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暗中摸索总非真

暗中摸索总非真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面向全体的原则 应关注大多数学生,不能将初高中衔接误解为是因个人原因或因原初中学校教学方法不当而造成知识缺漏的后进生补缺补漏。初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脱节”问题,为了做好“衔接”工作,在每年新高一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摸索和实践。初中阶段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初高中衔接的学习方案。

▶1.2 暗中摸索总非真 眼触心生法自神——浅谈《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的设计

陆庆艳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和依据

1.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现状

镜头一 “我初中时语文可是班上很好的,怎么会一到高中就考这样的低分呢?天啊,这高中语文怎么学呀?”

镜头二 老师问:“如此简单的内容怎么初中没学过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学过。”

镜头三 其他教师也向学生抱怨:“你们语文现在学些什么呀?怎么连动词、名词都弄不清,主语、谓语简直是一团糨糊啊!”

其实语文教师自己也在琢磨:高考明明在考词类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可是从高一讲到高三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永远都搞不清楚,难道是学生越来越笨?还是教师没讲清楚?近几年来,这些现象周而复始地演绎着。这一问题在笔者头脑里不知来来回回转过多少圈。2009年从高三回到高一任教,让笔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

2.探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依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基础。桑代克认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的,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总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开发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课程。

二、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原则

1.开设目的

为了体现我校“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办学理念,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活动;为了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为了弥补初中语文知识缺漏,促进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2.开设原则

(1)重在运用的原则 所补的内容应是基础性的知识,是那些因初中与高中的要求不同而对学生高中语文学习造成困难的内容。切忌一味以高考为标准任意拔高,不能将高中各年级原本就应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强加给学生。

(2)面向全体的原则 应关注大多数学生,不能将初高中衔接误解为是因个人原因或因原初中学校教学方法不当而造成知识缺漏的后进生补缺补漏。

(3)温故知新的原则 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中出现的内容(如课文)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使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

初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脱节”问题,为了做好“衔接”工作,在每年新高一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摸索和实践。

1.“思想”衔接

(1)比较《课程标准》差异,及时转变观念(教师方面) 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阶段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高中阶段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顺应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这种课程范式的转换,高中阶段强调培养学生三大能力: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本身就是对初中教育阶段语文素养的具体化。

了解了《课程标准》的差异,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更应把握教育方向,新高一学生既是学习对象,在学习中他们更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他们,又要把他们看作教学的接受者,更要把他们看作是学习的合作者。这样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初高中衔接的学习方案。

(2)比较不同阶段,强化高中意识(学生方面)

自我调节心态,强化目标意识 一些初中时的“天之骄子”刚入高中,几次测验就“大红灯笼高高挂”,情绪一落千丈,从此败下阵来,学生困惑,家长着急,教师感叹“一届不如一届”……此时适时调整心态,至关重要。进入高中,学习环境、学习群体、竞争对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此时必须面对现实,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这样才能重返“巅峰时刻”。

②摒弃依赖思想,强化主动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课时少了,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是讲重点、教方法,学生如果还像初中时那样习惯于依赖教师,盲目等待,不能学会自学,不去主动查资料,求方法,变思路,势必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落差和成绩的下降。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方法是:

●听课成为学习的关键点 专心、高效听课才能让你稳居学习阵地的制高点。

●背诵成为每天学习习惯 课内名家名篇、教师每年高一印发的课外名句300句。

●阅读成为每天生活必须 如《读者》、《南方周末》、《新闻晨报》,每天国际国内电视新闻中的大事件等每天必读、必看。

●写作成为一天的特有环节 如随笔、学习启示、见闻感受、新闻评点等。

③构建知识框架,强化积累意识 初中知识点相对较少,难度也较小,聪明的学生或许利用初三一学年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进入高中后语文知识点众多,难度加大很多,如果仍停留在初中的知识记忆上,那只能淹没在茫茫的知识大海中。高中语文学习三学年中每年都不能懈怠,而且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构建知识框架,强化积累意识。比如:

●知识内容——史实资料,精彩文段,文言文专题(作家作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构建原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积累方法——随时随地积累。

④拓宽知识容量,强化反思意识 在学习新课文基础上,还应主动涉猎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来拓宽阅读量,扩展知识内容,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就应该主动再去涉猎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绿》《春》《匆匆》等,这样就可以做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广泛涉猎大量知识。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归纳反思。比如每一课学完后的归纳反思,每个单元知识学完后的归纳反思,更重要的是每次考试结束后的归纳反思等。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到,高中是初中的继续和深入,高中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评价标准,学生更应及时调整心态,掌握高中学习方法,明确目标要求,一定能顺利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2.“知识”衔接

及时补充以下内容:

(1)现代汉语知识

①汉字构字法常识。

②词的构成及词性分类。

③短语的结构(并列、主谓、偏正、动宾、动补)。

④句子: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和常用关联词语(复句不超过二重)。

⑤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2)文言基础知识

①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②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虚词。

