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至高至上的生命

至高至上的生命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中的庄子就对生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现在来看庄子关于生命的观点。实际上赋予生命新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认为生命在于自由自在,可以让自己怡然自乐。大王亶父之所以由邠迁到岐山建国,主要原因是为了自己的子民免于遭受狄人的进攻而受到生命的威胁。庄子由此认为,大王亶父具有尊重生命的品质。

第四节 至高至上的生命

生命是多么的神圣,它是万物所具有的,只是物有类别,生命有着长短不同罢了。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我们敬畏自然的同时,也要有敬畏生命之心。可是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的呢?古人中的庄子就对生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现在来看庄子关于生命的观点。

一、诸子不受天下

1.尧让天下于许由和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拒绝接受天下的理由是什么?文中原话为:“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此句的意思是:子州支父说:“让我来治理天下,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我正患着很厉害很顽固的疾病,尚在治疗中,哪有时间呢?”况且天下是最贵重的,因此不可使它的生命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又何况其他的事物呢?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像子州支父那样懂得珍惜生命,忘怀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完全托付给他。

2.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拒绝接受天下的理由是什么?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意思是:舜想把天下交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患着很重很厉害的疾病,尚在治疗之中,没有时间去治理天下!”所以天下是最珍贵的器物,而它是不能够拿来交换生命的。这就是得道的人与世俗之人相区别的原因。

内容分析。综上所述子州支父和子州支伯的拒绝理由中都说自己有病需要治疗,天下至重,天下是大器,不能够用大器与天下进行交换。其实,是用生命与天下进行对比,表达以生命为重,以天下为轻的观念。这两位人士宁愿选择自己的个人生命也不接受天下,体现了生命才是具有最高的价值,这就是尊重生命的主题。

3.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拒绝接受天下的理由是什么?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纟希。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此句的意思是:舜把天下交给善卷,善卷说:“我在宇宙之中生存,冬天穿着用带毛兽皮做的衣服,夏天穿着细葛布做的衣服。春天耕耘播种,身体足以劳动;秋天收获敛藏,身子骨足以得到休息安养。天亮了就可以劳作,天黑了就可以休息,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而心意自觉得意和开心。我还用得着为天下去做什么吗?可悲啊,你也太不了解我了!”因此没有接受。于是离开这里而隐入深山,再也没有谁知道他的下落。

内容分析。善卷在拒绝语言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自食自立,自己劳动,自给自足,逍遥自得的闲适生活图景。实际上赋予生命新的内涵。我们人类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值得珍贵的,因为善卷眼中的生命观主要是从人应该怎么样去生活入手,人应该自食其力,该劳动的时候劳动,该休息时按时休息,生命就在这劳作与休息中自然度过。更为重要的是认为生命在于自由自在,可以让自己怡然自乐。总之,他的生命观主张过的一种生活就是远离政治,远离国家大事,这样生命会在自然中安然度过。他的这种生命观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士人中有着鲜明的反映。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也是这种生命观的一种体现吗?

二、借大王亶父与狄人之间的历史事件

1.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面对狄人攻之,大王亶父是如何做的呢?文中原话为:“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就是说大王亶父为了化解矛盾,主动拿皮毛衣帛、犬马和珠玉给狄人,狄人不接受这些东西。他们之所以不断来侵扰是因为土地,说白了就是想要占领邠这个地方。

2.面对此种情况,大王亶父的做法。第一,向人民讲述道理。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意思是:大王亶父说:“同他人的兄长居住在一起却把他的弟弟杀死,同他人的父亲居住在一起却把他的子女杀死,我是不忍心这样去做的。你们都尽力住在这里吧!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而且我还听说:不要因为用来养活百姓的土地来害所养活的百姓。”第二,为了保护人民生命,采取了实际的行动。“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意思是于是大王亶父拄着拐杖离开了邠地。邠地的人民相互连接而跟随他,最终在岐山之下建立新的国家。这就是我们后来开创周王朝八百年基业的一个新的基地。

3.庄子对大王亶父行为的高度赞扬。原文为:“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重点讲解:以养伤身,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反而使身体受到损害,比喻得不偿失;以利累形,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身体。

意思是大王亶父可以称得上是最尊重生命的人。能够对生命尊重的人,即使他地位高贵并且财富众多他也不会因用来养生的物品而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即使生活贫困地位低贱也不会因追逐利益而使自己的身体受到危害。现在世上做高官有尊贵爵位的人,他们都违背了这一点,见到利益和禄位就很轻易地忘掉自己的身家性命,这难道不使人迷惑吗?

