对宦官的叛乱,震动朝野。几个月后,刘瑾也以“图谋反叛”被诛。事件过后,宁夏当局对国朝岁贡立即降温,再不提枸杞纳贡之事。

2007年,由于太中银铁路建设的需要,宁舟宝塔以西、舟塔乡铁渠村村界一座新建的古寺——茶坊庙拆迁,发现两块石墩,经中宁县文管所鉴定,根据两件石刻的风化程度和雕刻的艺术风格,结合佛教在当地的流传渊源,初步判断其是明代中期的作品。石墩图案上的植物种类存在,图中显示了鹤与鹿仰头觅食的情景,而所雕树型酷似结满果实的枸杞树,这可能是中宁枸杞文化传承历史上一件难得的证物。据史料来看,枸杞作为当地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人工栽培已经开始兴起,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枸杞的药用和保健功效也进行了系统记述,这也为判断两件石雕作品的年代提供了史料依据。

中宁枸杞本名“宁安枸杞”,因其原产地在中宁县宁安堡一带而得名。当宁安枸杞形成商品,走向全国药材市场时,由于宁安堡属于当时甘肃省中卫县管辖,故又有“甘杞”的称呼。1934年中宁设县时,以宁安堡为县城,从此又称为“中宁枸杞”。中宁枸杞从列入朝廷贡品到占领全国市场,大约经历了250年时间。在当时交通、通讯等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一个品质极佳的中药材要发展,就必须占领市场,淘汰次品,形成独家生产的局面。在随后的二百多年里,中宁枸杞逐渐形成优良品种,长期囿于宁安堡一带,尤以清水河与黄河交汇的洪泛区所产枸杞最为优质。中国优质的枸杞之所以千百年来生产于中宁大地,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宁夏枸杞”品牌,是唯一被载入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国家医药管理局将宁夏定为全国唯一的药用枸杞产地,列为“全国十大药材生产基地之一”。

200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高立新等,在《宁夏枸杞的道地性研究》一文中,从地质学的角度,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宁夏枸杞内在的品质、影响宁夏枸杞的地球化学元素、影响宁夏枸杞品质的土壤地区背景等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其道地性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宁夏枸杞的道地性。结果认为:不同的岩性(土壤)其理化性状是不同的,这也是影响枸杞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土壤富含利于枸杞生长发育的特殊有机营养物。宁夏中宁县是枸杞生长最为有利的地区,其土质条件非常适合枸杞的生长,且能结出品质优良的果实,最能体现宁夏枸杞的道地性。二是气候适宜性。中宁地处我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南部、东经105°26′~106°7′,北纬37°9′~37°50′之间,海拔1184米,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温差30.8℃,≥0℃的积温3880℃,≥10℃的积温3351°C,无霜期165天,年均降水量221.6毫米,年均蒸发量2055.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52%,年均日照时数29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5924兆焦耳/平方米。这里是宁夏黄河灌区与南部山区的交汇地带,四周群山环绕,黄河从中间流过,地势平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枸杞果实营养成分的积累。在2002年自然科学资金项目(编号39960036)中,刘静等在《中国北方地区枸杞气候适宜性区划》的研究中,把宁夏黄河灌区中南部区划为我国北方地区枸杞种植最适宜区。三是科学的栽培技术。千百年来,中宁枸杞不断地适应着当地的自然环境,每年随着季节的转变,周期性地履行萌芽放叶、开花结果,到落叶休眠的生长过程。同时,由于每年气候的差别,也会出现不同的年成。中宁枸杞的这种物候现象,反映了在中宁土地条件之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反映了中宁枸杞产量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勤劳智慧的中宁人民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不断改良枸杞的栽培种植技术,适时有效地导引植株生长发育,为中宁枸杞的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四十年来,宁夏农业科技人员对中宁枸杞不断进行物候观察、总结,形成了一批生产技术的科学参数,对中宁枸杞生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初,中宁枸杞作为药材,已在全国各大城市销售,据《中宁县商业志》记载,1912年陕西籍商人鲁玺斋、周继三先生等在宁安堡开办忠仪长药材行,视中宁枸杞为大本生意。1929年以后,在甘肃平凉、陕西西安、河南郑州、天津、上海、香港等设分号或驻庄,成为中宁枸杞最初的销售网点。

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中宁优质枸杞的经济价值,不断被周边地区及全国其他地区引种,产生了积极的辐射作用。据《宁夏资源志》载,1937年前夕,与中宁枸杞产区相邻的中卫县宣和乡已有少量种植,年产2500公斤,相当于中宁县年产量的0.7%。1918年中宁地区枸杞种植面积5000余亩,总产量24万公斤。1937年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中宁枸杞种植面积急剧下降,而中宁以外的其他地区也无人种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宁枸杞已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了促进枸杞生产,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中宁县为全国唯一的枸杞生产基地县,同时提高收购价格。1961年,宁夏科委组织科技人员,对中宁枸杞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系统地总结,同时将中宁枸杞引种到银川市郊的芦花台园林试验场,进行引种试验。翌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根据芦花台的引种试验向银川、中卫等市、县下达种植枸杞248亩的指标,从这一年起,中宁枸杞开始引种到整个宁夏平原的黄河灌溉区。

宁夏农科所的专家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长期驻点中宁,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总结了中宁枸杞的特性和栽培管理技术,帮助建设银川市郊的大面积枸杞园,同时他们的科研成果,也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不到三十年时间,中宁枸杞又从宁夏川区引种到西北、华北和华中的许多地区。在新疆精河县、内蒙古临河市和湖北麻城市等地,已发展成为重要经济作物。1993年,宁夏全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全国各地已超过20万亩。但多年来,由于土质、气候、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外地所产枸杞与中宁枸杞在品质方面却存在差距。

有些地区,虽然凭借当地的自然优势条件,引种了一些中宁枸杞,但都因气候、技术、采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搞了一些小面积的种植试验,不能形成规模种植,如我国西藏地区。而中宁枸杞果实颗粒饱满,肉厚籽小味甘,色泽红艳,所含主要营养成分均高于其他产区,尤其是枸杞多糖含量远远高于其他产区所产枸杞。同时,外省区枸杞含铅量均高于宁夏枸杞。全国连续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宁夏人口死亡率为全国人口死亡率最低的几个省区之一,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与长期服用枸杞和宁夏的自然环境有关。

自然天成 一勺延龄 中宁枸杞名甲天下

枸杞、杞乡、茨农、茨园、杞果……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更要怀念历史。我们的字里行间渗透了母亲黄河之水,沾染了中国母亲之河的乳育气息。

一个故事,一段文字,一篇记载……无不值得我们去怀念,去谒拜,去寻觅。

枸杞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就古代文献记载而言,枸杞子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名家罗振玉依据《说文解字》解释说:“杞,枸杞也,从木己声。”甲骨卜辞中关于枸杞的占卜记载,就是殷商帝王这种心态的反映。甲骨卜辞中的“杞”字,有时也可能指“姓氏”“地名”“国名”,但追根溯源,作为“姓氏”“地名”“国名”的“杞”字,应源于对人的生命具有神奇作用的“杞”树的崇拜。他们以“杞”树作为植物图腾,也就以“杞”树为“姓氏”、为“地名”或为“国名”了。据《史记·通志》载:“杞氏”为“夏禹之后”。“杞”字见载于殷商甲骨文,其种植年代必在甲骨文之前。这说明人们在夏禹时代就已认识杞树,崇拜杞树了,由此可知,枸杞子至少已有四千年左右的文字记载历史了。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枸杞进行了详细的记述。枸杞属于茄科类植物,这种植物在全世界分布约80多种,多数种类分布在南、北美洲,欧亚大陆约有10余种,中亚种类最多。我国有7个种,3个变种,多分布于西北和华北,西北宁夏最为集中,属7个种之一。通用的拉丁学名是:Lycium barbarum Linn。史书《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为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筋骨,去疲劳,令人长寿。”《本草纲目》集历代本草之大成,至今仍是一部医药权威性的巨著,《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有枸杞篇,分为7节,约5000字。文内诠释汉唐以来在各地流行的12个异名,同时分别论证枸杞叶、枸杞根(地骨皮)和枸杞子作为药材的性能、主治病症与服用方法,列出了32个传统医药方剂。枸杞是枸杞树的成熟果实,它不但已收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2000年版)中,而且还是国家规定的药食两用品种。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枸杞的主要产地,在我国最具权威的枸杞专著《宁夏枸杞研究》一书中,共收录枸杞研究论文396篇以及66篇国家专利摘要。

枸杞药食同源俗称“红宝”。枸杞俗称“红宝”,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优良的产品品质、独特的药用价值而一枝独秀,位居宁夏“五宝”之首。入药首见《神农本草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赞曰:“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宋代诗人陆游诗云:“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朔方道志》载:“枸杞宁安堡(今县城宁安镇)产者最佳。”《中华药典》明确规定:“药用枸杞子为宁夏中宁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因其药用、食用、保健美容价值高,抗癌、益智、养颜、滋补功效强而驰名中外,素有“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枸杞也为历代宫廷贡品,现在成为治病强身、保健美容、佐餐品茗、馈赠亲友的珍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宁枸杞已由原来单一的药品成为现在的保健食品、饮品、美容品和化妆品。枸杞子药用具有扶正固本、生精补髓、滋阴补肾、益气安神、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功效。《本草汇言》记载,“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枸杞对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止癌细胞扩散并增强人体免疫力。枸杞子泡酒熬膏、早晚嚼食、泡茶泡水、煲汤药膳,各有风味;鲜嫩枸杞苗做菜,爽而不涩,风味独特;枸杞茎干造型独特、自然天成、木质坚硬、纹理美观,是很好的根雕材料。历代医学家、养生家都很看重枸杞的补养功效。传统药物学认为,枸杞的主要功效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祖国医学中指述枸杞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之功能,适用肝肾阴亏,阳痿遗精、目糊头眩。对慢性肝炎、中心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病有明显疗效。对糖尿病、肺结核等有一定疗效。久服有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之功能。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证明,宁夏枸杞富含18种氨基酸、32种微量和常量元素、6种人体必需的长链脂肪酸、7种维生素、枸杞多糖、胡萝卜素类色素等一系列强身健体的元素。

枸杞主要出产于中国宁夏,但在美国的健康食品市场上却被称为“喜马拉雅枸杞”。据英国媒体报道,中宁枸杞悄然走进英国超市,原先对枸杞一无所知的英国人逐渐了解,原来枸杞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橙子高,β胡萝卜素含量比胡萝卜高,铁含量比牛排还高。枸杞产地对西方人而言是在最神秘遥远的青藏高原,据说枸杞已经被好莱坞明星收作秘方,成为麦当娜、伊丽莎白·赫利、米沙·巴顿等国际巨星的美容秘招。更吸引人的一点是,除了丰富的营养元素以外,枸杞所起到的壮阳功能更令西方人喜出望外。于是,精明的英国商家索性将枸杞称为“水果伟哥”,在英国有营养学家撰文盛赞枸杞为“超级水果”。之所以被形容得如此神奇,是因为它富含抗氧化剂,按重量计算,维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500倍,是已知的营养含量最丰富的食物之一。

现代研究分析表明,枸杞所含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每百克枸杞果中含粗蛋白4.49克,粗脂肪2.33克,碳水化合物9.12克,类胡萝卜素96毫克,硫胺素0.053毫克,核黄素0.137毫克,抗坏血酸19.8毫克,甜菜碱0.26毫克,还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铁、铜、锰、锌等元素,以及1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

