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艺双馨便是碑

德艺双馨便是碑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业同志拖着羸弱的躯体去参加会议,因为过度操劳,于10月23日晚突发消化道出血,经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北京复兴医院全力抢救,延续50天,终因病入晚期,未能免难。为加强报纸工作,省委决定从全省各地选调一批干部充实吉林日报社。1965年10月10日《吉林日报》创刊20周年时,他被编辑部同志一致公推为先进工作者,省委领导亲自来报社为获得荣誉的同志颁发奖状。

他走了。一位好人,耗尽生命最后一个细胞,在紧张的工作中长眠了。

这位不再醒来的人,是战友王积业同志。

1992年10月下旬,《广西百科全书》编委会在南宁召开。积业同志拖着羸弱的躯体去参加会议,因为过度操劳,于10月23日晚突发消化道出血,经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北京复兴医院全力抢救,延续50天,终因病入晚期,未能免难。这时,他刚刚度过58岁生日。

积业同志1934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榆树县,1949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区委宣传委员、县委宣传部干事;吉林日报社记者、编辑、评论员;《红旗》杂志社政治编辑室领导成员,《红旗》出版社副社长;新闻出版总署党委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机关党委书记、编审、副总编辑。

他一生辛勤笔耕,乐此不疲,不思安歇,直至烛光湮熄的那一瞬间,他一字三顿断断续续地对爱妻赵淑珍说:“我还有许多事要做呢,还有几篇文章没有写完,还有一部书没看完,《大百科》74卷没有审完……”这是他从昏迷中醒来时的第一句话,也是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尊重他的遗愿,妻子把他没有读完的日语读本和永不生锈的钢笔,揣在他的怀里。文人抱着书卷离去了。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人生是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从别人的哭声中结束。特别是像积业同志这样品学兼优、成绩斐然的人,熟悉他的人无不痛惜!

积业同志从16岁参加工作,就和新闻事业结下不解之缘。1951年《吉林日报》在一版头题发表一篇新闻报道,就是积业同志的处女作,也是他干这一行的第一步。继而,《吉林日报》经常发表他的稿件,诸如介绍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感人事迹《姑娘们的荣誉》、反映互助合作道路上的新型农村关系的《社组之间》等长篇通讯。由于他善于捕捉身边的新人新事,及时给报社写稿,第一年就成为省报优秀通讯员。

1953年,国家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积业同志所在的榆树县,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县委创办一张四开四版的小报——《丰产运动》。这张报纸的记者、编辑、总编辑、校对、出版、发行,全部工作皆由积业同志一人承担。由于报纸办得好,敢说大实话,深受农民群众的喜欢,他也受到县委的特别嘉奖。

1954年,东北行政区撤销,原六省建制合并为三省。吉林省委机关报《吉林日报》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为加强报纸工作,省委决定从全省各地选调一批干部充实吉林日报社。积业同志首批入选,从此他成了专业新闻工作者。以前报社的老编辑、老记者,多读过这位高产的作者的新闻作品,但久闻其文,未识其人,真正谋面,还是他来报社报到那天。

这一年春天,报社人丁兴旺,新同志陆续上岗。每来一位同志,人事处处长都要亲自给大家引见。其中,积业同志最引人注目。这位英俊青年,身体强壮,高大而匀称,面庞黑红,显露出农家子弟的乡土稚气,笑容可掬,彬彬有礼,说话慢声细语,略显斯文,眉目浓重,眼大有神。他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质朴、憨厚、腼腆、沉稳、睿智而又谦和。报社同仁与积业等青年同志紧紧握手,犹如同“希望”联手,大家真心诚意地欢迎他们来报社工作。

