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绪情感体验具体事件内容

情绪情感体验具体事件内容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绪与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产生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进行。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由一定对象所引起的,都有其客观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被看做是同义词。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很紧密。情绪与情感的特征主要是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的特征。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产生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进行。情绪与情感过程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集中反映。

我们知道,当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就会产生对事物的一定的态度。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我们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进而产生爱、满意、愉快等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我们就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并进而产生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憎恨、恐惧等内心体验。因此,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人类最基本的或最原始的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四种情绪。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愤怒往往是在愿望不能达到或事与愿违、并一再受到妨碍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当遇到由不合理的条件或他人恶意中伤而造成的挫折时,最容易引起愤怒。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缺乏处理和摆脱可怕的情境或事物的能力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悲哀则是与所热爱的事物的丧失或所盼望东西的失去而产生的相关的体验。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情绪都是不学而能的。产生情绪和触发情感的原因是客观事物本身,而不是主观需要。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由一定对象所引起的,都有其客观原因。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例如,愉快感可能是由爱抚所引起,也可能由身体的运动器官的感受(如有节奏的舞蹈、唱歌等)所引起。没有客观事实,就不会产生情绪和情感。但是,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在不同时间里由于各种对象和现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而会产生这种或那种情绪体验。例如,车声、铃声在一般情况下,引不起我们的情绪体验,但当我们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一问题时,这些声音就会使我们觉得很厌烦;当你急切地盼望下课时,或在车站等候来车时,铃声和车声又会使你感到高兴、愉快。这说明人们的情绪、情感体验的产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被看做是同义词。但作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二者必须作严格的区分。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理性需要,又有社会性需要;既有物质性需要,又有精神性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快乐、喜悦;当需要不能满足时,人就会有明显的情绪体验如愤怒、悲哀、恐惧等。

情绪往往与低级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相联系,它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初因素。例如,杂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整洁美观的环境使人感到舒适;被人欺负时会很不高兴,被人爱抚地拍拍肩膀时却很愉快。一般地说,声音的感受较之光线的感受,与情绪的反应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正因为如此,音乐艺术陶冶人们的性情也就比视觉艺术更为有力,更加有效。

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是,即使是人类最简单的情绪,也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的生理需要受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例如,狗吃食是不分场合不拘方式的,而人则讲究吃的方式及礼节,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和进餐环境。这不仅是为了吃饭,也与个人追求特定的情调有关。所以人的情绪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及人的意识紧密相连,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某些涉及阶级意识的情感带有阶级性。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客观现实影响的结果,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例如,幼儿需要玩具,图画书;儿童需要结伴游戏、学习;青年需要成家立业,理想追求;成年人注重事业、子女成长等。需要不同,情感也有区别。

情绪表现一般不稳定,带有情境性,容易随当时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减弱或消失。例如,父母因子女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调皮等特别生气,但并不会因此而失去亲子之爱。情感与情绪相比,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如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艺术享受、同学之间的友谊等,一般不受情境所左右。

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非理性化;而情感的产生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有关,因而较少冲动性,较多的受理性的调节,表现地更含蓄。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很紧密。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不断的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的存在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雷锋在日记中写到:“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不同条件下的情绪体现。由于情感常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各种典型情境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必须依靠共鸣逐渐地达到,而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二、情绪与情感的特征

情绪与情感的特征主要是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一)肯定——否定

如爱与恨、乐与忧、亲近与躲避。客观事物的联系是复杂的,同一种现象可能以其不同方面与人的需要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具有多种意义,引起主体相反的体验,如当听说亲人为崇高事业而献身,既悲痛欲绝又满怀骄傲;甚至互为排斥的情绪,有时会在短时间内急剧转化,像常说的“乐极生悲”。

(二)积极增力——消极减力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在行动中的活力而产生增力的或减力的作用,狂喜可以使人超越平常难以克服的障碍,做出惊人的举动;沮丧则极大削弱人的活动能力,但在某些情况下,同一情绪可能既有消极因素又有积极因素。如在探险时遇到可怕的情境而产生恐惧,使人两腿发抖,毛骨悚然,又使人极度兴奋,动员他的全部力量与危险处境抗衡。

(三)紧张——轻松

在人生的重大活动中,特别是在对人具有决定意义的紧要关头,最容易表现出这个特征。如参加高考或从一场灾难中死里逃生,便会体验到这一两极性。一般说来,保持必要的紧张有利于人提高活动效率,懒懒散散、百无聊赖会使人逐渐丧失活力。但过分的紧张则会引起身心疲惫而导致行动的瓦解。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调节情绪情感紧张和轻松是必要的。

(四)激动——平静

激动的情绪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体验,如激愤、愤怒、狂喜等。这样的情绪往往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起重要作用的事件的出现有关,这一事件的出现常常是出乎意料的,违反了本来的愿望和意向,超出了意志控制。平静的情绪是日常生活中主要的和经常性的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从事持续努力活动的基本条件。

