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里车书尽混同

万里车书尽混同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知道同文书院,是通过表舅,后来真正了解并敬仰同文书院,因缘表舅外公与同文的故事。楼后土坡的边缘原有一道高墙,将女中和墙外的同文书院隔开。外公说同文书院堪称开放创新之典范,承接中华传统文化之洗礼,融合欧美先进文化之熏陶,不拘一格广揽人才,放眼长远培养精英。

胡 昕

同文书院位于环城路九江二中校园内,她南枕甘棠碧波,北邻能仁古刹。最早知道同文书院,是通过表舅,后来真正了解并敬仰同文书院,因缘表舅外公与同文的故事。

夕阳坐在树梢上,就要被戳破肚皮。它一整天的明亮和美丽,仿佛都在酝酿一个阴谋,要放出躲在它身体里的黑暗。咚,咚,咚……能仁寺暮鼓响起的时候,三个九江人的脑袋被“喀喀喀”砍了,挂到浔阳城头示众。

表舅说这是1881年某天发生的事情。美国教会办学校嫌所占地皮太少,干脆让传教士骑着大马在九江南门湖跑了一圈,这“跑马圈”就将萧家村水田、能仁寺山门等大片土地都圈了进去。萧家村人气不过,选派3位代表烧香跪行至九江道台衙门请愿,却被冠以“太平匪军”之名处以极刑。

小时候,我每次进城,无一例外都会投宿南门口的表舅家。表舅大的是辈份,其实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他总喜欢带我在南门口一带疯玩,遇到楼顶、山包之类的制高点,便像指挥打仗的将军一样,用小手一划,嚷道:“整个‘跑马圈’一大半都是我外公家的田地。”他说外公家是村里的大户,那三个被砍脑壳的人都是他同族的兄长。因为有人丢了性命,所以萧家村人不太喜欢大鼻子美国人,唯有外公例外,他不但不恨外国人,还吵闹着要进美国教会所建的“埠阆小学”读书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表舅常带着我及其他小伙伴从他就读的九江二中后门溜进去,往左是一片林荫草地,数尊被当作小桌的欧式石柱头默默地看着我们走近。爬上小坡,便见美国教会所建的儒励女子中学。一棵榆钱树的枝叶牵着这里的两幢西式青砖建筑,靠东三层带弧拱长廊的为儒励女中的宿舍和办公室,西面两旋转梯环抱着由青砖垒成、数根方柱支撑的半圆形门廊,门廊衔接的是一幢四层楼的房子,这便是儒励女中的教学楼。楼后土坡的边缘原有一道高墙,将女中和墙外的同文书院隔开。下了坡,便到了美国教会修建的“同文书院”,表舅说这是他们二中的古董建筑,也是外公当年就读的学校。书院坐西朝东,为三层西式小楼,钢筋水泥结构,周身涂得亮黄,二层台阶上有三对不同风格的立柱。拱形门洞上方嵌着“同文书院”四字石刻,一层墙角有一块汉白玉铭文,上书“公元一九○六年建”。 表舅说,这栋同文书院楼,原来有四层高,内设教室和宿舍。可惜的是,由于白蚁的侵蚀,前两年拆掉一层。

表舅最擅长爬立柱,小腹挺几下便蹭上柱顶,哧溜一声又落到台阶上。只有他玩腻了,才会组织我们围绕立柱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有一次,表舅竟然带着我乘虚而入楼内,里面的木质地板和楼梯漆成深红色,一尘不染的洁净给人庄重肃穆之感。尽管我们蹑手蹑脚,但是在三楼的楼梯口,还是被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挡住去路。表舅一下昏了头,结结巴巴地称呼老人“外公”。外公温和问道,“你们到这里来干嘛?”表舅说:“我们来看看这楼里面有什么好玩的。”外公说:“没有什么好玩,除了书还是书,你们小孩子家要好好读书!”

