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至上教育的功效甄辨

道德至上教育的功效甄辨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宋朝思想道德教育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想矛盾,但王安石的新学思想教育,朱熹的理学思想教育,陈亮的实学思想教育,重经世致用的,重道德修养的,虽都只是在同向深化上下工夫,但均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宋开创的理性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为宋朝统治者所采纳,并为此后的元明清三朝所倡导,影响了八百年之久。

第六节 道德至上教育的功效甄辨

北宋后期,外侮内弱,北方游牧民族长驱直入,挤压了大宋的生存空间,宋金南北对峙局面严峻,民族危机意识加剧,靖康之耻留下了浓重的社会心理阴影。与此同时,农民起义蜂起,所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对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稳定人心、稳定社会成为统治者的第一需要。这些社会生活中提出来的严峻问题,都成为改善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刺激素,促进思想家教育家不得不作深层思考,不得不开辟儒学思想的新视点,开发儒学思想的新价值,寻找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武器。

和魏晋隋唐时期相比,那时思想道德教育较开放、自由、旷达,分明是一种暖色调,而宋朝的思想道德教育则相对封闭,讲内省,求精致,显得沉潜;和汉时比,则“汉儒多言礼,宋人多言理”,教育的关注点从外在的礼仪规范向内在的理性精神转换。尽管宋朝思想道德教育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想矛盾,但王安石的新学思想教育,朱熹的理学思想教育,陈亮的实学思想教育,重经世致用的,重道德修养的,虽都只是在同向深化上下工夫,但均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宋朝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上国是意识、忧患意识、人格意识都很强,其思想道德教育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宋开创的理性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为宋朝统治者所采纳,并为此后的元明清三朝所倡导,影响了八百年之久。诚如王夫之所说,文景之治再传而衰,贞观之治及子而乱,而宋传世百年,历五帝而天下安,太祖之心为之也,可见宋朝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很有效的。

宋朝推行文人政治,刚性不足,其思想道德教育也基本上是文人主导,缺少政治主宰力,靖康之变这样重大的政治事变并未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依然故我,局限在立德修身范围之内;北宋时变法与保守的政治斗争,南宋时的主战主和的政治斗争,都相当激烈,但都没有强烈地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反映出来;由于宋朝统治者多缺少政治才能与政治智慧,缺少高瞻远瞩的政治雄心,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中也缺少政治力度,对政治思想大局影响无力,表现为复杂的思想斗争中的软弱性,也表现为对政治变局的不敏,并未考虑思想道德教育自我变革之需要,思想道德教育疏离政治、脱离实际的缺陷颇为明显。

宋朝思想道德教育虽然看到了人欲可使社会失去平衡而增加社会矛盾与危机的危险,但忽视了人需要具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价值,陷入了道德至上主义,把三纲五常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一些儒学观念推向了极化,只是想以道德促进人的完善,抚平社会的不公,治疗心理的创伤,把道德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人生的最高原则,结果是以繁琐的道德说教与道德规范抑制了人的创造力,剥夺了自由竞争的权利,挤压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消蚀了社会上已经出现并应该发展的思想革命性。

之所以出现上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靖康之变作错误归因,以为是变革所致;对工商业发展给社会道德风尚带来的巨大冲击的错误解读,以为是世风日下而反证道德至上的必要性;同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以为法只能治标、德才能治本的惯性思维,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还是十分顽强地起着作用,把道德万能论思想推向极化。鲁迅曾说,“宋朝的读书人讲道学,讲理学,尊孔子,千篇一律。虽然有几个革新人物,如王安石等等,行过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赞成,失败了。从此大家又唱老调子,和社会没有关系的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鲁迅全集》卷七)。政治上保守思想太强了,教育革新太困难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征兆。

【注释】

(1)浃:洽商,和融。扰:顺、安、服,这里是化的意思。强:挟制,强加于人,强人所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