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正宗分第三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摩诃萨,即大菩萨,特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12〕无余涅槃:指身、心均无烦恼,完全自由自在的状态。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修行法仅能达到有余涅槃,不能彻底破除执著,故提倡无余涅槃。〔16〕寿者相:指“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此第三分,佛回答须菩提长老所问“云何降伏其心”。这就是降伏其心的二大方法:第一要慈悲度化众生,第二要有不执著的智慧。可见破除“四相”,是成就降伏其心的具体方法。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1〕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2〕、若胎生〔3〕、若湿生〔4〕、若化生〔5〕;若有色〔6〕、若无色〔7〕;若有想〔8〕、若无想〔9〕、若非有想非无想〔10〕,我〔11〕皆令入无余涅槃〔12〕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13〕、人相〔14〕、众生相〔15〕、寿者相〔16〕,即非菩萨。”

【注释】

〔1〕摩诃萨:“摩诃萨埵”的简称。摩诃(móhē),大的意思。摩诃萨,即大菩萨,特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 〔2〕卵生:为四生之一,指破卵壳而出生。 〔3〕胎生:四生之一,即由母胎而生。〔4〕湿生:四生之一,依湿气而生者。 〔5〕化生:四生之一,依托无所,忽然而生。 〔6〕有色:欲界与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7〕无色:无有形色。 〔8〕有想: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 〔9〕无想:指全无想念之状态。 〔10〕非有想非无想:没有粗想的烦恼,故叫非有想,但不是没有细想的烦恼,故叫非无想。 〔11〕我:指诸菩萨摩诃萨。 〔12〕无余涅槃(nièpán):指身、心均无烦恼,完全自由自在的状态。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修行法仅能达到有余涅槃,不能彻底破除执著,故提倡无余涅槃。 〔13〕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14〕人相: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15〕众生相:对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著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16〕寿者相:指“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菩萨、大菩萨们应这样调控自己的心!所有的众生:比如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比如是有色、无色的;比如是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的,我都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而度化他们。这样度化不可计数的众生,实际上没有众生得到度化。为什么呢?须菩提!如菩萨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菩萨。”

【解析】

此第三分,佛回答须菩提长老所问“云何降伏其心”。首先,佛教导菩萨们要针对各种不同众生,都能使这些众生进入到自由自在的状态而度化之。其次,这样度化了不可计数的众生,却要明白没有众生得到了度化。这就是降伏其心的二大方法:第一要慈悲度化众生,第二要有不执著的智慧。佛接着指出,如果菩萨们执著“四相”,是不是“降伏其心”的菩萨。可见破除“四相”,是成就降伏其心的具体方法。这“四相”可以解释为:一者“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要度众生”,二者“虽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但有很多要度化的真实他人”,三者“众生虽然都不真实,但现实上存在”,四者“众生虽然不真实,但众生的本质是不变的”。此“四相”,按唐玄奘较忠实原文的译法是:“有情想转”“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等,虽然两者有“相”、“想”的差别,但意思相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