第三届国际传统药物学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通过大量临床实验,发现枸杞具有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保肝和抗衰老三大药理作用。据科学实验表明,枸杞中富含的枸杞多糖能促进小老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尤其神奇的是,枸杞多糖无论是在非特异性抗肿瘤或者特异性抗肿瘤过程中,对巨噬细胞均具有激活作用,能明显增强小老鼠的免疫力。还有一些专家对小老鼠腹腔注射枸杞多糖,发现这种物质对小老鼠肝存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他们对一些因为缺乏乳糖而衰老的小老鼠进行实验,发现枸杞多糖能减少脂肪褐素的沉积,抑制小老鼠肝中的过氧化脂质的形成。

枸杞也是“药食同源”的植物性平补保健食品。“中宁枸杞”不仅含有人体发育和代谢所需的铁、钙等元素,而且还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7种维生素、甾醇,尤其含有很高的可以开发儿童智力的元素——锂,是国际上公认的“富集锂”植物,日本学者发现枸杞之所以有强壮、滋补、抗癌作用,是因为它有较多的锗。“中宁枸杞”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枸杞多糖蛋白主链与蛋白侧链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种活性物质具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和降血脂机及抗脂肪肝的作用。枸杞对癌细胞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能明显地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及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可使肿瘤患者不因白细胞的降低而中断放射治疗,枸杞更是预防艾滋病的首选药物。

枸杞,其果谓“枸杞子”,有多类神奇的传说,在此列举有三。

传说之一:红果子的传说。相传,战国时期,在秦国境内的黄河南岸香山北麓平原(今宁夏平原)上,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贤惠,夫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奉养老母,倒也勉强度日。时秦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狗子戍边归来,已是满脸须发。路见家乡正闹饥荒,田园荒芜,路人讨吃,饿殍遍地,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为惶恐,不知老母与妻子状况如何,即到家,见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甚为惊讶,谓妻曰:“路见乡邻皆饥,惟母与尔饱满,何也?”妻对曰:“尔从军后,吾终日劳作,勉为生计,去今之年,蝗灾涝害,颗粒无收,吾采山间红果与母充饥,方免其饿。”其母曰:“吾若非尔媳采红果食之,命已殒矣!”狗子喜泣,对妻更为敬之。邻人闻之,争相采食,谓之枸杞食。后人发觉狗子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民间医生采之入药,改称“枸杞子”。

传说之二:372岁的枸杞姑娘。北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载有这样一个传说:某日有位朝廷使者奉命离京赴四川等地办事。在途中见一位娇柔婀娜、满头青丝、年约十六七岁的姑娘,手执竹竿、口里嘀咕唠叨着正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八九十岁的老翁。老翁前躲后藏很是可怜,使者见状便下马挡住那姑娘责问:“此老者是你何人?你应尊敬老人,为何如此对待他?”那姑娘回答:“这人是我的曾孙儿。”使者惊道:“那你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药他不肯服食,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的,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光了,就因为这个,我才要教训他”。使者好奇地问道:“你今年多少岁了?”姑娘应声说:“我今年已有372岁了!”使者听后更加惊异,忙问:“你用什么方法能高寿的呢?”姑娘说:“我没有什么神秘方法,只是常年服用了一种叫枸杞子的药,据说可以使人与天地齐寿。”使者听罢,急忙记录下来,相传至今。

传说之三:枸杞为西王母杖、仙人杖。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称枸杞为西王母杖、仙人杖。究其此说的来历,在近代人周瘦鹃的《拈花集》中找到了答案。周曰:传说西王母是天上仙人,那西王母杖一定是她老人家使用的一根仙人杖。谁知仙人杖却是山野中一种植物——枸杞茎。其花、叶、根、实都可作药,有益精补气、壮筋骨、轻身不老之功;其形因茎坚硬可作拄杖,又因其功效之多,所以雅号仙人杖。他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内云:“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把枸杞列为仙药,久服轻身不老,成仙升天。后来唐白居易写了这样一首诗:“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这三个离奇、夸张的传说故事,却道出了枸杞独特的保健作用。枸杞的传奇文化是神化了的文化,可见枸杞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重振雄风 十年奋起 中宁枸杞浴火重生

“世界的枸杞在中国,中国的枸杞在宁夏,宁夏的枸杞在中宁,中宁的枸杞在西乡”的实事已定格在历史上,已被世界公认,成为世人赞誉我们最厚重、最朴素、最流行的世纪语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素有“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的中宁枸杞,曾有过不忍心追忆的沉沦和毁灭。

一个民族或一个人总把隐痛作为回忆,是不能昂扬向上的,撩起创伤只能让自己不快。人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人们不明白杞乡“重振雄风”“浴火重生”的那些故事。

中国改革开放的海南省,亮出“红宝”口服液的金字招牌时,中国西部盛产枸杞的宁夏人,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宁夏枸杞为原料的药食新型枸杞制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天津枸杞糖衣片,每公斤竟然卖到上万元价格,且供不应求。河北省一则名曰“二月花枸杞珍”的广告,做到了中央电视台,立即打开了销路。最让宁夏人坐不住的是,饮品行业领先且趋大趋强的“维维集团”,新推出了价格斐然的“维维枸杞豆奶”,以明星为代言人的广告声情并茂,“维维枸杞豆奶”日趋走红,营销战场拉到了宁夏首府银川市街头。这些枸杞制品,无一不是声称以宁夏枸杞为主要原料的。

而盛产枸杞的宁夏,除枸杞八宝茶外,枸杞制品在国内知名的屈指可数。红火了四百多年的宁夏枸杞,竟一度陷入无人种植的尴尬处境。到1995年,宁夏枸杞的种植面积仅有1.5万亩,掉到全国第五,而排名第一的内蒙古种植面积已达到28万亩。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里,宁夏枸杞面临衰败的严峻考验。

百年前就通过天津口岸,远销海外的“中宁枸杞”,是宁夏这片沃土上最为光彩的一颗明珠,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几十年来发展极度缓慢。大包干责任制的十年间,与宁夏枸杞的命运一样,面临衰败的严峻考验。此时期的“中宁枸杞”完全让外地枸杞充斥了市场,中宁枸杞卖不出好价钱,农民十种九赔只好毁树,改种其他农作物。当大片枸杞园被毁掉后,市场货少价格开始上涨,农民盲目跟风拼命种植使得枸杞价格又下跌。中宁枸杞靠贩子自发贩运,运不出去又不能当饭吃当柴烧,农民一次次狠心砍树,价格回升时再一次次痴心种上,很快再次跌进“卖难”深渊。20世纪90年代后期,支撑“宁夏红宝——枸杞”的中宁县,枸杞屡次深陷“种了挖、挖了种”的怪圈,难以自拔。跌至低谷的1996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不足3000亩,原产地的舟塔乡“挖茨”“毁园”,面积不足1000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宁枸杞深陷困境,市场份额几乎丧尽。如斯者三,三起三落,差点全军覆没。

在改革开放十多年后的1996年,以宁夏枸杞为原料的药食新型枸杞制品,悄然走进国际市场,面对枸杞国内市场争先发展的良好前景,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研究所首先推行“宁夏红宝——枸杞”无公害化技术管理模式,枸杞产品获得了我国枸杞行业第一个绿色食品证书,南梁农场生产的富硒枸杞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1997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启动“优质品牌枸杞基地建设项目”,在清水河、卫宁、南梁农场等四大枸杞集中产区,要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宁夏枸杞生产基地。

“中宁枸杞”也曾有过昔日荣光。此时期的中宁县,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枸杞生产基地县”,大包干责任制十多年后的1995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早在1984年,中宁县建成国内第一家枸杞深加工企业——中宁枸杞制品厂,开发和生产枸杞酒、枸杞饮料、枸杞罐头等系列产品。因设备和加工工艺比较落后等原因,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一直难有作为,1993年宣布倒闭,但却开创了宁夏枸杞深加工的先河。

昔日的荣光遮掩不了现实,中宁仅有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唯一枸杞生产基地县》《中国枸杞之乡》两本证书。枸杞是大自然的恩赐和老祖宗的遗产,中宁还算荣幸地用几千年老祖宗的一份宝贵家产、皇上贡品——“中宁枸杞”支撑着自己的脸面。

国务院颁发的两本证书这是中宁人的荣誉和骄傲,捧着这沉甸甸金色般的荣誉和骄傲,中宁人曾一度迷惘,似乎未曾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未曾深刻反思这荣誉和骄傲意味着什么?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宁枸杞产业危机四伏。

杞乡人开始痛苦的沉思和总结:1997年,中宁是宁夏一个不足20万人的小县,也是比较贫困的西部县之一。“中宁枸杞”墙里开花墙外香,为什么中宁人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能不能靠枸杞增加农民收入?中宁人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每一亩枸杞产值可以达到4000元以上,净收入超过2000元,相当于种10亩小麦的产值。当时的这笔账,我们中宁人算得是如何谨慎和小气?

反观我们自身,我们并没有从大自然的恩赐和老祖宗的这份遗产中,认识中宁枸杞“千钱一斗矜时价”的含“金”价值,更缺乏依托优势,推进“中国枸杞之乡”大发展的气魄和胆识。

“中宁枸杞”能“浴火重生”吗?

世界在等待,宁夏在等待,杞乡在期待,茨农在期待。

中宁开始痛定思痛的抉择: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宁夏在争先,中宁岂敢观之叹之坐以待毙?转变种田大县的小农经济意识,依托优势,向枸杞大县转移?把独一无二的“中宁枸杞”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在宁夏枸杞群雄逐鹿的竞技场,抢占发展先机,重振“中宁枸杞”雄风。

观念决定理念,思路决定出路。1997年中宁县拉开“重振中宁枸杞雄风”的帷幕,开始做大做强“中宁枸杞”的战略部署,把“浴火重生”的起点放在“黑水国”的宁舟区域,按照“主攻舟塔——‘西乡枸杞’原产区,宁舟区域规模发展,各乡镇适宜地连片种植,集中培植特色产业”的五年规划,明确枸杞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

中宁县历届领导冲破束缚,突破瓶颈,借势造势,再造优势,強势推进,中宁枸杞经历了三个战略性突破发展的历程。

重振中宁枸杞雄风的“第一个五年”。1997年中宁借助宁夏实施“宁夏万亩优质名牌枸杞基地”建设项目的机遇,县委政府审视县情,制定了“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枸杞特色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明确中宁枸杞特色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主导地位。为全力推动中宁枸杞走出低谷,1997年中宁县坚定不移实施和推进“中宁枸杞保卫战”的战略部署,中宁枸杞保卫战的主战场,责无旁贷地放在有名的“枸杞西乡”——舟塔乡。

1998年县委政府提出“立足优势,发挥优势,再造优势”,的战略思维,明确“兴产业、建基地、举龙头、活流通”的战略规划,把原产地舟塔作为实施“中宁枸杞”战略区域,以全县出台并实施“枸杞保护价”行政性地方政策措施,打响了一场全县规模种植促发展的“枸杞保卫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县枸杞面积不到3000亩,舟塔西乡的枸杞不足1000亩。当时的舟塔乡,农民承担着农林特产税和农业税“双重”税收,是全县纳税最多的乡镇。一亩责任田“双重”税收,这是明显的不公,农民便开始聚众与政府抗争。当吋,别说是扩大栽植“建功立业”,就是完成中国枸杞“九五”计划都很难,最后舟塔西乡农民“忍”了,也“认”了,这也让乡村干部们吃尽苦头。栽得多,纳税多,乡村干部们一家一户上门征税,一户少则三四百元,多则千元以上。因为全县发展大棚蔬菜和畜牧养殖增资争势的既得利益,农民毁掉茨园的选择可想而知。

