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丰富的情感内容

丰富的情感内容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百年来,骨肉亲人之念、朋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歌咏的重要内容。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深厚如潭水,壮阔至天际的友情,淡化了别离的苦楚。临别之际,内心的压抑痛苦,不言自知。但并非所有的离别诗都是伤感的。有的游历山川,有的跻身官场,有的甚至远走边塞。乡土故园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成为思乡诗最主要的情感内容。而今再逢春日,便引发了思归之情。

“诗言志”、“诗缘情”,人的思想有多么深邃、情感有多么复杂,诗的内容就有多么丰富。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骨肉亲人之念、朋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歌咏的重要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仲则《别老母》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王安石《示长安君》

以上诸例是与亲人别:母亲密密的针脚、干枯的泪眼,让临行的儿子既不舍又惭愧。而如黄仲则那样因屡试不中,无奈之下不得不离开老母亲,到外地谋生的儿子,面对白发苍苍,愁容满面,欲哭无泪的老母,又怎能不肝肠寸断呢!后三首是兄弟、兄妹的手足之别。苏轼送弟子由出使契丹,只是暂别,又是作为国使出访,自然能够做到从容淡定。而李益、王安石都是与弟、妹短暂相聚,又匆匆别离,当然是深情款款,意切情真了。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以上是与朋友别:总的说这类离别诗表达的都是友人离去时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忧愁。但是,同样的情,在不同性格的诗人笔下,表现出的就是不同的风格。以李白的豪迈和大气,即使是令人感伤的离情别绪,也绝不会是小儿女的叹息和眼泪。深厚如潭水,壮阔至天际的友情,淡化了别离的苦楚。

“自古多情伤离别”,古代山高水阔,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一别常常就是多年,甚至别后不得再见。所以,感伤是离别诗的主要情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重别梦得》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王勃《别薛华》

古代很多文人的远行都是因为游宦和贬谪,身世浮沉之苦,仕途坎坷之痛,常常成为别离诗的主要内容。柳宗元与刘禹锡共同经历过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从进士及第,到共同改革,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同被召回京,此时又再贬远荒。临歧叙别,情深意长,全诗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宋之问与杜审言均是唐代律诗的奠基者,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算同道。杜审言坐事被贬,宋之问写此诗临别以赠。一个“嗟”字,贯穿全篇,自然而又蕴藉,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惜别、慨叹、伤感,都尽在其中。王勃与薛华既是同乡,又是挚友,并且有着“同漂泊”、“共苦辛”的身世经历。临别之际,内心的压抑痛苦,不言自知。

但并非所有的离别诗都是伤感的。唐代之所以能形成繁荣昌盛的局面,确实有过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的时期。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了“学而优则仕”的唐代文人的很多机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再只是愿望。所以唐代文人的别离,特别是初盛唐时期,有很多都是因赴官上任而分离的。所以,诗中虽也有不舍之意,但更多的都是对友人此去的祝福,及对彼此美好前程的憧憬。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类送别诗一反一般送别诗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基调,而充满祝福和期待,显得豁达开朗,慷慨激昂,奋发向上。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时刻是“日暮”、“黄昏”或“月夜”,借暮色朦胧中的迷茫烘托别离的忧伤情感。古老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存节奏,使日暮黄昏与还家有着特定的关联。在应该合家团圆的时刻,游子却要背井离乡,更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薛涛《送友人》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地点是“水边”、“长亭”。水边是因为南方多水路送别,长亭是供行旅停息休憩之地,都带上了离送的气息和味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物象是“柳”、“酒”。赋柳赠别、折柳送别都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寓意是惜别怀远。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又能缓解忧愁,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鱼玄机《折杨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有多少次的别离,就有多少倍的相思。男儿志在四方,古代文人大多都有宦游的经历。有的游历山川,有的跻身官场,有的甚至远走边塞。无论是志得意满,还是壮志难酬,都无法躲避行役之苦、羁旅之愁或宦游之艰。乡土故园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成为思乡诗最主要的情感内容。从抒情角度考察,思乡诗可以概括为两种,即从己入笔和从对方入笔来写的。

从己入笔,就是直接站在作者自己的角度,来书写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是他被贬岭南,逃归途中所作。它之所以动人,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一个“怯”字。经历了翻山越岭千辛万苦,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他却怯生生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那种迫切、那种担心、那种无奈的情态和神态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韦庄《江外思乡》

上面两首诗都是触景生情之作,遥想当年离家之时,定是春暖花开,杨柳依依的季节。而今再逢春日,便引发了思归之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诗人仍频频回首,不断遥望。那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忽遇回长安的使者,诗人转悲为喜,只想托他给家人带个讯息,然而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千言万语,一时也无从说起,只化作一声平安。诗极朴素自然,却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从对方入笔,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诗从对面飞来”的艺术效果。思念的是家乡,所以心中所想都是家乡的旧事;想的是家人,所以自然联想家人也在思己。这样落笔,意更切,情更伤。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思念住在长安靖安里的妻子韦丛而作的诗。最妙在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白居易曾应和好友元稹作《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道出了夫妻二人两地相思的情形。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很多人把这首诗单纯看成是一首送别诗,其实这里还包含了一种被贬他乡而对洛阳亲友的惦念。正是基于他与亲友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他才坚信他们也在关心和惦念自己,这才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既是洗刷谗名的表白,更是蔑视谤议的自誉,也是对亲友的告慰。从亲友对自己的询问展开联想,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之时,只想到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故园窗前的腊梅开花了吗?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已沉浸在家乡那梅花绽放的想象里。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王维写这首诗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长安九日》的启发: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身处羁旅远方,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以篱笆下那几枝菊花为念,想必也是当年在家时的最爱吧。

思乡诗多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而作。所触之景,多为凄凉冷寂的秋景,萧条晦暗的黄昏,漫漫无尽的长夜。所睹之物,多为孤僻陌生的馆舍,与家人得共此时的明月,飘摇微弱的残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白居易《阴雨》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秋雁、秋霜、秋节,越是萧条的景象,越能引发对家、对亲人、对温暖的渴望,思乡情越深。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日暮、黄昏、冷月、寒霜,无论是常年漂泊,还是万里边关,都难耐那份久远的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但它最主要的内涵还是思乡。因为它不仅在时间上是永恒的,而且在空间上是普照的。游子和家人相隔千里,只有在月明之夜,抬望眼的时候,才能在月亮上团聚。而那种可望却不可即的焦灼,更增加了相思无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杜牧《旅宿》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李中《客中寒食》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布燮《思乡作》

