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定要在新公司前面加‘首钢’”

“一定要在新公司前面加‘首钢’”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炼钢厂的前身,是首钢钢铁生产技术试验厂。2007年底,首钢为了向社会兑现第二阶段压产四百万吨的庄严承诺,决定对第三炼钢厂实施全面停产,成为国家批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以后停产的第一座钢铁主流程骨干厂。不论干什么,都要干好,干出首钢人的样子来!还有短短的三年,也就是到2010年底,首钢这座国内外知名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就将全部停产!

2005年3月24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洋、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陪同下,到首钢北京石景山老厂区调研,先后视察了炼铁厂三号高炉、第三炼钢厂和中厚板厂。

一个中层干部当面提出:“曹妃甸新厂的名字前面,一定要加‘首钢’两个字!”

曾培炎反问:“有这个必要吗?”

“有必要,非常有必要!”

“为什么非要加‘首钢’两个字,到哪儿不是生产啊!”

“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在首钢艰苦奋斗了几十年,对首钢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这是钢铁之情,血肉之情!首钢人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作为首钢人感到特别光荣和自豪!首钢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过去一说到是首钢的,都竖起大拇哥!首钢是一个品牌,是十多万干部职工创造出来的。丢了品牌,就等于丢了企业!眼看着整个钢厂马上就要没了,不论在职的还是离退休的干部职工都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

这个直面进言的人,就是时任首钢第三炼钢厂党委书记岳文会。

岳文会1953年出生,河北徐水人。1970年从北京市第九中学初中毕业后,来到首钢第一炼钢厂当工人。1971年底,抽调到车间生产技术组搞统计。1973年初,调到计划科工作。1987年,调任第二炼钢厂计划科长。1989年,提升为计划处处长。1992年,提升为第二炼钢厂党委副书记。1993年,改任首钢总公司数据处处长。1995年,担任第三炼钢厂党委副书记。1998年,担任党委书记。他是“双钢家庭”,又是“两代首钢人”。爱人1955年出生,也是河北徐水人,毕业于首钢科技大学,在第一炼钢厂财务科工作。岳父是首钢焦化厂老工人。

第三炼钢厂的前身,是首钢钢铁生产技术试验厂。1962年,成为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诞生地。这是一座由首钢自行设计、自己建造、自己安装的大型钢铁厂,占地十八万平方米,共有三座八十吨的氧气顶吹转炉,四台八流方坯连铸机。

1995年以后,为了打开眼界,博采众长,他们就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先后到宝钢、鞍钢、武钢包钢等兄弟钢铁企业学习管理经验和市场经济理念,实现了产品和效益双跨越

2002年,随着低碳钢的增加,又完成了三号连铸机的品种升级改造,生产的品种已经达到二十大类、一百多个,成为首钢精品钢生产、品种钢研发和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也就在这一年,首钢为了向社会兑现第一阶段压产二百万吨的庄严承诺,决定对年产二百万吨钢的第一炼钢厂实施全面停产,许多干部职工被合并到第三炼钢厂。

2007年底,首钢为了向社会兑现第二阶段压产四百万吨的庄严承诺,决定对第三炼钢厂实施全面停产,成为国家批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以后停产的第一座钢铁主流程骨干厂。

这一年,该厂提前十二天完成年产三百万吨钢的生产任务,实现了全年产钢三百一十万吨的奋斗目标。该厂建厂十五年,累计产钢四千四百万吨,创造效益二十多亿元。

对首钢人来说,“十五”和“四千四百”,是两个意味深长的概念。

建厂十五年,相当于一个人还处在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时期,就被迫提前退役;而四千四百万吨钢,意味着用这些钢完全能够搭建四百个“鸟巢”。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举世瞩目的大“鸟巢”,首钢人开始失去了自己的“鸟巢”。

停产前的日子,是思想最复杂的日子,是情绪最不稳定的日子,也是最茫然无措的日子。

停产,意味着首钢吨钢费用的增加,生产组织的难度增大,经济效益的下滑,而最大的困难是人员分流安置。

第三炼钢厂停产,每个人都面临着三种选择:一种是分到迁钢和首秦等新钢铁基地去工作;另一种是分配到老厂附近的厂矿去工作;还有一种是提前买断工龄,脱离首钢,到社会上寻找新的饭碗。后一条路最难。年轻人还好说,可五十岁左右的人,干了大半辈子钢铁,没有别的专业特长,要找到对路的工作也难啊!在家养老,还太早;自己干吧,精力不足,又缺少资金……

“你打算上哪儿啊?”

