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对策,对于浙江省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统计,浙江省农民工总数达1783万人,分布在全省各地,本省籍农民工1260万人。外来务工人员长期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近年来凸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最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浙江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

张冬梅

【摘 要】 伴随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人数不断增加,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初中后的后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浙江省是外来人口流入大省,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最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研究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对策,对于浙江省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浙江省 外来务工人员 子女 后续教育问题 对策

所谓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是指从外地进入本地城镇就业,但并不具有就业所在地户口的劳动者。他们在城镇从事着多种多样的工作,但其中最多还是来自农村、在企业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普通工人。所以在一些论著中也习惯将他们称为“农民工”“流动人口”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超过2.7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从最初的被拒绝、排斥,到后来的自我解决,再到现在的被有限接纳,历时10多年。

一、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飘荡在异乡,被称为“流动的花朵”。浙江是外来人口流入大省,现有外来人口2450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占到相当的比例。据统计,浙江省农民工总数达1783万人,分布在全省各地,本省籍农民工1260万人。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城市化开始提速,农民工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批外来务工者到浙江打工创业,也带来了大批“流动的花朵”。外来务工人员长期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近年来凸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最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能否处理好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浙江经济与社会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关系到和谐浙江建设,更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发展。

众所周知,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劳动密集型的二三产业占居较大比例。过去的几年里,浙江的多个地区频现用工荒,经调查发现,子女教育问题是困扰外来务工人员择业的一大因素。

一直以来,浙江省致力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并将其作为我省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全省各地都很重视。2008年,浙江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浙江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为了让孩子们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浙江省近年来按照随迁子女暂住证上的地址来统筹安排学区,进入就近的公立学校上学,并且与本地的孩子们享受平等的待遇。2013年浙江省落实了异地高考政策,是继广东之后的第二个省份。数据显示,2011年,浙江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校生达到120.9万人,占我省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4.2%,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为89.7万人,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74.2%;其中外省籍学生为104万人,占总数的86.2%。

浙江省教育厅已连续四年把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还在评选“教育强县”、开展“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中,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作为考核指标。各级政府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每年都有大量务工人员流向浙江,并创造着巨大的财富。浙江省对就读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按公办学校学生标准免收学杂费,同等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困难生资助政策,所需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系列。

可见,总的来说我省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读书问题。但这几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比较好地解决,后续升学等问题逐步凸现。积极解决好这些问题,既是外省籍务工人员的强烈愿望,也是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妥善解决后,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快速增长与现有教育资源无法跟上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该由谁来管、流入地与流出地怎么衔接、如何防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过程中遭受隐性排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异地高考的落实和完善等。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省的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20万人,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目前整个杭州市,外来务工子女就读人数为20.92万人,占到整个杭州市学生总量的30.37%。作为外来人口流入大省,这几年每年新增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都在10万人左右。很显然,现有的初高中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升学的需要。这不仅与地方财力相关,也涉及户籍等许多制度安排。

随着异地高考、异地中考政策在我省的放开,由此带来的教育资源跟不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增长的问题日益凸现。教育资源涉及校舍、师资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的增长是迅速的。在这方面,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市政府都在为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积极创造条件,一些学校把原有的校舍进行改建,以最大限度地扩班扩容来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但即便如此,公办学校能够利用的校舍等空间也是有限的,跟现有的入学要求相比还是非常不足。而新建校舍需要建设场地、建设时间、师资配套等,这些都是需要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等各方协同探索解决的问题。

(二)隐性排斥如何避免的问题

目前,伴随着各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更深层次的隐性排斥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流入地重点学校不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招收范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身份大多被界定为借读,设置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单独编班或单独编组,甚至在排座位、评奖、评优、考试竞赛、文体活动、入队入团等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会遭受歧视。此外,新课程改革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了教材适应上的困难,带来了课程歧视。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也给学校、教师教育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进而遭到隐性排斥。

目前,浙江已经明确取消借读费。但由于入学人数非常多,有些学校就有了隐性的借读费,如果不交,那孩子很可能因为没有名额而被拒之门外,于是一些外来务工者为了能确保孩子入学,还是会向学校缴纳一笔隐性或变相的费用。