积业同志一心扑在事业上,一干就是十五个春秋。

社论(言论)是报纸的灵魂,对工作有指导作用。省委十分重视言论的撰写工作,报纸的重要社论都是由省委第一书记或主管书记亲自把关,有些重要社论都是由省委领导和报社总编辑亲自撰写。1957年,省委要求报社建立一支言论专职队伍。经过精选,有4位同志胜任此职,其中之一就是积业同志。这算得上第一批被正式任命的评论员了。搞评论员工作,必须有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吃透”中央和省委精神,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当时对评论员的具体要求是:“不得把领导人的讲话改编为言论,不得把文件改头换面,不得东抄西拼搞烩饭,不得步人后尘吃剩饭,一定要有真实的新情况,一定要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一定要有本报独家特点,发表后一定要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等”。报社领导的耳提面命,不但没有使这位新闻战线的新兵听而却步,反而使他明确了工作方向,更加守忠抱渝,奋争不息。积业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蹲点调查,接连写出几篇爆响之作:针对“三大改造”以后,有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滞后的情况,他写出《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得生动活泼》的社论;对于做好农村、财贸工作有推动作用的社论《认真总结落后赶先进的经验》《山区增产粮食的途径》《注意培育和选用良种》《采购工作要走群众路线》《信用社贷款主要用在哪里》等言论,句句着实,使人读后耳目一新,有所思有所得。

这期间,积业同志除了轮岗做编辑工作外,自己写了七十多篇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许多言论在编辑部每周评报的例会上,被评为质量高、文风好的上乘之作。1965年10月10日《吉林日报》创刊20周年时,他被编辑部同志一致公推为先进工作者,省委领导亲自来报社为获得荣誉的同志颁发奖状。

吉林日报社,这方小小的沃土,曾经培养出一批名记者、名编辑,著名评论员。积业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某些言论,登上了“大雅之堂”(当时“两报一刊”),享誉全国。由于他的业绩显著,1972年《红旗》杂志社点名调他去做编辑工作。他去的时候,正是多事之秋,朋友们为他提心吊胆,担心他栽进政治旋涡,免不了要给他提个醒,他深思熟虑地说:“共产党人靠党性工作,党的观念不动摇就不会翻船落水。”他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特别是“四人帮”垮台以后,他同其他同志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先后写出了揭露造反革命舆论主帅的文章《评姚文元》和清算“四人帮”利用《红旗》杂志镇压“四五”运动罪行的文章《一场反革命的舆论围剿》,先后发表在《红旗》杂志1978年第10期和第12期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值积业从中央党校毕业。他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焕发出高涨的政治激情。他关心经济建设、关心党的建设。1984年第5期《红旗》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整党一定要抓住主要问题》,是积业同志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反复分析,去伪存真凝练而成。文章指出“抓不住主要问题,不解决主要问题就是走过场”,“所谓主要问题,首先是领导干部中的问题,因为只有领导干部中的问题,才会影响到一个单位的全局。一般党员中的问题,凡是能影响到一个单位全局的,也往往直接和间接地跟领导干部有关系。所以,要抓住主要问题,领导干部要严格剖析自己,把自身搞好才能垂范群众”。他那时就有如此精辟、深邃的论述是难能可贵的。他对“关键的少数”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

事业有成,积淀于勤奋学习。记得他刚踏进报社的大门,就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他先在省直业大攻读文艺理论,挤出时间研修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鲁迅全集》。3年里,他读了上百部古今中外名著,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结合工作需要,他学习了有关政治经济学、森林经营、商业经济、工业管理、土壤学、植物学、生物进化论等各方面的书。他是拼着“小命”充实自己。“学,然后知不足”。在他看来,“当一名合格记者应当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他自知理论根底不够深厚,1957年以后,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叩开了理论的大门。每天4时起床早读,晚上10点钟以前夜读。一切可利用的“业余”时间,正是他手不释卷读书时。为了挤时间,他一边帮助新婚妻子烧饭,一边读书,结果常常帮倒忙。妻子见他睡眠时间少,实感心疼,有时故意制造一点点小“干扰”,让他从工作学习中分神小憩一下,但是没有成功,反被积业同志征服。他从一人自学变成夫妻双双共享,他给妻子讲历史,讲轶闻,讲书中的精彩世界,讲做人做事义理,久而久之,他爱人也成了业余学习的积极分子,双双被评为吉林日报社的学习模范。积业同志从博到专整整用了4年时间,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他读书是有周密计划的。此间,他精读了三遍《毛泽东选集》,读了两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本)。他读书不走过场,凡有心得都要做读书笔记,共做读书笔记50余本。他读书学以致用,他写作引经据典,无一无来处。学业的增进,使他成为报社里的小理论专家,不到而立之年,便满腹经纶,人虽年轻,却颇有大学者风度。

