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才章第七

三才章第七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子原以为保全身体,赡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焦华为人谦虚和蔼,十分孝顺父母。焦华激动不已,马上下跪,接过鲜瓜。西秦王乞伏干知道后,提出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焦华。管斌感动之余如实向宣帝禀告了,宣帝立即下令,以后皇帝在宴请群臣时,先让徐孝克把他母亲爱吃的酒菜挑出来带回家。身居高位仍以母亲的喜好为先,自然能够受到朝野内外的青睐了。司马光不但机智,而且特别孝悌,他和哥哥司马伯康兄弟情深。

百孝图·缚衣护柩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译文】

曾子原以为保全身体,赡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当听了孔子传授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禁惊叹道:“太伟大了!孝道是如此的博大高深!”

【原文】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译文】

孔子见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所领悟,便进一步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哪里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间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由于自然法则起的作用。爱亲之心,人人都有,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却不多。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可以治理天下的,故而圣明的君主,应当效法永恒不变的法则,利用自然优势,顺应自然规律对天下百姓实施政教: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这种教化,合乎民众的心理,民众自然都愿意听从,所以教化不用去严肃施为就能顺利进行,政治不用去严厉推行而自然国泰民安。前代的贤明君主,看到教育可以辅助政治,感化人民,就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这样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所以没有遗弃双亲的人;宣扬仁义道德,人民也去效法,因此普遍盛行道德高尚的风气;对人对事,率先奉行恭敬和谦让的态度,于是人民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用礼乐教化他们,人民就相亲相敬、和睦相处。告诉人民什么是好的应该去提倡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应该去制止的行为,那么人们自然会懂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法乱纪了。”

百孝图·感及禽兽

【原文】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周朝有一位显耀的太师官伊尹,他不过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如此敬慕和瞻仰。如果身为一国之君也像伊尹一样,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他吗?’”

【评析】

孔子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把孝道作为国君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什么话说?前代的君王都深谙孝道的妙用,以身作则,率先倡导。所以不管你身居何位,哪怕是一国之君,只要身体力行,就都会被民众敬慕瞻仰。

百孝图·滴血认骸

百孝故事 焦华——力辞王姬

焦华,是晋代南安人,父亲为西秦安南将军焦遗。焦华为人谦虚和蔼,十分孝顺父母。一年冬天,焦遗病得很重,想吃新鲜的瓜,可是当时毕竟不是产瓜的季节,所以焦华很为难,整天茶不思饭不想,休息也不好,一心想着满足父亲的愿望。一次,他在梦中隐隐约约听到一个声音:“听说你的父亲想吃鲜瓜,我给你送来了。”焦华激动不已,马上下跪,接过鲜瓜。一开心,就笑出了声,于是梦就醒了。可是,奇怪的是,自己的手中竟然真的有一个香气扑鼻的鲜瓜。焦华赶紧拿给父亲享用,父亲刚吃了几口,病就好了。

百孝图·力辞王姬

西秦王乞伏干知道后,提出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焦华。焦华不愿攀龙附凤,拒绝道:“娶妻的人是希望夫妻和睦,共同伺候父母。但是王姬身份尊贵,嫁给我就太委屈了。我家里一没有豪华的家具摆设,二没有丰富美味的佳肴,因此,我没有能力迎娶国王的女儿。”所以,他就没有答应这门亲事。乞伏干并没有生气,反而很赏识焦华的人品,还让他担任尚书民部郎。

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一个真正的孝子把孝道当成自己的本分,而不会希求通过它获得什么好处,更不会让纯净的孝道沾染上世俗的污秽,成为攀龙附凤的工具。这份真挚的用心不仅能够感动天地,更能感动世人!

徐孝克——侍宴取饵

徐孝克,南朝陈东海郯(今山东郯县)人,性情极为孝顺,但就是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他想尽了办法才将父亲埋葬。和老母陈氏相依为命,奉养有佳。战乱期间,人民生活艰难,他甚至连一碗稀粥都无法供给母亲。无奈中,他只好剃了头做和尚,讨来食物侍奉母亲。陈宣帝很欣赏他的为人,任命他为国子祭酒。每当皇帝请宴的时候,徐孝克从不食用任何东西。等到酒席散了,他把美食带回家给母亲享用。宣帝发现后,觉得很奇怪,就去问管斌为什么徐孝克不吃饭。管斌也不知道真相,直接去问徐孝克,才得知原来他把美味佳肴带回家是为了供养老母亲。管斌感动之余如实向宣帝禀告了,宣帝立即下令,以后皇帝在宴请群臣时,先让徐孝克把他母亲爱吃的酒菜挑出来带回家。

孝心可以为一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更会受到千万人的景仰,所以在众多的孝子故事中,主人公都能够因祸得福,甚至平步青云。上天对于孝子的眷顾可见一斑,但是在他们获得各种殊荣以后是否能够不改初衷呢?徐孝克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肯定的答案。身居高位仍以母亲的喜好为先,自然能够受到朝野内外的青睐了。

百孝图·侍宴取饵

司马光——保兄如婴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陕西夏县)人,仁宗宝元年间进士,历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兼侍读学士,后任宰相,被封为温国公。7岁的时候,司马光和小朋友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在了水缸里,眼看就要被淹死了。大家都被吓跑了,可只有小司马光沉着冷静,搬来一块石头将水缸砸破,救出了小孩。司马光不但机智,而且特别孝悌,他和哥哥司马伯康兄弟情深。哥哥快80岁了,他把哥哥当成父亲奉养,照顾得非常周到,就像照料婴儿一样细心。吃饭时,也总是关心地询问:“哥哥,饭菜可口吗?”每年入冬,他都要摸摸哥哥的后背问道:“哥哥,衣服是不是穿得有点少了?”

一个人的品德高低能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哪怕是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够成为判定一个人品质的标准。司马光就是这样一个经得起推敲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上、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生活中更是一个孝悌的楷模,在对待自己兄长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英雄做事可以不拘小节,但是伟人却肯定不会输在小节上。

百孝图·保兄如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