夜程何处宿,山叠树层层。
孤馆闭秋雨,空堂停曙灯。
歌惭渔浦客,诗学雁门僧。
此意无人识,明朝见李膺。
——许浑《行次白沙馆,先寄上河南王侍御》

旅人住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馆舍,馆舍里唯一相伴的便是孤灯。于是,这些形象都成了思乡诗里有着特别韵味的意象。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也是文学永恒的话题。可以说,有了诗的那一天,就有了爱情的表现。保存在《吕氏春秋·音初》篇里的那首传说是大禹时代的《候人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候人兮猗”,袅袅唱出的就是最古老的爱情。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成书之后分别用于礼仪、用于教化、用于达意。然而三百篇的第一首,也是爱情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用比兴,以雎鸠鸟关关的求偶声,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和热烈的追求。求之不得时是辗转反侧,终成眷属时则琴瑟相和,孔子所谓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这首诗里所表达的情感,乐而不是没有节制,哀而不至于过于悲伤,恰到好处的一种健康的美。

一帆风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爱情,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态。但诗中的爱情却总是聚少离多、忧思难遣、哀伤凄婉的。古代由于交通、通信不发达,官吏出仕求前途,商人外出求利,学子外出求学,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归期不定,音信杳然。这类爱情诗主要抒发的是两地相思之情,是男女之间相爱而又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分离时的内在情绪。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全诗没有具体的爱情的内容,只是直露夸张地表白自己强烈的思念情绪,却打动了古往今来的读者的心弦,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至今成为人们表现离情的经典。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

产生于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之中的《古诗十九首》,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简单的采莲行为,简单的馈赠心思,却暗含着不简单的漫长等待和深切忧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首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出句写景,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清幽淡远的动人景象。对句由景入情,使人想起了远方之人,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然后,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委婉地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崔护的这首诗真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此诗还有一段佳话流传: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地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何处去,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因此,写下了此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一是以“桃花”和“人面”相互映衬,使桃花更加红艳,人面也更加青春貌美。二是物是人非之感,桃花依旧,增添了人面不在的落寞和惆怅,只能把美好的记忆留在心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男女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借景抒情、比兴象征、谐音双关、想象拟想,诗中用了众多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分别的无奈,情感的缠绵和坚贞,相思之苦,以及殷殷的期盼。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这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诗中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的情景。也是从对方入笔的拟想,构思精细巧妙。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一首真正出自女人手笔,从女人的角度来写的相思诗。仍然是写景抒情相结合。也用了比喻,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机杼正同,也与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工异曲。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千头万绪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

此诗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前两句描写梦回当年,往日成欢。后两句是梦醒后的情景,伊人不再,鱼沉雁杳,只有托明月,寄思念于对方。深情杳杳,真切感人。

这些深情绵渺的作品,多是从男人的角度,遥寄思念。古代爱情诗中还有更多的从女子角度,抒写闺中相思的作品。男人在外漂泊,再苦也有学业、仕途追求的精神支撑。而闺中思妇唯一精神寄托就是他的男人,常年独守,无尽等待,“愁”已经积淀成“怨”了。这类诗又以诗中人身份的不同,分为宫怨诗和闺怨诗。

宫怨诗是闺怨诗中一种特殊的分类,它描写古代帝王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或被遗弃的妃子,度日如年,无所寄托所生成的怨情。在中国封建社会,宫廷的婚姻制度颇为畸形而不合理。皇帝一人佳丽三千人,而有幸承皇恩得宠的宫女则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发抒怨情。于是,有了为数众多的宫怨诗。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怨歌行》

这首诗是现存最早的宫怨诗,被誉为“后世宫词之祖”。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住在长信宫。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喻,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此后,“团扇”成为佳人失时、红颜薄命的象征,为后世宫怨诗中常用的意象,如“且将团扇共徘徊”、“轻罗小扇扑流萤”、“却恨含情掩秋扇”等。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一

因班婕妤后来一直居住长信宫,王昌龄的这组诗,当是以其身世经历为背景的。每句诗中都有一句关键语:“叶黄”、“霜寒”、“枕凉”、“漏长”,团扇悲秋节,美人恐迟暮,抒写的是一种被遗弃的幽怨。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
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白居易《后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宫词》

宫中众多的如花似玉般美艳的宫女,整日盛装打扮,以盼“春露”。可是“一点”与“三千”的对比太残酷,“三千里”与“二十年”的空间太遥远,时间太漫长。两首诗描述那些宫女过着悲惨的生活,直书其事,倾怀而诉,无穷幽怨,皆在泪痕之间。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天子行宫本应争芳斗艳、歌舞升平,而今却寥落寂寞。荒凉宫中被长期冷落的宫女,已从青春年少白发满头。世事早已变迁,她们仍闲话玄宗。可知她们被遗弃了多远、多久。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朱庆馀《宫词》

诗从写景入手,而“花时”和“寂寂”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以春花盛开之景从反面来衬托美人幽怨之情,达到以景衬情的艺术效果。大多的宫怨诗只让一位女主角在极端孤独之中出场。在这首诗里,我们却看见两位宫女临轩并立。在寂寞的宫中本来可以相互倾诉,以解幽情。可学舌的鹦鹉,却让她们有苦难言。生活在其中的宫人不但被夺去了青春和幸福,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这首别开生面的宫怨诗,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重大主题,揭露的正是这样一幕人间悲剧。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女子少女怀春、思念情人或被遗弃的忧伤感情。这种诗,有一少部分是女人自己写的,多数都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易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这首短歌写一个农家女子对久役在外的丈夫的忧思之情。诗分两章,重章叠句,情感递增。最有趣的是,每章开头和结尾句极朴实直白,直抒胸臆。而中间三句又极委婉含蓄,借景抒情。清人许瑶光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斜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把它看成是闺怨诗的始祖。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题称“闺怨”,开篇却说“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手法,是为了表现这位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引起她从“不曾愁”到“悔”的根由就是“陌头杨柳色”,大好的春光却千里悬隔,易逝的青春却独守而过。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生出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非常强烈的念头,即与美好而短暂的春光相比,宦游、仕途都不值得。这首闺怨诗的代表作,把闺中之怨,定格在了春天。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白居易《闺妇》

