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内容

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内容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情绪和情感都是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映,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它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们在活动与认识过程中,既表现出对事物的态度,也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或情感。现实中有些事物使人高兴快乐;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物使人赞叹、喜爱;有些事物使人惊恐、厌恶。这些以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态度体验就是情绪或情感。

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情绪和情感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对客观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取决于主体与客体事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取决于主体的态度。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件事的主观感受可能很不相同。

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都有可能成为情绪刺激源。当刺激被认知时,由于认知内容与人的需要具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就产生了人对认知内容的不同态度。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而这种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映,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情绪与情感既难以分割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情绪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的产生始终与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机体的活动、感觉知觉相关联。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的产生主要与社会认知、理性观念及观点等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情感带有显著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如饥饿时有食物吃会很高兴,但我们不能说他产生了热爱食物的情感。

第二,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浅表性,它随情境或一时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情境的变迁或需要的满足而较快地减弱或消逝。如学生在重大考试之前,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会越来越紧张,一旦考试结束,紧张情绪就会消失。而情感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基于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概括而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它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因而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的稳定的成分。

第三,情绪与情感的表现特点不同。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显性,面部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高兴时眉开眼笑,生气时咬牙切齿,激动时热泪盈眶,失望时垂头丧气等。而情感则比较内在,经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一般不轻易表露,但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类的情绪和情感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一般地说,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的支配。为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形形色色的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也有些心理学家对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不作严格区分,常常交替使用。

2.情绪和情感的特点

情绪和情感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都具有两极性。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动力特征,即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在这四种动力特征中,情绪和情感都表现出相互对立的两极性,例如,情绪的强度方面有强和弱两极,紧张度方面有紧张和放松两极,快感度方面有愉快和不愉快两极,复杂度方面有复杂和简单两极。

关于强度。情绪体验可以在强度的两极端“强—弱”之间有不同等级的变化。情绪体验的强度首先取决于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这种意义越大,引起的情绪就愈强烈。

关于紧张度。情绪的紧张度是指情绪在“紧张—轻松”两极端之间变化。紧张度既取决于当前事件的紧迫性,也取决于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和个体的个性品质。事情的成败对人愈重要,则关键时刻到来时的情绪就愈紧张。当紧急事件得到妥善解决之后,人们常有轻松感。紧张一般有助于全部精力的动员和集中,它可能对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也可能起抑制作用而使动作失调,从而妨碍活动的正常进行。

关于快感度。快感度是指情绪体验在“快乐—不快乐”两极端之间程度上的差异。悲伤、羞耻、恐惧、悔恨等是明显的不快乐的体验;而欢喜、骄傲、满意、自豪等是明显的快乐的感受。快感度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快乐的体验;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或与需要相抵触的事物,会引起不快乐的体验。

关于复杂度。各种情感的复杂程度是很不一样的。爱,包含柔情和快乐的成分。恨,包含愤怒、惧怕、厌恶等成分。有时,情感的成分非常复杂,甚至很难用言语来描述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而有的情感是很单纯的。现代心理学上,把快乐、悲哀、恐惧、愤怒看作是单纯的情绪,称为基本情绪或原始情绪。在这四种最基本的情绪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许多种不同情感的组合形式,也可以赋予不同含义的社会内容。

3.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而且情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依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而情感则与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体系分不开,按其内容、性质和表现方面的不同,又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基本情绪是与人的基本需要相联系的,是不学而能的,通常还具有高度的紧张性。

快乐是个人目的达到,紧张解除后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和紧张程度取决于目的重要程度和目的达到的意外程度,如果追求的目的非常重要,并且目的的达到带有突然性则会引起异常的欢乐,否则只能引起微小的满意,一般把快乐程度分为满意、愉快、异常的欢乐、狂喜。

愤怒是个人目的不能达到或一再受到妨碍从而逐渐积累起紧张而产生的情绪。挫折不一定引起人的愤怒,但当人们认为其受挫的阻挠是不合理时,甚至是恶意的,则容易引起愤怒。一般把愤怒的程度分为:轻微的不满、生气、愠怒、大怒、暴怒等。

恐惧是个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恐惧是一种会使个体企图摆脱和逃避危险的情绪。引起恐惧的关键因素是人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恐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个人在恐惧时,往往会引起周围人的不安和恐惧。从进化的观点看,惧怕可以作为警戒信号,有助于人逃避危险,还有利于群体的社会结合以保证安全。但惧怕具有压抑作用,对认知活动也有消极影响。严重的惧怕使感知狭窄,思维刻板,行动呆板。

