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仲子亦廉哉

陈仲子亦廉哉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仲子,即田仲,亦犹《史记》称“陈齐”作“田齐”一样。毛泽东在《讲堂录》记录袁老师的讲演:“陈仲子则亦廉哉,则有讥其太矫”。如陈仲子虽然“亦廉哉”,但另一面则是“太矫”。

(引用之二十七)

青年毛泽东于1913年11月1日在湖南第四师范(后合并到湖南一师),听袁仲谦老师讲“国文”课。其中讲到如何“为人”,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有这样一段听课记录:

人之为人,以贤圣为祈向,而孝义廉耻即生焉。然曾参孝矣,不识小受大逃之义;申生孝矣,不知陷亲不义之道;陈仲子则亦廉哉,则有讥其太矫,冉子好义,而不知周急不继富为君子之道;原宪知耻,辞粟不以与于邻里乡党之中。是何也? 学有不足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86页)。

这段记录,涉及曾参、申生、陈仲子、冉求(冉子)、原宪等五名古人的“为人”之道,不出儒家“孝、义、廉、耻”的道德范畴。其中“陈仲子亦廉哉”一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十章: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垆,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已频曰:‘恶用是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陈仲子,即田仲,亦犹《史记》称“陈齐”作“田齐”一样。战国时齐人。齐国的将军匡章(他也是孟子友人)认为他是一个廉洁的士人,原因是他三天没吃东西,饿得耳聋眼花,甚至为了活命,吃被金龟子吃剩下的半个李子,仍然住在於陵不回家。

原来陈仲子是齐国的大家族陈氏(亦称田氏)的重要人物。他的哥哥从盖邑得的俸禄有几万石;而他把哥哥的俸禄看作不义之禄而不吃,把哥哥的房屋看作不义之室而不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

孟子反驳匡章说,在齐国的士人中,陈仲子还算比较突出的。尽管这样,陈仲子怎么能算作廉洁呢?孟子举例说陈仲子母亲的东西他不吃,妻子的东西就吃;哥哥的房子他不住,可於陵的房子他就住。从大的操守上说,像陈仲子这样的人,最多相当于蚯蚓的操守一样。蚯蚓,在地上吃干土,在地下就饮黄泉,自食其力而已。

对陈仲子的处事为人,战国时人多有批评。《战国策·齐策》赵威后问齐使:“於陵仲子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荀子·不苟》篇又说他“盗名”,《非十二子篇》讥评他“忍性情,綦溪利跛,苟以分异人为高”。唯汉代的《淮南子·泛论训》对他略有肯定,说他“立节抗行,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陈仲子可说是非常耿介自洁的人。

孟子与匡章论辩陈仲子是否为廉士,他以蚯蚓做比喻,认为陈仲子只是像蚯蚓那样“充其操”而已。孟子的反驳匡章,也不尽合事理。陈仲子并非不食其母之食,不然,怎么把那鹅肉吃下去。只是认为那鹅是别人送给他哥哥的,他以为是“不义”之物,因误食而吐了出来。陈仲子这种人生长在战国之世,很多事情是看不惯的,愤极而自谋衣食,固无益于人,亦无害于人,只是不必提倡罢了。孟子以救世卫道为目的,自然不赞成陈仲子这类于国于家无望无益的人物。

毛泽东在《讲堂录》记录袁老师的讲演:“陈仲子则亦廉哉,则有讥其太矫”。意思在说陈仲子虽说也算廉洁之士,但未免“讥其太矫”,大概指陈仲子三咽“井上之李”一事。毛泽东认为陈仲子虽然饥饿三日,但难免有些太矫贵,饥极必食,狼吞虎咽,不像士人所为。

1917年4月1日, 毛泽东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刊载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写道:

自有生民以来,智识有愚暗,无不知自卫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饥极必食,井上之李,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饭食起居皆有节度。(《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6页)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井上之李,不容不咽”,说的就是这个齐国士人陈仲子的故事。

袁仲谦老师的基本观点是“人之为人,以贤圣为祈向,而孝义廉耻即生焉”。但是,贤圣的“孝义廉耻”亦有“不识”“不知”“不以”的另一面。如陈仲子虽然“亦廉哉”,但另一面则是“太矫”。其他如曾参、申生、冉求、原宪诸人,大律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孟子总结一条原因:学有不足也!是说学习的还不充足。

向古人学习“为人”,也不要盲目信从。即使是那些圣人高徒,道德楷模,也还有因为“学有不足”而产生的另一面。这是毛泽东与其师辩证看人较早的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