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
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韩偓《夕阳》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司马札《宫怨》

有的闺怨诗甚至直接就叫作《春怨》了: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极具民歌色彩,在章法上也独具特色,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形成了一个简单而完整的情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美这首诗“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没有说破,而又不言而喻。这样,这首小诗不仅在篇内见曲折,在篇外也见深度了。它反映了当时兵役戍边制度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黄昏、泪痕、晚春、闭门,四个意象把闺中人的寂寞、忧伤、绝望的心境都表现出来了。而且诗在层层烘托闺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其身世的可悲。“日落”、“黄昏”、“春欲晚”、“落花满地”,都是青春暗逝的象征,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如果说游子思亲诗是“愁”情,闺怨诗是“怨”情的话,那么爱情诗中还有一种情是“哀”,那就是抒发失去亲人的哀痛和对已故去的爱人的怀念之情的悼亡诗。古代文人主体都是男性,所以今天说到的悼亡诗基本都是指男人怀念亡妻之作。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兮络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邶风·绿衣》

《诗经》中的这首诗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首悼亡诗了。绿衣黄裳,这么清新的颜色搭配,可以想知这个妻子也应有着清纯的容貌。衣服上的一针一线,每个小细节都是妻子深切的爱,睹物思人,怎能不让人感到忧伤。凄风吹起,妻子为他所做的衣服还在,而人已故亡,无穷无尽的思念,黯然神伤。

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或是妻子为自己所缝制的衣裳,或是妻子所用过的物件,或是和妻子所共历的事情。除去《诗经》中《绿衣》和《葛生》等从内容上感觉是悼亡诗外,真正的文人悼亡妻之作,第一个是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潘岳十二岁时与妻子杨氏订婚,结婚之后,共同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夫妇感情很好。杨氏亡后,潘岳写了一些悼亡诗赋,除《悼亡诗》三首之外,还有《哀永逝文》《悼亡赋》等,表现了诗人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其中《悼亡诗》第一首流传千古,尤为著名。这首诗写作时间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憴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第一部分,写诗人为妻子守丧一年之后,即将离家返回任所。寒暑一交替,黄土永相隔。如今又要离开和妻子共同生活的家,留恋、不忍,心情极其沉重。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遣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第二部分,写诗人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回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进入房间,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息。可是,在罗帐、屏风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第三部分,先用比喻,以双飞鸟只剩单只,比目鱼仅余一目,写出诗人丧偶以后的孤独与凄凉。春风料峭,细雨带寒,长夜难眠。也想像庄子一样能看破生死,在妻子去后,鼓盆而歌。但夫妻情深,想忘终不能忘,只能在无尽的思念中度过余生。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感情至深,颇为感人。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后人写悼亡诗也多受其影响。此外潘岳还有《顾内诗》、《杨氏七哀诗》也是写给杨氏的诗。

沈约《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沈约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

元稹有《离思》诗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其中第四首最为著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首表达了对亡妻的忠贞与怀念之情。首二句既用典,语出《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又是比兴,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沧海壮阔,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神女变化的云,别地的云也都黯然失色。这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治学,一半是对妻子的情深。他二人的夫妻感情,元稹在其另外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中,有细腻的描述: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的妻子韦丛和元稹结婚时二十岁,元稹当时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只过了七年,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自己百般的悲哀之情。第三首写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生的有限。逝者长已矣,未来不可期,只能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未展之眉。

陆游《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以上两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给前妻唐婉的悼亡之作。唐婉与陆游本表兄妹,自小青梅竹马。后陆游棒打鸳鸯硬拆散了两人,其原因是陆母与唐婉之母即其嫂关系紧张,再加上唐婉一直没有生育,没办法陆游只好休了唐婉。再后唐婉改嫁士人赵士程。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与唐婉在沈园巧遇,陆游伤感不已,在园壁上题下著名的《钗头凤》,唐婉也有和词一首。不久唐婉抑郁而死,死时二十多岁。之后又是一个春天,陆游居山阴,重游故地,作上面两首诗悼念唐婉。

边塞诗是古诗中一个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诗中表现的情感不一定是单一的,可能是矛盾的复杂情感的综合。早在《诗经》中就有边塞诗了,而且,情感内容丰富,艺术手段高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翼翼。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

这首诗写了一位久戍之卒,终于得以返乡,在归途中抚今追昔的复杂情感。全诗六章,可分三层。前三章为第一层,追忆边关的艰苦生活、战士们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愤恨。首句以采薇起兴,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清苦。又以重章叠句叠词的手法,及薇菜“作止”、“柔止”到“刚止”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反复申说战士们思家盼归的急切心情。戍役难归,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恋家思亲的同时交织着抗击外敌的战斗激情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第四章、第五章为第二层,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第六章为第三层,从追忆中回到现实,追昔抚今,痛定思痛,内心伤悲。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感悟着生命的流逝和生活的变故。以悲伤的情感作结,笼罩全篇。“采薇之思”也成为后世边塞诗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即思乡念家的忧伤情调与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激情。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主要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一是题材广阔: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边塞风光,民族风情等各个方面。二是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三是基调昂扬:气势高亢,情感激越。四是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和岑参。高适的诗歌除抒发安边卫国、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外,更多揭示了战地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征人思妇的相思之苦等,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代表作是《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既写了男儿保家卫国、报效朝廷、浴血奋战的豪情壮志;也写了边地凄凉苦寒的自然环境;更写了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还写了军中将士苦乐不均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对真正能卫国靖边的良将的渴望。

相对于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更多的表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热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最有特色的是诗中描绘了边地奇绝的景色: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诗人夸张地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有力地反衬出抗敌将士西出师的声威。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山云歌送别》

西北边塞奇异火山景象,读之好像炎热逼人。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边塞诗多是歌行体,有几个特定的题目,看上去就知是边塞诗。《战城南》系乐府旧题,属《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汉乐府《战城南》