“没想好呢!你呢?”

“我也没想好呢!”

…………

那些天,大家最关心的都是未来的去向。

不明说的人,也闷着葫芦想心事。

为了稳定好干部职工队伍,岳文会几乎每天早晨六点钟就赶到班上,车间班组到处转。他每次给基层干部办班,宣讲的都是同一个主题——“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全体干部职工甘于奉献的历史。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停产,还像原来一样,聚精会神,兢兢业业,坚守到最后一分钟,为搬迁调整收个好尾!明天,大家就要分赴不同的工作岗位。相处多年的工友,从此要天各一方,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有的人,也许这辈子都很难再见上几次面。不论到哪里,我们的情感都离不开首钢,是首钢培养了我们,没有首钢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不论干什么,都要干好,干出首钢人的样子来!”

一位外国记者曾经采访过首钢的一位普通职工:“你愿不愿意离开北京,到外地去上班?”

这位职工诚实地回答:“我们的户口不是还在北京吗?到哪儿去都是一样!尽管新钢铁基地前期条件艰苦,可每周都可以回家啊!只当出了几天差!”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真要离开了,还是难舍难分。

第一批分配到新钢铁基地的干部职工名单确定下来了。

在欢送会上,岳文会真的动了感情:“感谢大家这么多年为第三炼钢厂做出的巨大贡献!现在你们要到迁钢和首秦新建钢铁基地去了,不要忘记还留在老厂一起相处多年的兄弟姐妹,他们将来也要像你们一样到新钢铁基地去工作!如果你们有的人表现不好,影响了第三炼钢厂的形象,我们也觉得脸上无光,一说是第三炼钢厂的,人家也不愿意要了,这样就会对不起还在老厂的兄弟姐妹!所以,我拜托你们到新钢铁基地工作以后,一定继续发扬第三炼钢厂的企业精神和光荣传统,不仅自己要干好,还要多给下一步到新钢铁基地去的兄弟姐妹们多挣一点儿分,塑造好的形象。你们表现好了,新钢铁基地才会欢迎更多的兄弟姐妹到那里去!”

在欢送会上,生产副厂长王云平、机动处长李景超、技术科长李明和精炼车间的李树森等都做了满含深情的发言,表示到新钢铁基地工作以后一定要好好干,为第三炼钢厂争光。说着说着,大家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喷涌,数次哽咽……

李树森最后发言,实在说不下去了:“我一想到三炼钢就想哭……”

这代表了十多万首钢人的强烈愿望和呼声。

仅仅是第三炼钢厂吗?还有短短的三年,也就是到2010年底,首钢这座国内外知名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就将全部停产!

许多高炉和炼钢设备都正值中年,却需要退出现役。

铁是钢之源,要停产炼钢厂的转炉,就得停产炼铁厂的高炉。

与第三炼钢厂同期停产的,就有被称为“小平高炉”的炼铁厂四号高炉。

该高炉始建于1972年12月15日,有效容积两千一百立方米,是中国超过容积两千立方米的第六座大型长寿高效高炉,是自主创新的顶燃式热风炉,拥有冶炼强度高、工艺流程较短的特点,也是开创高炉实现整体滑动推移这一国际先例技术创新的高炉,仅在2006年就刷新了十八项历史记录。该高炉的利用系数、焦比、喷吹煤比,在全国三十四座同类型高炉中分别排在第八、第十六和第十九位。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亲临视察,慰问一线干部职工。该高炉不仅多次获得北京市模范集体、冶金部红旗高炉、首钢功勋高炉和首钢先进车间等荣誉称号,而且是“冶炼”首钢炼铁专业人才的大熔炉,先后涌现出六名全国、冶金系统和首钢劳动模范,培养出十三名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该高炉设计年产生铁一百七十万吨,年产值超过五十亿元,在线服役三十五年零两个月,累计产铁四千二百五十九万吨。

三十五年啊!如同一个人正值中年,就被无情地宣布提前“退休”或者“死亡”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