面对硬任务、死命令,干部们田间地头做宣传,一家一户讲政策,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辛万苦,通过项目带动、地方保护价、主产区舟塔“保根”其他片区建园以及县财政政策性补助等措施,全县各乡镇坚定不移实施和推进种植规模,宁舟区域率先栽植,狠抓猛促,全力推动中宁枸杞走出低谷。1997年至2001年,在艰苦创业的第一个“五年”,全县枸杞面积由1997年不足3000亩增到8万亩,增长近15倍,平均每年以1.38万亩的速度递增,舟塔乡由1997年不足1000亩猛增到6万亩。全县建成以舟塔、康滩、长山头、宁安、新堡等区域为核心的一个两万亩的枸杞高新技术示范观光园区,一个万亩以上的枸杞生产基地乡,八个五千亩以上优质名牌枸杞基地专业乡和15个千亩以上枸杞特色产业村,实现量的猛增。

县民营企业为中宁枸杞深加工开了先河。县委政府以“大企业、大发展、大支持”的龙头企业理念,全力推进中宁非公有制企业的强势发展,中宁非公有制企业在全区颇有影响力,带动启发了一些枸杞民营企业家的发展理念,中宁民营企业家中的一些仁人志士,在枸杞深加工领域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早在1989年,余丁乡农民徐兴家创办了全区第一家枸杞深加工民营企业——宁夏早安枸杞豆奶有限责任公司,在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通过中宁农业银行金融信贷支持,“早安牌”枸杞豆奶八大系列产品畅销上海、成都、广东等全国十几个城市,宁夏“早安”豆奶香飘大江南北。2000年,中宁县将停产多年的中宁枸杞制品厂以低价出让给香山酒业,2001年香山酒业创办了“宁夏红”集团公司,以中宁枸杞为原料的“宁夏红”果酒开始起步并一路走红。

“中宁枸杞”是全国唯一枸杞原产地。1997年至2001年“中宁枸杞”获得了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0年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2001年“中宁枸杞”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为全国唯一以枸杞原产地命名的证明商标,“中宁枸杞”将得到合法保护。

中宁枸杞区域的规模发展和深加工民营企业的起步,不仅为中宁枸杞特色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宁夏枸杞种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枸杞综合水平争先进位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领航作用。

枸杞特色产业是宁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宁夏枸杞的优势在中宁,前途和希望在中宁,未来也在中宁,惠泽百姓,必将大有可为。这是“中宁枸杞”和宁夏的宏伟蓝图,“枸杞西乡”舟塔要率先大面积种植,大规模发展,尽快建成百亩千亩示范区,以西乡枸杞的规模发展保产业。中宁县四套班子领导目光凝聚在一起,分片包干,落实责任,沉甸甸的红皮责任书上,县委书记首先签上自己的名字,各乡镇立下军令状。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主要领导亲临全县各规划区域开展调研,进乡入村宣传动员,摸准实情建言献策。

中宁县确立建设万亩枸杞示范园和枸杞观光长廊,辐射中卫、同心、青铜峡、红寺堡等周边县市,带动了全国枸杞大发展、快发展的趋势。县四套班子领导钟情西乡枸杞的发展,倾全力支持“枸杞西乡”舟塔。1998年在舟塔“西乡枸杞”举步维艰的关键时刻,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们,鱼贯而入的驻入杞乡,踩着泥巴,步履坚定,与舟塔乡的干部党员群众并肩站在一起,舟塔乡的老百姓深受鼓舞。

在全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1984年~1996年的十多年中,农民对枸杞的渴望,如同粮食一样强烈。当集体栽种的枸杞划分给一家一户时,茨农喜上眉梢,像一份家业一样精心耕种。起初农民上市的枸杞,一斤只能买到2元左右,再后来猛增到9元,又下跌到6元、3元,起伏再三,茨贱伤农。农户栽种枸杞的信心动摇了,开始毁园挖茨,尤其1989年~1996年的八年间,整个中宁毁园趋势有增无减,舟塔枸杞举步维艰。

维艰,也得挺直腰杆连片栽植保产业,舟塔区域连片栽植,使中宁枸杞种植猛增,2002年,连片栽植达到10万亩。“中宁枸杞”不仅令国内青睐,其“药食同源”的宝贵价值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枸杞种植八仙过海,“中宁枸杞”呈纷争竞争趋势。我区南梁农场及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的枸杞种植面积增长迅速,枸杞深加工企业毕露锋芒,南梁农场、银广夏集团等企业都已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上市销售。饮品行业领先的“维维集团”,推出了价格斐然的“维维枸杞豆奶”,营销战场拉到了宁夏首府银川市街头。而“中宁枸杞”最有分量的仅仅是取得原产地命名国家证明商标而已,在枸杞深加工方面中宁远远落后于人。

不仅如此,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一度销声匿迹的“以假乱真”的“中宁枸杞”现象死灰复燃,且在全国滋生蔓延。

中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枸杞之乡”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中宁县四套班子达成共识:“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中宁县域经济还相对落后,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实施中宁枸杞的战略转移,再造优势,首先要采取应对措施保品牌,千方百计突破深加工这个带动性环节,向国家科研标准靠拢,争取在全国枸杞深加工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尽快实现中宁枸杞质的飞跃。”

为了全力营造保护品牌的舆论氛围,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枸杞局、各乡镇,全面开展调研分析,侧重保护“中宁枸杞”,群策群力,一个一个打假方案送呈上来。2002年3月“中宁枸杞”证明商标经国家商标注册正式启用,“中宁枸杞”名正言顺地有了自己的品牌证明并得到合法保护。

为了提高消费者对“中宁枸杞”品牌的认知度,中宁在县内外交通道路、长途客运公交车体、飞机场、火车站、基地、市场街道繁华醒目的地方设立对外宣传窗口,中国移动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热线、移动通讯彩铃等形式宣传品牌。2002年9月,中宁县在兰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为六家“中宁枸杞专营店”授牌。分管工作的县领导,在武汉举行的2007年中宁枸杞节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吆喝”中宁枸杞,侃侃而谈介绍枸杞,同时代表中宁县委政府向武汉五家专卖店授牌。为保护“中宁枸杞”品牌,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率领县枸杞办、工商局、新闻宣传工作者到处宣传中宁,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效应。

2003年~2007年,中宁县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宁夏·中宁)枸杞节,县委、政府组织全县相关单位部门十多批工作人员,奔赴上海、北京、重庆、成都、广州、四川、浙江等大城市举办新闻发布会,在全国各地组织联络销售。工作人员亲赴各地调查了解商标使用情况,在枸杞销售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中宁枸杞专营店”,营造保护品牌的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宁枸杞”,广泛收集销售信息,强化销售管理,依法打假防伪,维护品牌,并向全国各方渗透,扩大了中宁枸杞的知名度。

打造经济林果景观带。在中宁枸杞正本清源的同时,2004年国家免征农业、农林特产“两税”,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无疑为我县推进枸杞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宁迅速兴起以土地流转为形式的“中宁枸杞”产业化、精品化“土地革命”。宁安、余丁、石空、鸣沙、白马、恩和、喊叫水等乡镇攻坚克难、强化措施、引进企业抓定植,逐年扩增面积。2006年宁夏杞乡生物制品公司首创“企业+农户+基地”反租倒包集约化管理发展的新模式,舟塔“绿色观光示范区、新堡“杞芽绿色基地”、大战场“枸杞红枣经济林果景观带”、红梧山“农户+基地”枸杞新区各具特色,中宁枸杞特色产业向经济、生态、旅游、观光一体化方向迈进。2004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干果总产量1.8万吨,枸杞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9%以上,农民人均来自枸杞产业的纯收入达到1118元,占当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首次超过粮食收入。

扩展枸杞深加工领域。与此同时,中宁民营企业家中的一些仁人志士,在枸杞深加工领域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2002年“宁夏红”这一全国知名品牌的成功,吸引带动了红枸杞商贸、杞乡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深国祥、乐杞等多家民营企业,积极投资枸杞深加工领域并初具规模,扩大了中宁枸杞的市场销售份额,发挥了中华杞乡优势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领航性作用。“中宁枸杞”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悠久的栽培种植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已形成的规模品牌优势,在深加工、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处于了领军位置。“中宁枸杞”被纳入自治区“十一五”规划和战略性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之列。枸杞特色产业的标志性、战略性地位更加明确,全县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为中宁枸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夯实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殷切的希望。2005年3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在中宁视察期间,品尝了中宁枸杞,赞不绝口,欣然题词“中国枸杞之乡”;2006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视察中宁,对中宁枸杞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6年,中宁县成功创建了全国唯一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殷切的希望和成功的喜悦,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强势推进“枸杞品牌兴县”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实践,跨越发展。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关怀和希望,让“中宁枸杞”放眼世界。“红枸杞红起来”的世界目光,成为中国杞乡走向世界的巨大动力。中宁县委政府以“打造中国枸杞产业集群,引领中国枸杞产业发展”的强势,推进枸杞产业跨越发展。

在“枸杞品牌兴县”战略的推动下,政府以产业化政策驱动,以财政补助资金为杠杆,对枸杞龙头企业建设征地先征后免,金融信贷重点投放,重奖深加工自主创新企业,大力扶助枸杞科技转化项目,扶持“企业+基地+农户+科技”土地集约化发展等強势推进战略,举全力支持枸杞龙头企业,培育和造就一批杞乡民营经济发展带头人,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和引擎。

“早康枸杞”品牌率先走向全国。早在2000年,中宁早康枸杞开发有限公司,首先进行有益探索,它与日本株式会社结成合作伙伴,成功推出“早康枸杞”品牌。来自日本、美国的多家企业,主动为早康公司和杞乡春生物公司跑起了“龙套”。全区知名企业“宁夏红”“早康”“杞王”“杞皇”“杞芽”“杞乡春”“乐杞”等二十多家公司形成了自主品牌,拥有枸杞干果、枸杞果酒、枸杞多糖、枸杞籽油等十大系列十几个品种的产品,枸杞已由药用转向食用保健为主,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美国、日本等国。以品牌为主的“中宁枸杞专卖店”遍布全国136个大中城市,市场拓展到了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奥运会、世博会、各类全国知名特色产业评审论证及高峰论坛、中国宁夏·中宁枸杞节等活动中,中宁枸杞以品牌的名义集体亮相,已在众多参展产品中独领风骚,全方位地提升了中宁枸杞品牌知名度,“中宁枸杞”成为中宁乃至宁夏最响亮的一张名牌。

举全力培育枸杞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宁的枸杞产业,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迅速发展并初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枸杞产业链驶入产业化的快车道。“中宁枸杞”以品牌走向世界。2007年中宁枸杞获国际林产品博览会三个金奖并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确定为原产地地理标志;2008年中宁枸杞成为北京奥运会“推荐产品”并荣获“宁夏著名商标”;2008年7月首届中国(宁夏·中宁)枸杞节在中宁举行,中宁县当选为首届全国枸杞产业发展协作组轮值单位;2009年中宁枸杞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宁枸杞甲天下”已成为中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争创“西部百强”县的最强音,不断召唤鞭策着奋进的中国杞乡,中宁枸杞的前景令世人艳羡。

为了打造“黃河金岸”引领世界枸杞文化,中宁县适时调整枸杞产业结构,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补助为杠杆,撬动和激活民间资金,适度扩大规模,更新发展,实施以大青山、红梧山、国道为主的“枸杞南移”“山川共济”经济景观及生态林建设工程,2009年在山川结合区域新植枸杞3万亩。至2009年,枸杞种植总面积达到18万亩,总产量达到3.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33亿元,枸杞产业实现产值3.6亿元。其中枸杞深加工企业年转化干枸杞2000吨,创产值近5亿元,创税1300多万元,在全国拥有近五分之三的市场份额;枸杞绿色有机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1万亩,枸杞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在5年中增加了2.2%,枸杞树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枸杞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基地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切实提高了中宁枸杞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种植枸杞不仅净化了空气,美化了卫宁平原,枸杞生产加工还吸纳剩余劳力,增收创业,每年有近15万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参与枸杞采摘、捡选、加工、销售工作。以打造“黄河金岸”为主的中国枸杞博物馆开工建设,枸杞的产业链上又多了绿化和旅游两个环节。