汉乐府《战城南》篇写阵战之事,沉痛哀悼那些不幸阵亡的士卒,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反对并痛恨战争。

战城南,冲黄尘,丹旌电烻鼓雷震。
勍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
仗大顺,应三灵,义之所感士忘生。
长剑击,繁弱鸣,飞镝炫晃乱奔星。
虎骑跃,华眊旋,朱火延起腾飞烟。
骁雄斩,高旗搴,长角浮叫响清天。
夷群寇,殪逆徒,馀黎落惠咏来苏。
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
——何承天《战城南》

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谓晋末宋初何承天的《鼓吹铙歌》十五篇“虽有汉曲旧名,大抵别增新意,故其义与古辞考之多不合。”《战城南》是其中之一,其诗主题格调与表现形式,均与汉乐府古辞迥然有别。诗也以叙阵战为主,采用整齐的三、三、七句式。但作者以颂扬赞美态度来描写战争,旨在建威扬德,劝士讽敌,不同于汉乐府杂言形式及反战情绪。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驛。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卢照邻《战城南》

这是一首裁乐府以入律的佳作,虽是乐府古题,但是律诗形式。通过赞颂汉军将士讨伐匈奴的英勇顽强精神,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诗充满豪情和雄壮之气,使人振奋,是一首格调昂扬激越的战歌。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杨炯《战城南》

还是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辛苦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的凄凉。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战城南》

这首诗有意学习汉乐府的杂言传统,但内容上比汉代那首《战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征战不已,白骨埋沙,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人以忧国悯民的情怀,铸成名篇,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系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徐陵《关山月》

这首诗描写了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的圆月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他非常盼望能与妻子团圆。但边患未平,大战在即,不知从军至何时。全诗造语平浅质朴,抒情曲折细腻。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月》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关山月》

陆游晚年,几经调动回到成都,当时范成大也在那里,老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后又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这首《关山月》就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山河破碎、人民疾苦的国势的忧患;对统治者屈辱投降的愤慨和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遭遇打击的悲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以及将士思乡念归的忧伤心情。从汉乐府到唐代边塞诗派,有很多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一个少年离家白发始归的老兵回乡后所面临的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反映出常年征战不休的社会现实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还表达了志士的爱国热情。内容丰富,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王昌龄《从军行》其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从军行》古题,以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组诗最为著名。绝句形式虽然精短,但王昌龄却做到了在最简单的形式下包含最丰富的内容,无愧于“七绝圣手”的美誉和“诗家夫子”的雅号。王昌龄这组诗有的借琵琶翻声月照长城的苍茫景象,写出将士们的离愁别恨、念家思归的凄凉情感,如其二。有的借沙埋白骨草叶枯黄的荒凉之景,表达对死难战士的深切同情,如其三;有的则表达了在严酷的战斗环境中誓死报国、英勇杀敌的顽强意志和决心,如其四、其五。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勇武过人的将军形象,开篇就将读者置于紧张的险象环生的战争态势中,去感受人物英勇的气概和顽强的精神。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

李颀在“从军行”的古题前面加一个“古”字,是因为此诗写当代之事,怕触犯忌讳。其实这首诗就是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景象肃穆而凄凉,战斗生活艰苦又紧张,年轻的生命无辜牺牲。全诗悲梗多于雄壮。

除乐府古题外,顾名思义,在诗题中就能看见“塞”字样的边塞诗也有很多。本是流行在边地的歌谣,更多的是文人以此为题创作的边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复杂的内容,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洋溢着誓死卫国爱国激情。

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

此诗又名《凉州曲》,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塞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闻笛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怨愁很深,表达的却是委婉含蓄。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前出塞》

可以为国征战,奋勇当先,可是反对穷兵黩武之意,已经非常明显。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马戴《出塞》

此诗通过人物“金带连环”的肖像描写和“冲雪”、“卷旗”、“乱斫”等行动描写以及雪夜的环境渲染,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王昌龄《塞上曲》

诗的前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后四句写满怀宏图大志的少年人,最终却是与尘沙共老的无奈结局。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其二

诗中反用班超晚年上书天子“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典故,表达义无反顾地报国靖边的决心。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戎昱《塞上曲》

火把连山,这么大场面,不是战火,而是将军狩猎的猎火。孤城无援,此时却城门大开,因为将军狩猎归来。无形地讽刺了一些边将贪于享乐、玩忽职守、置边境安危于不顾的现实。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其二

这首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一看就让人想起汉代飞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唐人写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至今犹忆李将军”等,多是表达渴望良将出现保家卫国,借以讽刺误国的蠢才。但卢纶此诗似不是,那么欢悦的情调,赞美之意溢于言表,应是赞美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其三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李白总能做到这样,几句话,无数情。有塞下异景,有笛声中的思乡,有彻夜的不安,也有杀敌的豪情。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许浑《塞下曲》

寒衣犹寄,可是人已去,再不归。诗人丝毫不加议论,也未曾抒发感情,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浓重的悲凉色彩。许浑是中唐诗人,目睹国力衰敝,百姓苦于战乱,所以其笔下的边塞诗以反战题材为主。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样,都让人心酸不已。

《论语》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孔子的一个弟子樊迟(名须)请教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又请教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孔子说:“小人呀,樊须啊!”我们姑且不去深究孔子到底是不是轻视农业劳动,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是教导弟子们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去田园劳动。田园当是与文人的人生理想相反的一个选择,那么田园诗也就不是以农事为主要内容的,而是诗人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的象征。它虽以田园为背景,但它是属于精神的;它与入仕相反,它是出世的。

田园诗是古诗的一个重要题材,其开创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膜拜。他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其实却是代表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的理想世界。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有三方面内容,首先是描绘了美丽怡人的田园风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和郭主簿》其一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拟古》其三

景色不奇不异,但清新自然。其次是展现了淳厚质朴的田园生活: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和郭主簿》其一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于西田获早稻》

也有负耒荷锄的辛苦,也有荒芜不收的贫寒,更有把酒闲话的邻曲,还有嬉戏身前的稚子。再有就是表达远离尘嚣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其九

