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对于季氏将要讨伐邻居小国颛臾一事,孔子批评辅助季氏的学生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人辅助季氏,却没有让他施行仁政:“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国家内部!民间传说美化之下的刘备,可以说是兼备数种美德于一身。

——《论语·季氏》

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外患),而是在自己国家内部!

鲁国掌握政权的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加之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经济措施,季氏迅速富有起来,冉求则帮他搜刮民众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对此非常愤怒地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

对于季氏将要讨伐邻居小国颛臾一事,孔子批评辅助季氏的学生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人辅助季氏,却没有让他施行仁政:“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意思说是,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国家内部!

在德治问题上,孔子非常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认为为政者道德修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成败兴衰。国家官员不追求道德修养,这才是国家最大的忧患。

《论语》一书多处记载孔子对许多为官者的评价,由此可清楚地了解孔子提出的官员应该具有的品德。孔子指出,有些官员在位不想着为国家出力,为君主分忧,却总是在担心个人的得失,对于官位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孔子认为,这样的官员只可称之为“鄙夫”,因为一个为官者总在担心自己是否失掉官职,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阳货》)当子贡问当今的从政者怎样时,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把当时从政的人视为是“斗筲之人”,是心胸狭小之人,没有远大抱负的人,不是合格的执政者。

“仁”是孔子评价官员品德最高的、也是最基本的标准。《公冶长》记载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不知其仁也”——孔子与孟武伯评价自己的三位学生。孔子认为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掌管外交。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是居于第二位的。孔子强调,在这些执政才华之上的是他们是否具备仁德情操。孔子在评价每个学生后都加了最重要的一句“不知其仁也”!表现出对这些学生道德水平的担忧。

“未知。焉得仁?”——学生子张询问老师对于楚国令尹子文和齐国陈文子的看法,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令尹子文虽“忠”,陈文子虽“清”,但他们都是明哲保身之徒,缺乏对于维护“君君、臣臣”礼制的执著,缺乏对于广大百姓的保护和关切,所以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便是“未知,焉得仁?”

管仲和子产是颇获孔子好评的两位高级国家干部。对于管仲,虽然他没有始终忠实于一位国君,但孔子认为他能够忠实于齐国的发展,有利于民众安居乐业。“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齐国崛起的核心人物,所以充分肯定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宪问》)郑国大臣子产,姓公孙名侨,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晋楚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因此盛赞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子产作为政治家,具有四种君子的德行,行为态度谦逊庄重,侍奉君长严肃尊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当。孔子反问,相比于资产,今日当官者能做到者有几人?慎重敬畏地处理政事,节省开支,爱护他人,差使百姓选择农闲的时候。这对官员提出了做人的道德要求,有德者,必有人来亲近。无良者、投机者,会有这样的情怀和操守吗?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可以说是被民众公认的、具有儒家所提倡高尚品德的国君。一位仁者之君主,首先要具有“仁者爱人”的王道精神,包括忠、孝、义、宽、恕等等。民间传说美化之下的刘备,可以说是兼备数种美德于一身。比如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有两段精彩描写,可见刘备之仁。其一,当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襄阳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两下军兵在城边混杀,喊声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为了保护城内城外的百姓,刘备放下马上就可以拿下的根据地,不顾颠沛流离,继续败退,望江陵而走。其二,在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勇夺阿斗之后,玄德接过阿斗,却马上又将这唯一独苗“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感动得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长期以来,刘备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仁君形象,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熏陶之下民众心理需求的典型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