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炉铁水成本

高炉铁水成本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少首钢人和唐钢人的期盼,都集中在这一天、这一刻;多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希冀,都集中在这一天、这一刻;全中国、全世界多少人士的关切,都集中在这一天、这一刻……经过检查,发现一个氮气管道上面的焊接点有个指甲盖大小的沙眼泄漏氮气,而且很严重,必须马上进行处理,否则会导致整个高炉区域内氮气压力不足。指挥部果断决定停掉氮气管道,立即抢修。前前后后花费了将近四个小时,管道终于得以恢复。

2009年5月21日,是首钢京唐公司一号特大型高炉正式开炉的日子!

多少首钢人和唐钢人的期盼,都集中在这一天、这一刻;多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希冀,都集中在这一天、这一刻;全中国、全世界多少人士的关切,都集中在这一天、这一刻……

在正式开炉前的四十八小时,所有的工作人员对每一个螺丝、每一个接口、每一个原件,还有密密麻麻的各种管道都进行了仔细的检查。

伟大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时任首钢京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王天义下达了开炉指令。

一号特大型高炉开始点火,高炉内的木料和焦炭被点燃,随着热风的送达,高炉炉体内一片火红,蹿起初生的热情。局外人也许以为顺利点火就预示着高炉的成功,其实仅是开始。如同婴儿分娩前的阵痛,距离新生尽管只有几步之遥,却是最令人担心的时刻。

这里是高炉的主控中心,相当于高炉的神经中枢,随着炉温的不断升高,一组组新的数据被传送到这里进行集中分析。无数屏幕显示着作业的图景……

时间在一秒一秒地向出铁目标逼近。

主控中心成了最炙手可热的地方,这里集中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二百多人。

人们的心跳动得厉害。

突然,意外发生了。

六小时后,一个数据的变化引起了主控人员的注意,数据显示高炉内的氮气压力异常,可能出现了泄露。

经过检查,发现一个氮气管道上面的焊接点有个指甲盖大小的沙眼泄漏氮气,而且很严重,必须马上进行处理,否则会导致整个高炉区域内氮气压力不足。

氮气对于高炉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从高炉的布料到煤气除尘以及相关元件的密闭隔热都由它来完成。要想完全处理好,就得首先把氮气停下来。指挥部果断决定停掉氮气管道,立即抢修。

停掉氮气管道,谈何容易!

高炉已经开始送风了。按照计算,高炉底下的木头已经烧完了,此时停下来对高炉的损伤会很大。

于是,指挥部决定组织一支精干的队伍,在高炉不停风的情况下,强行把氮气停下来,所有人都围绕着这条管道开始施工。前前后后花费了将近四个小时,管道终于得以恢复。

这个小小的插曲,似乎印证了一号特大型高炉从自行设计、建造到开炉过程中的种种波澜起伏,最终迎来了企盼已久的时刻。

5月22日21点09分,一号特大型高炉开始出第一次铁水……

一名年轻员工在开口机操作室操作,开口机快速对准出铁口,随着马达声的轰鸣,钻头推进、再推进……

人们的目光都通过屏幕集中在出铁口,忐忑不安地期待着滚烫的铁水像灿烂的朝阳一样喷薄而出……

业内人士说:“出铁时间的确定,实际上是技术问题!一是根据冶炼的原理进行计算;二是参照别的厂家是怎么做的,多少风量出铁,是否达到出铁的条件;三是通过一些风口和压量状态体现出来。通过三者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差不多的时间点就可以了。总体有个时段,不能出得太早,太早可能出来的不是铁水而是渣滓,因为第一次出铁,出铁沟是凉的,如果出来的是渣滓,有可能就把主沟冻死了,因为渣滓的热度和流动性比铁差得多,所以一定要让铁的液面上来,还不能过高。如果铁量太大,没完没了地出,还会引发其他问题。

一位炉前工详细描述了出铁的过程——

“一号高炉开炉前,首先要检查设备,检查工艺状况,看是否具备出铁的条件。我们实际上在那以前都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一说可以出铁了,马上再检查一遍,确认所有设备都没有问题,开口机就开始钻。这是第一次出铁,不允许高速度打进去,因为铁孔孔道里面的泥料还没有经过铁水的烧结,强度不高,这个时候要快速打进去很容易破坏这个孔道,因此必须速度比较慢地往里钻,等这个孔道自然形成,铁水烧结完了有强度以后,第二次用开口机往里钻就可以快一点儿,所以在第一次就会觉得时间比较长。我们前前后后大概用了四十分钟,更换了两次钻头,才打进去。总体钻得比较顺利,缓慢地把出铁口打开,钻到一定深度,然后到跟前一次打通。铁水是一个充满的圆溜,缓缓地流出来了……”

一条炙热的火龙,就这样一下钻出了炉缸的“牢笼”,如同红色的溪流。

两名炉前工身穿厚实的阻燃服,脚踏高筒隔热靴,头戴安全帽,手戴长筒布手套,冒着高温冲到出铁口,观察铁水状况。铁水温度高达一千四百度,流动状态非常好。

具有炼铁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铁水沟涌出来的红流色泽发暗,那是渣滓;如果铁水沟涌出来的红流色泽发亮,那就是铁水。

“出来啦!”

“出来啦!”

“成功啦!”

“成功啦!”

“成功啦!”

…………

一位高炉设计者如释负重地说:“高炉顺利开炉,我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心里的担心全部没有了!

说不完的激动,道不尽的喜悦啊!

现场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拥抱起来,很多人的眼里沁出了闪光的泪花。很多带着“长枪”“短炮”的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瞬间!多年的渴望,在这一刻得到了实现;多年的心血,在一瞬间得到了报偿!欢呼吧,雀跃吧,我们历经艰难的首钢工人!