诗人把仕途官场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把与田父的交往看成是最真诚的情谊,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真实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在盛唐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唐代其他诗人如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也写了很多出色的田园诗。唐代田园诗的内容基本也是沿袭陶诗,也有田园风光的描绘: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其三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其六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储光羲《田家杂兴》其二

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
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
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
——储光羲《田家杂兴》其八

也有田园生活的展示:

樵牧南山近,林闾北郭赊。
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
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
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
——孟浩然《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王维《春中田园作》

梧桐荫我门,薜荔网我屋。
迢迢两夫妇,朝出暮还宿。
稼穑既自种,牛羊还自牧。
日旰懒耕锄,登高望川陆。
空山足禽兽,墟落多乔木。
白马谁家儿,联翩相驰逐。
——储光羲《田家杂兴》其七

诗中所表达的田园情怀则与陶渊明有所不同,陶诗表达的尽是脱离尘网回归田园的乐。而唐代田园诗给人感觉是一种刻意的远离,远离尘嚣亲向田园时,带着一种淡淡的落寞和孤寂: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王维《淇上田园即事》

屏居于旷野之上,连点山的遮蔽都没有。牧童兀自去,猎犬兀自回。寂静无事,大白天都关着门。哪里能听得见陶诗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的欢笑和热闹。

弊庐隔尘喧,惟先尚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骛。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孟浩然《田园作》

只是“自多怀”、“常寡悟”,而“无知己”、“乏亲故”,让人感觉失落孤单。

田家趋垄亩,当昼掩虚关。
邻里无烟火,儿童共幽闲。
桔槔悬空圃,鸡犬满桑间。
时来农事隙,采药游名山。
但言所采多,不念路险艰。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君看西王母,千载美容颜。
——储光羲《田家杂兴》其四

也是昼掩虚关,以至上山采药,希求长年。不是闲趣,而是闲得无聊。

在陶诗中,感觉诗人就是田园中的一分子,在地里耕耘,与田父把酒。而在盛唐田园诗里,诗人就像一个驻足观望者,心羡田园,喜欢它青山绿水的景色,喜欢它质朴单纯的人情,喜欢它简单无虑的生活,但又不肯真正的融入。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更偏重守拙抱朴的生活态度,那么王孟与山水结合的田园诗则更多士大夫清高闲逸的情调。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王维《新晴野望》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田园诗从王孟到中、晚唐,因为社会现实的变化,田园诗的内容和性质也都随之改观,渐渐从精神层面走入现实。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张继《山家》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建《雨过山村》

都写得既有田家景:鸡鸣、溪路、板桥;又有田家事:焙茶、晒谷、浴蚕;也还有田园的闲情逸致。到晚唐聂夷中、杜荀鹤等人那里,田园不再是理想中的精神家园,而是真正的田家,以深刻反映农民生活疾苦为主题了: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聂夷中《咏田家》

宋代田园理想的主要表达手段是词,个别诗人也有上佳之作,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一生为抗金复国奔走呼号,很难得有此诗中的闲适情致,古朴的民风,农人的热情,都让诗人喜爱流连。三、四两句更是著名,情、景、理都凝聚其中。与此类同的还有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这首诗完全是从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出发,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田园情趣的再次回归,是在范成大手中。但有些诗中现实的痕迹还很浓重,不再有陶诗的古朴,也不像王孟那般清逸。其代表作是《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
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一切景色,都是经过诗人情感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早在《诗经》已有描写风景的诗句,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用为比兴的媒介。《楚辞》里也有大量的景物诗句,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的是秋风萧瑟,水凉叶落之情景;“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则描绘了入云高耸之险峻山势。这也还不是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以山水作为主要歌咏对象的诗。文学史上山水诗的真正形成是在魏晋六朝时代。如刘勰所言:“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当时,由于政治上动乱不安,人心惶恐,迫使一些文人遁隐林泉,寄情山水,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慰藉。于是,便出现了以二谢,亦称大、小谢(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以林泉山水为创作题材的诗人群。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狗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羣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谢灵运《登池上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任永嘉太守之时,也就是受刘宋新贵集团排挤的时候,内心萦绕的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情绪比较低沉。中间部分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池塘周围的草,带有欣欣向荣的生气;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此处写景,自然清新,不假斧凿,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同中有别。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魏晋“玄言”的色彩,而小谢的山水诗则借山水意象抒发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其消除殆尽。谢眺的山水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之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并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都以借山川景物来表达、表现,且能达到情与景水乳交融,清新明快的境界。其代表作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李白绝对称得上是诗界狂人,他也确实有睥睨众小的资本。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吟咏的就是谢眺此诗中的名句。可见,这首诗的艺术之高超。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诗歌的前八句写他登山所望见的景色,“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本诗名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既渲染了他对故乡的热爱,也表现了游宦怀乡的感伤意味。

晋宋是山水方兹,山水诗真正蔚为大观的时代还是唐代。盛唐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田园与山水合宗,其实也就是将隐逸理想寄托于山水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前四句写景,突出的是空灵、明净、清幽、静谧,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真实写照。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也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湖水涨漫,与湖岸相平,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

李白不以山水诗著称,但李白的山水诗却前超古人,后无来者。盛唐的气氛,使李白的山水诗表现为雄奇、壮阔、豪迈、奔放的风格。他的山水诗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表达壮志豪情。

山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另一类是在恬静优美的清风朗月中抒发闲情雅致。“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杜甫也一样,山水诗里既有壮阔之象,也有如画之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在这里,诗人捕捉到泰山的雄奇壮美,经过诗人的神来之笔,愈加显得气势磅礴、壮丽无比。而且,也使诗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得到了诗意的美化与提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一花、一树、一莺、一蝶,细致小景的描绘中,流露出作者那一刻愉悦的心情。

中唐世事变迁,文人心中、眼中、笔中的景,都失去了盛唐的热情,而变得清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钱起《裴迪书斋望月》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晚唐属末世,诗的格调自然低回。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有山水名篇,尤以杜牧的绝句最为俊爽清丽,给人以明丽悠扬的情韵,也凝聚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感情。在艺术上富有创造性,清韵悠扬,意境深邃,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以后的山水诗佳作多出自大家之手。王安石在晚年隐居生活中写了不少山水小诗,如《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写晚年罢官,临近金陵时泊船瓜洲渡口所见的青山绿水、春风明月,借清爽明丽的美景抒发淡淡的思乡之情。他还善于在写景小诗中发挥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典型的借景说理的宋诗特点,既是景中事,又是情中理。

