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终制第二十

终制第二十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粮罂明器,故不得营,碑志旒旐,弥在言外。亲友来酹者,一皆拒之。但是颜氏却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终”就是生命的终结,“制”就是丧事的安排。颜氏在一开始就讲了自己进入暮年后的心态和对死亡的理解,他说死亡是人的自然结局,没有人能免得了。庄子与妻子相亲相爱,十分融洽,二人相安

【原文】

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吾年十九,值梁家丧乱,其间与白刃为伍者,亦常数辈;幸承余福,得至于今。古人云:“五十不为夭。”吾已六十余,故心坦然,不以残年为念。先有风气之疾,常疑奄然,聊书素怀,以为汝诫。

【译文】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结局,谁也避免不了。我十九岁的时候,正值梁朝动荡不安,其后多数时光都是在刀光剑影中度过;幸亏承蒙祖上的福荫,我才得以活到现在。古人说:“活到五十岁就不算短命了。”我已年过花甲,所以心里平静坦然,不会因剩下的时日不多而有所顾虑了。以前我患有风气的毛病,常担心自己会突然死去,所以姑且记下平时的想法,作为对你们的嘱咐训诫。

【原文】

先君先夫人皆未还建邺旧山,旅葬江陵东郭。承圣末,已启求扬都,欲营迁厝。蒙诏赐银百两,已于扬州小郊北地烧砖,便值本朝沦没,流离如此,数十年间,绝于还望。今虽混一,家道罄穷,何由办此奉营资费?

【译文】

我的亡父与亡母的灵柩都没能送回故乡建邺,暂时葬在江陵城的东郊。承圣末年,已启奏要求迁回扬都,着手准备迁葬事宜,承蒙宣帝下诏赐银百两,我已在扬州近郊北边开始烧制墓砖,不料却碰上了梁朝灭亡,我流离失所到此境地,几十年来,我对迁葬扬都几乎不再抱有希望了。如今虽然天下统一,但是我们已经家道衰落,哪里有能力支付这营葬造墓的费用?

【原文】

且扬都污毁,无复孑遗,还被下湿,未为得计。自咎自责,贯心刻髓。计吾兄弟,不当仕进;但以门衰,骨肉单弱,五服之内,傍无一人,播越他乡,无复资荫;使汝等沉沦斯役,以为先世之耻;故腆冒人间,不敢坠失。兼以北方政教严切,全无隐退者故也。

【译文】

况且扬都已被破坏,老家没有一个亲人了,加上坟地被淹,土地低洼潮湿,也没办法迁葬。只有自己责备自己,铭心刻骨地感到愧疚了。想来我们兄弟不应该再求官任职;但是由于家道败落,骨肉单薄,五服之内也没有他人了,背井离乡,再也不能借助门第或者原有资历的庇护了;如果要使你们沦落到任人差遣的地步,那就是先辈的耻辱了;所以,我只有硬着头皮混下去,生怕出什么差错。再加上北朝的纪律法规都很严格,不允许退隐,就只好这样了。

【原文】

今年老疾侵,傥然奄忽,岂求备礼乎?一日放臂,沐浴而已,不劳复魄,殓以常衣。先夫人弃背之时,属世荒馑,家涂空迫,兄弟幼弱,棺器率薄,藏内无砖。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粮罂明器,故不得营,碑志旒旐,弥在言外。

【译文】

我现在年老体弱多疾,倘若突然去世了,是不必要求丧礼详备周全的。如果有一天我离去了,你们只需为我沐浴净身即可,而不必费力去招魂,入殓时穿着普通的衣服即可。你们的祖母去世时正值灾荒,家徒四壁,兄弟们年龄又小,因此,她的棺材又轻又薄又粗糙,墓内也没有用砖块来砌筑。所以,我也只要二寸厚的松木棺材,只放衣帽即可,不要任何随葬品,棺材底部需放一块七星板;其余像蜡弩牙、玉豚、锡人等都不用,不要去置办粮罂明器,也不要墓志铭和旗幡。

【原文】

载以鳖甲车,衬土而下,平地无坟;若惧拜扫不知兆域,当筑一堵低墙于左右前后,随为私记耳。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干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亲友来酹者,一皆拒之。汝曹若违吾心,有加先妣,则陷父不孝,在汝安乎?

【译文】

用平板车将棺木运到坟地,坟坑底部铺上一层土就可下葬了,不用堆土筑坟;如果你们担心以后扫墓时弄不清地方,可以在墓的四周筑矮墙作为标记,或者随意标记也行。灵床上不要设枕几,初一月半祭奠时,祭品只用白粥、清水和干枣即可,不需要用酒肉饼果。如果亲友们前来祭奠,一概拒绝就是了。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意愿,将我的葬礼办得超过了你们祖母的礼仪,那就是陷我于不孝之地了,你们能安心吗?

