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1〕不动〔2〕。何以故?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5〕、优婆塞〔6〕、优婆夷〔7〕、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8〕,信受奉行〔9〕。〔1〕如如:第一个“如”是介词;第二个“如”是实词,是“空”或者“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1〕不动〔2〕。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3〕,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4〕,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5〕、优婆塞〔6〕、优婆夷〔7〕、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8〕,信受奉行〔9〕

【注释】

〔1〕如如:第一个“如”是介词;第二个“如”是实词,是“空”或者“实相”或“本来面目”之意,有着文字言语不能表达的客体性。故用“如如”,指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 〔2〕不动:离诸境界戏论散动,一切不能扰乱变坏,故名不动。 〔3〕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4〕电:为忽生忽灭者,故以喻世相之无常迅速。 〔5〕比丘尼: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比丘尼的具足戒比比丘要多,有三百四十八戒,通常举其大数,号称五百戒。释迦牟尼成道后,在弟子阿难的请求下,允许佛的姨妈大爱道出家,大爱道成了最早的比丘尼。 〔6〕优婆塞:指在家之男性佛教徒,或称男居士。 〔7〕优婆夷:指在家之女性佛教徒,或称女居士。 〔8〕欢喜: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 〔9〕信受奉行:谓信受如来所说之法而奉行之。多于佛经文末用之。

【译文】

“须菩提!如有人用充满阿僧祇世界七宝来修行布施,另有发菩萨心的善男信女,对这部经典,甚至其中的四句偈语等,能够领受、运用实践,读颂背诵,为人演说,这样的福德超过那种。怎么才算为人演说呢?不执著一切,像真如不动。为什么呢?

一切的因缘生灭变化,如做梦那样、如变幻的那样、如水泡那样、如影子那样。

如露水那样、如闪电那样无常虚妄,应该这样去观察思量这一切。”

佛说完这部经典,须菩提长老和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听闻佛的说法后,都大欢喜,深信接受依照实行。

【解析】

此三十二分,至此全文结束。此分中的偈语,有说是本经的精华,常被引用来破除对“有为法”的执著。有为,即有倾向,有执著。本经的主旨是教导菩萨的修行应“无所住”,即不执著,也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