苏轼的诗豪放大气,兼具李白的飘逸和杜甫的沉郁。他的山水诗却清新明丽,又兼有柳宗元的清峻和白居易的明媚。如他咏西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丽的形象,浓郁的情感,清新的意境,以及独特的寄意寓理。再如写雨景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小诗对跌宕生姿的雨景作了生动的比喻和描述,细如乱珠,阔如天海。诗人在醉酒之后,以轻盈又矫健之笔,描绘了西湖风雨骤变的自然奇景。

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黄庭坚诗中的山水景物,有时也能一脱生硬,而流畅自然。如其名篇《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远天、千山、澄江、月明,明朗的景象,一如诗人宽广的心胸和此时畅快的心情。快阁因有黄庭坚的题诗,吸引了许多达官名流和饱学之士前来游览题咏,达百首之多。

陆游是宋代大诗人,诗中不乏山水名篇和佳句: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三峡歌》

陆游的这首诗将三峡两岸的幽深秀丽,千姿百态,俊秀美景刻画得生动万分,惟妙惟肖,读来确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明清两代,诗词都很繁荣,但因不是时代文学的主流,所以得到的关注不够。其中也有写得极好的山水佳篇: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于谦《上太行》

这是明朝政治家于谦所做的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太行山暮色苍茫的秋景,后两句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处奔忙。全诗借苍茫壮阔的景象,表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

清代著名“神韵说”的提倡者王士祯,有一些山水短篇,以唐代山水诗为宗,艺术水平很高,看其《真州绝句》三首:

其一
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
斜日孤帆相次泊,笛声遥起暮江楼。

其三
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
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

其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这是作者在扬州做官时来到真州所写的一组诗,共五首。王士祯是清初诗坛的领袖,论诗提倡神韵说,要求诗的意境自然淡远,有味外之味。这几首诗中景物淡远幽雅,写渔村的景物,信手拈来,十分自然,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写真州农村的耕作和习俗,也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对真州农民勤劳和淳朴人情的喜爱。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古代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诗人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吟咏对象,但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

《诗经》中就有咏史怀古的内容了,如周民族史诗《生民》,商民族史诗《玄鸟》等,但它们都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咏史诗。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史诗。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钟嵘认为这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晋代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

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中所咏是汉代史事,张汤、金日磾的子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在此,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与否定的对比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

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这首诗借赞颂荆轲睥睨四海,蔑视豪门势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豪门士族的蔑视。左思的《咏史》完成了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的结合,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1.咏荆轲

荆轲,战国时齐国人。喜欢读书击剑,他游于燕国,与燕国的狗屠和善击筑的高渐离友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失败被杀。荆轲的事迹广为流传,左思首发其端,之后还有很多吟咏其事的咏史诗: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阮瑀《咏史》其二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无论是陶渊明的长篇还是骆宾王的短制,都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胸臆。荆轲刺秦,英勇无畏,慷慨悲壮。即使如陶渊明的淡泊,也被激发出“猛志”。都有心报效国家,可满腔热血无处可洒,内心极为苦闷。

2.咏昭君

王昭君在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宫中。当时,呼韩邪单于来朝,汉元帝于以五美女赐之。王昭君入宫多年,都未见过圣颜,内心悲怨,便自求前往。临行之前,元帝召见五女,才见昭君貌美如花,光彩照人。元帝大悔,想要留她,可是又不能失信于单于,昭君就去了匈奴,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五十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
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
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
——庾信《王昭君》

庾信辅佐梁元帝时,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梁为西魏所灭,他被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但从此他永别江南,内心异常痛苦。这与昭君远嫁匈奴,再没能回汉的经历颇为相似,故吟之以自伤,借以抒发故国之思。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王昭君》

这首诗是李白一次漠北之行,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时写下的。李白对昭君出塞,天涯永逝,不得回归的命运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尤,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忆故土的怨恨忧思,这是千百年积淀起来的对乡土和故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遥远,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家乡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此时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这首诗被认为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翻新。在历代文人笔下,王昭君大抵是一位深可哀怜的悲剧人物,汉元帝是一个事先受蒙蔽、事后又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寿则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王安石这首诗却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因此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元帝召幸宫妃,都要先看她们的画像。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画得很丑,因此始终见不到元帝。后来匈奴与汉和亲,她请求前往。临走时,元帝才看到了她,知道了事情原委,就将毛延寿杀了。这首诗虽然是翻案诗,但是王安石也是借事抒情,用王昭君的经历表现出自己怀才不遇,在政坛上没有知音。看似做作翻新,却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其中。因为王安石这首诗太著名,所以宋代有很多“和明妃曲”之作,欧阳修、司马光、曾巩、梅尧臣都有。

3.咏陶潜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为在现实中遭遇坎坷的古代文人开辟了一块精神憩园。所以,他的诗和他的精神境界在后世影响非常大。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田园理想的向往,对陶渊明精神的认同,以及对陶诗艺术的钦敬。

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

孟浩然是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风自是直追陶潜。又有“布衣诗人”之称,精神旨趣也与陶渊明相近。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戏赠郑溧阳》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
——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精神上也把陶渊明视为知己。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因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还曾作《效陶潜体十六首》,下为其中一首: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苏轼也有和陶诗一百多首,辛弃疾留词六百多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另外,陶渊明有《桃花源诗》并记一篇,成为理想社会的象征。后人也纷纷效仿,有很多以“桃源”或“桃源行”命名的诗篇,王维、李白、卢纶、张乔、张旭、李群玉、施肩吾、权德舆、王安石、梅尧臣等都有。且看刘禹锡的《桃源行》: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等于是用诗的形式把《桃花源记》翻演一遍,和陶渊明一样,也把理想的世界描绘的很美丽,“桃花满溪水似镜”。但也融入了个人的感慨,讽刺了世人尘心如垢,不能超凡脱俗。