其实,外公并非传说中那么威严,要说有也是他一身的书卷气息令人油然而生敬畏。还记得那次,我和表舅送外公回家,路过湓浦路,喝了半杯二锅头的外公突然兴致大发,手指一划说,汉初灌婴曾在此筑城,西晋为盆口关,六朝时,称湓口或湓口城,称港为湓浦港,鸦片战争后,九江被外国列强辟为通商口岸,湓浦港成了英租界,那个“埠阆小学”就在这附近的土桥口,是美籍卫理公会传教士赫尔利和陶理于1867年创办的。

表舅乘机问起三位同族公公被砍头的事,外公顿了一下道:“那年,正是美国传教士库思非来到九江,他掌理埠阆小学校务,跑马圈地选校址,圈了我们萧家村不少田地。呃,你不是质疑老夫怎么没胆量去道台衙门告状吧?”外公看我们没有反应,摇摇头接着道:“我喜欢学校喜欢在家门口读书,才不会去衙门告状呢!学校一建好,我就进去读书了。当时办的是小学、中学两级体制的学校,取校名为‘九江同文书院’。为什么叫同文书院呢?那是参《中庸》中‘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大金完颜亮的‘万里车书尽混同’和‘同文’表达的也是同等的意思。1905年,同文书院增设大学,取名为‘九江南伟烈大学’,又称 ‘南伟烈书院’。九江南伟烈大学分预科、专科两类。老夫在这里读了小学、中学、大学。只可惜,1917年,因学校经济困难,创办了12年的南伟烈大学不得不停办,重新改为三三制的完全中学,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

“老夫对大鼻子外国人感兴趣,还对他们的国家感兴趣。在南伟烈大学毕业后,又吵着去美国留学,拿到学士学位后,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九·一八事变爆发,老夫一口气吞不下,决心知识救国回到同文当上了教书匠。日寇占领九江那年,老夫随校迁至重庆外郊璧山县,坚持教学,那时候日子艰苦啊!1950年6月11日,人民政府正式接办同文中学,更名为‘江西省立浔阳中学’。第二年,儒励女中与九江同文中学合并。1952年,又更名为‘九江市第二中学’。政权更替,社会嬗变,老夫作为同文教书匠的身份一直未变。”

南湖岸边环城路几度拆迁扩建,外公家由大宅子变成小宅子,最后小宅子也不见了踪影。但无论如何拆迁,外公家的居室始终没有离开“跑马圈”。表舅说外公舍不得同文校园,他喜欢琅琅书声浸润他那颗不老的心,退休之后还天天去学校负责编撰同文校史,布置校史展馆,所以在同文书院碰到外公,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还记得那个夏夜,和表舅一起在他外公家的露台上纳凉,我们叽叽喳喳说鬼故事,外公一个人沉默在一边,俯看月色朦胧的校园。良久,外公一声长叹,打断了我们的吵闹。我们马上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接下来,外公必讲有关同文书院的故事。外公尽管行动有些颤巍巍,但言谈依然趣味敏捷。外公说同文书院堪称开放创新之典范,承接中华传统文化之洗礼,融合欧美先进文化之熏陶,不拘一格广揽人才,放眼长远培养精英。国家积贫积弱之时,同文培养了石美玉等大批优秀学子,他们远渡重洋,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技术;国家陷于战乱之时,同文培养了方志敏等大批革命先驱,他们出生入死,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国家百废待兴之时,同文培养了杨叔子、周遇奇等大批将军、学者和科学家,他们呕心沥血,为建设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外公说完这些,眼角噙着一滴泪,我想他的泪里既有教书育人所受的苦,也有桃李满天下自豪的甜!

那年匡庐枫叶醉了的时候,外公走了。但我一直想接着他未了的故事对他说,国家拨乱反正之时,同文培养了杨庆伟、单婕,还有表舅等大批青年才俊,他们无怨无悔,勇敢承担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国家改革开发时,同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他们意气奋发,正在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努力开拓、放飞梦想!2001年,经九江市政府批准,“九江市二中”恢复使用原校名——九江市同文中学。2013年5月3日,同文书院荣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

前几天,已是著名学者的表舅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在同文中学就读的千金宝贝,金榜题名,被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录取。我高兴的同时顿生颇多的感慨。表舅自他外公那一代起,已经有四五代人在同文求知求学,传承门第书香。是啊,百年名校,百年树人,多少翰墨书香、肝胆意气,多少理想抱负、心智哲思,早已随着悠悠岁月潜入她的一枝一叶、一砖一瓦,同时也将一派温文儒雅、敦厚谦和悄悄融进了她的血脉,成就了她的恢宏与大气。

“当,当,当……”是谁敲响了能仁寺的晨钟?那绵长、辽远的禅音,穿透同文校园里的绿荫,飘过甘棠碧波,震颤着我的心。我不由想起世界华语诗坛泰斗洛夫的两句诗:“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如果把同文书院比作一只鸟雀,那么它有一双永远醒着的翅膀,它不断振荡、挥发一种精神、一种氛围,而能仁寺的钟声也是一直醒着的,它不断感染、激励着一代代同文人思索人生价值,牢记民族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