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卷书与万里路

万卷书与万里路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半个傻子,半个呆子,整一只高度近视的书蠹。作为王室图书馆的负责人,老子“读万卷书”是毫无异议的。由此可见,关门闭牖就可以彻悟大道的说法,必然有其先决条件,不可能在一个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抑或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的人身上发生奇迹,纵是天才也属枉然。则“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未必能把我们一个个捏造成伟大的老子。

治水的刘彝草木威名,功勋卓著;绘画的刘彝卒而无名,少人问津。威名与微名,蹊跷地攒集于北宋这位水利部长“都水丞”一身。可是,剔除历代水利部门的行业同仁,真正让刘彝竖子成名的,却是他在自己并不擅长、庸无建树的绘画理论《画旨》所抛出的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与行旅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是提升人生品质的两翼,欲脱学识之贫,欲达智慧之富,二者缺一不可。刘彝将二者等同视之,实乃真知灼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半个聋子,半个瞎子,整一只嗡嗡乱飞的无头苍蝇。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半个傻子,半个呆子,整一只高度近视的书蠹。

可是,我国的格言宝库里收录着一句反方的谠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探赜索隐,出典居然是我极度推崇的圣人“太上老君”:“不出门,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秀才,除了科举考级的学位“生员”外,泛指广大读书人。在认知世界的征途上没有先验可行,遗传基因谱就的禀赋并不包含知识本身,只能提供吸纳知识和转化智慧的机能差别。因此,获取知识的渠道只有两条,一条是直接的亲历经验,另一条是间接的他人传授。一个优秀的有悟性的读书人,博学而多才,初步具备洞察世事变迁和预测未来走势的能力基础,决非谬采虚声。社会发展史之所以呈现青胜于蓝的趋势,一茬超越一茬,就是因为后嗣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以史为鉴,以读书为主要渠道,持续加以甄别和弃扬的必然结果。

然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一个人完备的认知结构的一半,不可取代只能来源于“行路”所经验的另一半。个中的关联还不止这么简单,一旦囿于书籍,与世隔绝,使行路的“另一半”沦丧殆尽,那么,大脑储存区就会发生偏瘫,然后快速传导到已知的“这一半”,使之变成一纸空文,落得一文不值。于是,见多识广的绍兴师爷陆放翁冷冷发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人,也是中国智慧的第一人。学界有人甚至把他拥戴为世界智慧的翘楚,恐有想皈依道观之嫌。然而,如此睿智绝顶的圣贤,怎么会蔑视“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行”看得无足轻重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且看老聃的另一段语录:“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行就是社会实践,闻道不仅要行,而且要奋力前行,才能成为人上人的“上士”。作为王室图书馆的负责人,老子“读万卷书”是毫无异议的。但老子的人生阅历同样丰富。年少时牧牛耕读,做过地方官吏,后充任周朝“守藏室之官”,继而退隐故里,不久出关讲学,周游列国诸地,著作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道德经》。期间,他洞悉日月经天与君臣纬地,对社会嬗变和人生俯仰明察秋毫,运用周易学说的精粹加以辨析,对他自以为哲学(宇宙)最根本的问题,作出充满辩证法精神的解答。通过最后遁形无迹的宿命,我们有理由推测,老人家极有可能辞世在“行万里路”时的异国(诸侯国)他乡。

一议对一事。闻道只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只要我们既不做盲流,又不做书呆子,把读书与行旅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悟道却是一种智慧,必须在获得足够文化学养和社会体验的基础上,重新做回自己,进行彻底的内观返照,廓清目中的翳障,滤尽心中的杂质,“致虚极,守静笃”。只有灵魂得到安顿,才能登高望远,钩深致远,才能以本明的智慧和虚静的心境,观察天地万物和人间万象,透过一切纷繁的表象明晰事物的内质,从而觉悟天道、地道和人道。

由此可见,关门闭牖就可以彻悟大道的说法,必然有其先决条件,不可能在一个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抑或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的人身上发生奇迹,纵是天才也属枉然。当然,老聃天资天赐,属于行星级的奇人,为常人望尘莫及,当系别论。则“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未必能把我们一个个捏造成伟大的老子。然而,只要你孜孜不倦地读下去,殷殷不怠地行下去,定期不定期进行内省与外观,就算你成不了杰出的智者,也会晋升为拎得清的明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