4.咏孔明

诸葛亮身上的典故太多了,三顾茅庐、隆中对、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辅佐后主刘禅不忘匡复中原。总之,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也是诗人最感怀的人物之一。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李白《读诸葛武侯传》

一直想治国平天下的李白,一生也没有安邦济世的机会,所以对一出茅庐就掀起风云的诸葛亮特别仰慕。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杜甫的政治理想也是致君尧舜,希望为国、为君、为民一展抱负。此诗一方面借“八阵图”颂扬诸葛亮的盖世功勋,另一方面也借“石不转”,委婉地总结了征吴失败,统一大业未能完成的千古遗恨。所以,小诗虽短,但意气沉郁。诸葛亮为蜀贤相,杜甫入蜀以后,对诸葛亮更加情有独钟。先后还写下《咏怀古迹》“诸葛大名垂宇宙”、《蜀相》等吟咏诸葛亮的诗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这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五、六两句直接概括史事,赞美诸葛亮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感叹他鞠躬尽瘁辅佐刘备、刘禅两朝的忠心。最后一联更是充满深情地咏叹了这位贤相功业未成病死军中的历史悲剧。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元稹《叹卧龙》

这首诗主要从正面讴歌诸葛亮的英才智慧和历史功德。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白居易《咏史》

白诗也是从两方面既赞美其功成,也慨叹其遗憾。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温庭筠《过五丈原》

是诗人温庭筠路过五丈原旧营废址时,为怀念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创作的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写景,以虚拟景象再现征战杀伐的历史画面;后四句夹叙夹议,暗含褒贬,表达了对昏庸误国的讽刺和愤慨。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杨慎《题武侯庙》

这首诗以苍凉的秋日黄昏之景,烘托一种悲凉的气氛,点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命运。但又从正面总结了莫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点。

咏史诗多是借一个历史人物及其围绕他发生的历史事件来抒己胸怀,而怀古诗则多是跟特定的古迹相关,是诗人登临的所见所感。有的是感慨昔盛今衰,有的是借古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有的是借古讽今。最常入诗的古迹有前代的都城:金陵、洛阳、咸阳;有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赤壁、隋宫、骊山、马嵬、乌江亭等。

1.金陵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隋唐以前曾是六朝古都。为三国吴都时,名叫建业。之后分别为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国都,名为建康。五代十国时的南唐烈祖李昪改称号建康为金陵。古诗中涉及很多金陵的故地旧址,刘禹锡一人就有《金陵五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诗中句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思想在字面上不着痕迹,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国势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运用昔时今日繁盛与衰败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事故的变迁,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台城是古都金陵的核心,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诗从台城六朝的豪奢写到眼前的荒芜,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另外,韦庄也有一首《台城》,别名《题金陵图》,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心忧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生公讲堂》

生公讲堂是金陵的一处佛教古迹。生公是对东晋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他特别善于讲说佛法,最初不被了解,无人听讲,于是他就对着石头讲,结果石头都受了感动,点头赞许。“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谚语,就是说的这件事。诗的前一句言盛,后三句写衰,还是不着感慨,只在萧条的环境描写中暗含寓意。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江令宅》

江令宅是陈代的亡国宰相江总的家宅。江总陈时曾任尚书令,不持政务,每日与后主游宴后庭,使国政日颓,他是亲眼见证并参与了故国兴亡的人。诗叹人事不再,世事沧桑。

金陵故地,出现在古诗中的名篇还有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高楼,指西楼。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借古地、古人,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此诗是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抒发的是繁华易逝,盛时难在,兴衰更迭,唯有山水常在的感慨。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秦淮河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秦淮河穿过金陵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晚唐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唐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作者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了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听到了商女靡废的亡国之音,大为愤慨。从诗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赤壁

关于赤壁的地点,已经有七种说法。无论到底在哪里,总之它就是孙权、刘备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很多诗人都就此古地、古人、古事,描绘战况、抒发感慨、引发议论。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李白《赤壁歌送别》

诗人创作此诗,是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蕴含了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王周《咏赤壁》

前两句回顾战争往事,后两句引发议论,指出曹操兵败的根本原因,表达了诗人忠君爱国的思想主张。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憾,曹分屈壮图。
——杜甫《悠悠赤壁》

杜甫这是借古往之事,抒一己胸怀。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惟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崔涂《赤壁怀古》

前半部分赞扬蜀汉维护王室正统,后半部分又带着一种历史兴亡感,慨叹往事如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这是咏赤壁诗的名篇。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暗指自己没有周瑜的幸运,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做到了以小见大。

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东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旧还英雄。
——朱桢《赤壁石刻》

诗人借赤壁矶上周瑜所书“赤壁”二字展开想象,描绘波澜壮阔的远古战争,进而激发了自己的英雄豪情。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唯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方逢时《古战场赤壁感怀》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每一联里都有一苍茫凄怆的景象,以抒发内心物是人非的情感。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魏裳《登赤壁山》

这也是借古事抒发兴亡之感的。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分三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赵翼《赤壁》

又到了当年赤壁之战前曹操横槊赋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时节了,但大地上已经没有魏国了;放眼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也被淘尽。诗人感叹山河依旧,物是人非。

3.马嵬

马嵬坡,又称马嵬驿,唐代安史之乱,杨贵妃在这个地方被缢死。所以,围绕“马嵬”有很多咏叹杨贵妃、李隆基情事的史诗,或是感慨二人的爱情悲剧,或是别有寄托,批判荒淫误国,也有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李商隐《马嵬》其一

这首诗首句概括了安史之乱初起时的情景,第二句从两面落笔,持论确当,先说杨贵妃之死,是玄宗一手导致的;再言他西逃幸蜀,丢了皇位,也是咎由自取。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最后指明责任全在唐玄宗本人。这首诗语意深邃,观点辨证、洞察实质,是有关马嵬诗中一首难得的佳作。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马嵬》其二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指出了杨贵妃命运的可悲,表达了昔安今危之感,以及帝王情感的虚伪和自私。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郑畋《马嵬坡》

此诗以“马嵬事变”作为背景。前两句写唐玄宗回马长安,杨贵妃却已死。尽管山河依旧,然而却难忘旧情。“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表达玄宗欣喜与长恨兼有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南朝陈后主偕宠妃躲在景阳宫井中,终为隋兵所虏的事,对比唐玄宗马嵬坡赐杨贵妃自缢的举动,对玄宗既有体谅,也有婉讽。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温庭筠《马嵬驿》