首钢是有八十多年辉煌历史的大型钢铁企业,许多炼铁工人从初创时期就与小型高炉打交道,改革开放以后是中型高炉,从容积几百立方米到两千多立方米。首钢有十多万名干部职工,最多时二十多万人。谁没见过高炉呢,谁没见过高炉出铁呢!然而,在今天这异乎寻常的时刻,不论你在高炉前工作过多少年,也不管一生中炼过多少铁水,都不可能不激动万分,都不可能不热泪横流!

顺利出铁水意味着开炉成功一半了!

后面的工作更加艰难。从高炉头一次出铁到高炉达到一定的冶炼强度,得让高炉完整地热起来。

这是个关键时刻!

只有当炉子彻底热起来,才具备了一定的抵抗能力,这个“高炉婴儿”就出了危险期,下一步就是尽心抚养的漫长时期了。可以允许随时送风了,停了还可以随时开起来,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是安全的。但是要使炉子彻底热起来需要七十个小时左右,也就是三天三夜!

这异乎寻常的三天三夜,包括厂长在内的所有值班人员一直守候在炉台前。

有的人只睡了七个小时,有的人不到三个小时,硬是生熬过来的。这在平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很奇怪,每个操作者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处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中,睡也睡不着。

还是倾听业内人士的形象讲述吧。

朱继民百感交集地回忆说:“我们的工程设计人员为关键性的技术,做了一比一的模型进行了实验,最后获得了成功。我看了以后,心虽然落了地,但也不是很踏实!这座特大型高炉投产以后,我的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甚至不敢到现场去看高炉的运行状态。过了一个星期以后,有人告诉我成功了,这时候我的心才算彻底落了地!我们首钢人总算为了中国钢铁工业,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时任首钢设计院院长何巍至今还忐忑不安地回忆说:“尽管我们对这座特大型高炉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尽管首钢对高炉的投产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尽管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付出了巨大心血,可以说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尽管对哪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都想到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尽管我们认为所做的技术都是有把握的,但是再有把握的工艺设备也要通过实践的检验,这种检验本身对心理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最大的担心在干法除尘上。因为高炉点火,最后引气时的温度是很低的。在这种状态下,必须通过干法才能过滤处理。因为在世界上特大型高炉都是湿法备用,就是在引气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湿法运转,达到一定的稳定了,再切换到干法运行,然后干法检修时湿法再运用。现在我们把湿法全部取消了,原来由湿法解决的一些工作条件全部由干法来实现。这在点火烘炉的时候,对干法的考验是巨大的!”

他用“兴奋中的紧张”,来描绘自己在铁水喷涌那一历史性的时刻所奔涌着的独特心情——

“高炉点火的时候,所有的新技术能不能通过点火实现平稳运行,我们既充满期待,也充满担心。既兴奋,又紧张。这种紧张不是我们对技术没有把握的紧张,而是这么多年围绕着技术创新,最后投入运行时的一种兴奋中的紧张。出铁时,我并不在现场,也没有给现场的人提出要求,但是设计院的同志还是在铁水喷涌出来的时候,第一时间给我发了短信,报告开炉成功的特大喜讯。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这么多年大家一起工作,付出了那么多的劳动,献出了那么多的智慧,终于在今天见到了经过检验过的成果,能不激动吗?这种激动不是用放鞭炮庆贺,或者大家坐在一起喝顿喜酒那样简单,感觉更多的是庆幸,是自己能够坐下来回味技术创新的过程!”

时任总设计师张福明回忆说:“一号高炉马上就要点火了,像无料钟炉顶、干法除尘和顶燃式热风炉这些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创新力度最大、创新领域最多的地方,也是我们担心最多的地方,能否实现正常稳定运行?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投产以后的检验!”

现场的高炉作业长满怀激情地回忆说:“尽管头几次炉温是难以控制的,但是头一炉料过去了,危险期就过去了,后续也就完全稳定了。正常冶炼的时间需要八个小时,因为头一筒的料风量送得很低,可能需要两、三、四个八个小时,才能把头一筒料送过去,后面的续料完全充填进来以后要把炉温控制住,高炉的各种水平要在正常范围以内,基本转入比较正常的生产期。大概在三天之后,炉温就降下来了,这个‘高炉婴儿’的生产过程就算过去,可以轻轻出一口气了!就像太阳出来的一刹那给人的感觉,黑夜过去了,黎明到来了!”

说得多好啊!

“黑夜”已经过去,“黎明”正在到来。

这是中国最大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啊,也是中国炼铁业最炙热奔放的溪流啊!铁水顺着铁水沟涓涓流入下面的铁水包中,一时水花四溅。它将被送往炼钢厂的转炉,直接生产出铁块,铸造成一段凝固的记忆,一段关于崭新起点的记忆。

一号高炉送风投产,标志着首钢京唐公司的“一期一步”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标志着首钢人终于越过“四千四”高地,直接登上了中国炼铁工业的珠穆朗玛峰

有了设备一流的首钢京唐公司,中国就有了可以与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并驾齐驱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就有了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就可以挺起胸脯告诉世界,中国不仅是钢铁大国,而且会成为钢铁强国。

为了实现海上钢城的宏阔梦想,从2005年3月开始着手规划设计, 2007年3月正式破土动工到2009年5月成功开炉投产,整整耗费了四年的时间。

四年,一千四百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啊!

为了这一天,为了这一刻,首钢京唐公司的全体员工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精力,也付出了太多的梦想和代价!

夜幕降临了。

过于疲劳的炼铁人终于可以走出高炉车间,稍稍放松一口气,享受渤海湾略带海腥味的新鲜空气了。深邃的天宇中,月亮和星星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辽阔的大地,注视着现代化钢城里的这些创造奇迹的人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