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身章第七

法身章第七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来明谛体相竟,今第二明法身体。即此苦出缠之义,名为法身。即此法身为烦恼所藏,名如来藏。为对此义,故就苦灭明于身、藏。对众生五阴成身前后易脱,始终不变,名为“不异”。以一切佛法成就,故名为法身。

“世尊!过于恒沙”者,释此一章不同,凡有二说。一、古旧释云:“上来所说虽有藏身,并为成圣谛。此文始是《法身章》,下‘不离烦恼藏’,是《如来藏章》。问:依后立名次第,前《如来藏》,后《法身》。今乃前明《法身》,后《如来藏》,何故尔耶?答:上已论藏身次第竟,今直说身藏体,故不相违。问:今何故不依章名次第,前《藏》后《身》,而前《身》后《藏》?答:谛是果,法身亦是果。欲接果,故灭果。明法身果,却明此果本由于藏,故次明于藏,故前章前藏后身,是一种次第。今前身后藏,复是一种次第。”第二、江南旻师等,从此文即明《空义隐覆》成上《如来藏》及《法身章》者,上举身藏,为明圣谛甚深,故在《圣谛章》内。今明在昔,所以未说。由于众生常我病重,出世之始,须说苦空,破物常我,未得早明甚深之理,是为空义隐覆于理,又是空教隐覆真智,故名空义隐覆真实,略同《涅槃》涂乳之譬。彼释文云:“‘过于恒沙’者,谓五住烦恼数过恒沙。法身理隐在众惑之内,故云‘不离不脱’。与惑识混然未得相异,故云‘不异’。二乘不能思议,故名‘不思议’。以是大觉真性,故云‘佛法’。了因具足,烦恼断除,真性显现,是法身‘成就’。”[1]

[校注]

①故,【原】本作“故次”,【甲】本作“次”。

[释评]

[1]前人对“法身”的理解。

今亦不同此说,凡有三意:一者,此中未有空义隐覆之文,二者,此文亦无无常隐覆之说,三者,此文乃明法身不离不脱,不应就佛性释之。今所明者,如上说。上来明谛体相竟,今第二明法身体。二者,若长观文意,此二犹属释灭谛文。但释灭谛体有三:初正明灭谛体,今次约灭谛明法身,次约法身明如来藏。所以然者,欲明灭谛、法身、如来藏体一义异。约苦灭义,称为灭谛。即此苦出缠之义,名为法身。即此法身为烦恼所藏,名如来藏。故就灭谛体中,明此三法。又于灭谛明三法者,二乘之人苦灭之时,同于虚空,无有法身,亦无如来藏。为对此义,故就苦灭明于身、藏。又亦是对二乘明于四法:一者,二乘坏法明灭,今明不坏。二者,二乘但灭分段,不灭变易,今则一切俱灭。三,对二乘灭谛无有法身,今明法身。四,对二乘灭谛无如来藏,今则明有。以是义故,就灭谛中明此四法也。问:何故此章明小灭无四,大灭有四?答:灭谛是大乘究竟极地,是故须明大小差别。下辨其相。是诸佛同体义分,非今别体,故言“不离”。又对生死五阴成身,其体各别,故云“不离”。体真常住,不可因缘易脱使失,故云“不脱”。对众生五阴成身前后易脱,始终不变,名为“不异”。对众生身十时之异,故云“不异”。妙出情外,名“不思议”也。“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者,上来解法身体,此正解法身名。以一切佛法成就,故名为法身。[1]

[校注]

①“脱”后,【原】【甲】本有“不异”二字。

②今,【原】【甲】本作“全”。

③各别,【原】本作“义分非全别体”。

[释评]

[1]从大小乘关于灭谛解说的差异来说明法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