这首诗也是以“马嵬之变”为题材,着重描写了事变之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悲剧结局,寄寓了诗人对这场悲剧的深切同情。关于李杨的爱情悲剧写得最好的,当然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中既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深情厚爱,也写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淫误国,更写了催人泪下的相思之苦: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居易《长恨歌》片段

在众多吟咏杨贵妃的诗歌作品中,有两首诗须特别提及。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们冲破了李杨故事本身,而把关注引发到普通民众的身上。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马嵬》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妃聚散为题材,一以百姓离合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

另一首是宋代末期隐逸诗人真山民的《杨妃》,诗是这样写的:

三郎掩面马嵬坡,生死恩深无奈何。
瘗土驿傍何足恨,潼关战处骨埋多。

诗人把同情之泪洒向了抵御叛军、战死疆场的将士们。与所有沉浸于对李杨爱情的颂美、对杨贵妃沉冤的悲惋之类诗相比,真山民此诗无疑立意要高出许多。

在围绕“马嵬”的李杨爱情故事中,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而在众多的诗歌中,诸多文人对“马嵬兵变”中杨贵妃的死寄予了高度的同情,为她的死鸣不平:

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驾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更休怨杨妃。
——罗隐《帝幸蜀》

这首诗构思别致,借黄巢军攻克长安,唐僖宗逃蜀之事,表达了对杨贵妃之死的态度,讽刺批评了那些把安史乱由妄加在杨贵妃身上的观点。与此同意的如清同治年间诗人赵长龄《马嵬》一诗:

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
祸端自是君王启,倾国何须怨玉环。

这首诗简洁直浅,观点鲜明。安史乱由,罪责当谁,读者不难辨知。

中唐诗人李益曾先后两次途经马嵬驿,怀古抒情,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一首《过马嵬》写道:

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
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其时,安禄山反迹已露,有识之士早已看出。可是满朝文武,却没有一个须眉男子直言谏上,改变事态。两京沦陷,君臣西逃时,竟把罪责加在了杨贵妃身上,显然是不公正、不合理的。不由诗人不为杨贵妃鸣冤叫屈,“留记千年妾泪痕”,深沉之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诗人在另一首《过马嵬》中又写道:

金甲银笙尽已同,苍茫罗袖隔风尘。
浓香犹自随銮辂,恨魄无由离马嵬。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
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

这首七律是写随玄宗入蜀的皇家部队在马嵬坡突然哗变,缢死杨贵妃。杨贵妃虽死,却是香魂不去。诗人提及玄宗令方士到海外仙境寻贵妃一事,表达了玄宗对杨贵妃凄婉的思恋之情。

不少诗人也持“女人祸国”论,认为杨贵妃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罪不可赦。在这种观点的诗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杜甫的长篇叙事诗《北征》,取其片段如下:

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杜甫在诗中回顾了当年的兵变和兵变后历史的发展,对“马嵬兵变”做了简单评价,维护唐玄宗之意显而易见。在他看来,唐朝鸿运的中衰,责任不在“明皇”李隆基,而在于杨贵妃及其家族。显然,杜甫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以儒家思想来立论的。在此观念中,圣明的天子永远圣明,无由指责,连唐玄宗的狼狈逃蜀也是“与古先别”。

与杜甫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些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马嵬行》中有“军中诛戚族,天子舍妖姬”的诗句。“戚族”、“妖姬”专指杨国忠、杨贵妃。从用词的褒贬色彩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如此用词的还有明代诗人石川席,在他的《马嵬怀古》一诗中写道:

玉貌红颜称太真,当时寄发宠恩新。
胡儿向事先忘母,是使妖姬逼上宾。

清代诗人李化楠的《杨贵妃墓》,表达的也是这样的观点。诗云:

香肌红颜貌如仙,一曲霓裳绝可怜。
谁使君王西出走,当时还赐洗儿钱。

以上两首诗都着眼于杨贵妃的美貌及其荒淫腐化的生活,认为她是“以色祸国”,把“安史之乱”的祸由推在了杨贵妃身上。

在吟咏杨贵妃的诸多诗歌中,除了泾渭分明,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外,还有一些诗人站在其他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可谓别有洞天。

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
抛得娥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
——林则徐《题太真墓》

林诗以杨贵妃的语气,表达了甘愿牺牲自己保全唐玄宗、乃至整个唐王朝命运的可贵品质,把杨贵妃的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尾句又暗含着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唐玄宗薄情寡义的谴责。感情沉郁,引人深思。

清代诗人王士祯《渔阳续集》中有一首《马嵬怀古》,诗云:

何处长生殿里秋,无情清渭日东流。
香魂不及黄幡绰,犹占骊山土一丘。

黄幡绰,盛唐时长安第一优人,梨园乐工。其滑稽多智,深得唐玄宗喜爱,死后葬在骊山。诗作自然流畅,感情深沉。写“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死后草葬荒坡,尚不及一梨园弟子,凄悲、衰叹之情溢于言表。

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有一首《题太真图》写道:

古来花貌说仙娥,自是仙娥薄命多。
一曲霓裳未终曲,金钿早委马嵬坡。

唐寅的这首诗是对杨贵妃红颜薄命的哀叹。

清代女诗人陈葆贞在她的《杨太真》诗中表达的是另一种观点:

一死能教国难平,马前值得早捎生。
红颜若向升平老,未必君王不负盟。

此论自成一家,先说杨贵妃死得有价值,再从女性的角度对她即使不死,能否和唐玄宗白头到老提出质疑。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使唐王朝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它的发生,当然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最高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杨贵妃及其家族的特殊宠爱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中唐以后有很多诗人,从各个侧面,用各种讽刺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这一重大题材。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这类题材中思想性、艺术性最为突出的佳作之一。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图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三首诗都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及其蓄意叛乱、造反的安禄山穷奢极欲、狂欢共饮的情景,极具讽刺意味,是对李、杨醉生梦死、不辨忠奸的讥讽和鞭挞。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全诗从“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