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秦诸子哲学

先秦诸子哲学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等贵族学者,皆多见多闻而有卓识,然尚无特异的学说,更无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后来,在墨子卒后,乃有一个以隐者思想为本而成立哲学理论的人,即是杨朱。孟子的政治理论具有平等主义色彩,主张仁政,置民以恒产。)与孟子同时,也有一个发挥墨子思想的哲学家,即宋钘。他不以神秘的道解释宇宙,而以大一、小一解释的,可谓先秦第一个唯物论者。庄子的学说,是一种玄妙深宏的神秘哲学。

中国文化至周代可以说达到了成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在文化的各方面都已很具规模。至春秋时,社会的经济基础起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组织随而发生了动摇,于是旧的政治制度不得不陷于崩溃,人民生活亦难安定起来。社会制度的变动,震醒了人们的意识,引起了种种的哲学思潮。

春秋以前及春秋初期,学问知识为卜史世守之业。自从“绝地天通”之后,出现了专门的神职人员,负责人与天的沟通,然贵族执政者之中,亦有博学者。春秋中期,各国贵族与卿大夫中,以博学有识著文者,鲁有柳下惠、臧文仲,晋有叔向,郑有子产,齐有晏子,吴有季札。此等贵族学者,皆多见多闻而有卓识,然尚无特异的学说,更无有系统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的创始者,当推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与以前或同时的贵族学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一,孔子有其自己的“道”,而欲行其道于天下;二,孔子以其自己的道与以前为贵族所专有的知识传授于一般人民。孔子是集过去时代的学问思想的大成的人,而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他虽“述而不作”,但实际颇近于“托古改制”。(他未必自觉其托古改制,然实有所托而有所致。)他将以前所有的学术萌芽,以前所有的文化成绩,加了一番系统的整理,而自己创立一个一贯的原则以统摄之。此一贯原则便是仁。亦即忠恕。他平日所讲多是关于生活行为的,虽仍保持对于天的信仰,但不多谈天道;对于鬼神则持怀疑的态度。在社会政治方面,孔子旨在塑造一个坚韧弘毅、德才兼备的士君子阶层,作为社会治理的储备军;在制度构想方面,他主张礼治,即一种兼具“仁”与“义”,将民情与适宜性、正义价值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制度;在社会结构方面,认为人们因各自角色和职责各尽其分以归于和谐。他一生栖栖遑遑,奔走周游,以救世为务,谋恢复旧日的安宁;聚徒讲学,开以后讲学之风。(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有《论语》。)

孔子的弟子甚众,最有希望的颜渊(名回)却不幸短命而死。孔子弟子中与以后儒学最有关系的,可以说是卜子夏(名商)、曾子(名参)二人。子夏传经,曾子传忠恕等思想。

孔子以后,第二个伟大思想家,自成一学派,与儒家对立者,便是墨子(名翟)。孔子是贵族后人,墨子却完全是平民出身;孔子仍然不免看重等级,墨子则讲无差等的兼爱。墨子最重功利,以求国家人民的大利为宗旨。他比孔子尤能苦行,排斥一切享受,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唯求有利于天下,虽牺牲全身亦不惜。他一方面鼓吹弭兵,一方面更讲求守御之术,替弱国守城,《墨子》一书中便记载了著名的墨子论战鲁班而救宋的故事。墨子很有宗教气息,崇天信鬼,反对儒家对于鬼神的怀疑。他的弟子也甚众,并有坚固的组织。墨子死后,别立继承的首领,名为巨子,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在当时儒墨成平分天下之势。(记载墨子言行的书是《墨子》。)

在孔子时即有许多隐者,相当有思想,但认为世不可救,只求独善其身。后来,在墨子卒后,乃有一个以隐者思想为本而成立哲学理论的人,即是杨朱。杨子轻物贵身,主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杨朱学说是儒墨积极救世的活动的反动,在当时也拥有很大的势力。

儒家因杨墨的反对,颇有消沉之势,但不久出现一大思想家,反驳杨墨,推尊孔子,即是孟子(名轲)。孟子的政治理论具有平等主义色彩,主张仁政,置民以恒产。他颇有重民轻君的思想。在哲学上他所讲仍以人生为范围,根据孔子的思想而加以发挥扩充。他很注重人性的研究,以为仁义根于人性,而生活的最高境界便是尽心知性,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状态。他比孔墨等更有玄远的理想,更加看重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记载孟子言行的书是《孟子》。)

与孟子同时,也有一个发挥墨子思想的哲学家,即宋钘。他自己极端刻苦,四方奔走呼号,“求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他讲人情是欲寡的,劝人们不必争多。同时杨朱一派亦有其思想代表,即华子,发挥出重生的理论。(《吕氏春秋》中的子华子,当即《庄子·杂篇》中的华子,疑华是姓。)

宋钘、孟子的思想,仍以人生为范围;但在宋钘、孟子的时代,已有两大思想家,着眼于宇宙,作事物的观察,即是老聃与惠施。老聃的年代在孟子稍前,惠子(名惠施)则较晚。老子(姓李名耳,老聃是字)是“以自隐无名为务”的人,所以他虽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而关于他的生活,别人知道得很少。孔子的前辈有一个名老彭者,孔子曾向其问道。老彭与老聃名字相近,后人由此遂误以为老聃是孔子的老师。这种误会大概起于战国末年秦将统一的时候;庄子、荀子、韩非都未尝闻知。老子是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在思想史上地位实极重要。孔子仍有天的信仰,墨子信天尤甚。至老聃乃以为天并非根本,尚有先于天而为天之本者,乃是道。老子对于宇宙中一般现象,很有观察,发件了反复的常则。在人生思想上则以无为守柔为主,讲致虚守静,主张放弃文化,返于自然;反对儒墨的有为,又不赞成杨朱一流的贵生。(老子的书为《老子》,大概是老子的《语录》。)