(五)强——弱

即强度的两极状态,如愤怒有一种累积的状态,从不满开始,经过生气、恼火,直至大怒、狂怒。情绪的强度越大,人的全部精神状态被卷入的趋向越大。人的情绪与情感强度取决于人对客体意义的估价和自身的神经类型以及个人的既定目的和动机是否能够实现和达到。

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由于人类情绪的纷繁多样,使得划分情绪的类别成为一项十分复杂困难的工作。我国古代名著《礼记》中提出“七情”说,即喜、怒、哀、惧、爱、恶、欲等。《白虎通》中提出“六情”,即喜、怒、哀、乐、爱、恶等。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是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而派生出来的。

(一)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在某一时期内影响着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和行为,使人的言行举止及所见所闻都染上一定的情绪色彩。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即所谓的“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良好的心境使人有万事如意之感,遇事易于处理;不良的心境使人感到凡事枯燥无味,容易被激怒,甚至草木皆兵,遇到困难也难以克服。

心境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与否,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等都能引起某种心境。有机体的健康程度,如工作和疲劳以及休息和睡眠等情况也影响一个人的心境。自然界的事物,如时令季节、环境事物等也会影响心境。此外,记忆中的事物的回忆,无意间浮现的某种思想,有时也会导致与之相联系的心境的重现。

但是,引起心境的原因并不都是被人意识到的。所以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说:“不知怎么了,这几天特烦!”对情绪的变化莫名其妙。心境虽然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但它不能脱离人的主观状态而起作用。当然,同一事物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心境,甚至完全相反的心境。人的意识可以调节和支配心境的发生与发展。

除了由当前情况产生暂时的心境外,人还可以有各自独特的、稳定的心境。这种稳定的心境是以个人生活经验中占主导地位的情感体验的性质为转移的。例如,有人热情活泼,他的心境常以积极情绪为主;有人经常唉声叹气,他的心境则以消极情绪为主。

心境影响人的行为,影响人的活动。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快乐,朝气蓬勃。具有愉快心境的人甚至遇到巨大困难也会认为是可以克服的。消极的心境使人颓废悲观,同样的工作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消极的心境不利于人的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学习和工作。因此,努力的培养和激发积极的心境,克服消极的心境很重要。我们应学会做心境的主人,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悲愤、暴怒、恐惧、狂喜、绝望等都属于激情。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调节作用降低了,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占了优势,从而导致人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意识水平显著降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突然爆发、做出失去理智的举动来。所以,激情总是伴随有机体状态的剧烈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有时甚至出现痉挛性动作。如愤怒时,全身发抖、紧握拳头;恐惧时,毛骨悚然、面如土色;狂喜时,手舞足蹈、欢呼雀跃。这是由于皮层上强烈的兴奋扩散到运动区所致。

激情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是与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相联系,它能激励人们排除艰险,攻克难关,成为正确行动的巨大动力。如科学家在艰苦的科研工作中,伴随成功而来的自豪、因失败而产生的苦闷是激励他们呕心沥血,刻苦攻关的力量源泉。成功的狂喜可以鼓舞一个人不断前进,失败的剧痛则对有机体产生抑制作用,这时人的自制力明显降低。如绝望时出现心灰意冷、呆若木鸡、甚至出现自杀的倾向。消极的激情使人常常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预见自己行动的后果,不能评价自己的行为,有些人往往有激烈的动作和言辞,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但是,人在激情状态下,并不是完全意识不到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因此决不能作为自己激情下的过失行为求得谅解的借口。激情是可以控制的,我们要在激情爆发之前,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或通过转移注意等方法,冲淡激情爆发的程度,就可以达到控制激情的目的。控制激情最根本的办法在于知识经验的丰富、思想修养的加强、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善于控制激情的人能在激情状态下保持头脑清醒,掌握自己的言行,避免粗暴无礼的行为,并且还能够把激情转化为积极行动的力量。

3.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例如,汽车正在行驶当中,突然有小孩追逐打闹冲入车道;办公大楼突然火警铃声大作;正在生产的煤矿发生瓦斯泄漏时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特别紧张的情绪状态,就是应激。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所面临的危险情境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境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付当前情境的过高要求时,就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的生理激活水平迅速发生变化,心律、血压、肌肉紧张度、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情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做出平时所难以做出的勇敢行为,也可能情绪紊乱,视野缩小,惊惶失措,不能做出适当的行为。人在这时究竟是产生适宜、积极地紧张反应,还是产生不适宜的、极度紧张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取决于个体的意识水平。

