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

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思想主张如下:以上是老子最主要的哲学思想,在这样的思想的派生下,他的政治主张显然就多了虚空的味道。他的思想主张主要有:1.墨子主张“节用”“节葬”。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富有卓越见识的思想家,他们潜心著书立说,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诸侯王采纳,能够救世之弊。同时也设帐教学,将自己的政治理念与人生认识广为传播,并希望能够流传下去,泽被后世。他们思想之博大,学说之广涯,后世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他们所创造的这一文化高峰,至今仍然是中国人的文化母体,所有后世的文化思想均发源于此。

我们将这段文化历史称之为“先秦子学”,“子学”的含义是指诸子之学说,也就是各家学派的创立者的学说。

(一)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存于《道德经》一书,此书系别人编纂而成,其生平可观《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其思想主张如下:

1.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称之为“道”,又叫作“大”。“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与基础。

2.《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界之源。

3.老子还提出“无”的观念。《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可以化生万物。

以上是老子最主要的哲学思想,在这样的思想的派生下,他的政治主张显然就多了虚空的味道。他认为应该无为,不但诸侯王的政治应该无为,就连个人也应该无为而活。他设想了一个理想社会,这里的人们各行其是,互不相扰,没有战争、没有压迫,“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有人评价老子的社会理想,“很明显,这是要把历史拉向后退。老子的这种观点,是没落奴隶制阶级的消极颓废的政治观点”[6]。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但是至今也没有出现更为合理更为恰当的评价,我们拭目以待。

(二)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弟子将其言论编纂成书流行于世,是为《论语》。他的思想主张如下:

1.孔子最主要的哲学范畴是“仁”。仁者爱人,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以仁为动机、以仁为初衷,这样就是“当仁之方”。他将仁的概念推至统治者,要求统治者也行仁之道,这也是他政治思想的表现,只不过在他推广的过程中,诸侯不采纳罢了。

2.仁者爱人,是仁的关系演化,也是行仁的必然结果。孔子不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如果仁只在心中,那就不是仁,仁要体现在行为上,体现在对待他人上,亦即仁是行为,而不是知。

3.孔子还强调要遵循“礼”。“礼”就是周公所作之礼,孔子认为自己接续了周公的道统,所以要维护、传播周公之礼。礼是等级秩序,有道德要求,也有形式上的仪式。孔子所维护的“礼”显然是政治诉求,他希望建立以“礼”为纪律的社会,但是这里必须注意,周公的“礼”,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是以“仁”为出发点的“礼”,再也不是西周昔日的“礼”了。

4.孔子的政治理念。孔子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丰富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了“德治”的主张,要求统治者待命以“德”,就是理解、感化、晓谕、教育,而不是严刑峻法;还要求统治者有“德”,这样才能进行道德感化。

5.孔子鼓励学生将学来的知识与理念付诸实践,这就是“学而优则仕”。但是人们在谈论这一命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前一句,“仕而优则学”,可见孔子所提倡的“学”与“仕”是互动的关系,也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6.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老师,孔子在教育方法上也有独特的见解,有的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

(三)墨子及其思想

墨子,名翟,鲁国人。约生于公元前468年,约死于公元前376年。平民出身,后来成为从事制造机械匠人,是一个小生产者。他的言行被记录编纂在《墨子》一书中,有五十三篇。他的思想主张主要有:

1.墨子主张“节用”“节葬”。从这一主张来看,墨子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厚葬,不但是统治阶级应该节用,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应该节用,“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7]。童书业认为:“‘无不加用而为者’,是墨子‘节用’学说的要义。用财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用了有利,即所谓‘加用’,否则就是浪费。”[8]

2.墨子还提倡“兼爱”“非攻”。就是反对以强凌弱,反对战争,要爱自己,爱他人,用爱进行交往,不能害人、恶人。但是墨子的爱的概念,只是庶人或者下层人民之爱,贵族阶层或者统治者可以爱被统治者,被统治者却不能爱统治者。墨子为何要反对战争呢?墨子认为,战争有着极大的害处,要征用劳力、浪费财物,以及损失人口,会耽误春天的耕种,错过秋天的收割,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有害的,所以他反对一切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和孔子带领的学生学术团队、荀子的稷下学坛不一样,墨子和他的弟子结成了一个纪律严密的团体,小的负责人称为“巨子”,对墨者有着绝对的支配权。《淮南子》载:“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韦政通评价道:“墨者的团体不是讲学论道的团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团体,是一个有作为的实干团体。”[9]