惠子很注重于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观察。关于宇宙,他将总包一切的“大一”,与极微无内的“小一”。在惠施那里,天的地位低落下来,他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惠子很注重对待的互转,看到了万物的毕同毕异,认为万物实皆一体,于是主张泛爱万物,将墨子的兼爱扩大到物。惠子的最大特色是注重物的研究,以前孔、墨、杨的研究对象只是人,到老子注眼于宇宙,但仍不屑于万物的研究。惠子则肯为研究物而研究物。他“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他不以神秘的道解释宇宙,而以大一、小一解释的,可谓先秦第一个唯物论者。惠子又好辩,他这种重物好辩的学风,使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又转换了一个方向。惠施的著作不传,其思想在《庄子》中可见。

老子之后,无为的思想大盛,老子的弟子环渊,发挥师说。与他同时的人,又有慎到、田骈,亦祖述老子,而略变其说:以齐万物为首,主张弃知去己,认为生活的最好境界,是若无知之物。他们这种学说,开后来法家人生理论的端绪。

融合老聃、惠施的学说而自成一大系统的人是庄子(名周)。庄子受惠子的影响很大,而其中心思想则归于老子。他最反对人为而主张返于自然,个人生活的最高境界便是与天为一。庄子的学说,是一种玄妙深宏的神秘哲学。在一方面他是惠施的反动,他反对辩,反对名言,而以忘情感泯分别的直觉为求真知的道。到庄子,自杨朱以来的道家者流的思想乃臻于成熟。(庄子所著书为《庄子·内篇》。)

惠施重物好辩的态度,开辩者或名家的风气;惠子后第二个最著名的辩者是公孙龙。公孙龙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事物中不变的离立的共相,他命名为指。指是不变的,指与指是相离的。由此他讲白马非马,而离坚白。惠施注重合,注重相反的转化;公孙龙则注重分,注重不同性质的各自独立。与公孙龙同时的辩者很多,但其末流经常流于诡辩。(公孙龙所著为《公孙龙子》。)

惠施、公孙龙的学说,都不合于常识。既然可以反对常识,于是引起了人们对于知识的疑问,辩者有火不热、目不见等说。但对于知识问题有较深切的研究者,乃是墨家。在战国时,墨家已分裂为数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在墨子当时本较注意辩说,后期的墨家为批判辩者,乃更注重辩术。他们研究的结集是《墨经》及《大取》《小取》。他们维持常识的见地,反驳辩者。为肯定知识,乃予知识以解说,并对于辩的性质与方法作精密的研讨。此外这些后期墨家对于墨子的兼爱说及功利思想,亦有更进一步的发挥。

此时又兴起了一个新的学派,即阴阳家,首领是邹衍。他有关于地理及历史的广远想象,以五德即五行来解释一切;其人生理想则颇与儒家相近。他的想象虽广大荒诞,却必以可经验的事物作为推论的根据,且其大九州的想象竟与实际相近。邹子的学说,形成关于天地事物及人的历史的一个整体系统,然而其中较多附会迷信成分,并不是纯粹的哲学。

先秦哲学的殿军大师是荀子(名况,字卿)。荀子尊崇孔子,却不赞成孟子,他与孟子是儒家两大派的首领。荀子不看重关于宇宙的玄想,而建立彻底的人本哲学。他的最高理想是制天宰物,以人胜天,而与天地参。他不但要克服外的自然即天,并要克服内的自然即性,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人应该化易其性,于是极注重礼仪的训练。荀子亦颇受老庄的影响,讲虚壹而静,但他的人本的有为哲学,是对老庄哲学的反动。他是一个伟大的唯物论者。为批判辩者,荀子亦讲知识,讲名辩。他最善于批评别家哲学,在此点上更表示他是先秦哲学的集成者。(荀子所著为《荀子》。)

先秦于哲学外还有法家的政治学。其他各家亦都有政治思想,法家则专以研究政治为务。法家推源于先孔子约百年的管仲,而实际肇始于商鞅、申不害。但真正给法家思想以深厚的哲学内容的人是荀子弟子韩非。慎到、田骈等的思想已很有法家意味,韩非将其发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韩非对于人生与历史有很透彻的见解,他完全着眼于物而不着眼于心。(韩非所著为《韩非子》。)

在荀子同时及以后,儒家中尚有许多无名的思想家,其成就亦很高。其最伟大的作品是《易传》。《易传》是孔子学说与老聃思想的卓越综合,其中有宏大深微的宇宙人生理论。

《易传》深观变化,认为一切皆在变易之中,一切皆有成毁盈虚,而宇宙是生生不已的变化大流。一切变动的因,在于两相反者的相推相荡;此两相反者,即是阴阳或柔刚。《易传》有见于天下之赜,又有见于天下之简,它是周秦宇宙论的最高发展。《易传》的人生思想以刚健中正为主,注重自强日新;既讲宇宙神化的研讨,又注重制器以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