应激状态所引起的机体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里(Hans Selye)把这种变化称为适应性综合症,并指出这种适应性综合症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动员阶段是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阻抗阶段是通过心律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变化,充分动员人体的潜能,以对付环境的冲突。衰竭阶段是指引起紧张的刺激继续存在,阻抗持续下去,此时必需的适应能力已经用尽,机体会被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结果导致适应性疾病甚至死亡。可见,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和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使一个健康的人处于舒适状态,并用语言暗示使之精神愉快,那么此人的动脉血压就可下降20毫米汞柱左右,脉搏每分钟也可减少8次。而精神焦虑则会导致血压上升、脉搏加快、胆固醇升高,即使咀嚼食物也分泌不出唾液。《黄帝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记载。临床也发现,急躁易怒、孤僻、爱生闷气的人易患高血压;沉默忧郁,多愁善感的人,容易生肺病。情绪的剧烈变化,常常是许多疾病加剧和恶化的先兆。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有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情绪变化剧烈,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大脑皮层细胞遭到破坏,必然使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疾病。为了工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为了健康长寿,我们应当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体现着人所特有的社会性,也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并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1.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由那些能满足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

道德感按其内容而言,包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的和民族敌人的仇恨感。对集体的集体主义情感、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等。许多道德感有明显的阶级性。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需要,所以也就有着不同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道德意识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态度和道德品质,常常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是由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世界观是一种最概括而且比较深挚的道德感,是一种持久而富有强大动力作用的情感,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紧密联系着。当个体按照理想完成了符合要求的举动,则会产生自重感、自豪感和自尊心。如果做出了与理想相反的消极举动,则会产生懊悔、屈辱、丧失自尊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成为行为的最重要的动机,也是自我监督的手段。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言行一致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重视对青少年道德感的培养,使他们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紧密结合,真正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师应以称赞、欣赏的词句讲述爱护集体利益的行为事迹,使学生产生荣誉、向往、羡慕的体验;应以指斥、责备的词句讲述不遵守纪律的事例,使学生产生羞耻、鄙视、不满的体验。学生对某种道德认识有了深刻的情绪体验,就为其形成相应的信念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即通过情绪体验的积累才能培养和改变学生的情感。此外,教育者还必须以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例如,人们在探索新事物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矛盾事物的怀疑感和惊讶感;判断证据不足时的不安感;问题解决时的喜悦感和快慰感;对科学的热爱、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和谬误的痛恨等,都属于理智感。

理智感对人的智慧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在理智感的激励下,人才会不懈的追求真理,使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求学的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这类情感在人的智慧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是一种具有巨大鼓舞力量的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强大动力,是意志活动和情感因素的统一,它能激励人们积极地去从事智慧活动。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过,他对天文学问题孜孜不倦的探求是由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涨和鼓舞。”这种情感是他在观察和发现天体的奇妙时体验到的。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并能克服一切困难。

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他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这也是激发人的智力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这种爱好科学知识的情感,也常常是从最初的愉快感发展起来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并经常受到肯定时,他就更热爱学习;如果学生经过努力,学习也获得一定的进步,但经常受到批评,或经常由于不及格、受惩罚、受讥讽而体验到失败和不愉快,就会厌恶和放弃学习。所以,为了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应当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培养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尽量避免使他们产生不愉快的体验,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探求真理的意向。

研究证明,教师对学生持期望的态度,会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教师的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激发学生潜藏着的力量,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活跃。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则会分散精力,变得消沉、迟钝。

3.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对美的需要,对自然、社会生活和它们在艺术上的反映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体验。

美感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的某些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客观事物中符合于美的需要的一切东西都能引起我们的美感体验。审美时主体有一种自由的感受,所以美感总是伴随着某种快感。美感的两个明显特点是:①具有愉悦的体验;②带有倾向性的体验。多次欣赏会达到迷恋的程度。但美感不等于愉快感,快感也不等于美感。美感比快感所具有的内容丰富的多,深刻的多,高尚得多。欣赏悲剧时也会有美感。

美感具有直觉性,即物体的颜色、形状、线条以及声音方面的特点对美感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美感的源泉不仅是事物的外部特点,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内容,是外部特点与内容的统一。美感和道德感一样,也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美的需要总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的美的标准。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美的标准以及美的感受和体验。“楚王好细腰,城中多饿死”是我国古代女性为追求美而付出的代价;现代社会女性则以健康大方、充满青春活力为追求目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审美的对象越来越多了,大到宇宙太空,小至微观世界,甚至人体,都能引起美感。由于人类理智水平的提高,审美的标准也越来越高。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和生活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感的差异。研究表明,对同一对象,如红色,有的民族特别喜欢,认为它象征吉祥、喜庆;有的民族则心存恐惧,认为它代表恐怖、惩罚。不同的美感可以相互交流,对于别国人民健康的美感我们应当借鉴,但是这种借鉴应当符合中国的民情和习惯,应当适合中国人民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