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余仲廉先生《感悟人生》

余仲廉先生《感悟人生》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我应邀为余仲廉先生所设立的博昊奖学金会而出的一本书《博昊风韵学子纪念册》写了一个序,最近又应邀要为本书写一个序。想到余仲廉先生一贯慷慨从事慈善事业,特别是关心教育事业,读到本书中许多感悟人生的精彩短文,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人类历史、人类文化是一条滔滔长河。感悟实际就是深入的思考及其深刻的成果。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而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感悟人生 珍爱人生——《行悟人生》序

2004年我应邀为余仲廉先生所设立的博昊奖学金会而出的一本书《博昊风韵学子纪念册》写了一个序,最近又应邀要为本书写一个序。想到余仲廉先生一贯慷慨从事慈善事业,特别是关心教育事业,读到本书中许多感悟人生的精彩短文,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2009年12月31日,我第一次见到余先生,交谈几句,感到其人胜于其文。唐人杨敬之《赠项斯》的诗句就涌上心来:“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我们畅谈了近两个小时,我感触很深。2010年元旦,即新年的第一天,尽管有些忙,我也不能不来开始写这个序。

本书的第一篇叫做“时间”,可说是他感悟人生的代表作之一。一开始他就写道,时间“它对待人的态度是从不回顾过去,也不超越现在,始终迈着恒定的步伐匀速行进”,而且,“最快快不过它,最慢也慢不过它”。我想,文中肯定会有“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果然,在文中出现了。他在文中感慨地写道,“对它的悟来悟去”,于是产生了不少联想。其实,这一切都是同他在书中几乎处处谈的人生密切有关。我之所以要写这段,因为我从他的感悟中感悟到他是秉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的感悟就是从对大自然的感悟中产生的,力主“穷人理”必须“穷物理”,“人理”在“物理”之中,“人道”在“天道”之中。他写得多么深刻:“珍惜了时间,就等于珍惜了生命,就等于在求有限生命中的最大值,就等于把短暂的生命时光在有限中得到了尽量的无限……”多么好!无限中的有限,有限中的无限!我凭着这一感悟来读本书,的确感悟到余仲廉先生就是这么一个对人生有着深刻感悟的人,本书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珍贵感悟。

从我国岳麓书院的优良传统“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从我国《四书·中庸》的深刻教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感悟到一个人要能成人成才成就事业,就要认识到: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结合方成人。在本书中,作者以他的感悟高度强调了学习、思考、实践的重要性。人类历史、人类文化是一条滔滔长河。只有学,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如果不能知新,温故有何用?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如果不能发展,那就是墨守成规,在今天怎么行?他写道:“得智,得慧,得能,从何而有之?唯有学才有。”正是如此,他从13岁离开校门后,从未放松过学习。而且,这个学,不仅是向书本学,同时,还向别人学,向实践学,在实践中学,努力学习,努力向上。他讲:“学是经历磨难才有学,熬其筋骨才有学,苦其心志才有学,勤奋求学才有学,将生活中的磨难、坎坷,煎熬的苦涩、忍耐,奋争历程的感悟、体验,不断地进行熔化,反复地加以提炼、蒸烤所得的结晶,才是学。”是的,“凡事留心皆学问”,整本书中,充满了他对人生求知的学。而且这个学习,正如上面所引用的他“才是学”的一段话一样,又是同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尚书》早已讲了“人为万物之灵”。人能思考,能思维,而且不是动物式的“思考”。感悟实际就是深入的思考及其深刻的成果。整本书的论述焦点就是讲思考,讲感悟。诸如“思行”、“思维”等诸篇,直接以“思”进入篇名,其实哪一篇不在“思”、不在“感”、不在“悟”呢?孔子讲得多么好,“学而不思则罔”,当然还有“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只不过成为一个书呆子、一台高级计算机而已,出不了创新性的东西。不“思”,无“思”,对现有的知识、学问、文化,就无法超越、发展,甚至会沦于僵化、凝固而无法激活。“凡事留心皆学问”,孟子讲,“心之官则思”,留心就有学问,不留心哪有凡事皆学问呢?作者呼吁:“千万不要丢掉自己的思维!”不要禁锢了自己的思维!“让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吧!”作者就是一位思维十分活跃、遇事必思考的大有作为的人。

