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能终此挹清风

未能终此挹清风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未能终此挹清风”是游酢传世作品《在颍昌寄中立》的名句,这首诗的通篇是这样的: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却愧犹悬三釜乐,未能终此挹清风。整首诗结构错落有致,用典考究隽永,节奏抑扬顿挫,特别是“未能终此挹清风”一句,在平实渐进的铺叙中,通脱出一个峨冠博带、长袖飘逸的儒者形象。在这里,“清风”成了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其主要寓意为受教于“二程”门下的欣然忘我状态。
未能终此挹清风_作为理想述怀的象征意味_游酢新论:续编

在回顾游酢公毕生辛苦遭逢的历程中,杨时是不容错失的重要章节。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作为“程门立雪”的另一位主角,杨时和游酢同一年出生,成年后在“二程”门下潜心理学多年,他们二人志趣相投,堪称莫逆之交。

“未能终此挹清风”是游酢传世作品《在颍昌寄中立》的名句,这首诗的通篇是这样的:

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

却愧犹悬三釜乐,未能终此挹清风。

整首诗结构错落有致,用典考究隽永,节奏抑扬顿挫,特别是“未能终此挹清风”一句,在平实渐进的铺叙中,通脱出一个峨冠博带、长袖飘逸的儒者形象。

在这里,“清风”成了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其主要寓意为受教于“二程”门下的欣然忘我状态。在中华文化千载传承的语境里,“如沐春风”这个成语,说的就是酢公的同门学长朱光庭,在就学于程颢座前时,悠然心会、如痴如醉的美妙意境。同理,这样的境界是如此的让人乐以忘返,而一旦远离,更觉当年时光的可贵,而终岁难以释怀。

我们再来解读另外一首《在颍昌寄中立》:

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居。

五里桥西杨柳路,至今车马往来疏。

这其中,叙说不尽的遗憾与怅惘情绪扑面而来,诗歌的风格延续了游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一贯特质。设身处地,我们再去回味那可遇而不可求的“清风”境界,越发感受到人生苦短和为学三味的可贵。

在《宝应寺读书堂成因怀明道先生》这首缅怀先师的诗中,游酢写道:

桥西积雪度新晴,卜筑茅堂快落成。

郁郁奇花铺野趣,关关好鸟和书声。

春浓岚色无边景,水净天光彻底清。

记得程门窗草绿,至今遐想每驰情。

诗中,让人毕生追求的“清风”理想,又转到饱蘸“春浓岚色”的无边景致,在这首法度谨严的七律中,游酢的视线从细处落笔,思绪跳跃腾挪,随着纷至沓来的高古典故,由读书堂和明道先生这两个主题所引发的联翩浮想接踵而至,思绪自然地延伸到如沐春风的程门求学好时光,有别于当年“程门立雪”的艰辛与勤勉,“程门窗草绿”的清新意象,让人每每驰情遐想,更有一番柔和婉约的况味,这或许就是游酢公一再提倡的“孔颜乐处”吧。

在游酢传世作品《韦深道寄傲轩》中,我们可以看到和他的另一首名篇《赠陈仲循》相似的风貌,在诗中出现了突出隐逸者情怀乏人“青松”、“菊花”等意象:

早付闲身老故乡,青松成径菊成行。

搘颐独坐心遗念,坦腹高吟兴欲狂。

瓮下却应嗤毕卓,篱根遥想对义皇。

乘风破浪门前客,试问浮家有底忙。

这其中,充满了个人对归隐林泉、颐养天年的殷切期盼,像所有放浪形骸的文人士子一样,“坦腹高吟兴欲狂”,而藐视那些见风使舵的苟且之徒,在“早谢却无情之友”(游酢语),大可以率性乘风,任意所如。所以,临到结尾,一句“乘风破浪门前客,试问浮家有底忙”,好像急纵喷薄的胸中块垒勃然越出,令人叹为观止。

在游酢的诗中,作为人生理想境界的终极诉求,“风”的意味其实质是一种卓有风度的姿态,可以理解为行高于众的一种风仪。

就如他在《赠陈仲循》诗中所说的那样:

即今年才五十余,脱去簪绂弊屣如。

圣时搜选动空谷,策足要路争先趋。

庙堂故人握重柄,僵者可植瘦可腴。

惓惓风仪数寄语,掉头不顾甘如愚。

赠诗的对象本名陈大卞,字仲循,福建仙游人,系治平四年(1067)进士。史载:陈仲循历官宜兴(今属江苏)县尉、武平(今属福建)县令、汀州(今福建长汀)录事参军、江宁(今属江苏南京)知县,居官廉洁。与宰相章惇有旧情,屡招以书竟不往。后以明堂恩得封二亲,拜且泣曰:“吾不能与时俯仰,黾勉(尽力)仕宦者,正为吾亲耳!今恩封(褒赠)既及,可以休矣!”遂致仕,时年五十六岁。

按照当时的官场惯例,五十六岁正值壮年,以这个年纪挂冠归隐,堪称急流勇退。游酢在诗中惺惺相惜地用“惓惓风仪数寄语”来描述陈仲循的风骨与气度,用“掉头不顾甘如愚”来刻画洁身自好的执着与决绝。某种程度上,这样的风仪正是游酢自身立场和态度的鲜明写照。

综观游酢的作品,文风朴实雄浑,议论纵横捭阖,想象力汪洋恣肆,在北宋末年流派林立的诗歌界可谓独树一帜。由于历史传承的缘故,酢公诗作传世的不多,长短句更是付诸阙如,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从现在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游酢的诗作仅存十余首,其中就有十首诗作出现了“风”的字眼,窃以为在每首诗歌所营造的语言环境相对独立中,风的意象居然能够畅通无阻地一再呈现,在不经意间就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层内涵。

隔着近千年的沧桑岁月,这些让我们如数家珍的“风元素”,或者是酢公临笔下意识的自然流露,或者是酢公意气风发时的刻意强调。借助上述稍嫌粗疏的文字,我们或许能够重新体会当年酢公落笔时的良苦用心,或许能够重新构建那些已然风干的历史片段。

(作者系南昌铁路局南平工务段党群办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