挺起脊梁 扎根沃土 放眼世界的杞乡人

世界知道中华枸杞,世界知道了“宁夏红”“杞农”“圣杞乐”,越来越多的企业以此产业,走出杞园,跨出杞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而博得喝彩,在选择这个产业中,是杞乡农民首先唱响土地联产承包粮食丰收曲,继而放眼看世界,识得枸杞“千钱一斗矜时价”。在整个中宁毁挖枸杞园趋势有增无减的那些年代,农民张佐汉、周金科就是枸杞产业放眼看世界的人,或成功或失败都令世人敬重和赞叹,我们把他俩称之为中国枸杞之乡的枸杞老人。

杞乡“茨父”张佐汉。他是一个带有枸杞历史故事的老人,在茨乡称他为“茨父”也是名副其实的。即使中华杞乡曾对他无言,他也是中宁枸杞史册中厚重的一页。“枸杞西乡”茂密丛郁的枸杞园,早已和他有了春华秋实的对话。

张佐汉土生土长在枸杞之乡中宁县舟塔乡上桥村一队,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卒于2001年,享年91岁,一生与枸杞结下了不解之缘。

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中宁枸杞销路阻塞,客户断绝,价格下跌,主产区舟塔乡绝大多数农户都有枸杞园。人民公社时期,张佐汉成为生产队的枸杞管理员。中宁枸杞每斤两角钱都卖不出去,茨农们拿枸杞喂猪。张佐汉劝说阻拦,大片枸杞园还是变成了粮田,张佐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茨园挖完了,还叫啥枸杞之乡?他没挖茨园一棵枸杞树。民国33年(1944年)他倾其多年积蓄,以一块银元一棵茨苗的高价买了370棵枸杞大麻叶品种,种了三亩茨园,精心管理培育,逐步形成了大麻叶优良品种。

张佐汉从小长在茨园,14岁开始学习培育枸杞,16岁就拿起了剪子开始修剪。有关枸杞育苗、栽培、管理、防治病虫害的经验他编了一套歌谣:“打横不打顺,膛里要抽空;密处行疏间,稀处留油条;短切着地枝,旧梢换新梢;去掉针刺枝,勤剪保树形。”他亲身示范,给亲戚朋友送茨条扩大栽种面积。不久,大麻叶枸杞形成了气候,成为当地有名的丰产园。

土地承包时期,中宁枸杞又一次受到严峻的考验。枸杞产业的发展,中宁地区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外地枸杞冒充中宁枸杞充斥市场,中宁枸杞的销售和出口量大幅度下降,价格严重下跌,不少茨农挖掉枸杞改种瓜菜。就舟塔乡而言,虽然损失惨重,好在有一部分舟塔人,保留了下来一些好品种。

传经送宝,张佐汉的足迹,踏遍全县所有栽种枸杞的乡村,一些外省区的人员也来求贤拜师。1956年,他两次到甘肃省靖远县五大坪农场帮助培育枸杞,这个农场派了20多个人,在张佐汉家里住了两个月,学技术学经验。后来栽种枸杞1万多亩,张佐汉到定边、安边、榆林、新疆、黑龙江等地传经送宝。茨农张佐汉成为宁夏有名的枸杞劳模。

1961年,宁夏农科所聘请张佐汉到芦花台试验园搞示范栽培。1960年从南京林业大学分配到宁夏的应届毕业生王培蒂、秦国峰两名大学生来中宁老产区学习,拜张佐汉为师。经过五年努力,芦花台园林试验场的枸杞园发展到385亩,秦国峰与王培蒂一起投身于中宁枸杞事业,两人结成伉俪,成为张佐汉家的座上客。张佐汉把一些枸杞栽培技术口授给儿子作了笔记,交给秦国峰。秦国峰与王培蒂在宁夏工作二十年,发表枸杞论文四十多篇,并出版了《枸杞》《枸杞研究》两部著作。他们在中宁劳动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宁茨乡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银川芦花台地区也出现千亩大园,以大宗产品投放市场,宁夏川区各市县普遍引种成功。1981年秦国峰调回浙江时,新疆、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区都引种成功,大面积推广。1998年10月,秦国峰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特邀贵宾来参加庆典活动期间,专程到中宁探望了张佐汉。

张佐汉一生呕心沥血种植枸杞,并与专家学者传经送宝,名声远扬,为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2年以来,他受到宁夏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吴忠市委市政府、中宁县委、县政府等各级地方政府的表彰奖励。获得“枸杞生产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等十多种奖项。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榜上有名。

“枸杞王”周金科。宁安堡“茨乡”的周金科老人自豪地说:“中宁枸杞代表着宁夏,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我们中国的枸杞之特色名牌的形象。我的‘杞乡’‘杞王’‘枸杞红’就是靠品质走向日本,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有‘杞王’‘杞乡’的品质我心里一直很踏实。”

枸杞老人周金科在大集体时就给村里经销过枸杞,深感从种到收一滴汗水一颗枸杞所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大包干责任制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看着别人挖茨毁园,他心里比谁都疼痛,有的茨农舍不得挖园,唉声叹气叫骂诉苦。周金科耐心告诉庄邻四舍枸杞食补的药用价值,一遍一遍宣传枸杞在中国医学界的评论和地位。但周金科的力量太渺小,全县茨园还是毁了不少,周金科内心疼痛并强烈呐喊着,想方设法为农民找销路。他三番五次到县药材公司联系合作销售项目。当看到县药材公司几辆小车把枸杞当垃圾运到农田当肥料,他的心里在流血。

20世纪80年代初期,周金科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寻找枸杞销路上,曾多次遭受商贩蒙骗,扔掉了不少血汗钱。1984年,周金科倾其全家所有积蓄,打通了天津外贸的进出口关系,为中宁枸杞鸣冤叫屈,赢得了天津外贸客商,终于为中宁枸杞寻求到销路。他投资50万元购置了筛选机、包装机、自动捆扎机,建造了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把自家的小晒场扩大到l000多平方米,办起了“三得利”枸杞收购加工销售公司。1984年承办个人公司,他正处计划经济的风浪尖上。社会上纷纷议论,说周金科与国家的药材公司对着干,迟早要倒霉的。一些行政干预也找上门来,固执倔强的周金科并没有让流言蜚语吓倒。

他思谋经销策略,眼光首先瞄准的是外贸和出口。他往返千里,到天津外贸、宁夏外贸进行业务联系和洽谈。l995年周金科枸杞商贸公司被列为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先后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先进私营企业”“全区股份私有制企业先进单位”“明星私营企业”“全区模范纳税户”“全国质量优质单位”。周金科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地方私营企业家,先后任自治区及市县政协常委、自治区工商联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等职。从1995年至今周金科被各种荣誉和鲜花包围着,他如同“中宁枸杞”这个全国品牌一样,得到社会各界的敬重和认可。

1998年,周金科将“三得利”枸杞收购加工销售公司更名为宁夏红枸杞商贸有限公司,并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1989年和l991年周金科先后两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国、澳门等地考察,使他对枸杞的出口与深加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中宁杞乡,人们忘不了“枸杞王”周金科这个枸杞老人。几十年,他在“中宁枸杞”的风口浪尖搏击商海、浪里扬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领军枸杞产业的红枸杞商人,从中年拼搏到暮年,年近古稀,壮心不已。很多的学者专家,志士同仁称他是中国杞乡的“枸杞王”。

枸杞专家胡忠庆。张佐汉老人“大麻叶的故事”如今已成往事,美好的往事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怀念和尊敬。一个像茨农自己家里人一样熟悉的身影,自1982年至今的27年如一日守护着杞乡、爱护着每一个茨园、呵护着每一个棵茨苗。他以张佐汉老人的痴苦和坚韧,用自己情系枸杞的半生岁月,下乡村、驻基地、钻茨园,进农舍,以单位为家,吃苦吃亏从不喊累,创造出枸杞“春种秋收”的奇迹。如今他除了两鬓斑白,剩下的就是一丝谦逊深沉的微笑,他便是县枸杞管理办公室研究员胡忠庆。“春天里踩倒的几棵青苗,秋天奇迹般结出籽粒……”我们对胡忠庆的敬重,可以用妙笔生花的诗文。以杞乡为根,以茨园为生的茨农,对胡忠庆的尊敬可以去看收获。以舟塔乡为主的中宁茨农,几十年来在传承“茨父”张佐汉技艺的过程中,很快接收了自己家人胡忠庆“春种秋收”新技术,熟练掌握了枸杞扦插育苗技术,中宁茨农将茨园剪下来的废弃枝条,加工成“种条”后,进行扦插育苗的珍贵技术,在全县推广运用,成为枸杞产业链上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项目。原本只能付之一炬的“废品”每株均价超过了1.6元。年销售苗木近5000万株,增收8000万元。春季修剪下来的强壮枝、徒长枝加工成16厘米以上的枸杞种条,每根可卖6分钱,按总用量3亿根来测算,中宁茨农又可增收1800余万元。中宁县依托其先天优秀种质资源,育苗总量持续攀升,规模经济的优势迅速凸显,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枸杞苗木供应地和繁育基地。

对张佐汉、胡忠庆这两位“保苗留根”功臣的怀念与敬重,是杞乡人最朴素厚重的感情。

县枸杞管理办公室的干部们,他们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用自己风雨杞乡路的青春年华,书写着如红枸杞般酣香的事业和咸涩的人生。十多年来,建基地、保品牌、绿色无公害、经果林景观、进出口转化、枸杞节、防伪打假、原产地认证、驰名商标等,县枸杞管理办公室为中宁枸杞荣获各类殊荣,为迎接各级别类的学习、参观、考察积累下来了几百册资料,这些已成为杞乡创业史和枸杞历史文化的宝贵文库。

枸杞专家胡忠庆、农艺师马新生、谢施祎等许多农技人员,一生没有离开枸杞园。十几年如一日,授艺解惑,查伪打假,喉咽市场,风雨无阻与老百姓一样忙在田间地头。有的农技人员已经两鬓白发,小胡变成老胡,小马亦成老马。科技特派员康本国土生土长在中宁,十多年来在科技局默默无闻工作,全县枸杞拣选的“苦役”成为他的心痛。他不善言语,历经三年屡次三番,用纤维袋背着自己买的中宁枸杞,上火车下飞机,到相关省区的科研院所,最终把“枸杞色选机”这一科研成果在全县应用推广。几经辛勤与执着,科技和“枸杞色选机”与康本国的人生命运连在一起,他创办了科技服务公司为茨农服务,“枸杞风干机”于2009年8月引进试机成功,为广大茨农和企业排忧解难,创出了可贵的时代业绩。

中国枸杞之乡的万亩枸杞园养育了一代一代的人。多少人为之奋斗执着追求,带着红枸杞的丰硕、喜悦、鲜红、甜美走出杞乡,走向新的里程。杞乡人像一群永无止息的垦荒者,在杞乡这片姹紫嫣红、绚丽多彩的沃土上永无止境耕耘和拼搏,舟塔乡相当一部分乡村干部,一辈子守望自己栽植的枸杞园,耕耘和拼搏自己的一生。中国杞乡永远牢记那些“把根留住”的杞乡人。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无论我们的人生多么平淡无趣,无论我们笔下的文字多么苍白无力,我们也不能掩饰对垦荒者的尊崇和敬仰。