悲哀是个人在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时所引起的情绪,由悲哀所带来的紧张释放产生哭泣,哭泣可以减轻过度的紧张。悲哀的强度取决于失去事物的价值,失去的东西价值越大,引起的悲哀也越强烈。一般把悲哀的程度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悲痛。

(2)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如心情愉快、舒畅或心情烦闷、抑郁不快,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下来。这种情绪状态倾向于扩散和蔓延,处在某种心境中的人,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心境可以由对人具有某种意义的各种情况所引起。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们相处的关系、健康状态,甚至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关于引起心境的原因人们并不都能意识到,所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不知为什么这几天这么烦闷”。心境虽然由客观事物引起,但它还受人的主观意识所调节和支配。除了由当前情境产生暂时的心境外,人还可以有各自的独特、稳定的心境或称主导心境。主导心境往往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密切相关。心境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良好的、乐观的心境能使人精神振奋,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的健康,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消极的不良心境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有碍于健康,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然而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都属于这种情绪状态。激情是由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和发生对立意向冲突而过度抑制或兴奋所引起的。在激情状态下,总是伴有激烈的内部器官活动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如,愤怒时全身发抖,紧握拳头;恐惧时毛骨悚然,面如土色;狂喜时手舞足蹈,欢呼跳跃。激情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由于意志力减弱,身体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高度紧张使细微的动作发生紊乱。这时人的行为受情绪体验的左右,还有控制能力。二是爆发阶段,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了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三是激情爆发后的平息阶段。这时会出现平静和疲劳现象,严重时甚至精力衰竭。控制激情是完全可能的,在激情发生的最初阶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能将危害性减轻到最低限度。激情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激情的意义是由它的社会价值决定的。凡能激发人积极向上、符合社会要求的激情是积极的,这种激情通常与冷静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相联系,能够成为推动人的活动的动力。凡对机体有害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激情是消极的。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人们在不寻常的紧张状况下把自身各种资源(首先是内分泌资源)都动员起来以应付紧张的局面时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有利于人全力解决紧急问题,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保持高度警觉,有助于认知功能的发挥,使人作出平时所不能作出的大胆判断和动作。但是,有时应激所造成的高度紧张又会阻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紧张和惊恐也会导致人们的感知、注意产生局限,思维迟滞,行动刻板,正常处理事件的能力反而大大削弱。应激状态会改变机体的激活水平,特别是肌肉的紧张度、血压、腺体的分泌、心率呼吸系统都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但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也引起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的溃退,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出现。

(3)情感种类

人的社会性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对自己或他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赞叹、钦佩等肯定的情感,对不道德的行为则产生厌恶和憎恨。对于尽到责任的行为感到心情舒畅、心安理得或产生尊敬感等体验;对于未尽到责任的行为会感到内疚,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如愧疚、痛苦或蔑视等。产生道德感的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认识,缺乏这种认识,道德感就无法产生。道德感通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在对待工作、事业、学习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这种对行为的善恶、是非、荣辱的情感与道德信念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感在形式上又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的道德感和伦理的道德感三大类。直觉的道德感是由对某种情境的直觉感知引起的,具有迅速而突然的特点,对道德行为有迅速定向的作用,但缺乏明确的自觉意识。形象的道德感是通过形象思维发生的,如榜样感召形成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感则是在认识道德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概括性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人们的道德感,并将直觉的、形象的道德感上升为伦理的道德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人们在探索真理时会产生求知欲,了解和认识求知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疑难问题时会出现迟疑、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会产生强烈的喜悦和快慰;坚持自己观点时有强烈的热情,由于违背了事实而感到羞愧等,都是理智感的体现。理智感是高级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好奇心是探求真理的源泉,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理智感是个体良好精神境界的体现,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理智感的推动作用发挥得怎样与个体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关,也与世界观理想等有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理智感是十分重要的。

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人们总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观点来评价自然景色、艺术作品和社会行为的美与丑。美感与道德感常联系在一起的,但又是有区别的。美感使人精神振奋、积极乐观、心情愉快,丰富人的心理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审美标准是美感产生的关键。客观事物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都能引起美感体验。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而美感的这些特性主要是通过审美标准来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从而陶冶审美情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