③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针对“脱节”问题应实行无缝对接补充对应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补充一些语法教学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达到顺利衔接的目的。

3.“方法”衔接

从初中进入高中,部分学生也许会感到不适应。很有可能一学期下来,几个回合之后便败下阵来,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众人称霸我无能的失落。产生这种失落感笔者认为是很自然的,因为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大家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诸多不适应,针对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特点,主要在学法上作以下几点提示,或许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1)同中求异法 初高中语文学习中有些知识虽然相同,但学法却不同。下面以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初中学法:理解记忆,整体感知。

①理解词义,如: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伤心——令人伤心的是,形容词作动词。

②翻译诗句,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

③理解情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高中学法:知人论世,鉴赏评价。

①诗人背景: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为赴陕西赈灾途中所作。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他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②手法赏析

●以动写静,将静态的山峦赋予波涛汹涌的气势。“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情景交融,情由景生。本曲层次清楚,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仿佛使人看到诗人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

●虚实结合,用一个聚怒,把华山的重岩叠嶂,黄河的波涛翻滚,回顾历史,感叹历史的兴衰更迭,把眼前的胜景和潼关的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胜景的不变来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来做历史的见证来揭示封建统治者为个人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③思想(或艺术)评价

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结句说出你的理解和评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道出了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深刻而真实地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

通过对比初高中学法明显存在差异:高中要求比初中要高出很多,难度要加大很多。所以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心理预期,尽快掌握高中的学习方法,更好地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

(2)以熟带生法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年级的教材。例如,高一年级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初三年级学生就学了不少诗词,如《忆江南》、毛泽东《沁园春·雪》等。当高一学习《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在学习时从初中学过的诗词引入,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让学生回忆《沁园春·雪》,有关作者毛泽东、词的常识、词的豪放风格等学生清清楚楚,于是学习新课就显得异常轻松而且效果极佳。在学习《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时,让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诗、寓言、散文等学生都能分别一一说出,为接受新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以熟带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

(3)触类旁通法 初中知识容量小,又是定向考查,相对高中就显得简单而易于掌握。但高中知识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多变。因此,高中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迁移能力。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在学习中必须达到“课内法,课外路”的境界。

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从政治学科的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从历史学科的成功的人生经验,从地理学科的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从数学学科的严密的推理逻辑,从理化学科的细致的观察功夫,从美术音乐学科的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

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从《读者》学人文关怀,从《南方周末》学政治敏感,从《奥秘》学科学幻想。

③跳出时空环境学语文。这就是所谓的远程学习、网络学习。

“纪实频道”《探索与发现》、“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等栏目,还有大量的语文学习网站,给我们开辟了丰富多彩、真正互动的全新的学习形式。

(4)高效记忆法

初中时知识点相对较少,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知识,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增强了,如何让初中的知识“死去活来”呢?面对高中纷繁复杂的知识,寻求有效的记忆方法至关重要。根据心理学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高效记忆呢?

①重视首次记忆 这是说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心理学表明:10分钟能记住的东西,要再有5分钟,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许多学生,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这样的记忆量,10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最终得不偿失。

②反复强化记忆 反复记忆可以克服遗忘。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3小时后遗忘10%,3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首记可在听课当晚复习;第二次记忆应隔天复习;第三次则在一周左右。事实证明,反复强化记忆才能把知识记得牢。

③化繁为简记忆 对复杂的知识系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母语,真正理解祖先所造汉字的真实含义,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化简为原始的、通俗的要素,这样才能记得牢、多、快。

第一,抓字形。如很多形声字、会意字。如学生在背诵默写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时常把“衿”写成“矜”,把“诲”写成“悔”或“侮”。其原因是学生不了解它们是形声字造成的,通过教师点拨,学生才恍然大悟。

第二,举“例句”,如通过“狼吞虎咽”掌握“名词作状语词法现象”;通过“歌喉甜润”掌握“通感修辞手法”,以此类推,可以记忆大量知识。

四、课程实践的效果和意义

通过以上努力,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习得高中学法,怎样强化听课意识,怎样进行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方法高效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等。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初见成效。使初高中语文学习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从而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

五、课程实践的思考和展望

语文教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有一种程序性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这种方法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从“读教材”到“用教材”,从“传知识”到“教方法”,达到学生的“独立而可持续”学习终身受益的境界。“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以上通过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学法的比较分析,实际上初高中语文学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者相互交融。这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坚实的基础,其实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方法很多,这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几种方法,仅供参考。“衔接”的路还很长,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还需要学生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桑代克(美).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邱棵.刍议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J].中国校园导刊,2011(2)

[3]赵盛成.互补与双赢[J].北仑教育科学,2007(2)

[4]苏州中学课题组.初中起始年级加强中小学衔接、优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验[J],2003

[5]汪钰明.语文学习高效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