这些年来为了缓解茨农“太吃亏”的哀怨,舟塔乡一大批枸杞贩运大户应运而生。舟塔枸杞商贩组建了中宁规模最大的枸杞统防、统治公司,职责为中宁各乡镇枸杞农户防虫灭蚜和枸杞销售,足迹遍布周边县市。在多产业大市场的国际趋势中,中宁人痴守着枸杞园、打拼传承着中宁枸杞、从事枸杞加工销售及服务的中宁民营企业家就有600户之多,他们为这片沃土的发展增添了厚重的色彩。

中宁人的先祖以人定胜天,化害为益的壮举为后人结下了红宝之缘。和着“春天的故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宁枸杞深加工民营企业不仅开创了宁夏枸杞深加工企业的先河,传承了中宁枸杞光荣传统,成为打造枸杞特色品牌的杞乡人,他们为中宁枸杞走出宁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而艰苦创业,搏击商海、浪里扬帆,成为枸杞产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中国杞乡的殊荣和骄傲。如果把他们美喻成璀璨明亮的繁星,“枸杞王”周金科,“宁夏红”的张金山,“杞乡生物”的王自贵,“杞芽”的刘国祥,“早康”的朱彦华等每个人就是其中闪亮夺目的一颗。

宁夏红总经理张金山,从全区枸杞深加工十几年的曲折历史中,认识到中国枸杞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只有依托国内外市场,走“承德露露”等著名企业大发展之路,永远走出挖树毁园的历史怪圈。2000年初,香山酒业集团收购兼并中宁枸杞制品厂,确定了向国内外市场进军的发展战略。应用中国食品工业研究所和南京大学中德联合研究所提供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宁夏红”2001年建成年生产5000多吨枸杞酒枸杞干红生产线,以“宁夏红”为品牌的保健营养型低度发酵酒,批量投入市场,把中宁枸杞的自然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在高附加值生产方面取得突破。2002年春节期间,“宁夏红”系列酒广告出现在山西甘肃等周边省市的各个新闻媒体。春节前夕,“宁夏红”赫然出现在中央1台到中央8台黄金时段的屏幕上。与此同时,香山酒业企业营销网络的触角东进南下,2002年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宁夏红”系列新产品,引起海内外客商关注。交易会期间,企业与海内外客商签订购买合同200多份,总金额达6.8亿元人民币。

“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扬名中外,成为宁夏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名片”,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宁夏杞乡生物食品工程有限公司王自贵,土生土长在中宁,先后在乡镇、县文化局工作18年后,曾经有过令人称慕的人生光环。处于对家乡红枣的偏爱,王自贵工作之余研制红枣常温保鲜枸杞原汁技术并取得专利。1998年5月,他毅然辞去职务,放弃了19年工龄的公职,扔掉了世人羡慕的铁饭碗,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红枣枸杞精深加工科技领域,扑向商海。闲言碎语,手无寸金,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王自贵怀揣妻子街上摆冰柜、做生意的一万元积蓄跑市场搞调研。

王自贵用3个月的时间南下北上,到北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天津农产品保鲜中心、汇源果汁、娃哈哈集团、椰风集团等十几个国内科研院所和知名果品饮料厂家,了解果汁的市场前景,发现了枸杞深加工的难得机遇,坚定了他从事食品生物科研的信心。

1999年3月,王自贵租用县古城良种繁育场的10多间旧厂房,正式成立了宁夏杞乡生物食品工程有限公司。他聘请区内食品科研机构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开始了他艰辛的探索实验。在长达15个月的呕心沥血,成千上万次的反复实验,倒掉20多吨枸杞原汁实验品,终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常温保鲜枸杞原汁,敲开了成功的大门。2001年出口销售常温保鲜枸杞原汁103吨,为国家创汇46万美元,同时生产的常温保鲜枸杞原汁,突破了枸杞原汁不能在常温下保鲜的禁区,收到了来之不易的第一桶金。

这是宁夏枸杞深加工产品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向国际市场,《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对此事用英文进行了报道。

一个人的志向多么宏伟远大,你的双脚离开大地,一旦跌落下来,便没有了根基,没有了托付,没有了方向。成功总是青睐那些脚踏实地、执着追求、不懈努力的人,上海滩的朱彦华就是其中的一个。朱彦华出生在余丁乡黄羊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清寒的家境让他从小就深感生活的艰辛和不易。1995年7月,刚毕业步出宁夏建筑学校的朱彦华,在先前一步到上海创业谋生的大姐朱肖娟的鼓动下,毅然放弃进国有企业工作的机会,成为舅舅徐兴家宁夏“早安枸杞豆奶有限公司”的得力骨干,他只身远赴上海,走街串巷,推销中宁枸杞,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1996年舅舅徐兴家车祸英年早逝,“早安公司”内部管理权制发生变更,朱彦华和姐姐及妻子等人拼搏上海滩,冬去春来,几易寒暑,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格和吃苦受累不停的拼搏精神,在短短几年间,他完成了从推销车零卖到超市销售的跨越,迈入了事业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2月,他和妻子王丹丹从上海回到家,注册成立了宁夏早康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在北京、广州、大连、哈尔滨、成都、武汉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分公司及办事机构十多家,将优质的中宁枸杞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自2000年至2012年,累计销售中宁枸杞20吨以上,“早康枸杞“为叫响中宁枸杞品牌,开拓外部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朱彦华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三十多项荣誉。

有一种枸杞芽是菜用枸杞新品种,不开花不结果,所有营养成分都囤积在嫩芽之中,是科研人员历时7年,采用深山中生长多年的野生枸杞与宁夏优质枸杞品种“宁杞1号”进行中间杂交培育而成,现在这种杞芽成了宾馆餐桌最受欢迎的健康菜,这就是目前最畅销的“国祥”牌枸杞芽菜,芽茶。在中国宁夏第五届枸杞节的盛宴中,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许多宾客细品了两大奇品——枸杞芽菜和枸杞芽茶,对宁夏杞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刘国祥董事长艰苦创业、造福苍生的“红枸杞精神”感慨万千,对他独具匠心的科研成果——“杞芽”赞叹不绝。枸杞芽茶既不同于传统的枸杞茶,又在泱泱茶国中出类拔萃,尤以清香耐泡与营养保健而称雄茶道,在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和降压茶六大茶类中别具一格,“杞芽”已成为中国杞乡独一无二的一道绿色风景线。

还有很多很多,为宁夏枸杞产业付出心血汗水的人们,他们靠脚踏实地、执着追求、不懈努力,都已经拥有一把“中宁枸杞”走向世界的金钥匙,他们都是放眼看世界的杞乡人。

文化铸魂 翰墨飘香 杞乡骄子竞显风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极具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关枸杞的作品达七首之多。此后,许多大文学家、大诗人泼墨展才,名作迭出。新中国成立后,在美丽富饶的卫宁平原,出现了一个“红枸杞文化现象”,涌现出了一批红枸杞作家、诗人、书画家、剧作家、摄影家、音乐家、舞蹈家等,出版了几十部枸杞专著,涉猎诗、词、歌、赋、小说、影视剧、报告文学、摄影等二十多个艺术门类。同时,更有智者进行了红枸杞与自然科学、旅游学、茶学、民俗学等十多门学科的研究,使枸杞文化研究进入了更高层次。中宁“绿色枸杞基地”“枸杞绿色长廊”“万亩枸杞示范园区”“枸杞观光台”“枸杞绿色景观带”“枸杞博物馆”……的诗情画意,把杞乡发展和杞乡人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成就了“红枸杞”文化。

杞乡文化风尘仆仆,一步一个脚印向世人走向未来……

中宁,地处宁夏中部,横枕滔滔黄河,古之人文大县,今之经济重镇。

古往今来,中宁聚天地之精华,凝山河之灵性,历史悠久,英才辈出。自西汉元鼎三年设眴卷县始,两千余年,四为县治,五为州治,历史积淀,雄浑厚重;承华夏之禀赋,融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精髓,形成了枸杞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佛教文化、黄河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体系,境内文化名胜风格迥异、古朴典雅。牛首佛光、星渠翠柳、黄河古渡、胜金雄关、双龙石窟、长城遗址、鸣沙过雁、宁舟宝塔、石空灯火、芦沟烟雨、长河落日等胜景璀璨、底蕴深厚,彰显了人性山河的悠长龙脉;秉人文之根本,得名族之和气,重文兴学,重教育人。地灵而人杰。自清乾隆六年首设社学开始,广开私塾,大兴学堂,育人载德。历史人物代有传承、彪炳史册;革命英烈赴死国难、慷慨悲歌。尤其在新中国诞生后,杞乡教育事业飞速发展,3万余名莘莘学子考入全国各大专院校,遍布祖国各地,铁肩担道义,勤政为民;妙手著文章,笃学深研;商海搏激流,艰苦创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在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中,有9人曾经担任或正在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近73人担任厅级领导职务,500余人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有1500余人担任科级领导职务;在科研教学前沿,教授、副教授120余人,博士60余人,副主任医师、中学高级教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等各类高级人才9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在商海征程上,近300余名杞乡英才征战商海,成为区内外有实力、有影响的经济人物。

中宁枸杞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枸杞文化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打造“黄河金岸、引领世界枸杞新潮流”给枸杞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华杞乡到处都充满了大干快干的建设激情。世界枸杞文化园旅游景区项目建设落户中宁。项目依托中国枸杞之乡18万亩枸杞种植面积以及已形成的一个两万亩,三个一万亩,7个5000亩,26个1000亩的枸杞连片种植乡镇和枸杞生产专业村。1500亩精品枸杞生态园是世界枸杞文化园旅游景区的核心部位,是全区黄河金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旅游枸杞园、枸杞博物馆、休闲娱乐区、公共服务区都在不同程度推进,中国枸杞博物馆列居其中,成为沿黄城市带一颗璀璨的“明珠”。

2009年中宁枸杞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后,中宁县委政府领导深切感受到杞乡厚重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刻理解了“红枸杞”丰富的精神内涵,意识到历史赋予“中国枸杞之乡”沉甸甸的时代责任,中宁县委主管领导组成专门班子,广泛吸纳意见建议,提出“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留下中国历史文化枸杞文化之根”的文化战略设想,部署打造中国杞乡文化发展的战略工程,中宁县文联从最基础的“留根文化”入手,策划编写《红枸杞历史文化丛书》。

“中宁枸杞”百年历史,五本大全,这么一份沉甸甸的时代文化责任,落在中宁县文艺界群体人的肩上,且用不足“百天”的时间完成任务。

时间就是命令,命令就是任务,任务就是责任,中宁县文联只能选择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挑起了“掌灯夜书”“咬文嚼字”“挥汗染墨”激扬文字,翰墨记史的时代责任。

用翰墨飘香留住历史,留住记忆。中宁县文艺界以此为荣,勇担重任,以压力为动力,以“留根”为自豪,本着“抢时间,争速度,求质量,出精品”的工作宗旨,以文会友,广纳贤士,有序部署,内引外联,智勇结合,昼夜筹划,并积极争取区市文联、区书画协会、中国书画协会会员的支持,精选书写《诗经》等远古名典名人、近代现代伟人名家的枸杞诗话点题作品共34幅。

经过百天苦战,《杞乡中宁历史文化典藏》《杞乡中宁民俗文化经典》《杞乡中宁名胜大观》《杞乡中宁夜话》《杞乡中宁诗书翰墨》系列文化丛书共五大卷本130万字呈于世人,填补了中宁建县以来无历史文化丛书结集出版物的历史空白,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及宁夏解放六十周年献礼之作,被中国枸杞博物馆作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陈列收藏。