内容分析。大王亶父之所以由邠迁到岐山建国,主要原因是为了自己的子民免于遭受狄人的进攻而受到生命的威胁。庄子由此认为,大王亶父具有尊重生命的品质。要尊重我们的生命,就要做到不要以养伤身和不要以利累形。这里写出了对待生命的另一面:光关心自己的生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关心别人即他人的生命安全。体现了关怀他人的一面。关心自己的生命和关心别人的生命两者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自己的生命是属于个人自己的,别人的生命不仅是属于别人的也是属于自己的,因为关心别人的生命才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具有价值,才能够更加彰显自己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人。小到个人的品质道德,大到是否会赢得人民对自己的拥护和爱戴。我们也不能够因为人有生命而轻视其他物类的生命。大王亶父就是因为关心自己子民的生命,才赢得子民的拥护。这里不得不说到这一点对于统治者来说尤为重要。统治者统治的稳定还是要靠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要正确看待和对待人民,尤其是重视人民的生命很重要。

匠石与栎社树

一、匠石言梦

1.匠石言梦的内容:“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石不顾,遂行不辍。”

2.匠石言梦中的栎社树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大蔽数千牛,写的是栎社树的大,大到能够遮蔽几千头牛;第二,絜之百围,写的是树的粗壮,有百围;第三,其高临山,写的是树的高,像小山那样高;第四,十仞而后有枝,指出此树的树枝特征;第五,其可为舟者旁十数,写的是树枝的用途,是用来做舟船的,且突出其树枝的粗大;第六,围观的人很多,人们感到很奇特和新奇。

3.面对如此一棵树,匠石与弟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弟子觉得新奇想看,而匠石不顾,遂行不辍,引起了弟子的不解。

弟子不解的原话为:“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内容分析:匠石首先指出栎社树是散木,什么是散木?散木就是无用之木材。接着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从多方面来说明栎社树是无用之木,在情感上有一种蔑视之情。最后表明态度指出无才之木却能够长寿是因为无用才成就了它的生命,才能够保住自己的生命。

二、栎社树托梦给匠石

1.栎社树托梦的内容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能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女”通“汝”)

2.内容分析。

第一层,以文木与自己相比,通过实例指出文木的短寿。现在来看作者的原话:“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能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意思是你是把我与有用的树木相比吗?像楂、梨、橘、柚这一类的果树,当它们的果实成熟以后就被人们迅速摘走了;摘走的过程就使它们受到损伤。较大的树枝会被折断,较小的树枝也会被人用力拖拉;这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才能而使它们的生命受到害处的例子,所以不能够使它们终享天年相反在半路就夭折了,这是它们自己使自己被世俗打击。世上万物没有不是这样的。这其中也蕴含着作者认为在为人处世中应该不要过早地显示自己有用的才能的处世观,因为在作者看来,无用与有用都是相对的,有用就意味着你的价值很容易被人们看到,看到后人们必然要利用你的使用价值为自己所用。人的才能其实也是这样的,如果你的才能过早地暴露,你无非是在他人看来有使用价值而已。这个使用价值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一种是受到进一步的打击和挫折。因此,我们要有一种慢慢展示自己才能的韧性,在适当的时机展示也不视为明智之举。毛遂自荐就是在适当的时机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展示的范例,以致人们得出“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的结论。

第二层,“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意思是:“而我追求这种没有什么可用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去。如今我才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才是我的最大的用处。假若我曾经或许有些用处,那还能生长得如此茂盛广大吗?况且你跟我一样都是物,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而你不过是快要死了的无用之人,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这里我们要重点理解庄子无用即是大用的观点,以及庄子对这种观点的追求。

综上所述,本段写出了匠石的认识观,栎社树把“无所可用”当做大用,并且不懈追求。庄子在这里借两个人来道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指出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反对把人当做工具,具有不要把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指出有才之患。也许有些人觉得这种观点有些杞人忧天,其实这种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不是孤立存在世间的,个人才能的发挥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是否遇到伯乐,是否有适当的时机,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否受到小人的侵害等等。无用意味着价值还没有显露出来,也即是使用价值还不被人所发现,受到的伤害必然要小一些。而有才,如果过早地显示出来,那么它具有的使用价值必然要被人们使用,但是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都有使用价值的两个或者多个人,必然会引起竞争关系,必然会遇到前面提到的才能的发挥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有一点做不好必然会及早的凋零。因为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有时候还是有些私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