王夫之讲得十分深刻:“躬行为启化之源。”创新之根在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还如上面所引用的“才是学”那段话一样,这个学习、这个思考又是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仿照孔子的话来讲“学而不行则罔”,当然,“行而不学则殆”;还有“思而不行则罔”,当然,还有“行而不思则殆”。作者高度重视实践,书中篇名出现“行”字的不少,特别值得赞赏的是“机遇”这篇,其一开始就讲:“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的一生都有无数的机遇。有人说机遇是给予有准备的人,也有人说机遇喜爱执著的人,但我说机遇更是喜爱那些把思想付诸行动的人。”要“付诸行动”!作者就是这么一种人!他肯学、肯想,又敢于且善于将所学的、所知道的、所想的、所感悟的付诸行动,结果,机遇归他所有,他的事业成功了!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余仲廉先生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笃于实践,而且将学习、思考、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新型的大有作为的好人才。当然,这源于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爱国家,爱民族,爱教育,爱生命,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教育负责,对生命负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着这本书,就会为他的这种责任感、这种爱所打动。读一读“电影”篇,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到了9个大城市、100多个电影院、30个娱乐场所、30个网吧、10所重点大学,对影视、网络、娱乐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甚至将一些青年人喜爱看的影片找来看,反复看,“用责任、良心、道德去静静地看,静静地思考”,他痛心疾首,感到这些为相当多的青少年所喜爱的内容,正在毒害、腐蚀、摧残着他们的灵魂,“长此下去,怎么得了啊!”他强烈地呼吁国家要“在这方面做好方针和政策规定”,要清理、打扫、控制、限制。他深深认识到,“文化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最大最大的大事!……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没有了,那么,就象征着这个国家和民族永远灭亡消失了”。我十分赞成这个论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而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正因为如此,他毅然负起“天下兴亡”的匹夫之责,用他的话讲,就是要爱国自强,承前启后,创新发展。

责任感的隐处、深处就是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人生意义。用他的话讲,“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做的事业是否有利于社会”。正因为有着如此精神、理想的坚定支持,尽管往往路走得很艰难,但走得很坚定,走得很成功。应该说,这是一条真理。前几个月我看到一个材料,讲1960年有人对美国哈佛大学1520位新生的入学动机做了调查,其中81.9%的人为了赚钱,18.1%的人为了理想。跟踪调查,20年后,1520人中有101人成为百万富豪,其中为了赚钱的只有1人,而为了理想的却有100人。人总要有点精神,有了高尚的精神、理想,就会万难不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本书更是处处盈溢着作者对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人生意义的感悟与语言。责任感的显处、浅面就是行为准则,就是践行,就是言行在干什么,而且归根结底,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动于衷,形于外”,一个行动胜于一打纲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同作者见面,他穿着打扮极为普通一般,言语朴实无华。初一见面,不会想到他是本书的作者,更绝对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十分富有的企业家。他现在固然办了许多企业,但其兴趣与志愿主要不在赚钱谋利,拥有更多钱,而在慈善、在教育、在理想。据有关材料,只讲对高等学校,他已在全国47所高校资助了836人,其中在读博士生56人。读一下“财富”这篇,讲得多么好:你现在拥有的财富,只受你支配,除了你可以消耗的外,并不属于你所有;应该让财富回馈到社会中去,发挥它的作用与价值。如同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所讲:“如果金钱不是你的仆人,它便成为你的主人;一个贪婪的人,与其说他拥有财富,不如说财富拥有他。”古罗马贺拉斯也曾经讲过:“金钱可以成为人的奴隶,也可以成为人的主人。”作者也是这么看的:人应成为金钱的主人,而不应成为金钱的奴仆。作者甚至更深刻地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你离开人世之前,给财富找好新的主人、新的归宿,使之能在社会中代表着你的生命还活着,代表着你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延续。爱因斯坦讲得对:“金钱,是人类抽象的幸福,所以一心扑在钱眼上的人,不可能会有真正的幸福。”“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在这个序一开始我引用的“及观标格过于诗”这句,表达我感悟作者的行为胜于他的文章,文章好,人品更好。我还得讲,行为之所以胜于文章,就因为文章、文字、语句很难甚至不可能完全反映感悟。《庄子·天道》中讲得多么好:书不过语,语有意也,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也。我想,这个意就是感悟,就是体验,就是非“非常道”吧!文章讲的是他用文字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而行为体现的却是由此感悟而直接产生的对人生的加倍珍爱。

由于有些忙,这个序从1月1日写到1月3日,作为我自己对这本书及作者的一些感悟。同时,还得讲一句,由于这本书讲的是作者个人的感悟,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或大不相同,所以作者的感悟以及表达他感悟的文章与语言,也未必全为读者赞同。对此,也不足为怪。好在作者愿意倾听不同看法,欢迎交流、商讨与指正。我所写的序,也是我个人的感悟,更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2010年1月3日武昌瑜园(余仲廉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