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料拣和四照用

四料拣和四照用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料拣”与“四照用”是义玄创立的禅宗临济宗的一项重要门庭施设。有一次,义玄又示众曰:“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佛家否认客观外部世界以及禅僧自我个体的存在,“四料拣”与“四照用”,主要目的是按照学人的不同“根器”和接受佛教教义的不同程度,为了破除“我”“法”二种迷执而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

四料拣和四照用

“四料拣”与“四照用”是义玄创立的禅宗临济宗的一项重要门庭施设。义玄有一天讲法说:“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当时众人中有一位克符禅师问道:“怎么才是夺人不夺境?”

义玄说:“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克符又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义玄说:“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克符接着问:“如何人境两俱夺?”

义玄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克符最后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义玄说:“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这四句问答的意思是:先空心未空境,次空境未空心,再次心境全空,最后由俱空到心境寂然。这一段内容,禅宗史上称“四料拣”。以上内容中,“夺人”指摈弃、剥夺“我执”;“夺境”指摈弃、剥夺“法执”。“夺人不夺境”是对“我执”严重的人说的,即先破“我执”,暂时保留“外境”,即先否定“我执”,再否定“法执”。“夺境不夺人”与前句正好相反,是对“法执”严重的人说的,即先破其“法执”,暂时保留“我执”。“人境俱夺”是对“我执”和“法执”都很严重的人说的,也就是要“人我”、“外境”同时破除,这里的“并”、“汾”是二个相隔很远的地区。“人境俱不夺”,是对既无“我执”又无“法执”的人说的。“王登宝殿,野老讴歌”,是一种各得其所的和谐景象。

与“四料拣”相应,类似的施设为“四照用”,两者通常同时运用。

有一次,义玄又示众曰:“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他又说:“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椎;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夺主。合水合泥,应机接物。”

可释为二义:

1.据《天眼目》卷一载,照,指对客体之认识;用,指对主体之认识。系根据参禅者对主客体之不同认识所采取不同之教授方法,旨在破除视主体、客体为实有之世俗观点。

(1)先照后用,针对法执重者,先破除以客体为实有之观点;

(2)先用后照,针对我执重者,先破除以主体为实有之观点;

(3)照用同时,针对我、法二执均重者,同时破除之;

(4)照用不同时,对于我、法二执均已破除者,即可应机接物,或照或用,不拘一格。

2.据《五家宗旨纂要》卷上载,照,指禅机问答;用,指打、喝等动作,纯粹指接待参禅者之方式。

(1)先照后用,先向参禅者提出问题,然后据其应答情况,或棒或喝;

(2)先用后照,如遇僧来,师便打、便喝,然后问僧“汝道是什么意旨?”

(3)照用同时,即在或棒或喝中,看对方如何承当;或在师喝僧亦喝中,边打边问;

(4)照用不同时,或照或用,不拘一格。

佛家否认客观外部世界以及禅僧自我个体的存在,“四料拣”与“四照用”,主要目的是按照学人的不同“根器”和接受佛教教义的不同程度,为了破除“我”“法”二种迷执而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正如慧能《坛经》所说:“法无顿渐,根有利纯。”他的顿悟法门只用于上根器之人。唐代诗人文把此四料拣与四照用应用到诗论上,名为“四到”:“一曰句到意不到,二曰意到句不到,三曰意句俱到,四曰意句俱不到也。《中秋月》诗:‘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是句到意不到也。《咏扇》诗:‘汗流浃背曾施力,气爽中秋便负心。’是意到句不到也。《咏柳》诗:‘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是意句俱到也。《除夜》诗:‘高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是意句俱不到也。”

(姚南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