文化铸魂,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只争朝夕。

2011年,县文联编辑完成反映中宁文学创作成就的《红枸杞文学丛书》。整套丛书共五卷本130万字,集中体现中宁文学爱好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质朴情怀,填补了中宁建县以来无文学结集出版物的历史空白。历时近一年,中宁县文联多方联系,内查外调,编纂反映宁夏党史重要人物张子华事迹的著作《塞上革命先驱张子华》一书,全方位展示了从中宁恩和镇走向革命的共产党人张子华短暂而壮丽的人生轨迹,此书更被宁夏人民出版社列为宁夏纪念建党九十周年重点出版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史图书馆也收藏了此书。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丰富宁夏党史内容、确定张子华宁夏革命第一人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让人欣慰的是《红枸杞历史文化丛书》,进一步增强了杞乡人对中华杞乡的尊敬和自豪感,擦亮了中宁县文化工作者的眼睛。“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文化工作者”的赞誉净化着文艺界的心灵,警示着文化工作者的人生,感染着文艺界工作者的热情。

《红枸杞》期刊也是中宁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耀眼明星。《红枸杞》的前身是2002年创办的《中宁文苑》,2005年改名《红枸杞》。作为杞乡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红枸杞》走过5年的风雨历程,在面对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2009年《红枸杞》改版后以弘扬“红枸杞”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高层面地突出杞乡地域文化特色,刊物一经面世,受到区市文艺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2009年县文联为了庆贺中宁枸杞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而开通了《红枸杞·专刊》,专刊设计新颖,装帧考究,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主流色以中国人所崇尚的红色为主色调,反映中宁枸杞产业发展历程和中宁枸杞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过程。刊物充满喜庆、热烈、庄重、尊贵的韵味,彰显着美丽杞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此专刊在新闻发布会上赠发后,参会人员争相传阅。

红枸杞原创音乐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县文艺界努力挖掘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杞乡文化资源,创作了一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歌词。

原创歌曲《走进中宁》《千年情缘》《红果红》《红果情》《美丽的杞乡我的家》《杞乡谣》《这坨坨枸杞红了》《请到杞乡来做客》《杞园情歌》《黄河黄红果红》《中华红》等35首红枸杞歌曲,在杞乡传唱,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红枸杞文化品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2009年5月8日~5月21日,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总决赛”上,中宁县文联选送的《千年情缘》获“西北赛区创作奖”并入围“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总决赛”。这是中宁有史以来第一次参加高规格高档次的流行音乐赛事,表明中宁的原创音乐已取得重大突破。在央视音乐频道现场直播比赛实况,同时播放了“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的电视宣传短片。虽是短暂的播放,但现场万人注目,对宣传“中国枸杞之乡”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宁夏第五届枸杞节,原创歌曲《美丽的杞乡我的家》情深音美,唱出杞乡几十万回汉儿女对家乡的热爱。2012年1月4日“盛世欢歌”红枸杞原创音乐会在中宁影剧院上演。《走进中宁》《这坨坨的枸杞红了》《七月的枸杞园火辣辣的红》《红果红》等16首原创歌曲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在各方云集的记者在中宁节庆活动中,红枸杞原创歌曲演唱,始终是记者们最为精彩的焦聚,摄像机快门咔嚓响个不停。世人注视着鲜艳欲滴的红枸杞,每个节庆因红枸杞原创歌曲的演唱,全场一片赞叹之声!

在剧本创作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杞乡火热生活,创作了《枸杞红了》《走出枸杞湾》《枸杞湾的红精灵》《红枸杞》《杞乡岁月》《杞乡魂》《杞乡人物冯志远》等一批红枸杞戏剧影视剧本,文字总量近2000万字。其中,反映杞乡人物冯志远老师先进事迹的现代戏《冯志远》演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在书画作品创作方面,通过组织书画笔会活动和个人自主创作,先后创作书画作品3000多幅,获国家、省部级参展览奖项21人次。在摄影创作方面,通过组织摄影创作活动,创作反映中宁历史文化、经济社会、风俗民情、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侧面的摄影作品4000幅,丰富了文联影像资料库内容。编辑完成的反映杞乡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大型画册《杞乡印象》,为中宁对外宣传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红枸杞”文化的不断发展,“红枸杞”文学艺术队伍不断壮大。滴水穿石的红枸杞作家严光星,第一个提出推广实施红枸杞工程,实现红枸杞理想,积极开展系列红枸杞文学丛书艺术创作。2000年后,严光星进入了《红枸杞小说丛书》《红枸杞人生宝典》的构建与创作过程中,为中宁红枸杞文学创作鸣锣开道。红枸杞文化引领了一大批文学创作者,红枸杞文学创作艺术骨干及各门类艺术骨干脱颖而出,杞乡文艺骨干发展到二百多名,其中65人被推荐吸收为区级协会会员,8人被推荐吸收为国家级协会会员,成为红枸杞文化队伍的一朵朵枸杞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09年中宁枸杞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32亿元,中宁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枸杞产业发展的中心。继以出版的《红枸杞历史文化丛书》《红枸杞文学丛书》《中宁枸杞史话》《谈古论今话枸杞》及35期《红枸杞》文学期刊等一批红枸杞历史文化著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集中展示了红枸杞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了杞乡人文精神,成为红枸杞文学艺术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红枸杞影视、书画、音乐、美术、民间文艺等各艺术门类也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为推动杞乡文学艺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把红枸杞文化发展推上新的高度。

中宁文学艺术界守土有责,不辱使命,潜心培养红枸杞文艺人才,出精品,出人才,一批红枸杞作家、诗人、剧作家脱颖而出,红枸杞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总结经验,博采众长,从2010年初春开始,中宁县文联开始筹划红枸杞文化发展的前景框架。经过两年之久沉淀式的思考,“中国枸杞文化之乡”项目建设规划的轮廓逐渐形成。

2011年,中宁县委政府打造“中华杞乡”,建设“六个中宁”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定位,提出加快实施振兴中宁枸杞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全国枸杞“文化推介中心、苗木繁育中心、科技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市场交易中心”战略构想,并付诸实施,这些都赋予红枸杞文化产业发展更加科学、更加丰富、更为全面、更具特色的精神内涵和人文要素,为枸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中华杞乡,红动中国,文化引领,走向世界,已成为杞乡人的共识。中宁县文联集中时间,积聚人力历时两月,多方搜集资料、几经撰写几经修改,于2012年初形成5万余字的“中国枸杞文化之乡”文化申报项目大纲。

大纲分别从中宁县基本概况、枸杞的资源、特色及类型、枸杞文化的开发利用、枸杞文化传承保护、枸杞文化学术研究及文化名人、红枸杞文艺作品及相关活动、枸杞文化的发展规划等十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在赴中国文联商谈期间,“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命名办对申报大纲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申报大纲目录清晰,主题分明,内容丰富,详尽准确,特色鲜明,枸杞产业文化特质十分突出,符合“中国文化之乡”的申报要求”。为此,中宁县人民政府研究启动了“中国枸杞文化之乡”创建项目。

2012年12月中旬,中宁县申报创建“中国枸杞文化之乡”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与自治区文联相关领导赴中国文联协商、洽谈申报创建相关事宜。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同意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申报的“中国枸杞文化之乡”列入2013年度考察命名计划,商拟2013年7月中宁枸杞采摘期间进行实地考察。

中宁县创建工作办公室严格按照“中国枸杞文化之乡”申报要求,认真组织各单位部开展紧张有序的工作,全县人民齐心聚力“建基地、活流通、促加工、打品牌、兴文化”,用心中的挚爱,大写红枸杞文化独特的风韵,中国枸杞文化之乡的建成将成为中宁枸杞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中国枸杞之乡也将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春华秋实 谁言寸心 中宁枸杞荣膺史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劳作耕耘的杞乡人,一辈子忙忙碌碌地耕耘,欢欢喜喜地收获,便有了枸杞之乡红红火火的日子,风吹茨花香飘四溢的田园风光。世人对茨乡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枸杞果,粒粒皆辛苦”痴情固守的感悟越来越深,杞乡人肩负着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

这些年来,在夜以继日的奔波忙碌中,中宁县委政府领导最重的担子还是“春天耕耘”,每年枸杞栽植季节,中宁县四套班子领导都要下基层进行枸杞产业化发展的专题调研。2009年春天,在舟塔万亩枸杞观光园,中宁县委领导和“揎茨”的农民攀谈起来,曾经的衰败和昔日的荣光,让杞乡饱经沧桑,茨农打心眼里感谢党的政策,看着大片的枸杞园美景,望着茨农汗水泥土中的忙碌和微笑,中宁县委政府领导的心里是一种沉甸甸的喜悦。

“品牌维护”喜中有忧。十几年来“品牌维护”一直是杞乡最沉甸甸的话题。无论企业、企业家还是乡村干部、茨农,都不由自主默叹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宁枸杞”挖茨毁园尴尬历史,不敢回忆让杞乡付出的那些血的代价的历史。“中宁枸杞”几千年历史,茨农今日的忧虑,让县委政府感到肩负着一份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

如何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维权保护茨农利益,维护“中宁枸杞”品质?

无论是耀眼光芒还是高潮跟进,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强强巅峰对决,“中国枸杞”谁主沉浮?

中宁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带领干部进驻企业,靠近基地,访问茨农,调查研究解决难题,用“中国枸杞”的世界眼光,重新审视“中宁枸杞”今日的荣光。中宁枸杞提升品位,提高档次,提质增效。“保品牌,增效益,促发展”,中宁人要拼智拼勇,尽快向中国驰名商标跟进。

中宁县枸杞办、工商局等相关单位部门紧锣密鼓行动起来。中宁枸杞荣膺“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浸透了中宁无数有识之士的心血,浸透了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渗透了自治区工商局领导及工商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艰辛与汗水。为了获此殊荣,中宁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几度赴银川、上北京,废寝忘食,日夜兼程,拉开了中宁枸杞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的战略序幕。时任自治区工商局马云海局长多次亲临我县实地调研指导工作,先后两次到国家工商总局进行专题汇报,并邀请国家工商总局领导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负责人亲临中宁视察枸杞产业发展情况。

接下来就是中宁县执着的信念,和谐的配合,漫长的等待。2009年这是中国枸杞之乡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中宁枸杞”以其法律化的格调和步伐,昂首阔步屹立在民族之林。2009年4月25日“中宁枸杞”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成功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终于破茧涌动,冰雪消融,春暖花开,尘埃落定,它将杞乡人民几代人的梦想,几代人的期盼变为现实。

“中宁枸杞”常胜领驭,稳定程度令所有对手望其项背。

2009年6月18日,这是中宁县人民最难忘最骄傲的日子,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厅局领导,中卫市、中宁县相关十多人出席“中宁枸杞”中国驰名商标授牌仪式。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宁夏日报》等新闻界的朋友们,出席授牌仪式。

时任自治区工商局武晓平副局长宣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关于认定“中宁枸杞”商标为驰名商标的批复》,时任自治区工商局马云海局长向中宁县颁发“中宁枸杞”驰名商标标牌,中宁县县长亲手接过标牌,最后,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任高民最后做了重要讲话。

随后,中宁县委政府领导及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和相关企业代表共35人,专程为自治区工商局送去“红盾助创驰名商标,品牌造福杞乡百姓”字样的锦旗和感谢信。

2009年7月3日,县政府与成都市工商局签订协议,建立打假维权合作关系,并为成都市6家“中宁枸杞专卖”授牌,以加大对中宁枸杞“中国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

“中宁枸杞”荣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中宁30万回汉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是中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这是中国宁夏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献上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这是中国宁夏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献上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这是搭建合作大舞台,打造中国枸杞产业集群开山之篇,捷报传来,中宁大街小巷沸腾了。

