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莎翁戏曲化质疑

莎翁戏曲化质疑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近来兴起一阵莎士比亚热,好事也。怪事之二,越剧也演莎士比亚,名之曰世界名剧改编移植。同时,不可否认,上海文化中亦有庸俗浅陋之流风,以京戏言,所谓恶性海派者是也。《哈姆雷特》改姓莎,越剧演莎戏,当为此中翘楚,这应该说是已为上海文化所抛弃的恶性海派的复活。话剧是一个剧种,中国众多的戏曲,又各是一个剧种。如果把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国化,改编成中国故事与人物,用什么形式去演出,亦未始不可。

上海近来兴起一阵莎士比亚热,好事也。似乎这应当算作所谓提倡高雅艺术的盛举之一。一阵热闹,却只见其成为怪事。怪事之一,《哈姆雷特》改名《莎姆雷特》,改姓莎,想来无非以示比莎士比亚更莎士比亚,那么,莎士比亚之本土非在英国,而在中国的上海了。姓名既改,与之相应,剧情内容也得改了。如何改?不知。只从报纸上的消息见到。怪事之二,越剧也演莎士比亚,名之曰世界名剧改编移植。如此一来,满台脂粉气的越剧,也就跻入高雅艺术的庙堂了。

此种怪事说明什么?是上海人的聪明灵活吗?适足以见其愚蠢耳。当年京派海派文化之争,京派诸家把海派文化骂得一钱不值。其言诚过。所谓海派文化并非就是庸俗浅陋的同义语,商业社会的兴起,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之所在,市民意识的萌发,如此等等,文化有所变改,产生了其他地方所未有的市民文化,这就是上海文化。上海文化有融旧,有创新,非抱残守缺者所能理解,亦非片面固执所谓新潮者所能言。同时,不可否认,上海文化中亦有庸俗浅陋之流风,以京戏言,所谓恶性海派者是也。

十几年来,有识之士为海派文化正名(我一向主张舍海派文化而用上海文化这个名字),认识渐趋一致。这几年又趋混乱,不伦不类的事物应时而起,建筑上的混乱,破坏了原有的风格。南京路上只见珠光宝气,美其名曰商业文化。新潮商店,墙上争塑所谓古典浮雕。古老的昆曲,追求现代化,叫做雅戏俗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哈姆雷特》改姓莎,越剧演莎戏,当为此中翘楚,这应该说是已为上海文化所抛弃的恶性海派的复活

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财富,随意改动,能行吗?为《哈姆雷特》换一剧名,未始不可,前提是观众能懂。《莎姆雷特》是什么,恐怕只有改编者自己才明白。

莎翁之戏,我们中国叫做话剧,当年洪深教授译为话剧,煞费苦心。其实,话剧并不就是说话,也不是说话之剧。春柳社诸君子,在日本倡演之时,叫做文明戏,后来带回上海来,也叫文明戏,亦称新戏,与时事相结合,有人叫它为演讲戏,因多为正生的演讲故。后来逐渐明白所谓话剧是什么了,翻译的作品多了,也知道莎士比亚其人其作了,回头看我们的文明戏和早期话剧,才感到幼稚。

话剧是一个剧种,中国众多的戏曲,又各是一个剧种。剧种各别,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剧种的不同,或文艺形式的不同,并不决定它的高低之分,雅俗之分,但得承认它们之不同。如果把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国化,改编成中国故事与人物,用什么形式(话剧或戏曲)去演出,亦未始不可。过去即使有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中国话剧,且有成功的,但那已经是中国的故事人物了。《莎姆雷特》不属这种情况,越剧演莎士比亚更不属此,只能说是唐突经典,混淆视听,难怪观众之不能接受了。越剧以唱梁山伯、祝英台、宝哥哥、林妹妹的看家本领,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唱罗密欧、朱丽叶,真想不出是个什么滋味。

(原载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日《香港商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