积业同志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漫长的笔墨生涯中,日发千言,无一字之虞。他轮岗当记者时,采写大量新闻,没出现一个数字的差错:他当编辑时,日编数千字(定额为5000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搞错过。他的字迹总是那样流畅、工整,从头到尾不走样、不失笔。排版的工人师傅最愿拣他的文稿,并送给他一个可爱的绰号“王老细”。总编辑多次在编前会和干部大会上表扬他“做人、作文、做事高度严谨、认真”。

积业同志不但工作、学习精神感人肺腑,他艰苦奋斗的好作风更令人折服。在“大跃进”期间,工作特别紧张,常常夜作,尤其是冬天,妻子不忍心让他空腹就寝,每天晚上给他准备一个鸡蛋,他说什么也不肯吃。他说,家中有带孩子的妈妈,有襁褓中的婴儿,你们都没有这种待遇,我有什么可特殊的?妻子只好每天给他准备半块玉米面窝窝头放在暖气上,供他果腹,他的夜餐一直如是。在三年困难时期里,他日见消瘦,妻子攒了两个月的肉票,给他做了一小碗红烧肉。他面对香气扑鼻的烧肉,眼泪扑簌簌地流淌,他说:“这么香的烧肉,我爹没吃上,老百姓也没吃上,我怎能一人独享?”他亲手把它放在菜勺里烩成大锅菜,让大家一起吃。

他当了“京官”以后,一直穿着他在“文革”前做的两套藏蓝色的中山装。多年来,他穿的内衣都是自家缝制的,上班穿的中山装和在家穿的“工作服”分别置放。他喜欢穿东北的布鞋,日久天长穿破了,脚趾脚跟裸露在外,有失大雅,去求助修鞋匠,修鞋师傅拒绝说,这年头哪有穿布鞋上班的呢?他只好请妻子缝缝补补再多穿一些日子。

积业同志是典型的工薪阶层,每月发工资,他和妻子首先把供养老人的钱、帮助弟、妹上学的钱留足、寄出,然后安排好生活费、购书费。除了工资之外别无经济收入,他写了那么多稿,出了那么多书,凡在工作岗位或自己所分管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一律拒纳稿酬。外地朋友向他索要样书,他总是自掏腰包买书赠送。

到出版社工作之后,离家较远,中午都在机关食堂就餐,但常常因为工作较忙,去的较晚。灶房的同志关心他的健康,饭菜凉了再回回勺,有时还给他留一样好菜。他发现个中“奥秘”之后,再也不到机关食堂就餐了,每天自带饭盒。他对爱人说,给他预留好菜一是揩大家的“油”,二是搞特殊化。“腐败往往都是从特殊化开始的”。真是深人无浅语,一言中的,说到问题根子上。他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次,女儿要顺路搭车,他不准,还风趣地对女儿说:“你们练好腿上的功夫,可以祛百病呀!”平时,凡是办私事,他从不用公车。根据工作需要,单位给他家安装了一部可以打国内外长途的公费电话,除了爱人外,他没有告知孩子们,几年来这部公费电话从来未启动。“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积业是高度清廉的。

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孜孜不倦的学习,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早在80年代初,医生已经发现了他患有肝硬化,而且很严重。他守口如瓶,病休的诊断书一张张藏匿起来,既不向单位报告,也不向家人诉说。他预感到生命的短促和时间的紧迫,倍加努力工作和学习。由积业同志担纲编委会主任的《中华传统文化大观》一书,就是在他病重住院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极大痛楚而审定付梓的。文化部原副部长林默涵同志于1994年10月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盛赞这部使人受益颇丰的工具书。但是,积业同志竟无缘同这部大书见面。这部大书成了他的一生对我国出版事业的最后奉献。

积业同志在思想理论宣传和新闻出版战线扎扎实实地工作了42年。他劈浪搏击,激流勇进,蹚出一条金光闪烁之路,一条成功者踏出的五彩缤纷之路。这条路,留下了他无数清晰的足迹,洒下了他数不清的滴滴心血和涔涔汗水。1986年11月,鉴于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他曾编审《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本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于1993年出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授予他荣誉证书,以表彰他在“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王积业同志,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把工作干得非常出色,都能发挥模范骨干作用。他是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党的好干部、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谨以此文,激励自己,并寄托我们对老战友的哀思!

(作者:刘云沼为省政协原主席、杨庆祥为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

附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