在“中宁枸杞”中国驰名商标授牌仪式上,县委领导人如数家珍地告诉世人:“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中宁枸杞发挥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支柱作用。“中宁枸杞”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这是中宁枸杞的福音、杞乡人民的福气。此荣膺凝结着区、市领导的心血,饱含着各有关厅局、单位的辛劳,汇聚着科研院所、市场主体以及新闻界朋友们的支持,寄托着社会各界对枸杞产业的期望,承载着杞乡人民的梦想。

农民从“中宁枸杞”这块金字招牌中看到了品牌的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品牌意识已经影响到普通农民的头脑,中宁县将进一步推进商标品牌带动战略,以“中国枸杞”的世界眼光争第一也要唯一。

曾经的荣光,昔日的沉沦,十年的奋起,今日的荣膺,成功的喜悦激励且启示着中国杞乡,在品牌战略的推进上,“中宁枸杞”争第一,也要唯一。至此几十年来,中国杞乡荣膺载入史册。

1995年,中宁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

2000年,中宁县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在1994年全国名特优产品博览会和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中宁枸杞”均荣获金奖。

2001年,“中宁枸杞”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为全国唯一以枸杞原产地命名的证明商标。

2002年,“中宁枸杞”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中国名优经济林产品,在2003年全国首届沙产业博览会上又被评为名优产品,在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林产业博览会暨科技经济洽谈会上又荣获“林博会名特优新奖”。同年5月中宁枸杞种植正式通过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

2005年3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在中宁视察期间,品尝了中宁枸杞,赞不绝口,欣然题词“中国枸杞之乡”。

2006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视察中宁,对中宁枸杞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6年,中宁县成功创建了全国唯一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

2006年,中宁枸杞获“全国十佳区域品牌”光荣称号。

2007年,中宁枸杞获国际林产品博览会三个金奖。

2007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确定为原产地地理标志。

2008年,中宁枸杞成为北京奥运会“推荐产品”。

2008年,中宁枸杞荣获“宁夏著名商标”。

2008年7月,首届中国(宁夏·中宁)枸杞节在中宁举行,我县当选为首届全国枸杞产业发展协作组轮值单位。

2009年,“中宁枸杞”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0年,中宁县跻身中国绿色名县,成为全国26个中国绿色名县之一,也是宁夏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市。

2011年1月,中宁县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全国首批25个重点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7月中宁县荣获国家枸杞产业示范基地称号,11月中宁枸杞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2012年3月,中宁县荣获全国农业枸杞(生猪)标准化示范县,9月中宁枸杞荣获全国十佳区域公用品牌,11月,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3年3月,中宁县荣膺第二届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市县。

沧桑岁月,溪水流年。

几十年来弹指一挥间,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区域担任不同职务的领导,为中国枸杞之乡铁肩担道义,忠诚铸杞魂,手拉手肩并肩站在一起。内涵深厚的中宁枸杞,曾伴着杞乡成长的峥嵘岁月,成为我们的记忆和怀念。

“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经走过,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手拉手想说的太多。阳光想渗透所有的语言,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让我们记住这首歌,记住宁夏中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同仁的心血和汗水!

小小的枸杞子不仅是馈赠亲朋的佳品,几盒枸杞更为杞乡引来数亿元的投资。多少年过去了,“中国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这句脍炙人口的颂言,早已经不再陌生了,有朋自远方来,送上几袋“中宁枸杞”,似乎早已成了宁夏人的习惯。

在人们眼里,宁夏中宁是盛产枸杞贡果的地方,舟塔是贡果的祖地,颇有几分神秘和崇拜,外面来人观其景观,初来乍到的惊叹喜悦。几盒火红的枸杞,引来数亿元的投资。

这不是天方夜谭。2009年7月12日,利用休息日时间,中宁县委主要领导带领已在中宁投资建厂的隆基硅业、恒兴果汁厂以及将来中宁投资的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等企业集团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带着农民采摘的新枸杞和刚刚上市的硒砂瓜,到西安拜访在中宁投资的外地客商。

去得早不如去得巧。中宁县委此行,恰好获知隆基硅业将投资13亿元,再建一个产能2800吨的单晶硅企业,并配套切片车间的洽谈机遇。如果隆基硅业能继续建在中宁,对中宁县乃至全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将是一个促进。中宁这次面对的对手是杭州市,而浙江早已出台有关引资政策,拿出6亿元扶持光伏材料产业。面对杭浙如此对手以及6亿元的优厚条件,隆基硅业心有所动。

千里迢迢送真情,棵颗枸杞暖人心。投资的外地客商尝着甘甜醇香的红枸杞,品味着石头缝里的硒砂瓜,感叹与中宁平时积累的深厚情谊和友好协作以及彼此的信任。7月13日,隆基硅业总负责人钟宝申,义无反顾地随着张兴斌书记来到宁夏,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融资项目。

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抢抓机遇,中宁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宁枸杞”争第一也要唯一!

“中国枸杞之乡”争第一也要唯一

中宁承办首届中国(宁夏·中宁)枸杞节。2003~2007年,中宁连续承办五届宁夏枸杞节。2008年7月18日至7月20日,以“打造中国枸杞产业集群,引领中国枸杞产业发展”为主题,由国家林业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枸杞节在中宁举办。韩国、新加坡、德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上海的客商应邀前来参加枸杞节。国家林业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政领导出席开幕式。

谈到中宁枸杞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宁夏枸杞研究专家赵世华在福州为在宁夏中宁举办的中国(宁夏·中宁)枸杞节宣传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福建市场和台湾市场,是目前宁夏枸杞重点开发的对象。台湾传承着中华几千年的生活习惯,其巨大的枸杞消费市场,早就被各枸杞客商看中。宁夏枸杞企业进入台湾市场的力量还比较弱小,福建不但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消费能力,也是枸杞企业进军台湾一个最佳预热的前沿平台。希望中宁枸杞能借福建客商之力,抓住重要机遇,打开台湾的枸杞市场,并通过台湾,让中宁枸杞更快地走向世界。”

“中宁枸杞”获唯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2007年6月28日,第三届世界地理标志大会,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办,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组织代表以及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中央有关部委及证明商标持有人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中宁枸杞”在内的30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代表全国251件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参加了此次大会。“中宁枸杞”作为唯一一个枸杞产品证明商标、唯一一个代表宁夏参展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参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实事求是地讲,中宁枸杞证明商标,是国内诸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管理较规范、运作较成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较好的证明商标之一。”

中宁枸杞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枸杞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多批专家,对中宁枸杞绿色基地创建工作进行考察,创建绿色食品基地标准涉及15个大类近百个小类,最终中宁10.4万亩枸杞基地以95.5分的高分通过了“大考”,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枸杞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也成为唯一一个以产地命名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据了解,由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生产的中宁枸杞,将成为响亮的出口品牌商品。中宁县“政府+公司+农户”模式是做强枸杞产业的纪实,这意味着全国首个枸杞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在宁夏中宁县诞生。“中宁枸杞”的功绩将永载中宁史册。

中宁是苍天厚赐的红宝地。其“中”七意也:位中透红,人中性和,杞中多宝,山中崇善,水中浑重,食中守衡,俗中传奇。今日枸杞之乡中宁县,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繁荣景象,中宁枸杞产业已步入了黄金发展的春天。

中华杞乡,让我们追溯了“黑水国”的历史和文化。那时,我们的“茨父”并不知道今天的舟塔乡会有一处万亩枸杞观光示范园,会有蓊郁的枸杞树,会有滴绿荡翠,颗颗串串鲜红肥大的枸杞果,个个似珊瑚,赛玛瑙,耀眼流红。

“中宁枸杞”在对宁夏枸杞乃至全国枸杞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长期的栽种历史过程中父授子嗣,世代相传,加上人工选育和现代科技的推广使用,不仅蕴涵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稳定而独特的产品性能和品质特色,与国内其他产地枸杞相比具有以下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

第一,历史优势——“中宁枸杞”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宁枸杞”已有600多年的人工栽植历史,早在公元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就被列为贡品上贡朝廷,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创汇产品为国家外贸出口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61年中宁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枸杞生产基地县以来,中宁枸杞屡获全国各项大奖,享誉中外。中宁县1957年积极维护中国政务院对枸杞、天麻、人参等名贵中药材实行“就地生产,就地引种”的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中宁枸杞”被引种全国,对全国枸杞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结束了长期独家生产、独占市场的优势局面。2000年以来,全国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已数倍于中宁枸杞,“中宁枸杞”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二,品牌优势——确立了全国的龙头领军地位。“中宁枸杞”以特有的品质鹤立鸡群,独占鳌头,1961年,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枸杞生产基地县,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2001年,中宁枸杞成为全国唯一的原产地命名的枸杞产品证明商标,先后获得全国一系列的殊荣。2008年,中宁县当选为首届全国枸杞产业发展协作组轮值单位,2009年,中宁枸杞荣膺中国驰名商标,确立了我县枸杞产业在全国的龙头领军地位。

第三,地域优势——中宁枸杞成为药食同源天然载体。中宁县四面环山,中间有黄河自西向东北穿过,长期形成干旱少雨,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的农业气候特征,极适宜枸杞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中宁枸杞起源于六盘山的清水河(山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大面积洪积土壤上,土层深厚,温寒兼容,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锂、铁、锌、硒、锗等种矿物质及一般性土壤少有的微量元素,营养成分齐全,含量丰富,成为药食同源天然载体,应有生物学特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四,资源优势——丰富资源储量形成了无形的资产财富。我县地域、气候、水肥、土壤条件、管理水平都是无形的资产和财富,由此差异而形成的自然变异,可供人工选育,当前生产中所用的宁杞1、2、3、4号都是人工选育的名优品种,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积累,枸杞所有经济开发价值都能在县内找到,名优新枸杞品种的资源储量十分丰富。

第五,科技优势——有利于名特新优质枸杞产品的培育。“中宁枸杞”父授子嗣,世代相传,加上一代代枸杞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以枸杞硬枝扦插育苗、枸杞幼龄立体复合套种、幼龄枸杞密植早丰产、成龄枸杞综合丰产、枸杞科学修剪、枸杞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枸杞生产、油脂冷浸热风烘干为主要内容的八项枸杞科技在全县推广,沿积数百年精湛的栽培技艺,使中宁县已成为全国优质苗木基地。

第六,产品优势——具有较高的药食综合开发价值。“中宁枸杞”鲜果粒大、籽少、肉厚、色鲜红,极适合深加工,干果皮薄、口味纯正甘甜、色泽鲜美,包装不结块,极利于储藏和运输,除富含普通枸杞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外,另含有18种氨基酸,枸杞多糖、胡萝卜素及铁、锌、锂、硒、锗等五种健康长寿的微量元素含量居同类产品之首,使其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药食同源的综合开发价值。

第七,市场优势——为广阔的市场开发奠定了基础。中宁枸杞有巨大的市场和众多的消费者,枸杞药食同源的特性蕴藏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全国40个大中城市稳固的销售市场,使广大消费者十分认同中宁枸杞,中宁枸杞已成为全国枸杞价格的“晴雨表”。

第八,加工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宁枸杞基本形成了以枸杞原汁、干红、系列保健酒、浓缩蜂蜜、多糖、籽油等为重点的枸杞深加工产业化格局,“宁夏红”的崛起拉动了枸杞深加工产业,宁夏红、红枸杞、杞乡春、早康、杞芽、乐杞等深加工企业建设及投产,将极大推动枸杞科技成果转化。

