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将富贵分为两种:可求与不可求。可见,在儒家看来,求富贵无可厚非,君子所关注的在于求富贵是否“以其道”。孔子年轻时曾担任管理仓库的“委吏”,也曾担任管理畜牧的“乘田”,都是很小的官职,但孔子并不鄙视,此所谓“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此举是对其富贵观的最好诠释。可见,居利思义已成为君子内心时刻坚守的行为准则。

——《论语·述而》

释义:

如果财富合乎道义而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财富不合道义而不可以追求,那就还是按我自己的喜好去做事。

点题:

孔子将富贵分为两种:可求与不可求。君子应当审度事宜,若谷禄之富在自己看来合乎道义准则,即使是卑下的职位,也是可以去做的;若获得富贵的方式不符合道义准则,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能违背道义而做。正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链接:

《论语·里仁》——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荀子·大略》——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延伸悦读:

关于君子的富贵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以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可见,在儒家看来,求富贵无可厚非,君子所关注的在于求富贵是否“以其道”。儒家一脉相传的富贵观即如此:若求富有害于道义,则此富不可求,那么还是符合自己崇尚道义的心志,不以富贵之欲而改变内心道义。富贵是否可求,皆在其是否合乎道义。

对于历代儒者而言,“富贵以其道”已内化为行动的准则,君子之行,“动必缘义,行必诚意”。孔子年轻时曾担任管理仓库的“委吏”,也曾担任管理畜牧的“乘田”,都是很小的官职,但孔子并不鄙视,此所谓“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后来,孔子见到齐景公,他对于孔子维护君王统治的政论很感兴趣,对于孔子的仁义思想却置之不论。虽然景公向孔子承诺优渥的俸禄并赐廪丘之地,但孔子并不接受,“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此举是对其富贵观的最好诠释。

《说苑》中也提到类似的故事。鲁国国君封赏曾子一座城镇作为采邑,其时正值曾子衣着褴褛耕种田地。对于国君赏赐,曾子却拒不接受,并说:“我听说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就会心生愧畏,赠送者也会因此而骄傲,纵使国君不露骄色,我心中依然愧畏。”可见,居利思义已成为君子内心时刻坚守的行为准则。

儒家的富贵观,既有其人性化的一面,承认“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同时,又有其理性化的一面,注重“富贵以其道”,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儒家高洁伟岸的君子之风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