(四)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庄子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其生平记载于《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10]。他的思想来源是老子,继承发展了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1.庄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他认为“道”是世界之源,是万物之源,是虚无、玄妙的存在,同时“道”“自本自根”,自我生出。同时,庄子又认为人可以修道、可以得道,当人、道同体的时候,万物与我就化为一体了,得了道的人,便是“真人”,这是对老子学说中“道”的发展。

2.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对个人生命思考最多的思想家。和孔子不同的是,庄子赋予了个人生命更多的自由境界。葛兆光讲道:“庄子对于‘人’的思考中心是个人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他并不看重人在现世中的社会价值……庄子要说的是,要进入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而进入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就要不凭借任何外在的依托,包括虚名、包括功业、包括为己的私心,这样才能使自己所谓精神超越世俗的一切乃至超越自我……”[11]庄子所提倡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永远无法达到的人生理想。当个人的生命经历生长、成熟的过程,所遇到的是现实的物质世界,而现实世界与自由精神相遇时,越是自由的精神,越容易被击破,这是现实世界的现实,也是物质世界的冷酷。

在《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还有一段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2]这就是著名的庄子辞相。陈引驰认为司马迁的记述是错综《庄子》中的两处记载而成的,并论述:“如果作为严格的史实加以真实性的考究,庄子辞相的事或许确实有许多可以推敲、质疑的地方。……作为寓言,它在事实上的真实性或许不必苛求,重要的是它真切地体现了庄子的精神取向,他是一个在污浊的世间坚持自己生活信念的人,他是能够超越当下的世俗攀求而守护自己本来生命的人。对此,‘辞相’不是一个极好的呈现吗?在对这一意义的呈现中,‘辞相’还不够真实吗?”[13]

(五)韩非子及其思想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14]分析可知:

1.韩非出身贵族,是韩国的公子。战国时期的这些大思想家,身份较为复杂,有平民,有官吏,有小生产者,但是贵为公子的只有韩非者一人,他的法家思想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有机会观察或参与到国家的管理,这是他思想的现实来源,也是他钟情法家的动力所在。

2.法家之学来源于黄老。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而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黄老何以成了法家的思想之源呢?《索隐》按,刘氏云:“黄老之法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韩非之论诋驳浮淫,法制无私,而名实相称。故曰‘归于黄老’。”[15]

3.韩非子说话不利索,有口吃的习惯,所以说话陈述不行,擅长的是著书立说。

4.和李斯是同门师兄弟,都是荀子的学生。

下面我们谈谈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1.我们很熟知的一个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就是韩非子讲的,说的是宋国的一个农夫正在耕地,看到了一只兔子慌不择路,撞在了树桩上,死了,这个农夫很高兴,不费劲就捡到一只死兔子,于是他便不种地了,天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来一只兔子撞死。[16]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阐明他的历史观——进化史观。

2.韩非子希望用法治理国家,他说的“法”,包括法、术、势。法指的是成文的、有据可依的律令;术,是统治者统治、控制、驾驭民众的手段。势,指的是统治者的气势和权威。

韩非子的思想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虽然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但是两者的结局却完全不同,与两人所关注的、学习到的知识、思想肯定有关。韩非子没有机会实践自己博大精深的思想,死在了秦。李斯在秦为相,参与制定了秦的重大制度政策,有机会实践了自己学到的法家思想,但是李斯最后却以自己制定的律令而被论定腰斩,他参与创立规制的秦帝国也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这也可见理论与现实实践有着遥远的距离。

韦政通在论及韩非子的思想时,和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Niccolò Machiavelli)《君主论》做了对比[17],罗列如下:

1.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人,15世纪、16世纪的意大利正陷入分崩离析,城邦之间的互相倾轧与冲突之中,亦犹产生韩非思想的战国。他的理想在统一意大利,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有一强而有力的领袖出来,《君主论》便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作,他提供一个政治领袖必须具备的条件:如何取得权力。和如何保持权力,这与韩非尊君任术的思想如出一辙。

2.马基雅维里认为人民对刑罚的恐惧,乃国君可以用来统治臣民的一种方法,韩非特认为人君必须严刑重罚,而后可以治国。

3.马基雅维里把道德与政治视为绝不相干的两个范畴,因此一个政治领袖为了国家的利益,必要时不妨采取暴力和欺骗等方法,这与韩非“不务德而务力”的任势主张正是一致。

4.马基雅维里和韩非都由人的私利心理解人性,认为一般人都是忘恩负义、虚伪善变、趋利避害、贪得无厌的。因此他们主张人君不可信人,与其被人敬爱,倒不如被人敬畏更安全。[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