客观分析“中宁枸杞”的沉重光荣的历史,就“维护品牌”这一战略性进程而言,荣膺“中国驰名商标”推新的速度缓慢了些。目前中宁枸杞潜在的“八大优势”和发展前景占据着中国枸杞的半壁江山,处在最有绿色生命竞争力的位置。宁夏红、红枸杞、杞乡春、早康、杞芽、乐杞等企业打造品牌的整体实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地位风光犹在。“中宁枸杞”荣获的中国驰名商标权,难以撼动,但对于发展的产业,世人对它的认识非常有限,这也在意料之中。新疆、青海、内蒙古枸杞也在增量增速争先,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中国杞乡毫无造次。

中国杞乡的雄心,再也不能以普通者的心态去面对。

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被列入国家863科技项目扶持计划,这对于推动中宁枸杞产业提质升级将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据了解,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科技项目扶持计划)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宁枸杞被列入国家863科技项目扶持计划,重点扶持的是枸杞育种及航天育种的研究应用,枸杞免疫学及抗衰老、抗肿瘤的研究应用以及宁夏枸杞防风固沙的研究及应用等。

全国“宁杞1号”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2万亩。最近10年,宁夏枸杞总面积以年均17.3%的速度增长,现已达到38万亩;总产量则以25.7%的速度增长,现已达到5000万公斤;总产值则以73.16%的速度增长,现已达到15亿元。枸杞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0.31%攀升到10.35%。科技在枸杞中的分量重了,枸杞在宁夏经济中的比重也重了,科技对宁夏枸杞的贡献,外界无法想象。

枸杞是中宁的特色,也是中宁的象征,把枸杞产业培育好、发展好,对奠定中宁“西部百强县”产业化基础、对发展宁夏区域经济、打造“黄河金岸“引领世界枸杞文化新潮、推进“枕河城市”战略的实施、打造宁夏对外宣传的“红色名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枸杞价格持续波动,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给中宁广大茨农和营销企业带来了严重影响。中宁县委、县政府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中宁县作为枸杞产销大县,在引领枸杞产业发展上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规模优势、产销优势、科研优势。枸杞价格的波动是暂时的,枸杞产业发展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始终在充满新的机遇和挑战中,传承荣光,奋勇争先,迎接未来。近年中宁县在对枸杞产销形势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牢固树立“市场导向、效益核心、品牌至上”三种理念,着力搭建“品质过硬的生产平台,科学规范的工艺平台,提高身价的增值平台,网络密布的销售平台,外抗内肃的保障平台,齐抓联动的服务平台”六个平台,确保枸杞产业在中宁农民增收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支柱作用,全方位提升枸杞社会化效益。

2009年中宁枸杞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后,以30亿元身价,位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19位。中宁枸杞的无形身价是中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红色名片”,成为宁夏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光大产业,“金”牌闪光,已成为全县各部门单位、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广大茨农普遍关心、研究、探索和关注的重大课题。经过持续几十年长期不懈地奋斗以及中宁县委、政府不断强化战略主导产业的观点,全县枸杞种植规模稳步扩大,营销网络日臻完善,精深加工快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综合效益日益显现,现已形成独特色五大产业化格局。

中宁枸杞是一项形象产业。中宁枸杞位列宁夏“五宝”之首。目前种植面积占宁夏的36%,占全国的23%,是中宁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农业特色产业。随着枸杞果酒“宁夏红”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的广告语传遍华夏大地,中宁枸杞更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上餐桌、进药膳,其深加工产品引领健康消费的新理念,中宁枸杞因此逐步走向全国,迈出国门。近期,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复中宁县的枸杞树修剪、枸杞硬枝扦插、绿色枸杞病虫害防治、枸杞干果加工四个专项职业考核规范,中宁不仅成为全国枸杞市场的“晴雨表”,而且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代表着中宁枸杞发展的更高水平,现在枸杞产业已跃升为中宁的形象产业。

中宁枸杞是一项富民产业。千百年来,中宁的农耕经济主要是粮食、枸杞和养殖。目前,从事枸杞种植的农民有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枸杞作为主要作物大规模种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家有一亩枸杞田,一年可挣上万元”,同时,枸杞产业极大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吸纳了全区各市县的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20余万人来此务工,从事枸杞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农民从枸杞采摘和拣选中获取的工资性收入达3亿多元,枸杞产业还有力带动了交通运输、旅游观光、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枸杞成了农民的“摇钱树”,茨园、工厂成了致富园。枸杞产业已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坚力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中宁枸杞是一项生态产业。中宁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西有腾格里沙漠,东有毛乌素沙漠,植被稀疏,风大沙多。扩大枸杞种植,绿化宜林荒山,不仅符合中宁县的发展思路,也使中宁县的生态、人文、经济资源达到最佳结合。近五年,中宁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新增造林73万亩,其中枸杞种植面积从五年前的不足1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因之增加了5个百分点,达到11.8%,有效起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的作用,特别是秋末冬初,万木凋零时,唯有枸杞园红果点点,为寒风肆虐、荒凉的田野增添了一道别致景观,枸杞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中宁县已经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绿色名县”。

中宁枸杞是一项文化产业。枸杞以其耐严寒、耐盐碱、耐贫瘠等特性而著称,自古就被誉为“生命之树”,历代文人墨客对枸杞更是钟爱推崇,泼墨展才,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唐代诗人刘禹锡写道:“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小圃枸杞》一诗中,将枸杞神物化比作“神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宁融汇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精华,糅合了枸杞历史、医药、饮食、保健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枸杞文化。受其影响和熏染,中宁人形成了一种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的人文精神。近年来,有关枸杞的文艺创作更是大放异彩,《红枸杞》《红枸杞历史文化丛书》《中宁枸杞史话》等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集中反映了枸杞文化的延伸发展,近百部有关枸杞的影视、书画、音乐、雕刻作品更是把枸杞文化推向巅峰。“尽枸杞之真,发枸杞之善,明枸杞之美”,中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红枸杞文化现象”。如今之枸杞文化,升华人之精神,陶冶人之情操,砥砺人之品格,带动了中宁文化产业的健康向上发展。

中宁枸杞是一项朝阳产业。食用枸杞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更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随着枸杞浓缩汁、枸杞果酒、枸杞芽茶等系列产品逐渐被国内外消费者认可,我区一跃成为枸杞出口第一大省区,中宁也因之成为全国枸杞出口量最大的县。为了最大限度将枸杞的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枸杞产品向保健、医药、美容领域拓展延伸,中宁县适时组建了中宁枸杞产业发展专家咨询中心,筹建了中宁枸杞研发中心、枸杞学校等科研机构,枸杞功能粉、籽油、多糖、芽茶等高端产品被不断研发推向市场,枸杞产业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成为推动我县乃至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希望之星和朝阳产业。

在国际国内及诸多区内外“中宁枸杞”发展大会上,中宁人自豪地向世人昭展中宁枸杞走向世界的红枸杞精神,中宁县委政府充满信心地向世人慷慨陈词:“中国枸杞之乡像一颗璀璨的塞上明珠,镶嵌在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中部。境内四面有青山环抱,中部有黄河横穿。从汉代起,中宁灌溉农业就非常发达,‘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就是对中宁的真实写照。中宁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是古丝绸之路的中转要冲,包兰、中宝、太中银铁路与国道、省道穿境而过,五条高速公路在县内交汇,是中国西部的交通枢纽和信息流、物流、人流的集散中心,水力、煤炭、石膏等资源能源十分丰富,交通、通讯、金融、市场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条件十分优越。”

截至目前,中宁枸杞的20万亩种植面积已全部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建成的全国最大的枸杞交易市场——中国枸杞交易中心,是全国52个“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成为全国枸杞的“集散地”“吞吐港”和全国枸杞价格的晴雨表。

中宁人民如数家珍地把世人的目光吸引到中宁。

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在全国1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中宁枸杞销售网点,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201家“中宁枸杞专卖店”,形成了以上海、广州、成都、兰州和北京为主,辐射周边各大中城市的五大中宁枸杞主销区,并远销美国、英国、日本、南非、澳大利亚和台湾、香港、澳门等23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量均在4000吨以上。中宁枸杞加工龙头企业已达13家,年生产六大系列十几个枸杞深加工产品2万余吨,年销售收入6.5亿元。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名扬全国。

中华杞乡有“余丁早春”“星渠翠柳”“牛首慈云”“鸣沙过雁”“黄河古渡”“胜金雄关”“芦沟烟雨”“石空灯火”闻名遐迩的中宁八景,在浩如烟海的史册里,给历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中宁旅游业发展迅速,积极开发中宁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枸杞文化等旅游资源,依托沙坡头5A级旅游景区,打造黄河金岸的滨河风景带,回归优雅的滨水生活,营建城市迎宾门户,颂扬黄河文明,延展城市文脉,体现人文内涵,发挥区位优势,彰显枸杞文化的核心主题,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思路,坚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原则,围绕核心品牌,把特色做优做强。

没有文化品位,就没有吸引力。中宁的旅游产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它包涵着很高的经济性和文化性,要标新立异,创新思路,用文化这个标杆,引领中宁的旅游业科学发展。着力打造旅游文化“五个一”工程,利用“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和世界闻名的“枸杞之乡”这个文化平台,演枸杞戏、唱枸杞歌、跳枸杞舞、品枸杞茶、吃枸杞宴、观枸杞景、听枸杞故事、住枸杞古堡、买枸杞产品,让世人体验枸杞养生,充分展示枸杞文化的深邃和厚重,不断提升枸杞之乡的旅游城市价值和持久影响力。

火红的枸杞成就了火红的事业,火红的事业映红了美好的前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的枸杞产业将在中国西部迅速崛起。

在全国“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政治活动中,中宁县委政府紧紧围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争创西部百强县”的发展目标,科学谋划了“中华杞乡”的发展定位,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1万元,年均增长24%;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43.1%;农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2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万元,年均增长10.5%,中宁县实现了西部百强县目标。细心留意各数据里的增幅率,仅两年时间,主要经济基础指标每年要以25%左右的增速实现大跨越,为建设“产业中宁、宜居中宁、幸福中宁、生态中宁、活力中宁、平安中宁”的新杞乡再建伟业,是何等的气魄和坚决。

在“中华杞乡”的发展定位上,独具魅力的中宁放眼看世界,以更加开放的眼界,搭建国际国内合作的平台,借力借势,规划筹建中国最大的枸杞博物园、枸杞文化博物园、枸杞种植观光园、枸杞产业大观园、枸杞物流展示园、黄河金岸游乐园、杞乡商旅接待园等六园一体的黄河金岸地标性精品建筑,以“中国枸杞文化之乡”这一文化产业的崛起,巩固“世界枸杞在中国”的地位。

丰碑摩日月,大字标流芳,盛世思远志,昂首寄国情。回眸过去,中宁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跨千年之首尾,创造了民营经济、特色产业、城市建设的神奇,千年古县蒸蒸日上,山川百业生机勃勃。

展望未来,这片热土正蕴藏着借势发展、强势跨越的巨大潜能。依托高速公路、铁路交会和通南达北、承西启东的地理区位优势,黄河通贯县境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水电能源优势,储量丰富的石膏、石灰石、煤炭等矿产资源优势,打造“亿元工业园区”的鸿篇早已拉开序幕。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红枸杞特色产业加工园区的启动开工,现代农业建设的巨轮隆隆向前,勾画了特色产业发展的大手笔;依托县城滨河优势,近水亲河、南拓北连、东扩西促的城市化进程全速推进,“枕河城市”推进战略的实施,必将为自治区沿黄城市带同城化战略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华杞乡”——目标催人奋进!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这方热土流光溢彩。新千年的历史机遇,必将催生一代又一代杞乡人在新时代大潮中浪遏飞舟,再铸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