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古发掘揭示元代固原开城人生存状况

考古发掘揭示元代固原开城人生存状况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考古发掘报告《固原开城墓地》,向人们展示了上述研究成果。考古发现,元代开城地区土葬与火葬并存,而以土葬为主。专业人员依据出土人骨牙齿的萌发年龄顺序、磨蚀程度、颅骨愈合状况及其他骨骼变化情况,对死者年龄进行了鉴定。专业人员观察的37个头骨中,有17个有发育程度不同的牙石,这说明元代开城人的口腔健康状况较差。

考古发掘揭示元代固原开城人生存状况

未成年人夭折率高;多数没活到老年就过早离世;女性青壮年死亡比例高于男性;许多人程度不同地患有各种疾病……这是最新考古研究为我们揭示的元代宁夏固原开城人的生存状况。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考古发掘报告《固原开城墓地》,向人们展示了上述研究成果。

安西王府好家园,兴衰变迁叹流年

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距固原市区仅20公里的开城乡,在元代是个赫赫有名的地方。元世祖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分治秦、蜀,“其府在长安者曰安西,在六盘者曰开城”,开城成为安西王的行宫。随着军民屯田,当地人口剧增,开城也进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后来,忙哥剌之子阿难答袭安西王后图谋篡位被诛,安西王府也因此走向衰败。六七百年后,当地面建筑被毁殆尽之时,安西王府遗址还是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开城墓地,就在元代开城安西王府遗址西北2公里处。

在开城村南北走向、长约3公里的山梁上,分布着数百座墓葬。几年前,当地政府为修建水库在此取土,文物考古部门就此对其中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长期耕种和水土流失,位于耕土层下几十厘米的大量墓葬,已经遭到了很大破坏。因此,出土的随葬品相当有限。昔日的繁华,早已荡然无存。

汉人与蒙古人杂居,土葬与火葬并存

通过对73座墓葬的发掘,收集了大量保存相当良好的人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随葬品出土偏少的缺憾。因为正是这些人骨揭示了当地当时人类的一些生存状况。

考古发现,元代开城地区土葬与火葬并存,而以土葬为主。开城墓地共发掘了73座墓葬,其中有7座为火葬。另外66墓葬中,有11座墓中无“人”,有55座埋有人骨,总共发现59个人骨个体。专业人员对其中保存良好的37座墓葬中的41具人骨进行重点研究。除3具难以确定性别外,其余38具男性(或可能为男性)有20个、女性(或可能为女性)18个。从头骨形态特征分析,他们不是西方种族的移民,也基本可以排除非蒙古人种的可能性。他们中可能既有亚洲北部南下的某些游牧民族,也有黄河流域北移的农民。从本次发掘出土的铁铧、铁镢等器物和此前在该地出土的两方买地券(买地券,一种厌胜文书。内容是亲属为死者出钱向地神买断一块葬身之地,让死者在阴间平安生活,鬼怪不得捣乱。其内容、语气都大同小异。买地券一般有两本,一本奉付后土山泽,一本随死者同埋墓中,由死者收管)上宋思义、陈子玉等汉人姓名等情况分析,墓葬中当有主要从事农耕的汉人。而另一些墓葬中出土的头饰、发簪等饰物,又与内蒙古发现的元代蒙古人墓葬中的同类器物完全相同。专业人员据此判断,当时这里可能是汉人与蒙古人杂居之地。

元代开城人,寿命何其短

专业人员依据出土人骨牙齿的萌发年龄顺序、磨蚀程度、颅骨愈合状况及其他骨骼变化情况,对死者年龄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15岁以下夭折的有9人,占鉴定总数的22%,其中死于七八岁以下的约占67%;死于16~35岁的青壮年,约占50%,其中死于36~40岁的又占90%,说明大多数人死于壮年;女性死在13~18岁的,约占72%,比例远远高于死于同一年龄段的男性,孕产期女性如此之高的死亡率,可能与当时不良的孕产、卫生条件有关。这里,几乎没有活到老年后去世的,当然这不能排除鉴定误差,但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死于老年的人不会很多。

鉴别古人骨,可知古人病

元代开城人有哪些疾病呢?据对26个成年个体观察,患龋齿的就有3个,实际可能不止此数,因为牙齿在生前脱落、齿槽萎缩的现象在许多人骨上都相当严重。牙槽脓肿在齿槽骨上也留下了痕迹,有的甚至形成溢脓的圆形孔洞,28个成年人中有一半有此病变。许多牙面上还有硬沉积物,那是钙化的菌斑。专业人员观察的37个头骨中,有17个有发育程度不同的牙石,这说明元代开城人的口腔健康状况较差。有些头骨眼眶顶板前部有些针尖状的筛孔,这可能与当时营养水平低、卫生状况差诱发的缺铁性贫血有关。调查的37个头骨中有5个有此症状。骨赘病变(指骨质增生)在许多人骨上都有反映。31个个体中(包括5个未成年个体),有15个有程度不同的骨赘病。这些病变多发生在腰部,颈、胸椎发病较少,这种状况可能与遗传、文化、生活环境有关。

(原载2007年8月22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