【原文】

其内典功德,随力所至,勿刳竭生资,使冻馁也。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杀生为之,翻增罪累。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

【译文】

至于举办佛教的公德道场,则应量力而行,不要弄得倾家荡产,使你们自己挨饿受冻。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先,这是周公、孔子所教导的,目的是让人不要很快遗忘自己过世的父母,不要忘记孝道。要是按照佛经来推究,这些都是没有益处的。若以宰杀牲畜来祭祀,便更增加了我的罪过。倘若你们真的想报答父母的恩德,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那么我希望你们除了在平常按时设斋供奉外,到七月十五盂兰盆会的时候,能来扫祭。

【原文】

孔子之葬亲也,云:“古者,墓而不坟。丘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然则君子应世行道,亦有不守坟墓之时,况为事际所逼也!吾今羁旅,身若浮云,竟未知何乡是吾葬地;唯当气绝便埋之耳。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堙没也。

【译文】

孔子安葬亲人时说道:“古代的墓是不起坟堆的。我孔丘是常年在外四处奔走之人,不能不在墓地上留个标志。”于是就堆起了一个四尺高的坟堆。这样看来君子处世行道,也有不能守着坟墓的时候,更何况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所迫呢!我现在寄居他乡,自身就像飘荡不定的浮云,连自己的葬身之地都不知道会是哪里;我一旦断气以后,随地埋葬即可。你们应该以继承功业、弘扬美名为自己的使命,切不要因为顾恋父母的朽骨坟土,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评析】

人的生命再长不过百年,而百年的时光对于亘古长存的宇宙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由此看来,生与死对人来讲是一件大事,是不敢当儿戏的,所以没有人是不畏惧死亡的。因此,当一个人站在死亡的边缘时,他的心理应该是很复杂的,能做到平静对待这一事实的,应该不多。但是颜氏却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在别人都忌讳死的时候,他却写下了《终制》,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遗嘱。“终”就是生命的终结,“制”就是丧事的安排。颜氏在一开始就讲了自己进入暮年后的心态和对死亡的理解,他说死亡是人的自然结局,没有人能免得了。

人生,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与电光,转瞬即逝,其间的一切也仿佛镜花水月,黄粱一梦,看得透的,就能在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做到心平气静。

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体验和透彻的思考,所以,他的哲学可以称为生命的哲学。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他跟常人有很大的差异。

庄子与妻子相亲相爱,十分融洽,二人相安无事地过了大半辈子。在他们都进入暮年的时候,庄子的妻子因患重病,先于自己的丈夫死去了。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悲哀,作为庄子朋友的惠子前往吊唁,并想安慰一下庄子,却发现庄子并没有号啕大哭,相反,他正在若无其事地两脚着地岔开坐着,一边敲打着盆子,一边哼哼呀呀地唱着歌,脸上毫无悲哀的影子。看到惠子来了,他也不起来迎接,只是面无表情地点了一下头,仍然敲盆唱歌。惠子十分诧异,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庄子没有为妻子之死而悲伤痛哭,无法忍受庄子这么薄情寡义,不由得生起气来。他满脸不高兴地责怪庄子:“你和你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她为你生养子孙,操劳不息,苦了一辈子,直至衰老而亡。可是她死了,你不仅不哭,反而还在敲盆唱歌,显得这么高兴,叫大家难以理解,你这样做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听后,方停止了敲盆唱歌,平静地对惠子解释道:“我做得并不过分。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刚断气的时候,我也非常难过,放声大哭了一会儿,可是转念一想,她的逝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在我看来,她的生命完全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活着的时候,是大自然赋予了她的形体和生气;死的时候,也就像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回归了大自然。生和死无非是存在的状态不同罢了,现在她终于摆脱了活着时的辛劳忧烦,像酣然长眠那样静静地安息在天地所构成的巨室广厦之中,什么心都不用操了,这对她来说该是多么好的事啊!而我却在嗷嗷恸哭,难免就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了,所以我才止住了恸哭。”

亲人死后,特别是配偶死了,照着一般人的逻辑,非要大哭一番才能表示哀痛。如果有人在亲人逝去的时候不知痛哭,反而在那里唱歌,人们一定会说他是个疯子,但庄子就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其实庄子并不是不悲伤,而是他能理智地对待死亡,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所以用唱歌的方式来纪念死者,所谓“长歌当哭”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对于妻子的死,庄子是“鼓盆而歌”,当自己面临死亡时,他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庄子将死之时,他的弟子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但是庄子提出的要求却出乎众人的意料,他说:“我要用天地来做棺材,用日月星辰来做点缀的双璧和宝珠,用天地万物来做祭品。”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气派也更隆重的吗?

他的学生听后,悲恸地说:“这样做我们怕你会被乌鸦或是老鹰吞吃了啊。”庄子对此回应道:“放在露天,是会被乌鸦、老鹰吃掉。但是埋在土里呢,则照样会被蚂蚁吞吃。你们是要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出来给蚂蚁吃,这该是多么的偏心啊!”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就像小鸟要唱歌,花儿要开放一样普通而又平常,人都要从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对于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说,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看破生死,杂念顿消,才能摆脱世俗的纠纷,做到超然物外。

禅宗哲学家对于生死,提倡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两忘法,主张不执着于生,也不执着于死,人只要是顺应自然地生活,就可以傲睨王侯。活着,把握住现时,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对此,无须慷慨高歌,也无须怨尤哀叹,只要平平实实、轻轻淡淡地做来,就可以臻达佳境。死亡,也就是生命的必然终结;对此,不必畏惧,不必自扰,要有坦然接受认可的心理准备。

死和生是人生的两件大事情。许多人喜欢生而害怕死,因为生时可以享受一切荣华富贵,死后就万事皆空了。但是事实上,死和生对人同样重要,这就好比一去一来。人在这死去,却又在那里生出来了。人世间就是这样生生死死轮回不已。死是为了生,生是为了死。我们如果把生死看透,生时优哉游哉,死亡来临时也坦然自若,那么人生便会减去许多痛苦,并因此增加几分快乐。

古人都能正确对待生和死,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以平和的态度对待生和死。活着的时候就好好珍惜生命,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不要虚度光阴,更不要杞人忧天,整日忧心忡忡,害怕死亡的来临。生命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这并不是说就要贪生怕死、苟且偷生。面对自然的死亡我们要泰然处之。有时候也会有突发事件发生,这时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要死得其所,而不能做无谓的牺牲,枉送了性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