(三)异地高考带来的问题

2012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异地高考新政《关于做好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社会广为关注的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浙江就地升学政策正式公布,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2013年是浙江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共有984名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成为“同省同待遇”的首批受益者。虽然在900万人的高考大军中,这只是一个小数字,但却是教育公平的一个大进步。

但浙江也有自己的烦恼。不少家长也担心,在自身只有一所“211”高校、本身高考录取就没有优势的浙江,如果省外高校尤其是名校在浙江的招生指标不作相应改变,受损的会是全体在浙江参加高考的孩子,放开异地高考只能是“形式公平”。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家庭的经济条件到自身的文化水平都和城市的孩子有许多差距,有时还要面对城里孩子无理的轻视,他们的心理难免会受到伤害,那种自卑感就会油然而生。如果从一开始就得不到很好的矫正,这将对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工作很辛苦,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这样就会很容易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让孩子觉得家庭并不是他们温馨的港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影响着他们生活的品质。

此外,近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又出现了三个新问题。一是由子女随外来务工人员迁移向外来务工人员随子女迁移问题。即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哪里教育优质,外来务工人员就到哪里务工的情况。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黑中介问题。即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专门通过帮外来务工人员或老乡的子女办证,来助其子女在教育发达城市入学,并从中渔利。这一现象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蒙上了又一层阴影。因此,流入地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真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顺利入学,同时又制止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违规入学。三是金融风暴、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冲击令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不得已返回流出地。这一方面导致了有些流入地学校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流走而出现教室、教师过剩现象;另一方面则导致流出地学校人满为患。

三、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问题是我省教育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鉴于该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更多部门、社会各界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共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一)加大投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资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问题上,我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是这“两个为主”实现的前提是公办学校有充足的容纳能力。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入学子女还将大量增加,现有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能力已接近饱和。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源,一是要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要在对城市未来人口波动和教育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基础上,加强新建学校规划与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城郊结合部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紧张现象;三是各地、市、区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条件。

(二)平等接受教育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基础教育阶段,外省籍随迁子女在校生约占15%,其中高中段占2%左右。作为基础教育强省,解决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问题,我省各地,尤其是人口大量流入地区,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将面临很大压力。因此,推进这项工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建议加强对我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进行多方调研,分别从需要和可能、本省籍子女和外省籍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就比较好地解决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读书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禁止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与做法,以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在学校内享受到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实施全纳教育,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都必须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任何学校都必须平等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

(三)探索解决异地高考带来的后续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考录取率基本保持在85%左右。实施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政策后,会不会对录取率产生影响?省教育厅表示,我省将根据外省籍考生增加情况,加强与教育部、兄弟省市和有关高校协调,适度增加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年度招生计划,切实保证我省高考录取率的相对稳定。同时,我省还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加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监测,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力求增量不减质,并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包括规范学籍管理和转学行为管理,切实防止中考、高考移民现象发生。

有关专家指出,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问题直接相关的,除了现有的户籍制度,即是计划招生体制。全国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平等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平等接受教育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发展程度,各地教育的均衡发展密切相关,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整个国家的发展程度逐步均衡起来,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二是做好在摸索中前进的准备,出现新问题,只有想办法创造条件及时跟进解决;三是教育层面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这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需要各方协同。这里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教育,为了国家的未来。

(四)建立社区帮扶机制,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

把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同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一是有条件的社区可尝试建立社区图书馆、活动站,向社区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二是发展志愿者组织,尤其是要注意发挥年轻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为孩子们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另一方面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善其课余生活状况;三是由社区、妇联、民政部门联合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学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特点,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和义务教育政策宣传,提高学生家长教育能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四是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帮助特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成学业。

深入研究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规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班主任、学科教师、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在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背景、思想状况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体系、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等方面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习惯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解决我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政策的执行主体不仅仅局限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公办学校,而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解决我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的落实需要一个运行、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状况的预测分析、进一步研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续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是我省推动高水平高质量教育实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作者简介】 张冬梅 浙江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研室教师

           浙江杭州310027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浙江杭州310028

【注释】

[1]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201224911)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